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設工程部門規章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對策
1.深刻理解法規體系的基礎上確定更趨理想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我國建設工程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建設工程法律,建設工程行政法規,建設工程部門規章?!吨腥A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就是我國建設工程領域的基本大法,其中第六章即為“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其他行政條例與部門規章都是在基本大法的框架范圍內制定。而王連昌,張樹曦在《行政法學》中將建設工程質量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工程技術法規兩大類別也不無道理,總的說來,我國法律法規體系自改革開發后隨著建筑業的發展也在逐步變化和完善。而5號部令的出臺,從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監督機構的定位、監督方式、監督內容和程序、監督責任、不良行為的記錄管理、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實際開展提供更充足的法律依據和基本保障。但要深刻理解該部令的含義,完善監督管理的模式則是我們質量監督改革的重點。
首先要在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理解部令5號的背景,同時根據目前建筑市場內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帶來的約束工程質量水平提高的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具體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規律的體制與機制提出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模式。在創建初步的模式框架后,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改善或完善部令對工程質量監督的方式與內容。最后,對釆用的新型模式應逐步摸索,善于總結,對實施的效果和長效性應進行實地的驗證,不搞形式,不做一刀切,方能是新的模式實施后能客觀有效的發揮作用。
2.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促進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髙
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C),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運用一整套的質量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所進行的全面的、系統的管理活動。它是一種科學的現代質量管理方法。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與以上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卻又不同,ISO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面質量管理以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為基準,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以維護建筑工程市場秩序和保障工程質量為主旨,但其管理的機制與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范圍內對參建的各方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實施全過程、全方位與全員的質量監督管理即為筆者想闡釋的“全面質量管理”。
首先應知道建設單位的質量行為是影響建設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其利益趨向、項目定位與采購均對工程質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如在設計方案的選擇、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選擇上,就會盡量壓低在工程質量控制上的投入,降低工程質量的保障。所以首先對建設單位的質量行為的控制無疑是非常關鍵的。同時,對設計質量行為、監理質量行為、施工質量行為等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比如在施工中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關鍵點上,設計單位應考慮相應的質量保證措施以有利于工程質量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工程質量的提高。再者,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也應嚴格執行國家規范的要求,按設計意圖實施其責任行為,加強過程控制,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3.規范質量監督工作的程序,明確質量監督工作流程,強化監督效能
近幾年,各級政府均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主線,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行為、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質量為重點,從解決影響制約發展環境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入手,積極開展行政效能建設和行政效能監察工作,突出對部分行政執法監督的機關和部門進行重點監督,防治腐敗滋生,促進監管效能。同時幵展行政效能建設,是促進機關作風轉變、完善機關內部管理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改善機關服務質量,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
筆者認為,規范質量監督工作的程序,明確質量監督工作的流程顯得尤為重要。國務院5號部令第六條規定對工程項目實施質量監督,應當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1)受理建設單位辦理質量監督手續。
(2)制訂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3)對工程實體質量、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質量檢測等單位的工程質量行為進行抽查、抽測。
(4)監督工程竣工驗收,重點對驗收的組織形式、程序等是否符合有關規定進行監督。
(5)形成工程質量監督報告。
(6)建立工程質量監督檔案。
4.進一步加強住宅分戶驗收工作的管理
住宅產品與一般的工業與農業的商品有很大的區別,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與一般商品有許多不同之處,其生產周期長,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多、使用壽命長、經濟投入高、又是一次性產品,建成后不可逆轉,不能批量生產,每一棟建筑物都是不可重復的。因此住宅工程一直以來就是各級部門監督管理的重點,以往住宅工程執行的是建設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即驗收時以分部分項和檢驗批為單位進行驗收,這種做法存在漏檢的可能,住戶入住后就會發現這些漏檢的問題,住宅是居民購買的最大宗商品,都很重視質量問題,維修、維權的事情經常發生,引起政府對住宅的工程質量越來越重視,強調分戶驗收,變“抽檢”為“全檢”。分戶驗收是指建設、施工、監理等單位在工程梭工前,依據審查合格的施工圖設計文件以及國家有關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對每戶住宅及公共部位進行專項質量檢查驗收,并出具分戶驗收合格的活動。住宅工程涉及千家萬戶,住宅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而要保證住宅分戶驗收工作的落實,務必對住宅工程復驗工作明確要求,制定措施,加強監管,凡分戶質量檢驗不合格的住宅工程,不得進行梭工備案,不得交付使用,同時加大對住宅質量分戶驗收制度執行情況的抽檢力度,對在分戶驗收中弄虛作假、降低質量標準的,將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驗收的,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給予不良行為記錄,情節嚴重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處罰。進一步落實了落實和強化各方主體的質量責任,使住宅分戶驗收工作不走形式,以切實保障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5.開展創優奪杯活動,全面帶動工程質量的提升
一般而言,質量水平高,社會影響面大的優質工程,對區域內整體工程質量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如果釆取正面引導、樣板引路的管理方法,積極鼓勵企業幵展“創優奪杯”活動:一是組織精品工程經驗交流和技術觀摩活動,學習借鑒外地創優奪杯先進經驗;二是引導施工企業釆用先進、成熟的新技術、新材料,實現施工精細化;三是突出工序質量控制,突出事前預控和過程控制,突出細部亮點。從而全面帶動工程質量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強信息技術的更新和監督人員的技術培訓
建筑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的日益提升要求監督人員必須及時進行必要的學習與培訓,監督機構也必須注重對青年技術人才的培養,以老帶新,提供更多的培訓和認知機會。同時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指導方針,加強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加強信息技術管理的提升,從抓學習、抓制度入手,加強教育培訓和業務考核,樹立監督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依法行政的意識,培養一支“政治過硬、技術權威、作風清廉、把關嚴格”的監督隊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行為分析;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些年來,工程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危害到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建筑市場混亂、各方責任主體行為不規范等是質量產生的主要原因,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問題的產生,不僅需要加強對建筑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建筑市場各方責任主體的行為,同時站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與質量監督機構的角度,也需從自身的監督管理制度入手,在建筑法律法規體系的框架范圍內,根據各地實際具體情況,細化和制定針對具體實際的監督模式與機制。
1、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制度構建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1.1模式構建的指導思想
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保證建設工程質量為核心,以工程建設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為依據,以建設部5號部令的為契機,構建市場與現場相符合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與機制,為進一步建立完善“企業自控、社會監理、政府監管”管理體系,進一步落實各方主體質量責任,增強各方主體質量意識,規范各方主體質量行為,而推進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實踐,保障建設工程實體質量穩步持續提升。
1.2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
在遵循國務院第5號部令的大的原則上,質量監督機構也可以根據監督中的實際情況對工作進行靈活的部署,筆者以為在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和模式的構建和部署中還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1)科學規范、經濟合理、標準化管理的原則
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以母法《建筑法》為準繩,同時貫徹執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標準,在繼承原有傳統質量監督模式的基礎上,以科學規范的態度,創新管理模式,優化監督管理體系中的細節問題,做到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與監督資源范圍內的高效、長效性以充分體現經濟合理的原則,另外,在創新管理模式的構建和實踐中,需要對一些定性或定量的數據歸類統計,建立臺賬或分門別類的記錄,以便于日常工作的幵展更加規范、標準化。
(2)系統管理與實事求是的原則
政府必須對建設工程實行全面的強制性監督,在這一法律準繩下,堅持對參建各方主體質量行為與質量意識的監督已實施了很多年,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質量問題,這需要多個部門的聯合與系統管理,針對不同的問題各監管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解決存在的問題,當然,質量監督機構的模式構建則必須緊扣這一原則,對質量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系統歸納,適時適當實事求是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繼承傳統,改革創新的原則
傳統的監督模式已運行很多年,在繼承其合理的部分后,對其模式與機制的運行中不適應部分需要進行改革更新,針對現在建筑市場與實際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更加適用、更加合理,更加切合實際。
2、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轉變實施的對策
2.1深刻理解法規體系的基礎上確定更趨理想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我國建設工程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建設工程法律,建設工程行政法規,建設工程部門規章?!吨腥A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就是我國建設工程領域的基本大法,其中第六章即為“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其他行政條例與部門規章都是在基本大法的框架范圍內制定。而王連昌,張樹曦在《行政法學》中將建設工程質量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工程技術法規兩大類別也不無道理,總的說來,我國法律法規體系自改革開發后隨著建筑業的發展也在逐步變化和完善。而5號部令的出臺,從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監督機構的定位、監督方式、監督內容和程序、監督責任、不良行為的記錄管理、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實際開展提供更充足的法律依據和基本保障。但要深刻理解該部令的含義,完善監督管理的模式則是我們質量監督改革的重點。
首先要在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理解部令5號的背景,同時根據
建筑市場內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帶來的約束工程質量水平提高的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具體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規律的體制與機制提出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模式。在創建初步的模式框架后,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改善或完善部令對工程質量監督的方式與內容。最后,對釆用的新型模式應逐步摸索,善于總結,對實施的效果和長效性應進行實地的驗證,不搞形式,不做一刀切,方能是新的模式實施后能客觀有效的發揮作用。
2.2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促進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髙
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C),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運用一整套的質量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所進行的全面的、系統的管理活動。它是一種科學的現代質量管理方法。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與以上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卻又不同,ISO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面質量管理以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為基準,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以維護建筑工程市場秩序和保障工程質量為主旨,但其管理的機制與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范圍內對參建的各方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實施全過程、全方位與全員的質量監督管理即為筆者想闡釋的“全面質量管理”。首先應知道建設單位的質量行為是影響建設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其利益趨向、項目定位與采購均對工程質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如在設計方案的選擇、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選擇上,就會盡量壓低在工程質量控制上的投入,降低工程質量的保障。所以首先對建設單位的質量行為的控制無疑是非常關鍵的。
2.3規范質量監督工作的程序,明確質量監督工作流程,強化監督效能。
近幾年,各級政府均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主線,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行為、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質量為重點,從解決影響制約發展環境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入手,積極開展行政效能建設和行政效能監察工作,突出對部分行政執法監督的機關和部門進行重點監督,防治腐敗滋生,促進監管效能。同時幵展行政效能建設,是促進機關作風轉變、完善機關內部管理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改善機關服務質量,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
2.4進一步加強住宅分戶驗收工作的管理
住宅產品與一般的工業與農業的商品有很大的區別,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與一般商品有許多不同之處,其生產周期長,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多、使用壽命長、經濟投入高、又是一次性產品,建成后不可逆轉,不能批量生產,每一棟建筑物都是不可重復的。因此住宅工程一直以來就是各級部門監督管理的重點,以往住宅工程執行的是建設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即驗收時以分部分項和檢驗批為單位進行驗收,這種做法存在漏檢的可能,住戶入住后就會發現這些漏檢的問題,住宅是居民購買的最大宗商品,都很重視質量問題,維修、維權的事情經常發生,引起政府對住宅的工程質量越來越重視,強調分戶驗收,變“抽檢”為“全檢”。分戶驗收是指建設、施工、監理等單位在工程梭工前,依據審查合格的施工圖設計文件以及國家有關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對每戶住宅及公共部位進行專項質量檢查驗收,并出具分戶驗收合格的活動。住宅工程涉及千家萬戶,住宅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而要保證住宅分戶驗收工作的落實,務必對住宅工程復驗工作明確要求,制定措施,加強監管,凡分戶質量檢驗不合格的住宅工程,不得進行梭工備案,不得交付使用,同時加大對住宅質量分戶驗收制度執行情況的抽檢力度,對在分戶驗收中弄虛作假、降低質量標準的,將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驗收的,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給予不良行為記錄,情節嚴重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處罰。進一步落實了落實和強化各方主體的質量責任,使住宅分戶驗收工作不走形式,以切實保障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2.5開展創優奪杯活動,全面帶動工程質量的提升
一般而言,質量水平高,社會影響面大的優質工程,對區域內整體工程質量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如果釆取正面引導、樣板引路的管理方法,積極鼓勵企業幵展“創優奪杯”活動:一是組織精品工程經驗交流和技術觀摩活動,學習借鑒外地創優奪杯先進經驗;二是引導施工企業釆用先進、成熟的新技術、新材料,實現施工精細化;三是突出工序質量控制,突出事前預控和過程控制,突出細部亮點。從而全面帶動工程質量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加強信息技術的更新和監督人員的技術培訓
建筑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的日益提升要求監督人員必須及時進行必要的學習與培訓,監督機構也必須注重對青年技術人才的培養,以老帶新,提供更多的培訓和認知機會。同時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指導方針,加強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加強信息技術管理的提升,從抓學習、抓制度入手,加強教育培訓和業務考核,樹立監督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依法行政的意識,培養一支“政治過硬、技術權威、作風清廉、把關嚴格”的監督隊伍。
結束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建設領域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市場交易復雜化的格局,工程質量監督制度的制度環境發生變化,原有工程質量監督體系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和市場經濟的要求。為確保工程質量,必須對工程質量監督制度體系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系統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曾勇.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Abstract: Since China's entry of WTO,foreign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equipment technique and the water efficient irrigation technology are flooding into our country,we could choose the practical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which could be applied to our regional management,so as to improve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ave the water source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source.
關鍵詞:水污染;水法;節水;防治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water law;water efficiency;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8-0154-01
1中國水環境和節水灌溉標準化概況
1.1 水環境水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水利系統經過努力,現已建成了以251個水環境監測中心為核心,2861個各類水質監測站點為基礎,覆蓋全國江河湖庫的水質監測網絡體系;已有51家水環境監測中心的實驗室通過了國家級計量認證,占水利系統質檢中心的61.4%,它包括了部、省、區域和流域的水環境監測中心。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以來,頒布了一系列的相關水環境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等,這些均為水環境標準的貫徹落實與執行提供了執法依據。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水利工程部分)已正式。
水環境標準體系是對水環境標準工作全面規劃、統籌協調相互關系,明確其作用、功能、適用范圍而逐步形成的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我國水環境標準體系,可概括為“六類三級”,即水環境質量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水環境衛生標準與水環境基礎標準、水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和水環境標準樣品標準六類,與國家級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三級。
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水環境衛生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它的水環境標準為推薦性標準。
1.2 節水灌溉國家、地方和各部委的節水灌溉方面的法規、條例、規章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通知、灌區管理暫行辦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高標準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農業節水灌溉條例等。
《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水利工程部分)中,涉及節水灌溉領域的有3本標準共17個條文,即節水灌溉技術規范、泵站施工規范、泵站設計規范。在進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必須強制執行這些條文。
《強制性條文》的,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推動了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利工程建設活動的過程和環節的技術控制,有利于整頓和規范水利工程建設市場秩序,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2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化的影響
2.1 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化的影響首先,有利于促進思想觀念轉變,提高我國國民的水環境保護與節水灌溉意識。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國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技術水平以及水污染防治產業和灌排企業的結構調整。
2.2 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化的挑戰目前,我國水環境標準雖有一定的數量,但在質量(技術指標值)和某些標準的數量上如水環境基礎標準、水生物監測標準等方面還落后于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如ISO水質取樣標準共20項,我國僅有4項。
還有相當一部分節水灌溉標準比較陳舊,有些標準10多年都沒有修訂過,未能在標準中及時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根據統計,53項現有節水灌溉標準中標齡10-15年的有23項,15年以上的有4項。節水灌溉標準中,產品標準占的比例較高,而采標率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水灌溉器材設備規格品種不全、附屬部件和管件不配套、材質不配套、管道連接施工工藝不配套、設備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高等,這些均與標準的制、修訂跟不上有密切的關系。
在水污染防治與節水灌溉產品標準化、推進灌溉設備國產化、成套化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與WTO的通行規則也有相當的差距。
3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化應采取的對策與建議
在提高我國水環境保護與節水灌溉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采取保護人體健康、動植物健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措施,同時也對這些措施的使用進行限制,以確保不被濫用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作為我國環境政策,一方面,要反對有些國家設置過高的環境標準并以此為理由限制我國產品向其出口,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我國自己的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在符合國情國力的前提下,使我國水環境與節水灌溉標準盡可能與國際標準靠近,這些標準包括產品的環境標準、企業質量、環境管理標準等,使我國不會因達不到對方的環境標準等而受技術壁壘所阻。
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灌排與水環境保護產業,推廣實施ISO 9000、14000國際標準。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和因素,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節水灌溉與水環境保護產業,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以防止美歐國家利用它們的先進標準構筑技術壁壘,搞垮我國節水灌溉與水環境產品制造業。
加快技術開發和應用,順應世界潮流,擴大灌排與環保產業經營規模,增加發展后勁,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子。國家應制定和實施與ISO9000、14000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國情的質量、環境標志法律法規,在全國范圍強制推廣實施與建立清潔生產和綠色產品及綠色標志認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