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風險與應急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風險預警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一個新階段,逐漸體系化。預警的重點就是抓住小范圍、低程度的風險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發大風險,最成功的預警應該是將危機消除于萌芽狀態。應急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當發生了具有破壞性質的意外事件時,對這種緊迫情況,需采取的控制事態惡化、減輕事故損失的搶救措施。通過對以往危機事件的研究分析發現,應急處理越及時有效,危機造成的損失相對就越小。因此,近年來,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企業預警管理,是指能夠對企業失敗、管理失誤現象進行早期警報和早期控制的一種管理活動。所謂企業預警管理理論,是將經營失敗和管理失誤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發生發展過程,置入現有管理模型中統一分析,來揭示企業的逆境現象(經營失敗、管理失誤)的客觀活動規律以及逆境同順境的矛盾轉化關系,進而揭示企業經營不失敗、擺脫失敗的管理機制。因此說,它是企業研究如何識錯、防錯、糾錯、治錯的系統管理方法,是一門全面解釋企業成功機理和失敗機理的系統學說。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佘康教授認為,國外的研究內容主要是企業危機發生后如何應對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至于危機的成因、發展過程則缺少機理性分析和實證研究。企業預警管理理論是對經營失敗機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業管理手段與方法的理論。
現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業經營成功的機理而忽視企業經營失敗的機理的研究,從而難以科學的解釋企業面臨的問題。企業預警管理理論,就是將經營失誤失敗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而置入現有理論框架中進行新的思考,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企業逆境的客觀發展規律,這可稱為企業管理的”安全”機理。企業預警管理研究是通過規范性的定性與定量分析,來提出預警管理的概念、原理與方法的系統學說,以全面闡述企業的成功機理與失敗機理。
二、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的現狀及產生原因
危機預警機制研究企業預防危機、應付危機、解決危機的手段和策略,設計企業危機預警分析指標,以增強企業的免疫力、應變力和競爭力,保證企業處變不驚,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別在當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開展危機預警研究與應用就顯得更加迫切與重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的核心是要企業樹立危機意識,而領導者的危機觀念尤為重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的關鍵是健全危機防范制度,保證危機信息傳導通道的順暢,以及研究建立應對危機的措施謀略。越是成功的企業越不可無危機預警機制。
縱觀業界,在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中,多少曾經叱詫風云、豪情萬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鬧的走馬燈來去匆匆,多少曾經如日中天、風光無限的企業集團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閃而逝。正如古語所云:“其興業?R,其亡也忽”。
(一) 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企業的管理誤區只是建立實施“危機預警機制”。管理也是生產力:合理組織生產并產出經濟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理誤區在于:忽視企業基礎管理而過分強調企業法人權威;忽視管理的多樣性而過分強調經濟手段的作用;忽視企業內部機制二過分強調擴權管理;忽視企業自身問題而過分強調客觀原因。此外,就是是對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爭太極端。
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義。非理性傾向者關注管理的實務認為,世界上成功的企業背后必有一套強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資源,管理他們的方法是通過文化的微妙暗示。而傳統的管理模式過分依賴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導致有失偏頗。企業在管理方法的運用中把握不了適當的“度”失去平衡。現實表明,我們不應該處于兩個端點上,而要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促進演化發展。
(二)企業危機預警機制現狀產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在危機到來時,企業為什么總是倉皇應戰總是缺乏一種機制、一種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歸結如下:1.高速度掩蓋低質量
多年來我國的速度型的發展模式,在經濟處于高速度發展階段,人們只看到表面的繁榮,而看不到企業潛伏的危機。在經濟處于調整收縮階段時,企業危機爆發的頻率自然提高??傮w上來說,企業的周期與國家經濟周期是一致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有時候的高增長是伴隨著高通貨膨脹,經濟運營存在極為明顯的周期性。盡管經濟學家力圖找到燙平波動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維局限的約束
西方思維重分析而東方重整合,大多數中國企業缺乏危機意識。中國強調中庸的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使我們國人缺乏辯證思維。西方管理追求卓越,東方管理追求和諧,此話不無道理。目前中國的企業大多從計劃經濟的短缺年展過來,在有產品就有消費者,有廣告就有市場的環境下,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過去的成功往往會誤導企業家,在經歷了創業時期的大風大浪,鑄就輝煌后,總認為自己會遇難呈祥,逢兇化吉,淡化了危機意識。
3.浮躁的社會風氣
社會大環境影響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轉型期的社會意識、空氣中都充滿了浮躁的氣味?!耙徊涣羯?,成為百萬富翁;一不留神,成為影視歌三棲明星”諸如此類的神話廣為流傳。
企業家面臨市場種種的巨大誘惑,更多的考慮是如何迅速膨脹擴大,神經總是繃的緊緊的,總想著通過幾場應戰擊敗對手,成就大業。
因而,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企業家向前考慮的多,向后考慮的少;攻擊型的思維占主導,防范型的觀念居次位;有心規劃宏圖大業,無意審視危機憂患。這也是導致企業缺乏危機預警機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環節及相關措施
(一)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工作的三個重要環節
1.危機調查和危機預測
調查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情景,首先需要進行廣泛的情報收集工作 ,然后對已經收集的情報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評估,把所有可能發生得危機按輕重緩急加以排列,并預測出危機對組織造成多大損害,并將結果迅速上報或分送有關決策者,從而為制定反危機措施做好前期準備。
預測危機,這里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找出在組織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么危機,因為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再次發生。第二種是,找出該組織的同行或類似組織發生過什么危機。
2.精心策劃危機應急方案
良好的危機防范管理不僅能夠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情景,而且要為可能發生作好準備,擬好計劃,從而自如應付危機。
制定全面的危機反應計劃主要包括危機運營的目標、策略對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運作條件、組織資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機反應方案時,可傾聽外部專家的意見。當然,危機預案不應太僵化、太具體,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包括各種危機均有的不可預見的方面,留給管理層自己判斷。
3.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模擬危機”演戲
為確保處理危機時有一批訓練有速的專業人員,平時應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包括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和臨危的應變預防能力。同時,設定模擬危機情景,定期進行模擬演習,使人們熟悉方案,并檢測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系統的措施
1.企業必須收集競爭情報,為危機“監控”
在危機醞釀期,往往會在媒體或互聯網上出現相關事件的報道。如果企業能在此時就有所覺察,將其解決于危機爆發之前,這不僅是避免危機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業損失降到最小的途徑。信息技術長足發展,企業信息化建設也逐步從部門級擴展到了企業級,作為應對,競爭情報產品及相關服務已成為危機預警和監控的有力工具。對于競爭情報準確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機預警系統的要素,為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要準確判斷所有消息的來源,并與刊登和轉載消息的媒體及時取得聯系,贏得他們的信任,把“危機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對“輿論出口”澄清,是對解決問題行表率的作為;要快速、準確地掌控競爭情報,這也是危機公關的前提;要能夠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實時掌控市場信息,以達到預警的目的;應對危機公關預警,企業需要“因需而定”擬出各自的競爭情報規劃。
2.企業必須要做好危機預警階段的分析工作
企業在建立自己的危機預警體系時,應該認真反思哪些薄弱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企業陷入危機,因此,在危機預警階段的分析工作就顯得異常重要,預警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調查工作
企業應按照正式的方式來明確最有可能發生的、潛在的、能夠造成最為嚴重危害的危機,其主要調查途徑有:
①對公司的高層、中層、基層進行調查
②對經銷商進行調查
③對消費者進行調查
④對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進行調查
⑤對媒體記者、編輯進行調查
在對以上所形成的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幫助識別企業最脆弱的方面,為危機企業縮小應該進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機范圍,從而確保危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機分析
其主要內容包括:
①分析危機發生的頻率
②分析危機發生的影響
③分析危機管理的難度
④分析危機引起的公眾關注度
(3)診斷工作
企業要建立危機自我診斷制度,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剖析和評價,及時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糾正,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消除發生危機的誘因。建立危機管理機構,由危機管理小組制定或審核危機管理指南以及危機處理方案處理危機險情。一旦危機發生,及時遏制,減少危機對企業造成的危害。擬定危機管理計劃,在事前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預先研究討論,制定出應變的行動準則。開展員工危機管理教育以及培訓,增強員工危機管理的意識和技能,應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提高管理小組的快速反應能力,并可以監測危機管理計劃是否充實、可行。
關鍵詞:金融風險;防范;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0-2201-02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各金融機構不斷加大金融電子化建設投入,擴大其網絡規模和應用范圍。但是,應該看到,金融電子化在給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并且,這個問題現在顯得越來越緊迫。
1金融網絡現狀與面臨的主要風險
金融活動越來越多地在計算機網絡上建立,網上證券交易、資金轉賬、清算支付、信用卡交易、信用查詢、電信銀行業務等基于網絡的金融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各種不同規模的金融系統也在迅速的發展壯大,金融業務的網絡化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向。
在網絡為我們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來自外部與內部的威脅與風險也在不斷加大。絕大多數銀行、金融機構都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互聯互通,并與國際互聯網直接或間接相連,如何有效防范來自外部的攻擊、竊聽、木馬、病毒的多重入侵是金融網絡組建與運行中必須首要考慮的問題。同時,機構內部的員工、終端、服務器、網絡設備、軟件等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外部出口是一個點,而內部體系是一個面,所以來自內部的威脅往往要遠遠大于外部,必須加以足夠的重視。
2金融網絡的風險評估與防范
最有效的金融網絡風險防范措施就是對網絡系統進行等級保護,按照重要程度進行級別劃分,對不同等級的網絡系統通過物理隔離或邏輯隔離劃定邊界,并針對不同等級的網絡系統,特別是核心業務網絡定期進行風險評估,系統地分析所面臨的威脅及其存在的脆弱性,查找薄弱環節和安全隱患,有針對性的提出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整改措施,并及時進行整改。
風險評估根據網絡系統等級劃分后的的重要程度和機構自身的條件選擇自評估或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評估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現場檢查、風險分析及策略選擇3個步驟進行。
首先,現場檢查階段應明確目前網絡資產情況、網絡系統的安全需求、當前的安全控制措施情況、業務對網絡系統的依賴性,明確網絡系統的技術脆弱性,主要包括:設計弱點、實現弱點、配置弱點等等。現場檢查切勿走形式,務必提前制定詳細的檢查方案與實施細則,并嚴格按照檢查計劃進行。只有現場檢查階段得到了全面、真實的業務數據,才能為后面的綜合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
風險分析階段是整個風險評估的核心部分,需要利用現場檢查階段得到的各類數據,綜合分析金融網絡系統所存在的各類風險。具體實施則應包括關鍵資產安全需求(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確定、關鍵資產威脅分析、脆弱性分析、綜合風險計算及風險分析總結等幾個方面。
安全需求分析包括應選擇關鍵資產、并對關鍵資產進行安全需求分析與賦值。威脅分析針對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分析威脅來源、對威脅進行分類、研究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分析威脅的嚴重程度。脆弱性分析包括以下幾點:網絡安全策略及管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組織體系是否健全,管理職責是否明確,安全管理機構崗位設置、人員配備是否合理;網絡系統的體系結構、各類安全保障措施的組合是否合理;網絡安全域劃分、邊界防護、內部網絡防護、外部設備接入控制、內外網隔離等是否到位;網絡設備、安全設備、主機和終端設備的安全性是否可靠,操作系統的安全配置、病毒防護、惡意代碼防范等是否有效。此外,還應檢查設備、系統的操作和維護記錄,變更管理,安全事件分析和報告;運行環境與開發環境的分離情況;安全審計、補丁升級管理、安全漏洞檢測、網管、權限管理及密碼管理情況;機房安全管控措施、防災措施、供電和通信系統的保障措施等;關鍵資產采購時是否進行了安全性測試,對外部服務機構和人員的保密約束情況,在服務提供過程中是否采取了管控措施;應急響應體系(應急組織、應急預案、應急物資)建設情況,應急演練情況等。
綜合風險分析主要是綜合分析網絡與信息系統的整體安全現狀,對資產、威脅、薄弱環節、已有安全措施進行綜合分析,分析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分析安全事件發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分析網絡和信息系統的整體風險狀況,最后根據風險的程度逐 條列出風險列表,通常可將風險劃分為3個等級,即一般風險、中級風險和高級風險。
策略選擇階段根據前一階段得到的風險列表,結合安全需求和業務目標,開展相應的整改工作,開發和選擇符合成本效益的信息安全保護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和安全運行策略,并制定合適的風險緩解計劃。特別是針對高級風險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化解,對于短時間內受各種客觀條件限制而不能及時處理的高級風險,應制定專項風險防范方案,并提出后期整改計劃。
經過較為全面的風險評估與相應的整改,可以極大的降低金融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風險評估保證必須定期組織進行,并將責任落實到人,確保整改到位。
3金融網絡的應急體系
做好風險評估與防范,千萬不能忽視應急體系的建立與管理,即使金融網絡各方面風險已得到控制,仍避免不了各類突發事件的發生,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系統運行或使用替代方式繼續進行業務處理,是衡量一個網絡體系是否健全完善的重要指標。
金融網絡比起其他普通網絡系統,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一個社區的網絡或是一所學校的網絡系統出現故障所產生的社會不良影響遠不及一家銀行資金業務或支付清算系統網絡所出現的事故。金融網絡的應急處理必須得到高度的重視。
金融網絡應急體系建立的首要環節就是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應急組織協調機制,應涉及應急處理的各個部門、單位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進行組織協調,確定應急方案,調動各方力量,實現應急聯動。
其次,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和不斷完善IT層面的應急預案,完善網絡、機房環境等應急操作手冊,提高金融網絡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效、快速、合理地應對突發事件,最大程度地減少金融網絡信息安全事件造成損失和影響,保障金融業務的連續運行。
應急預案的有效性取決于預案所涉及的人員對預案的理解。因此必須定期組織要對預案的宣傳、培訓和實戰演練,確保參與應急處理的每個人均能充分理解應急預案的中心思路、應急處理的原則、應急處理的具體執行流程,以便在實際應急處理過程中迅速進入狀態,確保應急處理的效果。
實戰演練是為檢驗應急設施的有效性、鍛煉應急隊伍、改進應急預案等,針對真實運行的系統主動進行的演練,實戰演練前應檢查預防性措施的就緒情況,以防止可能發生的演練風險。演練必須注重真實性,不能走過場,要模擬出真實事件發生的效果,最好由第三方組織在不通知預案執行者的前提下進行,以達到更真實的現場效果。
4結束語
金融網絡必須有足夠強的安全防衛措施,否則將會影響到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是一個綜合集成的系統,它的規劃、管理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及IT技術公司通力合作,進行科學的、強有力的干預、導向和防護。隨著金融信息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網絡不再局限于專網,而必須使用如互聯網那樣的公網。通過風險評估機制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智能、深度的安全防御技術手段,構建一個管理手段與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可動態發展的縱深安全防范體系,為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信息系統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戰略風險; 應急管理;房地產企業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trategic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of research.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and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effective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strategic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 estate enterprise
中圖分類號:F29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房地產企業戰略風險的分類
戰略風險這一概念在管理領域最早由Kenneth.R. Andrews 在1971 年提出。它包括戰略自身的風險( Risk of the Strategy) 和戰略性風險( StrategicRisk) 。戰略自身的風險是指戰略活動自身的風險,是指制定、實施和控制的整個過程中戰略偏離實際目標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或幾率; 戰略性的風險是指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業績的因素。根據以上觀點,周陽敏將企業的戰略風險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指企業戰略管理部門的管理風險; 第二類是指企業其他職能管理部門因風險應對不當而引發并上升為企業的戰略風險; 第三類則是指企業整體的、全局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引起的風險。
本文主要以戰略風險三種類型劃分的觀點來研究房地產企業的戰略風險。因此,也將房地產企業的戰略風險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指房地產企業戰略管理部門的管理風險,包括戰略管理行為人失誤的風險和戰略管理部門失誤的風險; 第二類是指房地產企業其他職能管理部門因風險應對不當而引發并上升為企業的戰略風險,也即戰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誤的風險,包括財務風險、銷售風險等; 第三類則是指房地產企業突發事件引起的戰略風險。
二、房地產企業一般戰略風險的防范與對策
房地產企業一般戰略風險預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 環境分析
環境分析包括外部環境分析和企業內部條件評價。外部環境主要指企業外部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環境等; 企業內部條件主要指企業的資源情況、管理能力以及組織結構和競爭能力等。通過環境分析,企業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環境的狀況和企業自身的情況,從而為下一步戰略風險的識別奠定了基礎。
2. 戰略風險識別
對風險正確地識別是有效管理風險的基礎。目前戰略風險的識別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識別。如頭腦風暴法、事故樹法以及環境掃描等,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識別出企業的戰略風險。
3. 構建預警指標體系
識別出戰略風險后,我們便可以通過預警指標來對其進行監測。構建預警指標體系的目標為了使信息定量化,條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類型的企業,預警指標體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選擇重點預警指標和敏感性較高的指標,以便預警指標體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業所面臨戰略風險的真實情況。
4. 戰略風險評價
戰略風險評價是戰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驟,它是指在戰略風險識別和戰略風險衡量的基礎上,把損失頻率、損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分析戰略風險的影響,并對戰略風險的狀況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戰略風險評價,企業可以得出戰略風險的損害程度和發生頻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應的戰略風險管理措施來降低風險甚至消除風險。
5. 建立戰略風險預警管理對策庫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業的戰略風險預警管理對策庫,俗話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許多戰略風險的出現且應對不當就是由于企業缺乏戰略風險預警管理的對策所致。無論是前期的預警方法、預警手段以及預警原則等,還是企業實施預警管理后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需要企業認真收集、制定和總結,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戰略風險預警管理對策庫。通過戰略風險預警管理的實施,房地產企業便可以在其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早期對戰略風險進行監測和預控,減少和控制引發戰略風險的誘因,例如通過培訓提高戰略管理行為人的素質和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以及積極應對企業的管理周期等; 而且,在戰略風險發生后,房地產企業也可以根據戰略風險預警管理對策庫中相應的對策對戰略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腳亂。
三、房地產企業的應急管理
引起的戰略風險與一般的戰略風險都有著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現特征上,所引起的戰略風險有著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而對于一般的戰略風險,如果采用科學的預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發現的; 其次,在其損害程度上,引起的戰略風險的損害程度比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業的生存,而一般的戰略風險則可能只是企業某一職能管理部門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戰略風險,損害程度比較小?;诖?,本文對房地產企業的兩類戰略風險的管理分別進行了研究。首先,對房地產企業突發事件的定義進行界定。目前,學術界對突發事件的定義有很多種,如趙偉鵬等( 2001) 認為,突發事件是指超常規的、突然發生的、需要立即處理的事件。秦啟文等( 2004) 認為,突發事件是指某種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發生,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損失或影響且需要立即處理的負面事件。綜上所述,本文對房地產企業突發事件的定義是,房地產企業的突發事件是指從房地產的開發開始到房屋的銷售,再到最后的物業管理的過程中,由某種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發生,給企業造成嚴重危害、損失或影響且需要立即處理的負面事件。
其次,對房地產企業的突發事件進行分類。從房地產企業突發事件的定義中可知,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過程: 房地產的開發過程,房屋的銷售過程和物業管理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把房地產企業的突發事件歸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如購買土地時政府政策突然改變、建筑過程中突然發現斷層、開發過程中資金鏈突然斷裂等; 第二類是房屋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如因房屋質量不合格出現的大規模退件等; 第三類是物業管理過程出現的突發事件,如房屋發生大面積的火災、業主貴重物品被盜等。
最后,對房地產企業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在突發事件情景下,有效的應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機的發展,使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產企業可以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應急管理體系來應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從而能夠使突發事件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如果處理得當,甚至還有可能轉“危”為“機”。
四、結語
房地產是一個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風險的行業。房地產企業在其經營管理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戰略風險,如果稍有不慎,企業便會損失慘重,甚至破產。因此,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和處于極度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房地產企業要想保證長期穩定的發展,并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強對戰略風險的管理,提高戰略風險管理和應急管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Kenneth. R. Andrews[M]. 公司戰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趙慶. 企業戰略風險研究綜述[J]. 生產力研究,2010.
[3]周陽敏. 企業戰略危機的預警與應急管理[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