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地攤經濟的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低碳經濟,安徽,建議,對策
氣候變暖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這種自然現象使整個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失衡,并且嚴重危害到了人類的生存問題。而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們的生產開發和焚燒(煤礦資源、石油資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將其點燃焚燒,這些都會導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從而導致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因此發展低碳的生活和經濟是當代主要的任務,這樣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和持續發展。
一、安徽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現狀
作為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構成之一,安徽省已經進入了世界級的城市群隊伍當中,這也就意味著安徽省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經濟產業非常的豐富,包含了機械、汽車、電子、農產品、化工等各項產業和各個領域,在這些產業發展的同時,安徽省在環境污染和資源開發利用的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矛盾激化,實現發展低碳經濟是安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二、安徽的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發展意識薄弱,低碳產業不健全。低碳經濟的發展應該是每個政府和社會都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很多城市的執法行政單位都意識不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缺乏對低碳經濟的概念,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城市針對低碳經濟發展整體意識的缺乏,缺少對“高碳”產業的控制,各個領域的生產和使用中都進行高開發、高利用,沒有引進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識,導致整個城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與日俱增。
(二)市場經濟需求過大,導致低碳經濟發展緩慢。安徽省的產業結構非常廣泛,針對于低碳的經濟發展問題來說,控制難度非常大,節能減排和高污染的比重嚴重失調,影響了低碳經濟的發展和實現。安徽省經濟在不斷壯大和發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斷增加,這也就促進了市場經濟的需求,比如房地產的開發越來越多,在建筑的過程中,幾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對于汽車領域來說,實現低能低碳就變得更加艱難,人們對于汽車的需求日益增強,汽車的尾氣排放難以控制,雖然政府能夠認識節能減排的重要,但是相關的措施和力度不夠,難以具體實施,這就導致在經濟需求過大的安徽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步伐非常緩慢。
(三)環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對于目前的安徽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很多人的節能減排意識還很薄弱,對于使用環保能源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僅僅是在人們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陽能的家用電器,但是在產業開發中還沒有大力的投入環保節能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產業豐富的安徽省來說,引進和開發環保能源的設備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實現低碳經濟的建議和對策
(一)增強低碳環保的意識,大力宣傳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相關的政府和單位應該將低能減排的低碳環保意識充分的重視起來,并應該大力的進行低碳意識的宣傳,可以在城市中各個地方的廣告牌上張貼相關的低碳標語,將低碳的理念傳達給每個人,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識到低碳環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實現發展低碳經濟并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制定符合安徽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在發展低碳經濟前,相關部門單位應該制定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確定好符合安徽經濟現狀的戰略措施,針對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問題,制定出不同的解決辦法和措施,將國家制定的相關節能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加強管理,根據制定的目標和戰略措施進行合理的規范,為發展低碳經濟做好準備。
(三)發展使用環保、低碳能源。相關政府和執政單位應該大力支持低碳和環保能源的開發和建設,鼓勵相關的技術單位開發出新能源,特別是有關生產設備的新能源的開發,研究出節能、節水、節油等高效節能的工程設備,并鼓勵城市中人們使用節能環保的電器(比如太陽能的熱水器)等,讓環保、節能、低碳從每個人的生活做起,這樣才能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的產出量,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高質量的環境,并且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還能促進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和生態的平衡發展。
(四)優化產業發展的結構,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保障。對于產業豐富的安徽省來說,影響著低碳經濟發展的進程有很多,這就需要相關單位進行宏觀調控,優化各個產業的結構,實現節能。比如針對熱力單位燃煤問題,就應該開發出過濾和凈化設備,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針對以焚燒發電的企業,鼓勵開發和使用節能設備或措施,比如利用風能、沼氣等進行開發和利用;針對汽車尾氣排放的問題,可以鼓勵廣大人民換坐公交、地鐵、自行車等,大力投入氫能或者其他節能汽車的開發和使用,對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嚴重的汽車進行取替,盡量減少汽車的廢氣排放量;針對不斷開發和興起的建筑業,鼓勵相關建筑單位投入節能的資源(使用材料或者技術),給與應用節能資源的單位表彰或其他獎勵,提高節能環保資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結束語:發展低碳經濟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標,也是我們全國甚至是全球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只有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下,加強對環保和低碳的認識,將低碳環保、節能的相關信息和知識大力宣傳給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當中,讓更多的人關注低碳經濟的發展問題,開發出節能的設備器材,并投入到生產和使用中,徹底實現城市中的低碳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祺.安徽省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及路徑選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5(6):35-57.
[2]周穎杰.區域低碳發展差異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創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山西能源與節能,2010,3(6):41-43.
[4]吳駿; 冷興; 解晨晨.低碳經濟背景下安徽經濟發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 58-62
【關鍵詞】低碳經濟 長江上游地區 低碳經濟發展能力
自工業革命伊始,伴隨著化石能源的開發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被排入大氣。目前,大氣中過高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種氣候異常事件頻繁發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發展低碳經濟己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改革開放30年,傳統的粗放式經濟難以為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向低碳化方向演進,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長江上游地區處于我國西部的源頭區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同時長江上游地區也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面對著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因此,對長江上游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低碳經濟概念的內涵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官方文獻是2003英國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一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此后,IPCC及聯合國多項評估報告都對低碳經濟進行過進一步的討論,但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地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等差異,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經濟的評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國低碳產業聯合會將其定義為一種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
對于低碳經濟內涵的理解,本人認為低碳經濟的本質主要涉及三層涵義:一是技術創新;二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三是國際低碳政治博弈。技術創新本質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其本質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的以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為主導向著以技術創新、治理創新等創新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區域發展由經濟增長為主,轉向經濟、環境、生態、民生等多目標協調發展的轉型。于此同時,在世界多極化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低碳經濟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全球氣候變暖為契機,爭奪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新博弈。
二、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長江上游地區是指長江干流從源頭格拉丹東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區,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慶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區。這一流域被譽為“黃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溝通我國南北經濟、加強東西經濟交流、促進海陸經濟融合的重要橋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把長江上游經濟帶建設納入到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中,并將其作為西部大開發三大典型區域之一。
長江上游地區作為我國資源富集區,蘊含著巨大的水能資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并且極具開發潛力,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前沿陣地。同時,長江上游地區居高臨下,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流域中下游地區的安全和發展至關重要,在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長江上游地區的現狀是環境與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衰退,生態屏障功能十分低下,嚴重制約著本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成為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安全運行以及中下游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據水利部水利司統計,每年廢污水排放總量約150×108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在直接入江的394個排污口中,70%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因而,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三、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低碳產業經濟體系。企業應擔負起自身發展低碳經濟主體的責任,努力構建新的低碳型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政府應出臺更多扶持、引導和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同時,政府還應對現有的產業政策進行調整,以減少碳源為目的,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根本上改變由高消費化石能源導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產業經濟體系結構。
(二)構建低碳技術體系。加快研發低碳排放技術,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現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對現有能源技術方案進行改造以更強地支持低碳轉型及經濟增長。
(三)構建低碳生態文化教育體系。將低碳教育納入文化教育體系,在學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實把低碳教育落實為一種政府行為,并依照不同需求,編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內容,強化低碳節能概念。
(四)構建低碳經濟的管理體系。完善現有的環保采購立法,積極構建發展低碳經濟的公眾參與機制,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依托,出臺相關的適應各個領域的子法,強化節能減排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長江上游經濟帶與生態屏障共建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6(2):54-56.
關鍵詞:碳排放;碳生產率;脫鉤彈性系數;LMDI方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4)05-0013-04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許多國家和地區選擇走低碳發展之路。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中國顯示出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態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報告中公布,“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排二氧化碳15億噸,“十二五”前兩年我們已經減排三四億噸二氧化碳。這表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動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發展之路。此外,2014年2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其中50億元投向京津冀等五省區。實際上,治理大氣污染的同時會帶來巨大的節能減排效應。京津冀作為我國核心都市圈之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該地區各省市已經進行了節能減排的合作,在新形勢下,必須抓住各省市碳減排的異質性,才能更有效率地實現該地區的低碳發展。
一、京津冀碳排放的異質性
(一)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對京津冀碳排放量進行了測算[1],見表1。表1顯示,2000―2011年京津冀三個省市的碳排放量大體呈現遞增的趨勢,年均增速分別為1.23%、7.94%、10.66%,河北省最高,到2011年其總量將近是京津碳排放量之和的三倍。
(二)碳生產率
碳生產率是指單位碳排放量所產生的國內(地區)生產總值,它可以反映一定區域單位碳排放所帶來的經濟產出。本文對2000―2011年京津冀的碳生產率進行了測算,結果如圖1所示,表明北京市的碳生產率明顯較高且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天津次之,2000―2009年不斷增加,2010年有所回落,2011年又回升。河北省在12年間碳生產率變化不大,但卻最低。從年均增速的角度來看,北京速度最快,為10.09%;天津稍低,為6.66%;河北最慢,為0.76%。
(三)脫鉤彈性系數
脫鉤彈性系數是指碳排放量變化率比同期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變化率,它可以反映碳排放量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本文對2001―2011年京津冀的脫鉤彈性系數進行了測算(見表2)。根據Petri Tapio構建的脫鉤狀態評價標準[2],2001―2011年,京津冀三省市多數年份呈現弱脫鉤的狀態,北京脫鉤彈性系數較穩定,天津次之,河北則波動較大。其中,北京呈現為強脫鉤或弱脫鉤狀態,表明其經濟走低碳發展之路。天津在2004年和2010年分別呈現擴張掛鉤和擴張負脫鉤狀態,主要是因為工業的加速發展。而河北省在2002年、2011年呈現擴張掛鉤狀態,2003―2005年呈現擴張負脫鉤狀態,是由這些年份高碳工業快速發展導致的。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省市在低碳發展中具有以下特點:(1)北京市的碳排放量低、碳生產率高、脫鉤彈性系數水平高,這表明該市走在低碳發展道路的前列,同時面臨著進一步發展低碳經濟壓力大、成長空間小的挑戰。(2)天津市碳排放量、碳生產率及脫鉤彈性系數均處于中間水平,表明該市低碳經濟水平一般,發展空間較大,需在低碳發展中加快步伐。(3)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碳生產率低及脫鉤彈性系數水平低,表明該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潛力最大,是節能減排的重點。
二、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區異質性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區異質性,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礎上建立LMDI分解模型,步驟如下:
(一)模型建立與數據收集
KAYA等式將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為能源碳強度、能源強度、人均產出和人口規模四個因素,其表達式為:
C=■*■*■*P
其中,C為碳排放量,E為能源消費量,Q為國內生產總值,P為人口規模。本文對KAYA恒等式進行了擴展,建立以下恒等式:
C=■Cij=∑ij■■■■■P=■UijMijIiSiGP
式中:Cij指第i個省(市)消耗第j種能源所排放的碳;∑i指第i個省(市)的各種能源消耗總量;∑ij指第i個省(市)的第j種能源的消耗量;Q指國內生產總值;Qi指第i省(市)當年地區生產總值;P指我國人口總量;Uij=■,指第i個省(市)第j種能源折算碳排放量的系數;Mij=■,指第i個省(市)中第j種能源的占該省(市)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即能源結構;Ii=■,指第i個省(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費量,即能源強度;Si=■,指第i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即經濟結構;g=■,指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產出。由以上分析可知,該模型把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解成碳排放系數、能源結構與強度、經濟結構、人均產出及人口規模六項。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2)。
(二)LMDI模型與結論
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礎上建立了LMDI模型,模型如下:
?駐C表示碳排放的變化量,其公式為:?駐C=CT-C0,其中,CT、C0分別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下面建立LMDI分解模型為:
總效應為:?駐C=CT-C0=?駐CUij+?駐Cmij+?駐Cii+?駐Csi+?駐Cg+?駐Cp
?駐CUij=■■■*ln■
?駐Cm ij=■■■*ln■
?駐Ci i=■■■*ln■
?駐CS i=■■■*ln■
?駐Cg=■■■*ln■
?駐CP=■■■*ln■
其中,?駐CUij、?駐Cm ij、?駐Ci i、?駐CS i、?駐Cg、?駐CP分別表示碳排放系數、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經濟結構、人均產出和人口規模。此外,碳排放系數是固定值,來源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于是碳排放系數對碳排放的貢獻度為零。本文以2010年為基期,對京津冀各因素的貢獻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見表3。
以上結果表明,2000―2011年對京津冀碳排放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均產出規模;能源強度的影響程度也較大,但呈反向關系;其他三個因素(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人口規模)對不同省市的貢獻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從三省市看,具體如下:
1. 北京市呈現碳排放量規模驅動型特征。北京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403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規模與人口規模的變化導致其增加了3 111萬噸,貢獻率為772%。經濟結構的變動也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96萬噸,其貢獻率為73%。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的變動使碳排放量減少了3 004萬噸,貢獻率為-745%。以上分析表明,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是引起北京市碳排放量增長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使其增長速度較慢;進一步分析可知,根源在于北京市的煤炭消費量較少且其以第三產業為主。
2.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現出規模結構混合驅動型特征。天津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 158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規模、經濟結構和人口規模這三項因素的變化導致碳排放分別增加了2 930萬噸、1 757萬噸和1 131萬噸,貢獻率分別為93%和56%和36%;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的變動使碳排放減少了2 661萬噸,貢獻率為-85%。以上分析表明,天津市的碳排放量增長也主要是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擴大引起的,但其增長速度較北京高,主要因為其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尤其是能源強度;進一步分析可知,天津市比北京市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大且以第二產業為主。
3. 河北省的人均產出規模驅動明顯強于其他因素,人口規模驅動較弱,且能源結構呈正向作用。該省碳排放增加了17 399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和人口規模的貢獻率分別為89%、14%、9%和7%,能源強度的變化使其減少3 436萬噸,貢獻率為-20%。以上分析表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增長較天津市多了能源結構這一影響因素,主要是該省煤炭的能源消費占到90%,而減少因素的貢獻度較小,源于該省以高碳工業為主。
三、京津冀碳減排的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的京津冀碳排放呈現的異質性,三地應揚長避短,找到效率最大化的發展策略,從而實現整個地區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
1. 北京市要想盡快從規模驅動的模式中掙脫出來,就應該在低碳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爭取盡早跨越碳排放量峰值,從“弱脫鉤”走向“強脫鉤”。(1)以技術和管理創新為依托。北京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不僅要繼續跟蹤和研究節能減排先進的基礎、應用技術,還要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充分發掘低碳節能技術;要在碳排放管理模式、效率上不斷創新,包括碳交易市場、碳稅等方面經驗的推廣,并發揮好進行低碳試點的帶頭作用。(2)優化能源結構。切實抓緊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減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切實抓好天然氣供應保障,做好油品品質提升工作。(3)控制人口規模,創建低碳城市,倡導綠色消費。通過技術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不斷對人們進行有關低碳消費的教育,引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低碳消費的習慣。
2. 天津市在低碳發展中扮演一個“追隨者”的角色,要想早日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就必須不斷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1)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牽手北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電子商務、大數據、綠色金融、信貸業、能源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及家政服務業等。(2)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天津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今后應加強與北京的協作并發揮本身科技、政策等發面的優勢,催生出更多高價值、高效率的產業集群;對工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發展。(3)把握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商機,選擇性地承接產業轉移。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嚴格堅持節能環保的準則,合理確定產業承接重點,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擴散。對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應做好備案,加強對承接產業的低碳監測。積極引進具備先進工藝和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發展精深加工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與此同時,不斷改善產業轉移承接環境,統籌規劃產業發展園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專業分工、特色鮮明、環境友好的產業園區體系,實現低碳發展。
3. 河北省作為低碳發展的追趕者,低碳發展空間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條件和政策優勢,并充分發揮毗鄰京津的優勢,加強與京津的協同創新,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實現低碳經濟的跨越式發展。(1)發揮后發優勢,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河北省憑借自身的資源稟賦形成了較為密集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如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這些行業對河北經濟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受環境容量限制,須淘汰一大批落后產能并化解一大批過剩產能,這樣做從長遠來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要運用低碳環保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2)提高自身承接產業轉移的標準,堅決避免落后產能、高能耗產業的重建,并不斷加強所承接產業環保技術的改造。(3)在加強傳統能源清潔利用的同時開發新能源。河北省是煤炭消費大省,對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清潔利用是首要任務。另外,河北省要有效結合其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的能源系統的推廣,并促進新的能源發電系統的研發,如生物質能源等。(4)因地制宜,培養低碳環保而又富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河北省依托其資源條件,可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旅游業等特色產業。河北省碳匯資源非常豐富,通過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碳匯林業的支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R].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2006.
[2]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Wu Yiqing1, Zhao Yanan2
(1.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