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風險預警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Abstract: In fact, analysis of risk analysis of dam and early-warning system i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dam safety management, its content mainly involves the dam disease model, dam risk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in-depth research,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more valuable for readers.
Key words: dam; risk analysis; prediction method;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 TV698
1前言
現如今,國內的大中小型水庫共有8.5萬座,并且這些水庫都是防洪工程和水利設施建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其1/3的水庫大壩都成為了病險水庫大壩。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顯示,到21世紀,是水庫大壩加固以及排除險情的高峰時期。過去,在判斷水庫大壩是否為安全的,通常都是對水庫大壩的結構系統進行嚴格審核,但是,卻完全將非工程策略對降低水庫大壩風險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忽視了。所以,在保證水庫風險大壩處于安全狀態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水庫大壩的運行風險予以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水庫大壩的整體運行效益。另外,因受印尼海嘯影響,當前對安全預警的研究成為一焦點課題。
2研究此課題的重要意義
在對大壩風險進行分析時,可以結合所制定的相關標準規范,可將病險水庫大壩風險予以正確排序,而且將其當作今后資金流向以及管理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據,這樣一來,可以把資金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同時還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水庫大壩除險加固資金不缺乏等問題。另外,針對那些運行風險偏低的水庫來說,近期內不需要開展除險加固工作,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水庫大壩的運行效益。除此之外,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可根據水庫大壩的安全監測結果建立一完全的安全預警體系,從而在當出現災情時,有可用的應急方案。同時這也是當前我國水利工程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
3研究現狀分析
3.1病險水壩運行風險研究
風險的概念最初是由卡薩格蘭迪提出的,同時結合風險概念又出現了安全評價思想。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將風險風險運用到水庫大壩管理當中。隨后,1984年開展的國際大壩安全會議,重點對水庫大壩風險進行了全面探討,這勢必會進一步加快風險管理在各個國家的發展以及應用。直到上世紀90年代,此方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現如今,各個國家都已經建立了水庫大壩風險管理體系。但是,由于各個國家自身發展特點不同,所以,導致風險管理理論以及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通過大量實踐表明,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2可靠度的研究
我國對于水庫大壩風險結構可靠度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一些。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入了由蘇聯最先提出的極限狀態設計法。直到20世紀60年代,土木工程便對水庫大壩結構安全度進行了深入探究。隨后,國家相關建筑管理部門組織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對水庫大壩的可靠度設計方法予以深入探究。直到1983年,我國建立了《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其中,在此標準當中,主要涉及到結構設計所要遵循的諸多原則,同時又指出了建筑結構可靠度分析法以及統一的設計表達式。
3.3預警模型研究
和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水庫大壩的預警體系研究起步較晚。在我國,由向衍以及馬福橫等人充分利用計算機可視化技術,開發出一套相對完善的混凝土結構診斷預警體系。而此預警體系原理圖采用的是三維結構,同時又包含預警體系整體結構以及內核子系統。
4病險水庫大壩病害類型以及運行風險概率的探究
4.1病害類型統計
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顯示:早在20世紀60——70年代所建立的水庫大壩,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病害水庫大壩病害十分嚴重,例如:裂縫、凍融、日照碳化等。
4.2病害原因探究
4.2.1洪水病害
現如今,大部分水庫大壩設計流量的都是利用數理統計方法獲得的,但是,因水文現象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且代表性不強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未對洪水疊加考慮十分全面,這樣一來,造成所設計出的泄水建筑物設計標準較低、控制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等問題出現。
4.2.2結構病害
水庫大壩壩體遭到破壞是造成大壩潰決的另一個原因。例如:2005年的青海省英得爾水庫大壩失事事件發生,根本原因是溢洪道底板和壩體相互接觸的部位出現較大的裂縫,這樣一來,當庫水在流經壩體裂縫時,使壩體產生接觸滲流現象,繼而使溢洪道局部發生滑動,最終倒是潰口事件的發生。
4.2.3地震病害
當地震波和建筑物相互碰撞之后,會使建筑物發生振動,所以,便會在結構當中出現極其復雜的動應力,這樣建筑物便會遭到嚴重破壞。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表明:由于地震而導致水庫大壩出現失事案例是非常少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在1999年臺灣省發生的7.8級地震,導致思康水庫大壩發生大面積的垮塌,其所帶來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
5病險水庫大壩風險分析
在實際生活中,怎樣知道大壩風險度以及評價風險都是在可接受范圍之內,那么必須實現對水庫失事之后的結果進行分析,同時還需要對風險作出評價,使其在符合我國國情可接受風險范圍之內。然而,較為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為固定專家權重法,但是此種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進而采用修正之后的專家權重法準確的出潰壩損失分配系統,同時在先輩研究基礎上,對大壩風險度予以估測,從而為今后水庫大壩除險加固提供更多可靠的數據。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可接受風險探究成果,從而確定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可接受風險指標。再結合不同指標要求,把病險水庫大壩風險度分成三大主要區域,即可接收風險區域、可容忍風險區域以及不可容忍風險區域。再針對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應急方案。
6病險水庫大壩風險預警方法分析
6.1預警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印尼海嘯對東南亞國家帶來巨大的傷亡。在地震專家分析其根本原因時指出:由于不具備海嘯預警體系,所以才導致巨大的人員傷亡。而如果建立海嘯預警體系,那么能使上千甚至上萬人幸免于難。西方一著名地震學家認為:若建立一個完善的預警體系,那么便可以事先預測是否有地震發生,進而及時向受災地區發出報警信號。所以,充分理由預警體系,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6.2預警體系結構分析
預警體系結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層:第一層為信息管理層,重點是轉換和分析各種監測資料;第二層為預警分析層,此層是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與評判,再借助通信系統,向人們預警信號;第三層為輔助決策層,利用專家服務系統為業務提供決策服務。
6.3預警體系內核分析
6.3.1警源分析系統
此系統指的是借助邏輯模型,重點對影響水庫大壩建筑的各個觀測資料,例如:變形、滲流、裂縫等,分析對水庫大壩的影響程度的一類系統。
6.3.2警兆識別系統
此系統指的是警情發生的一種先兆。尤其是在水利施工過程中,警兆實際上是對變形、滲流等各種物理量隨著時間變化而所展現出的各種動態特征。而此結果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所得到的。
7結束語
總體來說,我國病險水庫占據總水庫的比例是非常大的,約為1/3。另外,傳統判斷水庫大壩是否為安全的方法,通常都是對水庫大壩的結構系統進行嚴格審核,這樣一來,便完全將非工程策略對降低水庫大壩風險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忽視了。近年來,由于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從而使得對水庫大壩智能化系統研究逐漸深入。結合具體的病險水庫大壩運行風險概率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可以說,所建立的水庫大壩預警體系能夠對未來病險水庫大壩預警體系的完善與再研發起到積極作用。這樣一來,當出現災情時,可以立即啟動應急方案,盡可能的將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蔣清華,馬福恒,向衍.病險水庫大壩風險預警系統架構初探[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6(6).
[2]李雷,陸云秋.我國水庫大壩安全與管理的實踐和面臨的挑戰[J].中國水利,2003(21).
一、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特征和評判指標設置原則
所謂金融企業經營風險,是指金融企業產生經營危機的可能性。具體講,是指造成金融企業資金呆滯損失,債務支付困難,擠兌存款,財務壓力沉重,造成嚴重資不抵債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經營風險與經營危機之間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如果經營風險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生經營危機。作為一個經濟范疇,金融企業經營風險及其運動變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體性。它是對金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風險狀況的總體性評價。二是層次性。它是由多層次構成的,既包括貸款經營風險,也包括投資經營風險,還包括存款經營風險、中間業務經營風險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業風險具有較明顯的共振特性,金融企業某些分支機構經營風險的惡化,往往會引致整個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增大或惡化;一個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惡化,又會引起其他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增大或惡化,因而金融界將金融風險稱之為“愛滋病”。四是動態性。它是運動變化的,即隨著金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時空、政策、措施變化而發生變化,既有可能變大而惡化,也有可能變小而良化。
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通過統計指標來反映,而統計指標的設置又必須服從于金融企業經營風險及其運動變化的特殊性。我認為,設置綜合評判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的統計指標體系,應當遵循以下四項原則:一是完備性原則。從整體性和層次性出發,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業的經營風險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在空間上要成為一個系統,包括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各個主要方面;在時間上要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要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出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現狀,更要反映出該系統動態變化的經營風險態勢。二是定量為主原則。應具有清晰的層次結構,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并以定量分析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體,由復雜到簡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對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的直觀結論。三是可比性。評價指標既要便于進行縱向比較,也要便于進行橫向比較;既要可用以進行時序比較分析,也要可用來進行金融企業之間、同一金融企業的分行(支行)之間的比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業經營風險指標體系應該簡單明了,所要求的數據資料能夠及時、完整、準確地取得,計量評價上要簡便易行。
二、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特殊規律性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綜合評判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的指標體系應包括五個層次共12項指標。
第一層次,主要從金融企業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遭受危險之間所能承擔資產價值損失的能力角度來考察和反映經營風險程度。可以用資本風險率指標來表現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資本風險率,E1表示資本總額,M1表示風險權重資產總額。P1的數值越大,表明該金融企業所能夠直接承擔其風險權重資產價值損失的能力就越大,經營風險程度也就相對越低。
第二層次,主要從金融企業及時支付債務的能力角度來考察和反映經營風險程度。可以用3個指標來表現和評價。
(1) 備付金率。其計算公式為:
(2) P2= E2/M2×100%
P2表示備付金率;E2表示備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項與庫存現金,分支行的備付金中還應包括存放在系統內的非約期上存資金;M2表示各項存款余額。P2的數值越大,表示金融企業的支付能力越強,支付風險程度相對越低。
(2)速動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動比率;E3表示速動資產余額,包括存放央行款項、庫存現金、可以隨時變現的有價證券、可以用來再貼現而未貼現的未到期商業票據,分支行的速動資產中還應包括存放系統內的非約期上存資金;E3表示流動負債。P3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的資產速動能力越強,對集中性支付和突發性巨額支付的承受能力和應付能力也越強,支付風險程度也相對越低。
(3)備付息率。其計算公式為:
P4= E4/M4×100%
P4表示備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應付息結余數,M4表示各種定期存款從存入日到統計日應計提的應付利息合計數。P4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支付利息的后備能力越強,支付風險程度也就相對越低。
第三層次,主要從金融企業的信用風險即貸款和投資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角度來考察和反映經營風險程度。可以用3個指標來表現和評價。
(1) 貸款風險度。其計算公式為:
(2) P5= E5/M5×100%
P5表示貸款風險度,E5表示風險權重貸款額,M5表示全部貸款余額。P5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貸款資產風險越大,經營風險程度也就相對越高;反之,則相對越低。
(2)投資風險度。其計算公式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資風險度,E6表示風險權重投資額,M6表示全部投資余額。P6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投資資產風險越大,經營風險程度也就相對越高;反之,則相對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計算公式為:
P7= E7/M7×100%
P7表示貸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貸款本金和利息余額,M7表示全部貸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貸款利息余額。P7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貸款本息被拖欠越嚴重,經營風險程度也就相對越高;反之,則相對越低。
第四層次,主要從金融企業的金融資產配置結構風險角度來考察和反映經營風險程度。可以用4個指標來表現和評價。
(1) 貸款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P8= E8/M8×100%
P8表示貸款比率,E8表示全部貸款余額,M8表示全部資產余額。P8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資產配置越集中于貸款,經營風險也就相對越集中;反之,則相對越分散。
(2)拆出資金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資金比率,E9表示拆出資金余額。P9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的金融資產配置于拆出資金相對越多,經營風險也就相對越集中;反之,則相對越分散。
(3)投資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資比率,E10表示投資余額。P10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的金融資產配置于投資相對越多,經營風險也就相對越集中;反之,則相對越分散。
(4)存貸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貸比率,E11表示全部貸款余額,M9表示全部存款余額。P11的數值越大,表明金融企業的信貸資金自給能力相對越低,或存款資金用于貸款相對越多,經營風險程度相對越高;反之,則相對越低。
第五層次,從資產負債配置的利率風險角度來考察和反映經營風險程度。可以用利率風險度來表現和評價: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風險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資產余額,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負債余額。P12的數值越大,表明利率風險度越高,經營風險也就相對越大;反之,則相對越小。 三、經營風險程度的綜合評判
從上述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合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可以看出,它屬于一種多指標的綜合統計評價;上述這些評價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和指標既有一定的層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補性。同時,評價經營風險的實質性意義,在于及時正確把握其運動變化的態勢特征,以便適時采取切實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綜合評價上不宜單純采用加權綜合系數進行靜態的方法,應當采用加權綜合系數進行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1、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大小的綜合評價方法。將與經營風險程度相關的五個層次12項指標的報告期指標值與設定的比較標準值進行比較得出指數,繼而采用公式經營風險綜合指數(公式略)。
2、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程度運動變化特征的評價方法。可以通過經營風險程度差異率來反映。
四、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預警機制
建立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預警機制,對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預警機制應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例):
1、制定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評制、反映制度,并將這些職能落實到有關調統部門。
2、金融企業如國有商業銀行的支行統計部門依據經營風險程度的評判指標體系和辦法,對有關指標進行統計和綜合評價,判明經營風險程度及運行態勢特征,進行運行變化成因分析,整理編制成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報表和統計報告,及時報市地分行和央行縣級支行及本行有關行長。國有商業銀行地、省分行編制全轄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報表和統計報告,及時上報上級行和同級央行及本行行長,央行各級分行編制本區域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報表和統計報告,按時報送上級行及本行行長,國有商業銀行總行編制全行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統計報表和統計報告,及時報送央行總行及本行行長。從而,為金融企業各級組織及時提供經營風險運行態勢信息,適時采取相應對策和措施。
3、實行經營風險稽核檢查制度。金融企業各級組織的統調部門和稽核部門要切實做好對下級組織經營風險的統計檢查與稽核工作,確保經營風險統計預警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調統部門和稽核部門也要加強對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統計檢查與稽核工作,以進一步增強金融風險監管的及時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經營風險的數據統計、評價和反映的分級首長負責制和責任制,確保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統計預警信息產生與傳遞的正常化和規范化。
五、幾個相關的補充說明
1、適用范圍。本統計預警方法適用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總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經營風險程度的綜合評判和預警,也適用于商業銀行總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對經營風險運行態勢的自我評價和預警。
2、比較標準。對商業銀行總行、信用社的經營風險評價指標的比較標準,要由中央銀行總行規定,信用社的比較標準應高于商業銀行,因信用社規模小而抗風險能力差;對商業銀行分支行的經營風險評價指標的比較標準,應由商業銀行總行規定。
關鍵詞:財務風險;分析方法;預警
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社會環境的不確定性、市場經濟的復雜變化、企業理財過程及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經營者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所使用的手段與方法的有限性。
一、財務風險的分析方法
盡管財務風險的成因多而復雜,但在財務風險階段,企業可以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以便企業分析評估,有效防范。
(一)定性分析方法
1、專家會議法。專家會議法是指依靠一些專家,對預測對象的未來發展趨勢狀況做出判斷而進行的一種集體研討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通過討論與辯論,取長補短,去異求同,全面考慮并得出結論。
2、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通過專家間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維共鳴”,產生組合效應,形成宏觀的只能結構,進行創造性思維,它又分為直接頭腦風暴法和質疑頭腦風暴法。直接頭腦風暴法是根據一定規劃,通過共同討論具體問題,發揮宏觀智能結構的集體效應,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一種集體評估,預測的方法;質疑頭腦風暴法是一種同時召開兩個專家會議,集體產生設想的方法。
3、特爾菲法。特爾菲法是在專家個人判斷和專家會議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直觀預測方法,它采用函詢條差的方法,向同預測問題有關領域的專家提出問題,然后將他們回答的意見綜合整理、歸納,匿名反饋給各個專家,再次征求意見,然后再加以綜合反饋。這樣經過多次反復循環,而后得到一個比較一致且可靠性較大的意見,該法對未來發展中的各種可能出現和期望出現的前景做出概率估價,因此該法為決策者提供了多方案選擇的可能性,具有較大的優越性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指通過一系列指標的計算測定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分析財務風險。是管理與防范控制財務風險的前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杠桿分析,標準離差分析和層次分析。
1、杠桿分析。通過對經營杠桿系數(DOL)和財務杠桿系數(DFL)的分析率衡量企業經營風險和融資風險的大小以及杠桿利益水平的高低。
(1)經營杠桿,是指由于企業存在著固定成本而出現的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業務量變動率的現象,衡量經營杠桿作用大小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DOL)。
其計算公式為:
DOL=(EBIT/EBIT)÷(Q/Q)=1+A/EBIT
式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息稅前利潤;Q為銷售變動額;A為固定成本總額。
上式表明,DOL是與特定的人銷售量和固定成本比重相聯系的。
首先,DOL隨著A的變動而同方向變動。只要企業有固定成本存在DOL總是大于1。在EBIT給定的情況下,DOL作用的發揮可以通過改變A的比重來實現,A的比重越大,DOL越高,經營風險就越大;A的比重越小,DOL越低,經營風險就越小。因此,我們可以把固定成本比重看作是DOL的“支點”,通過改變這一支點的位置來改變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
其次,DOL隨著銷售量的變動而反方向變動。銷售量上升,DOL下降,EBIT增加,但銷售量的上升或下降必須以盈虧臨界點為基礎。銷售量越接近盈虧臨界點,其DOL就越大,在達到盈虧臨界點時,DOL達到最大,超過盈虧臨界點時,其DOL開始遞減。因此,當銷售量達到盈虧臨界點之后,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生產力,努力擴大銷售,這樣不僅可以增加企業的EBIT而且還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2)財務杠桿,是指由于企業舉債經營存在著固定利息費用從而出現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PS)變動率大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衡量財務杠桿作用大小的只表示財務杠桿系數(DFL)。
其計算公式為: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I)
式中:EPS為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額;EPS為變動前普通股每股效益;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I為負債利息總額。
從上式可以看出:第一,當EBIT
財務杠桿效應=負債額*(負債利潤率―負債利息率)
=B*(K―I)
財務杠桿效應不一定只產生財務效應,當K>I時,財務杠桿會產生正效應,在K和I一定時,B越大財務杠桿效應越大,即杠桿收益越大;如果K
(3)總杠桿,經營杠桿與財務杠桿的連鎖作用稱為總杠桿作用。衡量總杠桿作用大小的指標是總杠桿系數(DTL),它是DOL和DFL的乘積。即:
DTL=DOL*DFL
=(EPS/EPS)/(Q/Q)
顯然,總杠桿作用超過了單個杠桿的影響作用。
企業使用財務杠桿的目的是想通過長期債務或發行優先股對企業資產進行資金融通,并對這些資產合理充分的利用,產生一個高于固定資金成本的投資報酬率,從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長期債務的利息、租賃合同下的租金及優先股股息等式一項固定性支出,如果企業對其所擁有的各項資產加以利用所賺回的利潤低于這項固定性支出時,則導致必須用普通股收益來彌補這個差額,從而會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業的投資報酬率,甚至會出現虧損。因此,企業越多使用財務杠桿,固定性費用支出越大,DFL越高,對權益資本變動的影響越大,融資風險就越高。為減少破產的風險,提高股東收益水平,企業必須合理、適時地調整負債規模,以降低財務風險,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正效用。
2、標準離差分析。從投資的角度來考察,根據投資方案在各種經濟狀態(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和概率分布來計算標準離差。標準離差是可能收益率與平均收益率的偏離程度。標準離差越大,表明財務風險越大。由于標準離差不便于與其他同行業、企業相比較,故還需要計算標準離差率,對各種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確定有效的辦法是依據企業歷史資料,結合市場分析和行業特點現狀、企業前景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綜合確定。
3、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普遍是用哪個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的多準則決策(評價)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測定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可以從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兩個方面進行。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度比率;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應著重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獲利能力:企業賺取的利潤越多,償債能力就越強。已獲利息倍數指標,是說明企業當期獲得的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當期利息費用開支的需要,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數,其計算公式為:
已獲利息倍數=EBIT/利息費用
=(凈收益+利息費用+所得稅)/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EBIT(即息稅前利潤)”是指損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的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資本化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只要已獲利息倍數足夠大,企業就有充分的能力償付利息,財務風險就越小,反之,財務風險會越大。在有財務杠桿作用的情況下,該指標維持在1-3是適當的。
(2)資本結構:企業的資本結構中債務占得比例越高,無力償還債務本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說明企業的籌資風險越大,使用的指標主要有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等。
二、財務分析預警
(一)利用滾動式現金預算表進行短期預警
企業能否維持下去,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盈利,而取決于有沒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各種支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對現金流量的控制和檢測的短期預警方式。企業現金流量預算的編制,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號,是經營者能及早采取行動,為能準確地編制現金流量預算,企業應建立以銷售預算為主導及起點,進而包括生產、成本、費用、資本、及現金等各個方面的全面預算體系。在全面預算之下,預計未來現金收支的狀況,以周、旬、月、季、半年及一年為期,建立滾動式現金流量預算,采用滾動方式編制現金預算,有利于提高現金預算的準確性,并真正起到短期財務預警的作用。
將滾動式現金流量預算配合每日現金收支報表及每周(或每日)現金收支預估表,既可以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短期財務預警系統,使企業經營者及財務管理人員能盡早得知潛在的現金缺口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二)長期財務預警系統
長期財務預警模型由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和發展潛力四個模塊構成。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是公司財務評價的基本部分,而經濟效率高低又直接體現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此外,公司的發展潛力尤其值得重視。在具體預警指標的選擇方面,又考慮到各指標間既能相互補充又不重復,盡可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公司運營狀況。
1、獲利能力。獲利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2、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付到期債務的能力。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償債能力,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就很弱,這樣的企業很危險。
3、經濟效益。企業經營所得。
4、發展潛力。企業理財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一個有遠見的經營者決不會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運營狀況,企業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
三、財務風險的防范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方法的討論主要是側重風險防范,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可以規避的財務風險只是面臨財務風險中的較小部分,對企業整體財務風險水平影響不大,風險減輕是風險發生后的補救措施,風險一旦發生損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補救措施只起到消極的減損作用,且一直成本較高。同樣,風險融資也是事后管理,風險管理成本較高。風險防范的方法有: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緩沖等。
(一)財務風險轉移
1、控制性財務風險轉移。轉移會引起風險及損失活動,即將可能遭受損失的財務及有關活動轉移出去。這種隨所有權轉移而實現的轉嫁屬于風險控制型轉移,是轉移風險的一種主要形式。例如: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證券化。銀行優質資產證券化將極大地改善銀行資產的流動性,以未來收益權的轉移為代價將未來的不確定性,即市場風險轉移到銀行體系外。通過這種方式,賦予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以流動性,從而達到轉移風險的目的,通過風險的轉移和流動,再改善銀行資產的質量,進而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2、保險轉移。保險轉移,即將標的物面臨的財務損失轉嫁給保險人承擔。保險轉移是經濟單位或個人,以繳納保險為條件,將自己可能遭受的風險成本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由于保險轉移是以保險費為條件的,因此轉移之前就發生了風險處理成本,所以考慮保險轉移時,應充分考慮保險轉移的成本問題。
(二)財務風險降低
風險降低法師通過付出一定的成本來減少損失出現的可能性,降低損失程度。這部分討論資金回收風險中的結算資金回收風險;預付、出借資金回收風險;對外擔保風險。風險的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對客戶資信的評價方面,是結算資金回收風險防范的一個方面。結算資金向貨幣資金的孵化,這一過程主要由財務部門負責。企業在管理應收賬款時要遵守以下各項原則:確保快速收回應收賬款;維持公司利潤和銷售的最大化;維持和客戶的關系;提高公司的形象。應收賬款發生的目的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商品市場占有率,擴大商品銷售量和利潤的實現,但是企業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財務風險緩沖
企業遵循謹慎性原則,建立風險基金,為風險較大的長期負債建立償還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準備金,如壞賬準備金、存貨跌價準備金、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等來降低和緩沖財務風險。
總而言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對企業的盈虧與否、經營狀況如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風險及其影響是不現實的,這種客觀存在決定了我們在投資過程中只能盡量充分的而不能完全地認識和避免。
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的財務系統,并體現在各種財務關系上,而財務系統受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和條件限制,財務風險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連續性、經濟效益的穩定性和企業生存的安全性,最終威脅企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