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老師的基本素質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呼喚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因為高素質的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成功的基礎,音樂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將促進和提高國民音樂素質,時代歡呼每位音樂老師都不斷進取,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素質是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穩定、必備的職業品質,是教師職業的形象、文化知識、育人能力等內在涵養的總和,因此,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有獻身教育、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師德,還具有廣博的知識過硬的語言藝術,綜合的音樂專業技能,良好的心理和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力。
廣博的知識對音樂教學的作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具有著其他藝術學科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而且還能夠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和競爭意識,開發智力并提高能力。因而,一名音樂教師僅有精通的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在學生中才能具有威望。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僅是傳授本領,同時還要激勵、喚醒、鼓勵學生學習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具有真摯的愛,對業務要精益求精。教師對知識渴求的廣度和深度,對引導學生發展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實現有意義的學習,都具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復合的音樂技能作用: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彈、唱、跳”是所有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三大基本功?!俺奔锤璩芰妥詮椬猿芰?。唱在音樂教學中具備很強的示范性和激勵性。歌唱教學是訓練學生的樂感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彈”即鍵盤彈奏能力和即興能力,只有具備嫻熟的能對多種風格的歌曲伴奏的即興能力,才能組織好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引導學生體會音樂,表演音樂。
音樂教師除了要重視原來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逐漸掌握合唱指揮、樂器演奏以及音樂創作等復合的專業技能。同時,一名音樂教師也絕不是上好課就完事了,他們的任務還在于課外藝術實踐。
總之,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水準。以音樂素質為先導,以高超的語言素質為手段,以嫻熟的業務水平為前提,在平凡且艱辛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瑣瑣碎碎地辛勞,年復一年的開拓,以百分之百的熱情解決百分之一的問題,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最大的幸福。
當然,具體的講:“德智體美勞”是以“德智體”為重點的。因為“美”與“勞”這兩個字的內容不能獨立的表現出來,它必須要以“德智體”為依托,建立在“德智體”的基礎上,才能表現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說“美”吧,它只是一種特性的表現,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依附在物的形態上才行,好象我們說“花”是美的,這個“美”就是花托出來的;說山水美,這個“美”就是山水托出來的。離開了依托,則“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說的是物,如果要說人的話,除了相貌,人的美就還有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長相,而是要看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就來源于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智慧。因為只有一個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會有語言美的內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現。而這種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備的,是要有一定知識、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實質。所以說“美”是不能脫離德智體的基礎的。
同樣,德智體美勞中的“勞”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體”三個字來體現。因為一個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體健康的人,則必然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勞動創造世界”的意義,也必然會做事勤快,工作兢兢業業;反之,一個品質不良的人,就必然懶散、怕苦、怕累,總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所以,要培養一個熱愛勞動的人,首先要培養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勞也是關聯的,一個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維、富于創造。其學習知識也好、使用知識也好,都很勤奮,都很認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會去做什么,這就形成了勞動。反之如果是一個不熱愛勞動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們拋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則由于它本領高強,因而就會放眼千里,追求著更遠大的目標。人也是這樣,為什么說能者多勞,就是因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經常有事做。那些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人,實則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說明“智”與“勞”的關系。
再就是“體”與“勞”的關系。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強健的身體主要是鍛煉得來的,是“勞”與“動”的結果。一個不管你四肢如何發達,不去鍛煉,不去勞動,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個年把半載,沒病也都睡出病來了。這樣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雖然其命還活著、其身體還在,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體、殘命。
綜上所述,我國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個字的教育方針,實際上是由“德智體”全部包括了的。因此,這里就專門解釋一下“德智體”的問題。當然這“德智體”三個字,也絕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有纏綿不斷的關系的。盡管這三個字的各自用處不同,但卻都緊緊聯系著個人之人生與社會?,F在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字的屬向。“德”字是屬于社會性,無論你個人的道德,還是社會的公德,都是屬于社會性的,于個人的作用只是名譽的問題。人最屬于自己的是“智”和“體”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對于社會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們暫且把“德”字撇下,說說屬于自我的“智”和“體”兩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統稱。應該說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礦藏的,只是礦種不同和有用礦物的程度不同以及開發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樣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發揮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開發工具是知識,是人們用學到的知識去思維而開發出來的,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學到的知識的質和量的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為能力不同的狀況。比如學醫的,所開發的是醫學方面的智慧,學電腦的是開發電腦方面的智慧。這樣,社會上才有了各行各業的區別。也由于學的力度不同,而導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這就是為什么知識程度越高越聰明的緣故。什么鑰匙開什么鎖、什么藤結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獲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著其物質內在的生理規律的行為能力的,這就是智慧。所以說不能認為誰有智慧、誰沒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質與形式怎樣而分”。蒼蠅吃屎,蜜蜂采花,張三種田,李四打鐵等,都是各自在為著自己的生存發揮著自己擁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類社會對人類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長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為自己的生存和社會的建設出力,
上面說的是德智體的“智”。而對于“體”來講;其含義這里當然指的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體各方面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德、智、體”制約。無論這個人有德無德,有智無智,只要這個人還活著,這個人的“體”就必然存在。所以“體”是根本,德和智是裝飾其“體”的。一個人的人生之“體”,如果不用德和智來裝飾的話,其生命之“體”雖然照樣存在,但卻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智,對人生個人猶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是萬萬不能少的:一是身體;二是本事。比如說這個人身體很壯,但沒有知識。什么都不會干。那么這人便“山大無柴燒”,白生了一個好的身體;但如果這個人有知識而沒有健康的身體,那么也許你的本事就發揮不出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吹揭恍┤祟櫞耸П恕W⒅厣眢w的人特別愛惜身體。曬點太陽都怕把皮子曬脫了長不出來,流點汗都生怕自己脫水。所以不愛學習,不愛勞動。到頭來變成為一個不勞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則恰恰相反,為了工作,為了學習而置身體于不顧,結果本事是學到了,但身體則垮了。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無法做了。這同樣也是很可悲的。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殘疾人不同樣也有做大事的嗎?當然有,而且還多。但我們應該明白,殘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殘疾的。面對現實,他(她)們只有奮爭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幾百倍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把本事和身體這兩樣東西擺在人的眼前,任其選擇一樣的話,我則寧愿選擇“體”,不要“智”也,因為“體”才是人的根本。所以為了這“體”,不但要生活,而且還要鍛煉才能使之強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教育方針中的德智體的“體”,就不單是指人的生命之軀體,而是包含著體育事業、體育鍛煉的具體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千萬不能忽視體育教育的實質。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既是靠著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體的力量來生存的。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準則規范來維護人類社會的秩序,來建設和保障人類社會的文明,這除了國家用法律的力量來制約以外,還需要人們的自我道德和社會公德來維護。
為什么在德智體美勞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德”是社會性的;“智”和“體”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屬性的前提下而進入社會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來推動。否則,一個人的身體再好,智慧再高,沒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體越好,智慧越高,其對社會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德”是主宰“智”與“體”的神,是第一重要的。這里這么說可能有人會不贊同,認為“德”從屬于政治、說“德”于人類社會第一重要,那是強調了政治第一的說法,是忽視了社會人才的作用。我們必須明白,大凡一個人才之本身,是必須要具備“德”的因素的。何況人才和德對于社會的關系是以“德”而定的。我們說社會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會之“德”卻只有一種。就說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吧!不否認某個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類社會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說沒有你這個人,人們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轉了。人們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還要轉的,社會的建設也照樣要發展。只是可能會不是按照你的這個辦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個辦法去做了而已。這就不能把個人的作用看得太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你不做還有人來做的。死了個康熙,還有乾隆。不見得沒有你就不行,這就是關于人才的形勢。而德呢,社會之“德”是萬萬也不能少的,沒有一個“德”,就會不成體統,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當然,具體的講:“德智體美勞”是以“德智體”為重點的。因為“美”與“勞”這兩個字的內容不能獨立的表現出來,它必須要以“德智體”為依托,建立在“德智體”的基礎上,才能表現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說“美”吧,它只是一種特性的表現,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依附在物的形態上才行,好象我們說“花”是美的,這個“美”就是花托出來的;說山水美,這個“美”就是山水托出來的。離開了依托,則“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說的是物,如果要說人的話,除了相貌,人的美就還有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長相,而是要看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就來源于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智慧。因為只有一個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會有語言美的內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現。而這種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備的,是要有一定知識、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實質。所以說“美”是不能脫離德智體的基礎的。
同樣,德智體美勞中的“勞”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體”三個字來體現。因為一個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體健康的人,則必然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勞動創造世界”的意義,也必然會做事勤快,工作兢兢業業;反之,一個品質不良的人,就必然懶散、怕苦、怕累,總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所以,要培養一個熱愛勞動的人,首先要培養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勞也是關聯的,一個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維、富于創造。其學習知識也好、使用知識也好,都很勤奮,都很認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會去做什么,這就形成了勞動。反之如果是一個不熱愛勞動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們拋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則由于它本領高強,因而就會放眼千里,追求著更遠大的目標。人也是這樣,為什么說能者多勞,就是因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經常有事做。那些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人,實則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說明“智”與“勞”的關系。
再就是“體”與“勞”的關系。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強健的身體主要是鍛煉得來的,是“勞”與“動”的結果。一個不管你四肢如何發達,不去鍛煉,不去勞動,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個年把半載,沒病也都睡出病來了。這樣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雖然其命還活著、其身體還在,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體、殘命。
綜上所述,我國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個字的教育方針,實際上是由“德智體”全部包括了的。因此,這里就專門解釋一下“德智體”的問題。當然這“德智體”三個字,也絕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有纏綿不斷的關系的。盡管這三個字的各自用處不同,但卻都緊緊聯系著個人之人生與社會?,F在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字的屬向。“德”字是屬于社會性,無論你個人的道德,還是社會的公德,都是屬于社會性的,于個人的作用只是名譽的問題。人最屬于自己的是“智”和“體”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對于社會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們暫且把“德”字撇下,說說屬于自我的“智”和“體”兩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統稱。應該說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礦藏的,只是礦種不同和有用礦物的程度不同以及開發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樣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發揮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開發工具是知識,是人們用學到的知識去思維而開發出來的,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學到的知識的質和量的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為能力不同的狀況。比如學醫的,所開發的是醫學方面的智慧,學電腦的是開發電腦方面的智慧。這樣,社會上才有了各行各業的區別。也由于學的力度不同,而導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這就是為什么知識程度越高越聰明的緣故。什么鑰匙開什么鎖、什么藤結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獲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著其物質內在的生理規律的行為能力的,這就是智慧。所以說不能認為誰有智慧、誰沒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質與形式怎樣而分”。蒼蠅吃屎,蜜蜂采花,張三種田,李四打鐵等,都是各自在為著自己的生存發揮著自己擁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類社會對人類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長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為自己的生存和社會的建設出力,
上面說的是德智體的“智”。而對于“體”來講;其含義這里當然指的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體各方面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德、智、體”制約。無論這個人有德無德,有智無智,只要這個人還活著,這個人的“體”就必然存在。所以“體”是根本,德和智是裝飾其“體”的。一個人的人生之“體”,如果不用德和智來裝飾的話,其生命之“體”雖然照樣存在,但卻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智,對人生個人猶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是萬萬不能少的:一是身體;二是本事。比如說這個人身體很壯,但沒有知識。什么都不會干。那么這人便“山大無柴燒”,白生了一個好的身體;但如果這個人有知識而沒有健康的身體,那么也許你的本事就發揮不出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吹揭恍┤祟櫞耸П?。注重身體的人特別愛惜身體。曬點太陽都怕把皮子曬脫了長不出來,流點汗都生怕自己脫水。所以不愛學習,不愛勞動。到頭來變成為一個不勞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則恰恰相反,為了工作,為了學習而置身體于不顧,結果本事是學到了,但身體則垮了。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無法做了。這同樣也是很可悲的。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殘疾人不同樣也有做大事的嗎?當然有,而且還多。但我們應該明白,殘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殘疾的。面對現實,他(她)們只有奮爭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幾百倍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把本事和身體這兩樣東西擺在人的眼前,任其選擇一樣的話,我則寧愿選擇“體”,不要“智”也,因為“體”才是人的根本。所以為了這“體”,不但要生活,而且還要鍛煉才能使之強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教育方針中的德智體的“體”,就不單是指人的生命之軀體,而是包含著體育事業、體育鍛煉的具體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千萬不能忽視體育教育的實質。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既是靠著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體的力量來生存的。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準則規范來維護人類社會的秩序,來建設和保障人類社會的文明,這除了國家用法律的力量來制約以外,還需要人們的自我道德和社會公德來維護。
為什么在德智體美勞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德”是社會性的;“智”和“體”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屬性的前提下而進入社會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來推動。否則,一個人的身體再好,智慧再高,沒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體越好,智慧越高,其對社會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德”是主宰“智”與“體”的神,是第一重要的。這里這么說可能有人會不贊同,認為“德”從屬于政治、說“德”于人類社會第一重要,那是強調了政治第一的說法,是忽視了社會人才的作用。我們必須明白,大凡一個人才之本身,是必須要具備“德”的因素的。何況人才和德對于社會的關系是以“德”而定的。我們說社會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會之“德”卻只有一種。就說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吧!不否認某個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類社會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說沒有你這個人,人們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轉了。人們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還要轉的,社會的建設也照樣要發展。只是可能會不是按照你的這個辦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個辦法去做了而已。這就不能把個人的作用看得太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你不做還有人來做的。死了個康熙,還有乾隆。不見得沒有你就不行,這就是關于人才的形勢。而德呢,社會之“德”是萬萬也不能少的,沒有一個“德”,就會不成體統,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