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古詩的文學價值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代價值;作品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4)04-0048-02
[作者簡介]王娟(1981―),女,湖北十堰人,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
一、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價值思考的引發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院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但是近些年來它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有所下降,表現為:古代文學課時被壓縮,學習意義不明確。認為在當今社會,掌握實用性的知識更為必要,古代文學離現實生活太遠,對個人發展沒有直接促進作用,是附庸風雅的聲音時而有之。與國人忽視古代文學教學相反的是在“漢語熱”的背景下,外國人對古代文學的向往。不少國家把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的文化傳承體現在哪里,作為中國人的最典型特征又在哪里?這樣看來,在當代社會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價值的思考和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價值體現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梁啟超曰:“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1]中國古代文學負載著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傳道價值、育人價值,是中華瑰寶,是新世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不僅教授理論知識,還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其情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代價值的根本在于教人成為一位典型的中國人。
孟建偉提出了“文化教育”這個嶄新的教育理念。他認為:“這是一種以文化為導向的教育:它將吸納人類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人的成長和文化創新的元素,并將教育的過程變成文化育人的過程。”[2]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符合這個教育理念并能很好地解釋它。古代文學教學的作用是隱性的,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是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在使學生了解并感悟歷史和現實的人文情態、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教學無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負載著文化,傳承著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3]
三、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代價值的實現途徑
古代文學的教學分為兩大塊:文學史和文學作品,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熟悉并了解歷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把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掌握古代各類文體的演變軌跡、文化思潮的興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影響,獲得閱讀、分析、鑒別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提高思想修養、美學修養和文學素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文學史為綱,作品只是穿插其中。但文學史教材一直在變化,各個版本的文學史教材注重的角度不同,所選的作品也不同。其次,文學史所講述的多是知識性問題,比如文學發展的脈絡、作家的貢獻和地位、作者主張及相關的文學現象等,經典作品則直接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因此,古代文學教學應該注重作品本身,作品的教學可以從分析作品的藝術性,引導學生掌握鑒賞方法;從將心比心,和古代作家產生共鳴;深度挖掘,領悟真理三個方面著手。
(一)分析作品,掌握方法
對作品本身的分析是鑒賞作品的第一步,通過細讀、誦讀、解讀作品能實現對作品的初步把握。細讀作品就是仔細讀文字,細細玩味,關注的是具體的形、音、義及標點。細讀作品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對單篇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不是文學史知識的多寡。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上闋開頭“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細讀時要抓住似是而非。接著分層鋪敘,先說楊花的飄墜“拋家傍路”,次寫念遠之人“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再寫夢“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細讀時要抓住分層的關鍵詞。下闋直接抒發主觀情感,“恨西園,落紅難綴”,美好春光已經逝去。緊接“恨”的內容,同樣分層次來寫,“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飄飛的楊花變成了破碎的浮萍,此為第一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傷春別離,此為第二層;“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將傷春之情推向頂點,此為第三層。
誦讀作品指用適合的話語聲音形態、語調和節奏,在一詠三嘆之間慢慢體味朗讀并背誦作品。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凄切的氛圍、凄涼悲哀的感情多是通過疊字、入聲字的韻腳來體現。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疊字,讓我們更容易感受到作家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情感。誦讀作品可以采用教師范讀,學生仿讀的方法,通過對作品文字聲音的感知達到理解作品、體悟情感的目的。
解讀作品。解讀作品不是簡單地講析詩意,而是要了解作品的內涵以及作品之外的東西。解讀作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與作者其他作品進行比較,與同時代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把作品放在文學史的坐標上衡量其地位、貢獻,等等。在解讀秦觀的《醉鄉春》時,我們首先可以了解它的創作背景,此詞為作者貶謫廣西時所作,“瘴雨”“椰瓢”等題材都帶有典型的南方特征,說明詞人在流寓廣西時受到了地方文化的影響。其次,可以把這首詞同秦觀的其他詞進行比較,發現秦觀的大多數詞作都寫自己遭遇挫折、身處逆境之時不能解脫的愁和恨,而這首詞寫到“醉鄉”中去尋找精神寄托,不再為謫居而自傷。
古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古代文學教學是讓學生體驗文學的魅力,體悟文學的真諦,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鑒賞文學的能力,多讀、多揣摩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培養鑒別力的重要方法。
(二)將心比心,體驗情感
古代文學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情感,讀出作品中的情味。古詩詞所負載的情感與今人有貫通之處。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所寫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少年離家白首歸的體驗,讀者可以身臨其境般領略到這種滄桑之感。李白的《靜夜思》語言簡單質樸,但詩歌中蘊含的是千百年來人們共同的思鄉情感。孟郊的《游子吟》所寫只是一件小事,卻把人世間最樸實最高尚的母愛寫得感人至深。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所抒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不僅是詞人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更是處于同樣環境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這種感受超越了時空,可以使我們產生共鳴。積極體驗作品表達的情感,在作品教學中至關重要。正如施議對先生所言:“將你心,換我心,必將有所得。”[4]
(三)深度挖掘,領悟真理
古代文學教學包含著對學生的人格、心靈、情感、審美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塑造學生的思想靈魂,使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古代文學中很多優秀作品或教人明志、或教人做人、或幫人成才。古代文學史上許多著名作家,他們關心社會、心系蒼生、品德高尚,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提升,明確人生道路,領悟人生真諦。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對高遠目標的追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人仁愛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體現。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正確認識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價值,在教學過程中秉承先作品后史論的教學觀念,才能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M].飲冰室合集: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81.
[2]孟建偉.教育與文化[J].教育研究,2013(3).
好讀書的壞處自然很多。譬如終生受窮別想當官,沒個好身體,不是好丈夫,沒有好人緣,性格古鉆。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處,譬如能說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凡能找到的書,不管文學、政治、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筑、美術、樂理……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讀。世上好書,浩如煙海,一生不可能讀完,而且有的書雖好,但不能全為之喜愛。比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確實是世上好東西。你若喜歡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讀書要讀精品,你真真愛上一本書了,可以在一個時期多找些作家的書來讀,讀他們長中短篇,或者散文、詩歌,甚至理論,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所寫的傳記,也可再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這樣,你就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當時是什么社會,如何的文壇。他的經歷、性格、人品、愛好等是怎樣促使他的風格形成的。大凡世上,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一套手法,都是有跡而可覓尋,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但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我讀中國的老莊、太白、東坡詩文,讀外國的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滅轉接之間不可測識。說來,還是我讀書太多,悟覺淺薄啊!如此這番讀過,你就不要理他了,將他丟開,重新進入另一個大家。
文學(乃至其他任何藝術)是在突破中前進,你要時時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輩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大家,任何名著,你只能繼承,不能重復,當你學習它的時候,必須將它拉到你的腳下來讀。這不是狂妄,這正是知其長、曉其短,師精神而棄皮毛啊。虛無主義可笑,但全然跪倒來讀,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屁股后面了。
從1971年投稿至1978年《滿月兒》在京獲獎至《廢都》脫稿,我已寫了22年,其間甘苦一言難盡。開始,稿子向全國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退稿涌回來,我心有些冷,恨過自己命運,恨過編輯,擔心將來一事無成,反誤了青春年華,夜里常常一個人伴著孤燈呆坐。但竟有這樣的事發生:熬夜到凌晨一點,困極了,只要說聲睡,立即就睡著了,如果再堅持熬一會兒,熬紅了眼,反倒沒瞌睡了。于是想,創作大概也是如此。就發奮起來,將所有的退稿信都貼在墻上,抬頭低眼讓我看到我自己的恥辱。退稿信真多,幾乎一半是鉛印退稿條,有的編輯同志工作太忙了,鉛印條上連我的名字也未填。
可惜我住的水泥樓上沒大梁。要不,系一條繩,吊一個苦膽,我要當勾踐了。
大言者不語。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獨,孤獨是文學的價值,寂寞是作文的一條途徑,這途徑明明擺著,許多人一心想當文學家,卻不愿在這條路上走,那有什么辦法呢?誠然虛名可以浪得,但成名并不一定成功竟是如此無情。
關鍵詞:唐汝諤;《古詩解》;古詩選本
唐汝諤,字士雅,明末松江府華亭人。華亭又名華亭谷,在今上海松江縣西。其弟唐汝詢著有《唐詩解》五十卷,暢行于世,唐汝諤繼作《古詩解》二十四卷。又有《詩經微言合參》八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著述《古詩解》:“其兄汝詢有《唐詩解》,故此以古詩配之。其注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近體,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所發明作意亦皆敷衍。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強為之說,尤多牽強。”機山錢龍錫在《古詩解敘》中說:“吾鄉士雅唐君,少為諸生即博雅嗜古,與其弟仲言裒采漢唐諸詩而分解之。仲言《唐詩解》先成梓以行世,士雅方婆娑帖括,未遑竣業。及以明經振鐸海虞,始出生平所著述詮次之,得若干卷,為歌謠樂府者十之五,為五言古詩者十之四,為四言、雜言、七言者十之一,總名《古詩解》。”
一、《古詩解》的選詩情況
《古詩解》二十四卷,共選詩近八百七十首,入選作家從帝王、公卿到方外異人、無名氏、閨秀、宮人計一百八十四人。具體分卷安排如下:卷一、二為古歌謠辭,共錄八十首;卷三為古逸雜篇,錄詩七十七首;卷四、五為漢歌謠辭,錄詩六十四首;卷六至卷十三為古樂府詩,共錄二百四十七首,其中,漢樂府三卷錄詩八十八首,魏樂府二卷錄三十五首,晉樂府一卷錄詩四十六首,宋樂府三十首,齊樂府十首,梁樂府二十六首,陳、北魏、北齊、隋三朝合錄樂府詩十二首;卷十四為四言詩,總錄七十八首;卷十五至卷二十三錄五言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代共錄三百零六首;錄六言古詩八首,七言古詩九首。
從所錄樂府詩來看,漢樂府詩最多,共八十八首;其次為晉樂府,共四十六首。顯然唐汝諤認為這兩個朝代樂府詩成就最高,均屬“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者。就所錄五言古詩而言,晉詩錄八十一首居第一,宋詩五十七首居其次。如果按錄詩數量多少統計詩人,樂府詩類魏武帝和陳思王植各十一首,并列首位;齊鮑照八首,位居第二。四言古詩類共錄詩歌七十八首,其中陶潛二十六首,占全部四言詩數量的33.3%。五言古詩類錄詩數量第一位是陶潛(三十首),占全部晉詩數量的37%。其次為謝靈運(二十三首)。僅就四言詩和五言詩而言,共計384首,陶潛兩類詩歌共錄56首,占整個漢魏六朝古詩的14.6%,可見陶潛(淵明)在唐汝諤心中的地位,同時符合漢魏六朝詩歌在明末詩壇實際接受情況。(詳見附表)
附表
《古詩解》錄詩數量統計
二、《古詩解》的選錄標準
唐汝諤的《古詩解》的選錄古詩標準是什么呢?“是編所選,大都主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而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即亟為收錄。惟樂府自晉宋迄齊梁,半為男女唱和之作,亦其風使然,不得一切刪去,姑去其甚者,存其雅者,庶幾亦十三國風不刪鄭衛之意云。”(《古詩解?凡例》)依照唐汝諤劃定的標準,符合以下幾條標準方可入選:一要“體裁古雅”,二要“辭意悠長”,三是“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四是樂府中“男女唱和之作”中的“雅者”,根本標準是儒家“溫柔敦厚”之說。 轉貼于
這里唐汝諤所說“體裁古雅”,應該是指傳統的四言詩、漢魏以來形成的五言詩及與漢樂府之后形成的歷代樂府詩,自然而然那些齊梁之后的宮體詩等作品均在刪汰之列。“辭意悠長”當指詩歌感情抒發與表達方面,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余味深長。同時,許多樂府民歌中表現男女真摯愛情的歌謠,在“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的前提下,得以廣為選錄和傳播。相較于唐汝諤之前的眾多古詩選本,《古詩解》顯得難能可貴。
唐汝諤在《凡例》中自稱其詩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余述是編,不專步驟昭明,而以近代四家參入之。于楊(慎《五言律祖》)、左(克明《古樂府》)則加精,于李(攀龍《古今詩刪》)、鐘(惺《古詩歸》)則加博,庶幾選古之一變云。”即云不惟昭明《文選》是準,他要選出符合自己所定標準的古詩。他聲明《古詩解》所選古詩,在選目上要比楊慎《五言律祖》(9卷133詩人311首)和左克明《古樂府》(10卷)更加精當,意圖“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四庫總目提要》“總集類”),同時較之李攀龍《古今詩刪》(唐前古詩9卷545首)和鐘惺《古詩歸》(15卷836首)更為博洽。那么,唐汝諤拿來對照的四部的古詩選本究竟如何呢?
明代楊慎為嘉靖初期文壇鴻儒之一,為反對前七子派“詩必盛唐”之主張,力倡六朝詩歌,并有《五言律祖》六卷、《風雅逸篇》十卷、《古今風謠》一卷等盛行于當時,且以之作為宣傳自己文學主張與反撥前七子的重要武器。楊慎在其《升庵詩話》卷一評王融《上巳詩》:“王融《上巳》詩‘粵上斯巳,惟暮之春’二句古雅。《詩評》:‘四言詩,《三百篇》之后,曹植、王融。’”唐汝諤《古詩解》推崇的古詩第一標準正是“古雅”,不能說他沒有受楊慎詩論的影響。楊慎《五言律祖》純錄六朝五言詩,較之唐汝諤《古詩解》而言,沒有《古詩解》古歌謠到古樂府,從四言詩到五言詩,“體裁古雅,辭意悠長”那么的精純,也許缺乏“古人溫柔敦厚之旨”。
元代左克明《古樂府》十卷,是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之后一部重要的樂府詩選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是書錄古樂府詞,分為八類,曰古歌謠,曰鼓吹曲,曰橫吹曲,曰相和曲,曰淸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雜曲。自序謂‘冠以“古歌謠”詞者,貴其發乎自然;終以“雜曲”者,著其漸流于新聲,又謂風化日移,繁音日滋,懼乎此聲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陳隋,截然獨以為宗。雖獲罪世之君子,無所逃焉’云云。”“此集務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題古詞,而變體擬作,則去取頗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就《古詩解》的樂府詩部分選錄而言,唐汝諤受左克明影響很大,盡管郭茂倩《樂府詩集》影響更大,但唐汝諤《古詩解》選錄樂府詩標準與左克明《古樂府》更加接近。如卷一、二大量選錄“古歌謠”詞,合計八十首,也許出于與左克明相同的標準:“貴其發乎自然”;樂府與古詩均止于陳隋,是否也如左克明在其《古樂府序》中闡明不選唐代的原因一樣:“唐人祖述尚多,非敢棄置,蓋世傳者眾,弗賴于斯。”《子夜歌》晉宋齊辭郭茂倩《樂府詩集》只錄四十二首,《古樂府》僅錄二十首,《古詩解》僅八首,從數量上來說夠精的了。
與明代李攀龍《古今詩刪》和鐘惺、譚元春的《古詩歸》相比,唐汝諤《古詩解》在當時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選錄八百六十九首古詩的規模要遠遠超過前兩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評李攀龍《古今詩刪》:“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毎代各自分體,始于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繼以明,多錄同時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后書之說,前后七子率以此論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熏蕕互異,此直門戸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后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公安、竟陵同受后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于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作為前七子派的領軍人物,李攀龍無理論綱領性宣言,此詩歌選本不錄唐大歷以后及宋元詩歌的做法,成為反復古派攻擊的口實。雖然古詩與樂府詩部分受人詬病較少,唐汝諤的《古詩解》選詩面要比《古今詩刪》廣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評鐘惺、譚元春《詩歸》:“是書凡古詩十五卷,唐詩三十六卷。大旨以纖詭幽渺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玄妙。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說,于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于是盡亡。至于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實際上,《詩歸》在當時非常流行,幾乎家置一編,洛陽為之紙貴。就選詩數量與特點而言,二書最為接近。就古詩而言,《古詩歸》錄詩八百三十六首,《古詩解》錄詩八百六十九首,相差僅三十三首;《古詩歸》錄詩最多的詩人是陶潛,共五十二首,其次是謝靈運,二十六首;第三是謝朓,錄二十二首。而《古詩解》錄詩最多的是陶潛,共五十六首;其次是謝靈運,錄二十三首;第三是謝朓,共十一首。二書非常接近,說明《古詩解》受《古詩歸》影響很大。
與前述四種古詩選本相比較,唐汝諤的《古詩解》有詳細的文字訓詁,配以串講式的評解,對每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有精到的分析與鑒賞,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有的評解參照詩人生平遭際,詩的本事背景對詩篇融會貫通,評解真義;有的評解通俗地串釋詩意,補足空白,使其語意貫通,明白曉暢。當然,限于唐汝諤對詩歌藝術的理解,也有其不足一面,即局限于傳統的“言志”“緣情”說。對于深刻反映現實,有著豐富內涵的現實主義詩篇,僅從儒家“溫柔敦厚”的“發乎情,止于禮義”的角度去理解,就不能得其全貌。
參考文獻
[1]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灣中央圖書館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
[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齊魯書社,1997年版.
[3]張廷玉等撰.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