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風險投資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電子類項目 投資風險 評價方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電子行業的面貌也煥然一新,迅速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行業。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深,引進了大量的投資,該行業已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項重要的投資領域。但是,任何項目的投資都有一定的風險性,電子類項目也不例外。鑒于此,本文介紹了風險的概念、特征以及分類,進而探討了電子類項目投資風險評價方法。
一、風險概述
(一)風險的概念
所謂風險是指某種損失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和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可能性。風險的組成要素較多,主要包括風險損失、風險事故、風險因素等。換言之,風險就是在某一個特定時間段內,某項活動或某個事物主體所出現的結果出乎人們的預料,預料之外的損失就是風險。
(二)風險的特征
風險具有較多的特征,主要包括風險的相對性、風險的可測性、風險具有可變性、風險的隨機性以及風險存在的客觀性等。其中風險的相對性就是指風險是相對與某個事物主體或某項活動來說的,不同主體有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同的風險對不同個體的影響不同。風險的可測性則是指風險雖然是偶然發生的,有很大的預測難度,但是通過對大量風險的分析,風險也是可以預測的。風險具有可變性是指風險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其風險后果和性質也會發生改變。風險的隨機性是指風險的存在是客觀的,但不是每一個客觀因素都會引起風險的變化,換言之,風險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風險的發生卻具有隨機性。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則是指風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的,無法消除和避免。
(三)風險的分類
風險的分類方式有多種,主要可以按照以下三種方式進行分類,分別是按照風險產生的作用對象分類,此分類方式可以將風險分為責任風險、人身風險和財產風險;按照風險產生的原因分類,可以將風險分為動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按照風險的性質分類,可以將風險分為投機風險和純粹風險。
二、電子類項目投資風險評價方法
投資風險可以采用有效方法來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分析投資風險的結果來進行評價,目前,通用的投資風險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決策樹法、檢查表評價法以及風險度評級法等,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評價電子類項目投資風險評價。
(一)決策樹法
決策樹法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評價方法,它采用樹枝形狀的圖像模型對風險進行分析,可以及時地發現投資風險評價問題,簡化了其評價程序,可以從決策樹的情況來分析風險情況。其評價標準可以是效用期望值、收益期望值等。用這種方法對投資風險進行評價,可以起到明顯的作用,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自身的優勢,它可以使評價更清晰、更直觀,能夠集思廣益,因此,該方法是一種有效且形象的投資風險評價方法,同樣也可以用于評價電子類項目投資風險。
決策樹以方框和圓圈為節點,由直線連接而成的一種樹枝形狀的結構。決策樹圖可以根據風險形成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決策節點。從這里引出的分枝叫方案分枝,方案數量和分枝數量一致;狀態節點,又稱為機會節點。從這里引出的分枝叫概率分枝或狀態分枝;結果節點。將不同方案在各自自然狀態下所取得的結果標注在結果節點的右端。
(二)檢查表評比法
檢查表評價法是指在評價投資風險時,根據檢查對象的具體情況給出一定的評價,項目越重要,其分值就越高,項目越次要,其分值就越低,再根據特定檢查項目的具體情況做出評估并給出一個合理的分數,每個檢查對象必須要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時,才能給予最高分。如果不滿足一定的條件,則要設定相關標準給予其合理的評定分,但每個項目的評定分都不能高于最高分,這里最高分為100分。由此,就可以根據項目投資活動的評定分,對其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和風險度進行評價。該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也符合電子類項目的特點,因此,該方法可以用于評價電子類項目投資風險。
(三)風險度評價法
由于電子類項目自身具有明顯的特點,其項目活動中會存在很高的風險,我們可以采用風險度評價法來評價其投資風險。所謂風險度評價法是對投資風險事故進行一個綜合的評估,這個評估可以有效反映出風險事故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或損失的頻率。因此,風險度評價又分為造成損害程度的評價和損失頻率的評價。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其風險度將風險分為10個等級,等級度與風險度成正比。
三、結語
綜上所述,風險投資必須學會用有效的方法來規避風險,轉嫁風險。風險投資追求的是項目收益而長期擁有項目,由于風險投資家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精力有限,應該用全局眼光來看待一些風險投資項目,一方面要規避風險并轉嫁項目風險,另一方面用獲取的收益投資新的項目。總而言之,對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分析和管理研究,要結合項目具體情況的變化,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著手,并及時地做出準確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在風險經營中有效的規避風險和轉嫁風險,實現風險資本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風險投資;風險評估;大學生創業
我們一般認為“風險投資”起源于美國,一些風險投資者為了獲取高額回報,承擔較高的資本風險。風險投資具備高收益等特點,推動著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的建立,但同時也兼具著高風險等特性。本文以高校學生創業公司及項目風險投資的風險評估方法研究作為基點,展開探討。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困難問題,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視野已經難以局限于那些靠體力勞動來獲取報酬的低階級工作,于是大學生創業這一領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而其過程所遇到的風險也可見一斑。此時,風險評估便成為了投資者選擇項目所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研究背景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各個國家對大學生創業,也紛紛持有支持激勵的態度。在國內,有三種融資渠道可供選擇,分別為,商業融資、親情融資以及政府推動的創業融資。這樣多樣化的模式,就需要各個媒介能夠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從而為我國的創業環境提供良好的氛圍,為我國的大學生創業做好基礎保障工作。
除國內之外,國外各國也紛紛表示了對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態度。美國早在90年代時,就開始成立中小企業管理局,但并不局限于對大學生創業的融資支持,而是面向全國的中小型企業。美國是我國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商業體制也較為資本化,資金雄厚。為籌得創業的基礎資金,大學生開始著眼于風險投資這一大模塊。而美國的資金服務機構較為齊全,資金也較為充足,這就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基礎,同時也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提高了人才的利用率。
1.2研究意義
雖然我國政府以及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持有積極態度,但是,畢竟大學生創業擁有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盡管我國政策規定,大學生創業可以向銀行提交小面額貸款的申請,但是,并不是硬性規定。這就導致了很多大學生貸款失敗的事例出現,其原因大部分是,大學生本身剛成年走向社會,不具有一定的資產保證,而且創業公司初期,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其風險較大,對于銀行這種穩固安全的機構來講,并沒有太大的說服力。此時,就需要探究分析大學生創業案例,調查風險投資影響因素和風險預測評估,總結,從而為項目投資者提供更為簡便的借鑒。
2.研究分析
2.1理論分析
大學生創業面臨著重重阻礙,其首要問題是資金的籌措。大背景下,政府的政策雖做出相關的推動幫助,但銀行方面對此所提供的貸款卻并不是很樂觀。可供選擇的三種渠道可區分為自籌和外助,然而,除去極少家庭本身家底雄厚足夠支持創業者外,大部分創業者還是需要依靠風險投資的介入。這一項難點亟待解決。項目方向的選擇,是否切合創業者自身的條件,對企業融資和投資者也是極重要的一項指標。
2.2分析大學生創業群體
大學生創業若想更快、更有效的找到正確合適的出路,就應該立足于自身,從根本出發。首先要選擇好契合的項目,即自己專業所學的是最捷徑的選擇。調查數據顯示,60%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與自己專業相切合的創業方向,而其余大部分人會選擇信息服務業類的項目。但是,從年齡學歷上分析,大學生群體從心里到處事上都明顯還不夠成熟,不足以讓投資者給予大量的融資來助公司發展,這也是成為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的主要原因。
2.3分析創業公司運營模式
當前的創業形式大體可分為合伙創業和自主創業兩種,而根據數據調查顯示,合伙創業占絕大多數,而自主創業模式只屬于個別人群,即自身擁有雄厚財產,足夠支撐起企業的正常發展。根據數據匯總顯示,網絡計算機服務業方向的創業比例最高。傳統行業、科技創新、市場開發三方面所占比例相對比較均衡。而這些方面的發展,也需要大量技術人才的投入,此時,合伙創業也成為最好最適合的選擇。在如今的社會大潮下,團體合作互助已成為社會發展必要的趨勢。
綜上所述,創業公司及項目風險投資作為融資的新途徑促進著我國創業活動的發展,與此同時極大程度影響著高校學生風險投資的積極性;高校學生創業公司及項目風險投資所面臨的問題也遠遠超出了高校學生的想象。高校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如何選擇出潛力大且投資回報較高的項目,如何正確的規避創業所帶來的投資風險以及能否正確的對風險投資項目進行科學合理評估,都是高校學生創業過程中無法規避的問題。全面科學合理的評估風險投資項目可以使得風險投資活動事半功倍,是風險投資的關鍵所在。本文經過查閱相關的科普文獻以及科學理論分析總結得出:風險投資者在進行風險投資時,必須深思熟慮,全面考慮風險投資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處理和規避投資風險;同時,投資前正確建立科學合理風險投資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創新風險評估體制,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結語
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創業的最大問題。擁有創新的思路、吸引人眼球的項目,能夠讓投資者從中看到利益,從而自愿投資,實屬不易。本文提供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評估思路,會對創業者和投資者提供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顏子琦.創業公司及項目風險投資的風險評估方法研究――以高校學生創業公司為例[J].現代商業,2015(17)
[2]李斌,趙弋.風險投資項目評估應用方法――項目效益風險比綜合評價模型[J].華東經濟管理,2005(01)
[3]馬國順,盧志同.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一、肯定當量法
(一)肯定當量法的基本含義 肯定當量法就是把每年預計的不確定現金流量用一個肯定當量系數α轉換成確定的現金流量, 然后再用無風險報酬率Rf對其進行折現,再減去初始投資額E0,用凈現值的決策方法對投資項目是否可行進行決策。肯定當量法的基本表達式如下:
其中,αt為t年的肯定當量系數(0
肯定當量法的原理很簡單,計算過程也不復雜,該方法同時對風險和時間進行了分別的調整,其唯一的難點就在于確定等值系數必須通過主觀估計來確定。如果該系數計算不準確,那么整個投資項目的決策可能就是錯誤的,因此肯定當量系數如何確定是該方法的核心問題。
(二)確定等值系數的計算及其評析 肯定當量系數的計算通常有以下方法:
(1)理論系數法。該方法在理論上說明了肯定當量系數的基本含義,即αt=肯定的現金流量/不肯定的現金流量的期望值,因肯定的現金流量無法得出,所以該方法只有理論上的意義,在實踐中無法使用、
(2)經驗系數法。通過計算未來現金流量期望值的風險程度即變異系數找到與其對應的肯定當量系數的經驗數據,如表1所示:
該方法的主觀判斷大于客觀判斷,并且該經驗數據未必適用于每個企業以及每個項目,在不同的投資環境中,當量系數會有所差別。
(3)換算系數法。換算系數法的基本思路是:無風險現金流量用無風險貼現率計算出的凈現值等于不確定的現金流量用風險貼現率計算出的凈現值,通過方程求解出肯定當量系數。但是這一方法使用前提是知道無風險貼現率和風險貼現率的關系,同時也正是由于這個前提使得該方法顯得多此一舉,因為無風險貼現率可以用長期的國債利率代替,進而可以求出風險貼現率,然后再對不確定的現金流進行折現,同樣可以得出結論,不必再去計算肯定當量系數。
(三)肯定當量法的改進模型及其分析 滿希明(2005)在克服經驗系數法計算上比較麻煩且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的基礎上提出了風險等級對照法,即只對未來的投資風險確定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同時確定與之相對應的當量系數,考慮到每一等級的風險中也還有程度的不同,故可確定相宜的系數范圍,以便增強其可以選擇的彈性。其具體的風險等級與當量系數對照表如表2所示:
該方法雖然克服了經驗系數法和換算系數法的不合理性,但是本身也存在較大的問題,首先,對于風險等級如何確定,什么樣的風險屬于高風險,什么樣的風險屬于低風險,該方法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只是根據經驗來進行判斷;其次,當量系數給定了一個范圍,雖然便于在不同情況下進行不同的操作,但是如何選擇仍然是一個難題。因此,該方法雖然看似簡便易行,但是未免過于粗糙,不好把握,相對而言經驗系數法比風險等級對照法更具有實用性。
二、風險調整折現率法
(一)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基本含義 風險調整折現率法就是對預計的現金流量用風險調整折現率折現計算出凈現值,然后再進行投資決策的分析。對于高風險的項目就選擇較高的折現率,低風險的項目就選擇較低的折現率。風險調整折現率法能夠調整不同的項目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現金流的折現率,在理論上符合邏輯同時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計算過程 具體如下:
(1)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基本表達式為:
其中,CFt為t年的相關現金流量;K為風險調整折現率; E0為初始投資額。
該表達式中風險調整折現率的計算為:
其中,i表示無風險貼現率;b表示風險報酬斜率;Q表示風險程度。
(2)結合公式(II)和公式(III)得知,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主要計算過程就是計算風險程度,進而確定風險報酬折現率,因此以下給出計算風險程度的過程:首先,根據歷史數據和最新數據預測未來每年的期望現金流入Et; 其次,計算每年現金流入期望值的標準差dt;再次,如果投資項目未來的現金流量不止一期,那么需要計算各期的綜合標準差D,D= (其中I為無風險貼現率);然后,計算投資項目未來現金流入的預期現值EPV= ;最后,計算風險程度Q,Q=綜合標準差/未來現金流入的預期現值。由于D和EPV都已經計算得知,所以風險程度Q也可以確定。
第三,風險報酬斜率b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和經驗數據得知,由公式(Ⅲ)可以求出風險調整折現率K,然后用風險調整折現率來評價投資項目,若NPV>0,則投資項目可行,NPV
(三)對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評價 風險調整折現率法有一個主要的理論問題,該方法采用一個單獨的折現率把風險調整和時間整結合進行。這種結合使得風險調整折現率中暗含著這樣一個假設:風險是時間的函數。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因為這一暗含的假設,使人們認為肯定當量法在理論上要優于風險調整折現率。
在整個投資期內都使用同一個貼現率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風險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每一期的現金流量的風險都會受到當時客觀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于不同的行業更是如此。例如餐飲行業前幾年可能風險較大,越往后風險會逐步縮小。
綜合標準差的計算公式缺乏理論支持。數理統計中,標準差表示隨機變量對其期望值的偏離程度,它可以用于表示風險的大小,因為標準差越大,表示隨機誤差的波動性越大;波動性越大,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風險程度也就越大,可是綜合標準差計算公式D= 能否用來衡量風險,在理論上還值得探討。
(四)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改進及其應用 具體如下:
(1)各年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的提出。由于風險調整折現率法對每期的期望現金流折現時都使用的是同一個折現率以及綜合標準差計算公式存在缺陷,因此有的學者提出了各年風險調整折現率法,就是對每年的現金流使用不同的折現率,從而可以避免計算綜合標準差,該方法適用于未來不確定性較大的長期戰略投資,其計算過程為:
第一,計算出每年的期望現金流量Et和標準差dt;
第二,利用公式Qt=■ 計算出每年的風險程度,也就是變化系數;
第三,根據公式 Kt=i+bQt計算出每年的風險調整折現率,然后再用該折現率對期望現金流量折現,根據凈現值法的決策依據對項目進行選擇。
(2)該方法的應用。假如ABC公司有一個投資項目T,其初始投資額為8000元,每年的現金流量及其概率如表3所示,假設長期的國庫券利率為6%,風險報酬斜率為0.1。
三、肯定當量法與風險調整折現率法進一步分析
(一)肯定當量法的分析 具體如下:
(1)風險偏好對肯定當量法的質疑。運用肯定當量法處理項目風險時假定投資者都是厭惡風險的,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是追求高利潤的,高利潤必然面臨高風險。例如,對于有的投資者而言只要有30%的可能性獲得較高的利潤,即使有70%的可能性投資失敗,也會去投資。可是在股市中,明知90%的可能性會虧損,但是還會有很多投資者愿意投資股票而不愿意投資國債,其所追求的就是那10%可能性的超額利潤,這時用無風險利率去折現無風險現金流量可能會得出一個小于0的凈現值,如果根據凈現值法的決策原則,則應該放棄該項投資。但是這樣的結果對于追求高風險和中等程度風險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沒有用處的,他們希望得到的結果是有多大的可能性獲得多少利潤,只要達到了其預期,就會進行投資,暫且叫該方法為風險偏好法。
(2)風險偏好的應用。假設有一個投資項目F,其初始投資額為6000元,長期的國債利率為6%,由于在前文已經計算過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在此不再重復計算,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K1=8%,K2=8.2%,K3=7.9%,K4=7.5%,各年的現金流量及其概率如表4所示:
即投資者有90%的可能性至少獲得-669.72元的收益,對于厭惡風險的投資者來說,該項投資沒有吸引力。
(二)風險調整折現率分析 仍然以上面的投資項目T為例,使用各年風險調整折現率法時,對期望現金流量Et用第t(t>1)年的風險調整折現率Kt折現,但是這樣計算隱含的一個假設就是投資者每年的期望報酬率或者是投資項目的風險是一樣的,這顯然與實際不符,上例中計算出來的風險調整折現率分別是K1=9.9%, K2=8% , K3=8.3% , K4=7.7%,各年的折現率是不同的,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對期望的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時運用不同的折現率,8000=-61.54(元),NPV
(三)對現金流量的分析 項目T各年的期望現金流量分別為2000元、2550元、3200元、2050元,用各年風險調整折現率法進行折現時隱含的一個假設就是各年的期望現金流量能夠以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獲利,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是用期望現金流量投資了其他的項目,或者是直接存入了銀行,也就是說其實際報酬率可能比期望報酬率高,也可能比期望報酬率低,那么其實際報酬率究竟應該是多少呢?因為可能存在無限次投資的可能性,這樣問題就會變得十分的復雜,在此就選擇只進行一次投資,所以筆者認為選擇該企業預計的資產收益率可能是比較適當的,假設該企業第二年到第四年的資產收益率分別為ROA2=8.1%,ROA3=8.3%, ROA4=9%,此時用凈現值法來評價投資項目就不合適,但是可以比較初始投資額的終值FV0和各期期望現金流量的終值之和FV,若FV1大于PV0,則投資項目可行,反之,則不可行,暫且叫該法為終值比較法。
四、結論
在如何處理投資項目的風險時,由于肯定當量法不能為風險偏好不同的投資者做出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創造了風險偏好法,讓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預期來決定是否投資。而各年風險的不同,需要用到不同的風險調整折現率,同時還需要考慮到期望現金流量再次投資的問題,然后比較初始投資額的終值和期望現金流量的終值之和以確定投資項目是否可行,這種方法比風險調整折現率法和各年風險調整折現率法更好的處理了現金流和風險的問題,更加的貼近實際情況,能夠更準確地幫助投資者進行決策。
參考文獻:
[1][美]威廉·L.麥金森著,劉明輝等譯:《公司財務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美]羅斯·L.瓦茨,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著,陳少華、黃世忠等譯:《實證會計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