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青少年網絡宣傳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報訊 為了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技能,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安全用網,9月23日,由團市委主辦的2017年xx市網絡安全宣傳周青少年日主題活動在市財經學校舉行,500余名青少年參加了宣傳活動。
活動當天,團市委通過組織廣大網絡文明志愿者表演“共享網絡文明 共建網絡安全”主題青春快閃,開展“爭做青年好網民”簽名活動,播放網絡安全教育視頻、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向廣大青少年宣傳普及防范網絡詐騙、過濾不良網絡信息、避免網上支付風險等相關知識,引導廣大青少年爭當有高度安全意識、有文明網絡素養、有守法行為習慣、有必備防護技能的青少年好網民,做維護網絡安全的先鋒。
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全市各級團組織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廣泛開展網絡安全主題團(隊)課、 “青少年與網絡安全”話題討論、我為網絡安全代言、爭做青年好網民等網絡主題活動,向青少年宣傳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網絡觀,營造了人人重視網絡安全、人人參與網絡安全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沉迷網絡;網絡犯罪
中圖分類號:D9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國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概念和特點界定
(一)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概念
在我國,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滿16周歲不滿25周歲的青少年實施的犯罪行為或者違法行為、不良行為。”青少年網絡犯罪,是以網絡為犯罪誘因, 或犯罪地點在網吧, 或犯罪手段與犯罪目的與網絡有關聯的青少年實施的犯罪行為。青少年犯罪呈現出多方面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二)犯罪平均年齡低齡化。據重慶市市中級人民法院統計分析表明, 在22件60人的網絡犯罪案件中, 年齡最小的剛滿14歲, 最大的不足17歲, 其中14周歲的5人, 占81.3%;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和15周歲到17周歲的各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動機較為簡單沖動。在青少年網絡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動機普遍簡單, 多是為了索要幾元賭債、言語不和等簡單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上網和生活費用而采取暴力搶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處心理階段特點
發展心理學認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從11、12 歲到17、18 歲,在此時,青春期個體的心理發展及其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則更多地取決于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較敏感,容易走“極端”。這是心理成熟前期動蕩不定的時期,也正是由于這些獨特的心理特點,使得青少年時期成為了容易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時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 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家庭不和、打罵子女、放任自流、溺愛放縱、父母行為不良等諸多情況都會對青少年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錯誤導向, 最終成為青少年罪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另外,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 家長的“網絡素質”卻不見提高, 甚至出現眾多“網盲”家長,最終導致犯罪的發生。
(三)學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場所,是青少年獲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已實行多年, 但不少學校還熱衷于應試教育, 片面追求升學率, 認為開辦法制教育只是形勢需要, 忽視學生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 忽視學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消極應付。學校的社會化角色沒有很好的完成, 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網絡犯罪之路徑選擇
(一)健全和完善網絡保護立法
宏觀上, 國家應建立、健全青少年網絡保護立法,強化社會責任, 加大對青少年保護和宣傳的力度。有關執法行政部門要在進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礎上, 制定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來規范青少年行為、 使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觀上, 地方各級政府要針對網絡市場和網絡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地方性法規, 使網絡行業有章可循。
(二)加強對網吧的監管力度
網吧管理應是多個執法部門共同管理, 要經常性地對網絡市場進行整頓, 對網絡市場進行抽查和檢查, 以防范于未然, 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對網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門在加強對網吧安全隱患管理的同時, 要把落實實名登記制度作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強對網吧的監管, 對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懾, 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網絡犯罪的發生。
(三)增強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應該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對青少年進行全方位的教育, 不斷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識, 引導青少年正確運用網絡, 從源頭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網絡而引發犯罪案件不斷上升的趨勢。在現實生活中, 青少年要學會正確、安全、科學的上網,上內容健康的網站, 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參考文獻:
[1]黃教珍, 張停云.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預防與教育對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楊恩國.論網絡犯罪的概念和特點[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J]. 遼寧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6.
[4]劉同舫 .社會學視野中的網絡犯罪與綜合治理[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
關鍵詞:青少年 網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16-01
網絡的發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例如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就是一個方面。網絡有著開放性和虛擬化的特點,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別力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網絡,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基于以上,本文簡要研究了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問題。
一、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著強烈的獵奇心態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較差,渴望張揚個性,情緒波動明顯,在理想自我和顯示自我發生沖突的時候,很容易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期盼從網絡中尋求自我滿足。
網絡世界角色混亂,人際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現象,這很容易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從而衍生人格變異、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青少年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分清虛擬與顯示,從而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探討
(一)糾正認識偏差,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及認識還存在諸多盲點,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疾病診斷和治療,這種觀念十分落后。對于學校來說,應當將心理健康歸入素質教育的范疇,以網絡時代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為依據,針對性地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二)培養青少年健康的網絡心理素質
一方面,應當將廣大青少年作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發揮引導和輔導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為主體,在積極提升自己網絡技術水平的同時,要及時與青少年進行交流和溝通,跟蹤青少年心理變化和動態,通過啟發、引導、轉化和輔導等方式,讓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輔導,同時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此外,可以通過開展網絡沙龍、征文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強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力度。對于學校來說,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開設網上心理測試欄目等,同時可以組織網絡創意大賽、動漫人物設計大賽等,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培養青少年良好的上網意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機構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機構是開展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礎,當前許多學校都設立了相關機構,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高校應當積極提升重視程度,并配備數量足夠、專業素質過硬的心理咨詢人員和輔導人員,做好相關調查工作,設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預警制度、干預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蹤服務制度。
(四)加強校園網絡規范化及法制化建設
首先,應當明確職責,凈化網絡環境。以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點為根據,成立專門機構,與學工處、宣傳處、教務處及保衛科等相關部門合作,明確各方職責,凈化網絡環境。
第二,應當建立網絡安全體系。學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校園網絡管理細則》,并結合網絡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監控網絡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傳播。
第三,要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其上網行為。通過加強法制教育的方式來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識,引導青少年自覺規范上網,保證網絡心理健康。
(五)構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環境
一方面,高校應當肩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責任,結合網絡時代青少年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通過文體活動舉辦等手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加強班風學風建設,潛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另一方面,應當積極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此外,社會環境也應當發揮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會風氣,傳遞正能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觀,從良好校園環境構建、提升學生網絡心理素質、加強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著手,保證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實和應用,從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