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德育視角 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現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稱之為心理衛生,涉及了維護心理狀態和心理健康的狀態這兩點,并且良好的心理是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建立的基礎,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與此同時,受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目前在心理問題的種類上也具有多樣性,進而引發了一些不良事件的發生,如犯罪、自殺等,基于該方面,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時這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
1.人際關系差
基于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這樣就使得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在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的時候存在障礙,并且平時都是學校和家里兩點一線,與外界接觸不多,使得他們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進而產生寂寞、孤獨感,長此以往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2.早戀問題
目前中學生的生理發育較成熟,使得在中學階段出現早戀問題已經屢見不鮮,進而就對學習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孤獨、脆弱的封閉心理
目前很多學生家長為了讓子女有一個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環境,都忙于工作,進而忽視了子女的內心感受,逐漸使他們變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閉,不愛與外界接觸,不愛和老師、學生、父母交流。還有就是一部分學生從小到大都依賴與父母,未吃過苦,使得他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會產生抑郁和焦慮,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壓力和挫折選擇輕生,或者是精神崩潰、驚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快速發育的階段,無論是在自我意識,還是在自尊心上都較強,假如師長和家長在對其教育的過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將自身的意志強加于學生身上,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還有就是不接受家長、老師的幫助和批評,有的甚至反其道而為之,進而將這種不良的偏執心態養成。
5.養成不良性格
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備、學生的嘲笑和歧視之后,就會變得孤僻抑郁、膽怯自卑、自私狹隘和嫉妒他人,進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養成,不利于學習和成長。
二、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須從學生自身、老師、家長和學生這幾個方面著手,具體方法如下:
1.將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方式方法,對學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將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使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促進學生身心、人格和情緒狀態的健康發展和改善。
2.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學校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教學的必修科目開展,使心理學知識不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不斷豐富,使學生的人格素質培養不斷增強,并且在課堂教學的引領下,使學生主動發展心理素質。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加強心理素質訓練,同時將健康意識樹立,促進學生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增強,并能夠對心理困惑科學有效調試。
3.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溝通
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合作來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動向及時的了解,進而對相關誘因進行查找,在此基礎上將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開展,保證方式方法能夠被學生接受,并逐漸將積極樂觀的心態構建。
4.開展心理咨詢
基于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和轉折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該時期必須加強正確的引導,同時指導學生合理的宣泄心理問題。而要想實現該目標,就必須將心理咨詢開展,使學生提升心理危機認識和了解,并將挫折承受能力增強。除此之外,作為班主任還要將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發揮,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了解,并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師,及時的疏導學生的困惑。
5.開展多樣化的活動
也就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多樣化的校園活動開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將人際關系不斷拓展,將學習壓力緩解,同時將多余精力釋放,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
6.加強學生自我情緒管理
也就是讓學生在明確自身青春期特點的基礎上,學會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并且能夠積極、合適的和家長、老師溝通,盡早將壓抑的心理消除和發泄,或者是以運動、唱歌的形式來宣泄內心的不良情緒。
三、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其社會生存適應能力、民族綜合素質、國際社會競爭力具有密切相關性,因此,必須高度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從老師、學生、家庭、學校這幾多方面著手,加強溝通、交流與合作,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心態,并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鑫. 德育視角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6:208-209.
[2]劉彥軍. 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價值工程,2011,03:203.
【關鍵詞】轉變角色;取法教材;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學認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又在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切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堅韌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發展他們的主體性。
1.在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不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規律的嚴密性,而是注重從過程和方法入手,突出過程,而不是記憶科學的結論。提倡學生學習物理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的、以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為主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形成師生互動,有時安排學生自己到講臺前給面對全班學生講解,分析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時候我故意賣個破綻,結果學生爭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問:老師有個問題想不明白,同學們能不能幫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主動積極的思考與探索問題。這樣,一方面提高和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一方面促進了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的培養和建立。 我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營造和諧、寬松、民主、愉快的教學氣氛,并在教學中尊重、關心和解決困難學生的表現和行為,極大的舒緩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學成績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在教學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課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規律,這些規律都凝聚著科學家的心血,閃耀著他們的高尚情操,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初三物理《聲學》部分就是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學生剛接觸到物理這門新學科,對物理學習的思想和方法都處在一個新起點上,學習中會面對種種困難。為此,可以在《聲音的傳播》中著重給學生們講了貝多芬的故事。他雙耳失聰,卻不屈服于命運,并創造了《命運交響曲》等不朽名著,告訴學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運挑戰,要不怕艱苦跋涉,才能到達理想境界。
運用教材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給學生們講牛頓的幾個小故事,使學生通過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應該積極、樂觀、拼搏、進取;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要謙虛謹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關注學生的這些差異,允許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
每個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在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有的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強,采取鼓勵激發的方法,以自學研討,個別輔導為主;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要在學習方法上予以幫助,在心理上消除她們自卑感和消極情緒。《電學》這部分內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學 ,學習過程中死記硬背,承受失敗心理素質較差,對電路圖的畫法,串并聯電路的連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學中,就應該耐心細致,各個擊破。通過與女生的反復交流,不斷鼓勵,孩子們逐漸擺脫了不良的心理狀態,慢慢的正確認識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學習上最合適的位置,讓自己的個性和潛能發揮到極致,獲得學習的樂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績。
4.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埋藏愛的種子。
初中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一個心里健康的中學生,一般與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的關系處理得比較融洽,而很少發生沖突。我在教學當中不僅僅局限于講授知識,還注重和學生的情感溝通,像媽媽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那樣,真誠地把愛傾注在他們身上,用愛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還要多贊揚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句關心鼓勵的話,會讓學生一節課都面帶微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點違紀行為,我也選擇婉轉的語言,盡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值得贊美的地方,特別是成績一般的學生,身上也有閃光的地方,教師一句鼓勵的話,可以成為他學習的新動力,使他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用自己的勤奮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緒具有易動性 ,意志情態上的獨立性不斷增強,因此,除了對他們進行科學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還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結合經濟發展和素質教育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對他們進行分階段的認知衛生的輔導以及情緒、個性、學習、人際交往的輔導,使他們樹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對挫折,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掌握學習方法,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說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的學習有了很大的差異,在初中更注重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如果學生仍然沿用小學的那一套學習方法,很可能會因方法不當而導致成績下降,陷入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惡性循環之中,他們感到非常困惑。
下課后,學生都喜歡到辦公室來找我聊天。我發現他們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努力去學習,認真完成作業,但是都沒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都是漫無目的地學習。初中的課程比小學多很多,如果學生還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學習,當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認為教師應根據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講一些可以參考的學習方法,或者讓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方法,以便其他學生借鑒。然后每個學生再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會感到迷茫。
二、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發掘學生的潛能
青少年的適應有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三種。環境適應包括生活環境適應和學習環境適應,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青少年的升學問題;人際適應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和親戚關系的適應問題;自我適應包括對自己發育的適應和心理發展的適應。
可以說,小學到初中是一個坎,這個坎的產生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適應;二是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小學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區別,教師可以從學習心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來幫助學生,使他們順利地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習過渡。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學生,他上課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經常開小差,所以他的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這些情況后,在開始講課時就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叫他來回答。他回答不出來時,我并沒有批評他;他能答對一點點,我就及時表揚他。經過這樣一段時間后,他的注意力漸漸集中了,上課也精神多了。可見,教師應多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重新樹立信心,從而發掘學習的潛能。
三、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