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旅游資源調查研究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長興島地區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現狀
長興島地處北緯30o19′東經121o34′,東西長,南北窄,東臨橫沙,北望崇明,被譽為綠色的翡翠,鑲嵌在長江入海口。長興島原屬寶山區管轄,2005年3月18日由國務院批準,5月31日整建制劃歸崇明縣。其屬江口沙洲,咸豐年間已形成石頭沙、瑞豐沙、鴨窩沙、潘家沙、圓圓沙、金帶沙六個部分。20世紀60年代末,長興人民擔土填江,將六個小島筑壩聯成一體。島上屬海洋性氣候,由于四周水體的調溫作用,夏季濕潤涼爽,冬季溫和,雨水調勻,光照充足。這里有富饒的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占地4.5平方公里的長興島前衛農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柑橘生產基地,種有柑、橘、橙、柚4大類60多個品種的1萬多株果樹,有“長江第一園”的美稱。每年享譽海內外的海洋節慶文化,將全島挑染成一副五彩斑斕的絢麗畫卷,形成多元、富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資源。[2]
2、長興島內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工業文化資源現狀
先進的信息化閉環管理。以中船、中海、振華港機三大央企為核心的工業基地,均建立了與企業信息化需求相適應的信息基礎配套設施。設計、生產、物流等重點環節的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加強,內部OA系統、一卡通等軟件系統普及應用,防火墻、入侵防護、網絡準入等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加強,并具有數據備份中心。活躍的創新氛圍。在島重點企業積極承接國家工程,不斷推擠技術和工藝創新,發現市場引領潮流。基地內擁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研發機構)5個,研發投入占銷售投入的比重達2.7%。取得科技創新成績如:振華重工與上海船舶設計所聯合突破了大型起重鋪管船設計、制造、安裝和測試的自主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中船先后交付的7.6萬噸巴拿馬型散貨船、29.7萬噸超級油輪(VLCC)、17.7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等。最大型的海洋裝備制造基地。目前上海長興造船基地共有大型干船塢4座,大型門式起重機8臺,舾裝碼頭17座。中海有13個修船泊位,配套的15-60噸起重機21臺,并有3座萬噸級的浮船塢等。振華港機的主要設施包括卸貨碼頭、發運碼頭、重件碼頭和修理碼頭7座,6艘大型浮吊以及10000多平方米的重型車間等。最勵志的工業企業文化。在這片美麗的島嶼上,總有人挑燈夜戰,無畏艱難。他們始終牢記著甘于吃苦無私奉獻的“墨脫精神”、勇于創新領先世界的“振華精神”和善于協作團結奮進的“龍成精神”。從1865年清政府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開始,“江南”就成了中國先進科學技術的開拓者的搖籃。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中國近代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專家從這里走出,中國第一臺車床、中國第一艘蒸汽推進的軍艦“惠吉”號和第一艘鐵甲軍艦“金甌”號、中國第一支步槍、第一門鋼炮、第一磅無煙火藥、中國第一爐鋼在這里誕生,實業救國的故事在這里譜寫,“愛國奉獻、求實創新、自強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在這里傳承。“以修為主,修造并舉”是中海的戰略,“愛我中海、勇創一流”是中海的精神,“誠信四海、追求卓越”是中海人始終踐行的價值觀,這里有為全體員工傳頌的抗洪精神、改造船精神、“振奮5”輪搶險精神,這里還有陸金林、賴丕參等一批先進模范典型。[3-4]
二、上海市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可能遇到的問題
1、工業文化資源的開發產品和模式缺乏創新
在旅游資源開發中,一是工業旅游出現盲目跟風、產品同質問題。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項目是中國先進制造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更需要深入挖掘企業和區域文化內涵,否則將會出現四不像問題,導致整體項目的失敗。二是傳統觀念認為工業文化旅游開發主體是企事業單位和有關政府部門。這樣就會導致整個項目的開發流于形式,員工和當地居民缺乏廣泛的認同感。如果前期開發過程中沒有明確項目開發主體,創新開發模式,就會造成動員不足或宣傳力度減弱的情況,導致員工或當地居民對開發項目的不認同,使開發項目難以運作,從而導致項目夭折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企業在開發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時需要創新開發模式,重視地方社區參與問題和內部信息傳遞問題。[5]
2、在工業文化資源開發中環保意識不足
旅游資源開發應秉持科學合理的開發思想,注重生態平衡。上海市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要發展成世界先進的海洋裝備制造島,更應重視整個島嶼的平衡發展。開發過程的不平衡可能表現為整個項目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對重點工業文化資源投入過多,導致一些非重點海洋文化資源被忽略。例如在開發過程中可能重視高端制造業的開發,從而忽略前衛農場的橘文化和青草沙水庫的生態系統。
3、工業文化資源開發主體間的協調問題
成功的開發項目必是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結果。工業文化資源的開發項目涉及多個主體,這就要求整個項目在制定時,應統籌多方利益,系統劃分有關主體的職責。一是政府層面。政府部門僅提出宏觀的計劃方針,而缺乏強有力的具體指導性意見。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項目由政府牽頭組織,因此其更應該發揮協調職能。二是長興島內的企業層面。一方面,作為工業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主體,企業可能過于關注自身的資源,從而忽視地方社區和教育系統的作用。將所有的責任自攬,雖然有助于項目的快速實施,但引起的效應有限,難以形成廣泛的共識,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反而不利于整體項目的實施。另一方面,企業有機密信息泄露的顧慮,不愿意主動開發其工業文化資源。中介媒體層面。作為信息的傳遞者,如果中介媒體對整個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導致宣傳力度不夠,可能會使整個項目無人問津。[6]
三、上海市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
1、走科技和海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
上海市長興島工業文化旅游屬于先進海洋制造業與海洋文化產業的結合物,具有科技含量高、產品多元化的特點,需要創新旅游產品。可以考慮將會展業、商務旅游、科普基地和高科技人才教育基地相結合。一方面,會展業、商務旅游、高科技人才教育作為是技術交流和高科技文化交流的主體形式,具有極強的高附加值。另一方面,上海振華重工、江南造船長興基地和中海長興島分公司均屬知識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企業,作為制造業的科技領先巨頭,其產品具有極高的科技含量。在工業文明日趨鼎盛、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與文化相關產業的融合,找尋更高的附加值,已成為未來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堅持效益和生態兼顧的原則
長興島地處長江入海口,對整個上海市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生產、生活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長興島工業文化資源旅游項目作為中國新興高端制造業的探路者,應承擔其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統籌好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的關系,既要實現自身價值,又能兼顧地方生態環境,從而實現整個島嶼的可持續發展。
3、引入“社區”作為項目開發的主體之一
一方面,作為長興島項目開發的利益相關者,當地社區居民有權利知悉整個項目的進展和實施情況。另一方面,將社區引入項目開發的主體之一,可以充分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整個項目的開發更具有活力,降低了項目失敗的風險。就政府而言,當地政府應建立具有廣泛共識的文化價值觀,如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專門負責該地工業文化旅游的文化宣傳工作,做好群眾動員活動,充分發揮社區效應。就企業而言,相關企業應做好職工文化培訓工作,妥善處理好職工的食宿待遇、教育培訓等問題。
4、建立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體系
通過引入風險管理的思想,解決企業對重要機密信息泄露的顧慮之憂。如成立由專家組成的評估領導小組和評估工作小組,專門負責整個項目信息泄露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加強與上海高校的科研合作,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信息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并制定信息泄露風險應急預案,完善有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搭建一個完整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平臺。
5、建立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
一、重慶主城區調查概況
重慶是巴蜀文化的發源地,具有獨特豐富的自然環境和民間民俗文化。在各族人民的勞動創造中孕育出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長河里不斷在自身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精髓。經過發展和傳承,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形成了包涵內容廣泛,藝術價值高,知名度高等特征。
(一)調查目的
重慶主城區擁有眾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資源豐富。該調查通過專家調查問卷、實地訪問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重慶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其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其目的是確定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存量狀況以及類型、分布、規模和開發程度,并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等相關研究提供基礎的數據資料。
(二)調查對象
根據學術界對于旅游資源普遍認同的范疇,對重慶市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甄選,確定了重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調查的對象為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小河鑼鼓、車燈、四川評書、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川劇、川江號子、蜀繡。
(三)調查方法
首先,通過實地考察法了解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種類、特色以及分布情況,之后,采用專家問卷調查法,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對調查對象有深刻認識和研究的專家進行調查,獲得詳細的資料,統計相關的數據,為之后的賦分評價提供參考。
(四)調查流程
本次的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采用統一的評價量表,然后進行評分,得出旅游資源單體的得分并評價其所處的等級。本次調查在充分收集和參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后進行實地考察,專家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2016年6月8日至2016年6月20日,對相關專家進行訪問,并對記錄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為評分打下基礎。
二、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基本類型
(一)旅游資源分類
我國學術界根據各級政府和單位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劃分了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兩個大類和四個亞類,如下表1。
(二)旅游資源類型構成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類型、構成以及占重慶整個區域的比例,如表2所示:
由2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重慶直轄市范圍內所占的比例較高。
(三)旅游資源類型特征分析
1、旅游資源數量種類較多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10項,其中都較為著名且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強(表1)。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2大主類,4個亞類,占全市標準數目的比例較大。由此得出,重慶主城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數量較多,種類繁多。
2、旅游資源歷史悠久
重慶主城區的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眾多項目都是發源于古代,傳承至今。如木洞山歌,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經過歷史的演變,至明清時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接龍吹打最遲在明代末年形成,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演變,至今形成自身獨特的曲調和內容。四川評書、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經過明朝時期的發展和傳承,在清代的時候盛極一時,擁有大量的聽眾。蜀繡在三國時期就已馳名天下、世人皆知,被視若珍寶,更有寸蜀寸金的說法。川劇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名聲,清代年間吸收各家戲劇的精髓,揉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
3、旅游資源根植于實踐生活
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多為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曲藝類的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積累產生的,在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上與人民群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能與人民群眾在情感和精神上產生共鳴。與人民群眾的勞作有直接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川江號子、木洞山歌、小河鑼鼓等,它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重慶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都是來自民間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4、旅游資源雅俗共賞
重慶主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知名度較高。部分項目長期活躍在舞臺上供人們欣賞,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非遺文化不僅傳頌于百姓的口中,更在舞臺上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川江號子扎根與底層人民的辛勤工作之中,是船工們的吶喊聲。在“印象武隆”中川江號子氣勢雄厚、震撼人心,讓觀眾陶醉其中。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在巴蜀大地上得到和諧的相處。四川清音、四川揚琴較之顯得嫻靜溫柔,揚琴的音色清麗婉轉、悠揚動聽,適合演奏活潑的樂曲。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客、普通百姓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愜意的聆聽著,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放松和舒適。
三、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
(一)主要旅游資源評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旅游資源的評價共100分,主要分為 “資源要素價值”(總共85分。其中含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資源影響力”(總共15分。含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用期或使用范圍5分)和“附加值”(分正分和負分,主要是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三個部分。
按照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表,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其評分結果見表3。
由表3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得分較高,其中觀賞價值普遍得分高,但是知名度得分差異較大,完整性得分不高。
(二)旅游資源等級劃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評價等級如下表4所示。
由4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旅游等級較高,旅游資源的品質優良,可開發程度高。
(三)旅游資源總體分析評價
重慶主城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等級較高,2個五級旅游資源、4個四級旅游資源、3個三級旅游資源。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還未達到應有效果,形象不突出,不完整,沒有合理和可持續的的旅游開發體系。整體上還嚴重缺乏重視和保護,需要各方面的保護。
四、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一)加強文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隨著新世紀現代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現代化的影響,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巨大的社會變化使得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岌岌可危,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加強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顯得尤為重要。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之其他自然資源顯得較低。所以需要重慶市相關部門積極開展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文化活動,創造一個非遺文化與百姓生活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可以通過互聯網和媒體宣傳,舉辦走近非遺文化的體驗和觀摩,向人民群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和精神內涵。此外,還可以充分結合非遺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的關聯,加深人民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度,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在重慶市內形成良好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
(二)突出巴渝特色,創建嶄新形象
巴渝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但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卻不突出,在打造重慶旅游形象和口號時,加入文化元素。例如重慶的朝天門和瓷器口的碼頭文化,與川江號子是密不可分的。在重慶碼頭文化的宣傳時,可加入川江號子的發展歷史。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非遺文化。重慶的麻辣火鍋聞名全國,在火鍋店中加入文化宣傳欄,讓人民了解火鍋的由來和背后所產生的文化。因此可以在各方面打造重慶文化名牌。因此在未來的重慶旅游形象建設工作中,可融入具有巴渝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接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用心體驗到巴渝雅俗共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整合市場優勢,創新旅游形式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要重視和認清市場需求,滿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 可打造新的旅游形式,讓游客不僅游覽和觀賞景點,還可以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和表演中去,切身體驗和感受非遺文化,如游客在游覽瓷器口古鎮時,可以去茶樓聆聽評書,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感受評書的嬉笑怒罵;另外游客可前往重慶市曲藝團里不僅可以欣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的表演,還可聆聽國家級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歷程,感受文化的傳承。此外,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時,應積極結合重慶周邊的旅游資源,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線路。
(四)合理開發利用,發展文化產業
一、前言
本研究通過對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促進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者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的需要,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山西大同大學圖書館檢索和查閱與本論文有關的文獻,收集有關體育旅游資源的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
選取太原市萬柏林區正在進行體育旅游的旅游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論文的需要設計問卷,依據各年齡段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225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205份,有效回收率為91.11%。
3.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與處理,得出相關數據。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太原市萬柏林體育旅游資源概況
體育旅游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與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萬柏林區是山西省太原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太原的西大門。萬柏林區地勢西高東低,環境十分優美,旅游資源業特別豐富,有神堂溝度假村、汾河城西段綠化美化帶等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觀。
(二)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現狀分析
1.旅游者參加體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通過調查可知,在體育旅游者中,他們參加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和緩解壓力、調節精神,所占比例分別為40.98%和36.59%。有20.00%的旅游者認為通過體育旅游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僅有2.43%的旅游者認為通過體育旅游可以增加經歷,豐富生活。
2.旅游者對太原市萬柏林區感興趣的項目分析
通過調查得出,體育旅游者在選擇體育旅游項目的時,排名第一的是參加景觀,占總人數的85.36%。可見景觀體育旅游能夠吸引更多的的游客。其次是登山、景觀體育旅游、遠足等項目,說明隨著體育旅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歡參與度較高的項目。
3.旅游者經濟收入狀況及體育旅游消費狀況
通過走訪調查得知,旅游者月收入為2000-3000以及3000-4000的人數居多,分別占34.15%和43.41%,旅游者在參與體育旅游的過程中,消費金額大多在300-1000元之間,占70.25%,說明隨著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人們不僅進行觀光旅游,更青睞于以健身、娛樂為主的體育旅游。
4.參與體育旅游的方式分析
由調查可知,旅游者參與自駕游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2.68%,由此看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駕游的比重逐年上漲,旅游者和家庭一起出游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8.29%。而經旅行社安排的只占總人數的9.76%,說明旅行社的宣傳力度不夠。
5.旅游者對萬柏林區體育旅游服務質量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可知,在參加過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者中,對體育旅游服務質量感覺過得去的占50.24%,不滿意的占21.95%,滿意的占13.17%,很滿意的占4.88%,很不滿意的占9.76%,其中體育旅游服務質量感覺“一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人占絕大多數,這說明體育旅游的服務質量較差,各旅游地應加強人才的培養,加強人才素質的提高。
(三)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存在的問題
1.體育設施不完善
太原市萬柏林區一些配套設施陳舊,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
2.體育旅游資源缺乏宣傳力度
太原市萬柏林區由于政府部門、旅行社等相關機構對體育旅游項目重視不夠,缺乏宣傳。
3.體育旅游資源服務質量差
太原市萬柏林區相當一部分景區交通路線較少、交通設施落后,景點內缺乏交通工具;有相當一部分景區的食、宿以及購物等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太原市萬柏林區的體育旅游資源非常的豐富,開發的潛力也很大,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2.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項目結構單一,趣味性不高。體育旅游新產品,開發不夠。
3.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資源整合度差,缺乏經營管理人才。
(二)建議
1.綜合開發體育旅游資源
體育旅游的開發地應找在風景優美或有名勝古跡的地方,充分發揮太原市萬柏林區體育旅游資源的環境及地理優勢,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完善場館設施,提高服務功能。
2.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形象
提高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消費觀念,樹立有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
3.提升體育旅游服務質量
真正樹立為消費者服務的理念,經營、管理配套服務,各個環節相互銜接。同時制定相關規定,保障游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