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茶園的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 要:古典園林;造景手法;茶園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園設計的必要性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自古以來“茶”便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逐漸便成為了一種茶文化。從古至今的演變中,茶文化一直與農耕文明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喝茶習俗、品茗作詩已經成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詩詞中都能反映人們對于茶的喜愛,陳照年先生曾將茶定義為中國的過癮,并全面的總結了茶的發展歷程和所蘊含的豐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滿足大眾飲茶的物質層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給人們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哲學理念的追求。這種文化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茶園文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文化情有獨鐘,茶文化因其豐富的歷史內涵,魅力的人文風景,成為旅游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茶園的資源豐富,包括了以茶為中心的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茶葉的消費者促進了茶文化旅游的開展,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轉型使得服務也成為了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而文化旅游業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茶文化的旅游效應,可以帶動茶葉生產、科教、以及生態旅游這一系列的環節,使茶農增加收入的同時,又能夠起到傳承我國茶文化悠久的歷史,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對茶園進行規劃設計,可以促進具有生態特點的觀光茶園的建立,讓茶文化滲透到茶園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以園區為核心的涵蓋文化保護、特色經濟、生態旅游的一體化工程,將茶葉與旅游業通過產業互動的模式,加速產業結構的轉變,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閑觀光生態游”就將茶葉文化與旅游業較好的聯系在了一起,通過一體化的宣傳和銷售,促進了茶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階段,茶園文化發展還不完善,在其規劃和設計上面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其優勢,沒有很好的體現其本身的意義。縱觀我國各大重要的茶葉主產區,大多數茶園的規劃設計顯得比較單一,甚至是出現了較多的雷同現象,沒有很好的體現出文化特色和主題創意。為了更好的發展茶葉旅游,對茶園的規劃設計便成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2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風格在世界上享譽盛名,主要表現為在名門別院中將山水風景精致化,表現出對生態自然的遵從以及對視覺感官的重視。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國古典藝術的表達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隨著不斷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對今天的園林設計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過疊合、引入的方式將園外的風景與園內的風景結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園林空間狹小這一缺點,使得園林布局更加飽滿和合理。頤和園里的玉泉山就是一個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種方法構成:開辟賞景透視線、提升景點高度、借虛景。借景的內容也比較廣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為其借助的點。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包括假山設計、建筑、峰林等,將園中的景物進行隱藏,避免較寬大的園林給人一種空曠冗雜的感覺,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觀賞中通過不斷地發現景點,帶來一種欣喜的感覺。這是古典園林常用的手法,將園林的美逐漸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驚喜。
2.3 隔景
其作用與障景相類似,就是利用技術手段將園林的空間分隔開來,通過對游客的視線進行阻擋,減少相連景^之間的相互干擾,使得園林在空間布局上更加豐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過在園林設計中對景物進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園林的構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觀性。這種手法在古代園林中運用比較廣泛,效果也比較好。例如,在我國著名的景點圓明園中,既具有無錫特色的寄暢園,又有眾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園林。這種造景手法,解決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異不能被很好的欣賞的問題。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復制景象,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好會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條件的限制,必須需要對景象進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對茶園設計的啟示
3.1 以自然景觀為基礎
茶園文化是在茶葉生產的歷史基礎上形成的,通過對其進行設計可以將茶園文化很好的展示出來。縱觀茶文化的發展歷史,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雖然三家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但是就思想上來說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國古典園林主要是以體現道家的“道法自然”為主,而茶文化的發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點之外,還體現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將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運用到茶園設計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礎。茶園設計要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對自然因素的遵從,對自然景觀進行適當的改造,保護茶園自身的景觀結構。在實際操作中,就是要認真的分析茶園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間布局,采用適當的手法,對地形、地勢和空間布局進行調整,因地制宜的發展茶園文化,不僅要將茶葉種植地進行合理的規劃、為茶葉的生長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還要將茶園的園林景觀和布局進行合理的規劃,對茶園生長的茶樹和周圍的植被進行合理的劃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獻給游客一種原生態的茶園的風景。古典園林造景手法與茶園文化相結合,在設計上保存其獨特的自然風味,使得游客在欣賞中能夠起到親臨大自然的感覺。
3.2 以體現茶文化的內涵為改造點
茶園設計對帶動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茶園的設計中也應該要體現出茶文化的特點,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進。在茶園的選址上,就要以自然風景區和郊外為主,這些地方環境優美,植被豐富,可以給游客更好的親近自然的機會;在茶園的設計主題上,要突出一種修身養性、安謐靜雅的氛圍,使游客在欣賞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來的那種“清新淡雅”的韻味。在人為造景上,要結合自然和人文的特點,注重材料的選擇和加工,使得茶園設計能夠很好的突出超脫的茶文化意境。在實際設計時,不僅要在空間構造上下功夫,使其體現出一種靈秀之美,更要顧及茶園的整體氛圍,突出茶文化的特點,發揚中華優秀的茶葉文化。
3.3 以整體觀為設計原則
茶園設計需要實現游客可以在茶園的每一個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這一目的。在實際的設計中,要融合“和諧大自然”的理念,將其貫徹到茶園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注重體現景觀一致的原則,由于游客在欣賞過程中,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將景觀空間的性質與建筑的性質聯系在一起。設計者要正確的認識和分析這種心理,在茶園空間布局的設計上要與茶園的整體風格相呼應,提升茶園景觀的特點;要注重景觀的完整性原則,茶園設計是一個將整個茶葉生產、生態旅游等環節相聯系的過程,要用整體的觀點來看待茶園文化設計,使其達到效果最大化,要將茶園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幽舒適、養生宜人的氛圍,使得游客在茶園觀賞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夠對中華源遠流長的茶文化進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創意元素為特點
針對現階段茶園設計不能突出特點,雷同現象多的問題,在設計中應該考慮將創意融入設計理念中,形成獨具一格的茶園文化。設計師要給茶園定一個設計主題,突出其地域特色、茶葉特點,如:“福建武夷山脈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紅袍為設計點,形成了以大紅袍觀光為一體的茶園。”要發掘茶葉的精神文化內涵,展示出茶園的獨特的風格,針對現階段生態旅游熱門的現象,借鑒優秀的創意理念,設計出具有鮮明特點的茶園,來吸引游客。同時,還可以將當地的風俗習慣融入到茶園設計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動,并且更好的帶動當地的生態旅游,促進經濟的發展。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文化旅游的發展,茶文化旅游將會獲得一個較好的發展機遇。茶園給發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場地,要認真的對待茶園設計這一概念,借b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茶園設計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園設計既能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又能夠讓游客在生態觀賞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其促進作用。茶園設計要匯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的創意理念,達到其設計目的。
參考文獻
[1]邵春田.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N].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5 (02).
[2]魏保枝.傳統造景手法在現代園林中應用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 2011.
[3]米敏,黃小飛.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J].湖南林業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在茶園設計中的應用[J].生態旅游,2016(06).
關鍵詞:茶園;病蟲害;無公害技術
1 改善茶園生態環境
1.1 茶樹選種及茶園選址
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無公害茶園,首先要選用高產、優質、抗逆、適用性強的優質茶樹作為種植品種。在茶園種植時要注意品種搭配,多品種搭配不僅可以豐富茶園生態結構、增加茶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提高茶園的品質,提高茶園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茶園的經濟效益。
1.2 茶園生態環境的維護
在茶園四周及道路等地方種植一些和茶樹生長條件相適宜的數木,這樣可以增加茶園的生態結構,提高茶園的抵抗病蟲害能力。樹木可以種植在茶園的四周或道路兩旁,也可以與茶樹間作,使其形成一個堅固的防護林,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茶園的生態結構,也可以對茶園起到遮蔭、防風抗寒等作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工業廢氣對茶園造成的污染。
2 農業防治
2.1 防治特點
農業防治主要是指茶園栽培管理方法,即指茶葉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管理和技術等措施。農業防治是防治病害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過對茶樹修剪、中耕、除草和灌溉等茶園管理方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害蟲賴以生存的茶園生態環境,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害蟲的作用。
2.2 防治措施
采摘可以破壞害蟲的生長環境,減少害蟲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份,破壞害蟲的繁殖場所。在采摘季節可進行分批多次采摘,為了防止害蟲的傳播應對含有害蟲芽葉重點采摘;修剪可以通過改善茶園通風透光等條件,從而達到抑制喜濕怕光害蟲的生長繁殖;中耕,通過該方法可以促進土壤通風透氣性,這樣不僅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增加抵抗力,還可以破壞害蟲的地下棲息場所;其它茶園管理措施,如臺刈、施肥、冬季深耕培土、灌溉、排水等管理方法也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
3生物防治
3.1 防治特點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定生物與害蟲之間的敵對關系控制病蟲害的一種方法。它不僅包括傳統的利用害蟲的天敵防治蟲害,也包括使用激素使害蟲不育、死亡等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茶園病害蟲無公害防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方法無抗藥性、對環境無污染等優點。
3.2 防治措施
一是通過保護天敵。在茶園周圍及道路兩旁種植杉、棕、苦楝等樹木,形成防護林,為害蟲天敵形成良好的生長繁殖環境。在冬季可為害蟲天敵準備適量的過冬糧食,幫助其生長繁殖。二是引種、釋放害蟲的天敵。主要是指引種對人體和茶樹無害但對病蟲有害的真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環境,使其大量的生長繁殖擴散,感染害蟲,從而殺死害蟲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三是利用昆蟲性外激素防治害蟲,主要為直接誘殺法,通過其誘殺雄性害蟲,造成茶園中害蟲雌雄比例失衡,從而預防病害蟲。
4物理技術防治
4.1 防治特點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蟲對光的趨性、群居性等生活習性,通過激素、光源、顏色等對害蟲進行誘殺或機械捕捉防治病蟲害。目前,常采用誘蟲燈進行病蟲防治,誘蟲燈不僅適用害蟲種類廣、殺傷力大,而對害蟲天敵無害,對環境無污染,且效果快、明顯。
4.2防治措施
一是燈光誘殺法。該方法主要是針對趨光性強的茶尺蠖、茶毛蟲等害蟲。目前,應用最多的是東方紅電子滅蛾燈和黑光燈,結合茶園的面積和實際情況在害蟲發生期安裝適量的滅蛾燈可有效殺死害蟲,防治病蟲害。二是嗜殺法。主要根據害蟲對顏色喜愛不同的特性。對其進行誘殺,可在茶園中放置適量的各種顏色的紙片,并對附著在紙片上的害蟲及時殺死,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5 化學防治
5.1 防治特點
化學防治是指通過涂抹、包扎、噴施等手段,將農藥等化學藥品散布在茶園中,達到控制、消滅茶園中害蟲,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化學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等優點,但由于化學防治對環境有污染,且易造成農藥殘留影響茶葉品質等缺點,該方法只能在病蟲害嚴重的情況下使用。
5.2 防治措施
原則上減少或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茶樹病蟲害,但當茶園爆發大規模的病蟲害時可使用該方法。化學防治在選擇農藥時,要以高效、選擇性強、水中溶解度低等為參考標準選擇農藥品種;同時要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規定的劑量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自我保護,防止中毒,在防治過程中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關鍵詞:茶園;洪災;復園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9-140-02
皖南山區指安徽省境內長江干流以南廣大的山地丘陵,該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資源較豐富,是我國著名茶區。該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溫暖,小氣候特點顯著,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1]。其內黃山―九華山為河流的分水嶺,嶺北屬于長江水系,嶺南屬于新安江水系,為錢塘江上游。山地土坡表層多為花崗巖、砂巖等所形成的酸性紅黃壤,局部有石灰巖土、石灰性紫色土等,由于土壤呈酸性,加之雨量大,全年多霧,是太平猴魁、黃山毛峰和云谷大方等名優茶的核心產區[2-3]。在2013年6月30日的連續強降雨下,該區域內的黃山區、徽州區和歙縣,由于土層薄、茶園坡度較大、茶園覆蓋率低等原因,使得茶園滑坡較為嚴重,部分區域屬于罕見情況。根據實地考察茶園的受災程度和特點,筆者分別給出治理和修復意見,并對基地建設規模、茶園管理模式和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性等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1 受災原因分析
1.1 土壤質地 皖南山地茶園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和石英砂巖風化而成,土層薄,土層下為片狀的片麻巖或坡行結構的巖石層,土壤礫石比重大,結構不穩定,容易造成側滑[3]。
1.2 氣象因素 2013年6月份以來,受災區局地遭受多次強降雨,雨量大,來勢迅猛,造成大量表土流失。又因6月30日短時間內的連續強降雨,使土壤田間持水量迅速達到飽和,重力加大,造成陡坡地巖石層上的茶園土壤整體滑動。
1.3 茶園地勢 茶園建園坡度理論上最大不超過45°,而黃山區、徽州區和歙縣區域內高山陡坡茶園具有一定面積。從受災點可以看出,受災茶園坡度多數大于45°,加之茶園呈兩邊高中間凹的“V”字型,易匯集水量,沖擊表土,形成滑塌。
1.4 生態植被 近年隨著茶產業的宣傳和推廣,茶農的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茶園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很多不適宜開辟茶園的陡峭山地都開發成了新茶園。茂密植被被的茶園所代替,其中新建茶園、幼齡茶園和重修剪茶園覆蓋度低,小于30%,在連續強降雨的直接沖刷下,巖層上的土壤滑坡崩塌,造成災害。
1.5 茶園布局 實地查看中發現,受災茶園屬于典型的高山陡坡茶園,且縱向開辟長度較長,多數長度在50~60m以上,而中間沒有打樁或設立任何隔離帶,造成雨水匯集距離長,沖刷力大。
1.6 除草劑的使用 由于茶農為了降低勞動強度,追求除草效果,常選用一些內吸性除草劑,在降低茶園地表覆蓋度的同時,使得一些伸根較深的雜草根系枯死,造成土層松動,易導致茶園整體垮塌,因此針對高坡山地茶園,在除草劑的選用上應引起重視。
2 茶園治理和復園技術措施
2.1 治理和復園總體思路 (1)控制:在滑坡四周打入木樁,布置網帶,控制災情進一步擴大。(2)修復:對于可修復的茶園,采取清理砂石和水道、修復梯壁、培土補缺等技術措施,以減少經濟損失,盡快恢復茶葉生產。(3)改造:對于垮塌較為嚴重的茶園,應在垮塌處修建步道、排水溝等,以減少水土流失,恢復茶園園相。(4)預防:在黃山區茶園推廣茶園鋪草技術、綠肥種植技術等,以增加茶園地表覆蓋,對于新辟茶園,應合理布局,預防災害再次發生。
2.2 具體措施
2.2.1 打樁 在a、b標注處應該進行橫向打樁(圖1),利于茶農管理茶園和采茶時來回走動,另外滑坡兩邊也應該進行打樁,部分茶樹根系有在外面的,應該結合打樁進行培土。
2.2.4 清理水道 部分受災茶園水道在災害中被嚴重沖毀,在災后重建工作中也要組織人員修復水道,一些的山石可以拿來砌在水道的兩側,靠近水道邊種些樹,利用植物的根系來固定水土,一些下陷的水道用石頭填平壓實。
2.2.5 修復梯壁 茶園梯壁被沖毀,形成一條坍塌帶的,須從下往上逐級修復。其中低緩坡茶園可以選用石頭搭砌梯壁,再往梯壁內側填土。而陡坡茶園宜采用打樁進行修梯,慎用石塊。一些被暴雨沖走泥土的巖層可直接開鑿呈內斜式的平基。在內斜式平基上再用石頭搭砌梯壁,梯壁最好也采用內斜式,這樣既抗沖擊又穩固。
2.2.6 培土補缺 對于水土流失處,先適當填土,于今冬或明春進行栽植茶樹。
2.2.7 增加地表覆蓋 通過在茶園套種綠肥、鋪草等措施來增加地表覆蓋度,同時還可以提升茶園保土、保肥、保水能力。
2.2.8 建立隔離帶 對一些沿高山陡坡上開辟的大面積茶園,因順山勢分布,距離較長,須建立分隔帶。如栽種一些根系發達的灌木或者小喬木等,以此緩解雨水對茶園的沖刷。
3 小結
3.1 生態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合理的茶園規模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名優茶近年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大,不能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不斷擴大茶園面積,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這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合理規劃茶園建設,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
3.2 調整茶園布局 新建茶園應根據地形特點做出整體規劃。如可以采用小面積多地塊栽種,對于坡面呈凹形的,凹底不宜栽種茶樹,應該栽一些根系較為發達的小喬木,并保留原有的地表植被;另外茶園應該盡量采用橫向級梯式,其中以打樁攔土為宜,盡量少用石塊砌磅,而縱向超過50m以上的應在中間種植樹木建立防護帶。
3.3 轉變管理觀念 茶園管理仍沿襲傳統的手段和觀念,這也是造成此次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應積極改變茶樹樹冠培育模式,培養健壯的樹干分枝,增加樹高,增大樹幅,引展根系,通過加強肥培管理和合理的修剪來保證原料的持嫩度;合理選擇茶園有害生物控制劑,杜絕內吸式除草劑的使用;在茶園中采取套種苗木、鋪草等措施增加茶園土表的覆蓋度,減少水、土、肥流失。
參考文獻
[1]程江華,陳輝,閆曉明,等.皖南山區新的循環農業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4):2 489-2 490.
[2]侯學煜.皖西和皖南山地丘陵區發展大農業的途徑[J].山地研究,1983,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