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測繪碩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
一、國外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環境代價評估的發展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及對環境價值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環境影響的代價意識較中國早。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馬歇爾首次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體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與內容,并指出市場機制自身無法消除外部性,應該實行政府干預促使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完善了外部性問題。庇古理論的實質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互持平,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隨后帕累托、卡爾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繼提出了系列性觀點,并與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環境代價的評估的理論基礎。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已開展了環境代價的定量化評估研究和實踐,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初美國政府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就建設項目帶來的環境經濟影響開展了定量化的評估和計量工作。并已將由馬歇爾、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論應用到了水、大氣污染代價定量評估中。
自產業革命開始后,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污染,而且還有比之更為嚴重的生態系統損害,這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和關注熱點,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經濟學思想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環境破壞者補償由此帶來的環境代價。在這一背景環境下,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損失的評估計量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之帶來的是有關的環境質量與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得以滋長生根。而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為評估環境的非使用價值或者說是不可直接計量的非使用價值(如存在、選擇價值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學界逐漸完善了環境代價的評估體系。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還開展了重要污染物劑量―反應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場價值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境代價評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在不同層面逐漸開展,挪威、法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展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核算體系(SNA)的研究工作,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組織力量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辦法。提出進行環境經濟核算,建立環境衛星帳戶,對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把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統一起來,在各種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則、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內的三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而作為環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環境代價評估在計算對象的內容上,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全球系統層次,從環境資源核算擴展環境服務核算,從經濟效益核算擴展到人類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為代表的新一代環境代價評估技術。
雖然不同的環境代價評估方法的得到了應用,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多是發達國家針對水資源開發、森林資源開發、大氣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論方法比較成熟、案例分析較多。而將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代價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這是因為國際上在注重環境代價核算時的這一、二十年來,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的開發一般都沒有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隨著世界各國環境意識的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正在成為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控制環境代價的制度問題一般被假設由市場機制所包容,并放在環境與資源框架內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二、國內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開發和利用非再生資源,不僅會消耗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生態破壞,產生環境損失,國內有學者已開始對資源自身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的補償進行定量研究。雷明圍繞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核算這一主題,基于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從投入―產出核算出發,提出一套綠色投入―產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應用問題如綠色GDP核算、綠色稅費、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進行了深入分析。王廣成對此一體化核算體系還進行了實證。這些成果總的來講仍是理論太強,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對礦產資源與環境資產價格的確定、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價值帳戶的設置以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連接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徐篙齡認為中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對環境經濟損失計量的目的和用途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這種計量缺乏充分而完備的可計算性。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進行環境損失評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曹鳳中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為了對污染損失的價值進行貨幣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評估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的程度。他認為這樣基于成本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的估計偏低;二是計算環境污染損失必須確定環境污染程度與健康損害間的劑量―反映關系,但我國卻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源,因而使環境價值的評估缺乏真實性;三是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因而他主張加強中國環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學和綜合研究。
此外,張金屯、黃廣宇、青衛平、張坤民、陳妙江等則從區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對其環境污染損失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估。這些研究雖然考察了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區域內生態和環境損害,但沒有考察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折耗和補償問題,更沒有考察跨區域的環境損失以及補償問題,以致沒有形成對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代價的全面核算。
目前,環境經濟學家已開發出了不少對環境損害進行貨幣化評價的方法,新的文獻仍在不斷出現,并且其中的一些評估結果已被決策部門作為其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和進行綠色GDP核算的依據。雖然這些環境價值評估方法都根植于傳統經濟學,但它們又都包含了環境經濟學家的創新。在核算環境損害價值的過程中,傳統上主要有三種核算技術:即總量假設估算法、結構分析法和綜合總量分析法。這一思路雖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中間規模層次,無法解決物質稀缺性與經濟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貫徹“窮盡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問題,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最近有學者還提出了新的環境價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對己有研究思路進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濤(1998)從宏觀層次上提出的環境價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趙景柱等人(2004)從利益相關者群體等中觀層次提出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體系。張云(2007)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價值和環境損害價值補償進行了研究。余振國、馮春濤、趙冉(2007)對煤炭開發的環境代價進行了研究。可以說,我國明確尚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統、全面、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三、現有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評述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從國內外環境價值評估的實踐看,常用的進行環境損害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價值的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包括改進的人力資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價值的旅行費用法以及基于假設的市場來衡量環境質量及其變動價值的意愿調查法(CVM)等。雖然這些基本方法對準確評估環境損害價值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這些基本方法在進行具體評估時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基于上述相關方法衡量的環境損害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的方法―成果參照法或稱轉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環境價值評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在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對我國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行經濟評價的過程中,國內外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計算結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銀行(1997)在研究我國環境損害經濟價值時,都是圍繞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生態退化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而且它計算的主要是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而對其他污染基本沒有計算。美國東西方中心(1990)在計算中也一直強調由于數據和信息缺乏,其計算結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外的環境代價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損失,而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害沒有綜合的予以考慮;三是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生產力的破壞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差距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對污染引起早死的經濟損失計量方法不同。國外主要采用WTP,而國內則主要采用人力資本法;四是對生態破壞的損失進行了初步測算并且由于統計數據的缺乏,評估的主要內容又是圍繞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的,對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0―2002年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家統計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院、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開展的西部和中東部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西部和中東部分別相當于其GDP的13%、5%~
12%。因此,從己有的研究結果看,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兩年,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學者對1949―2004年間的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雖然我國針對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有了一些嘗試和研究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3006800);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 00811044)。)
【參考文獻】
[1]徐嵩齡:中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葉兆木:環境損失與環境成本評估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J].四川環境,2007(1).
[3]李宏:環境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1.
[4]郝紅彬:生態公路建設環境損失經濟評價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李紅莉:十年經濟發展對環境空氣和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6]姜濤:山東省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評估[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7]陳葵容:煤炭企業資本補償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8]鄭文莉:我國農業環境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田華:高速公路環境損益后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劉文明:山東省沂蒙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李瑞俊:山東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紡織行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參考文獻的格式是有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參考文獻應該參照GB/T7714--2005著錄,我們在精選相關的著名的文獻資料,按順序編碼標注,依次列在論文的末尾。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給大家閱讀欣賞。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艾孜海爾江·艾合買提.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7):217——219.
[2]劉霞,趙鑫,呂翠麗.數據庫挖掘技術在網絡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動畫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軍.多數據庫中的副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及發展趨勢[J].計算機工程,2009(05).
[4]呂安民,林宗堅,李成明.數據庫挖掘和知識發現的技術方法[J].測繪科學,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探究[J].軟件,2013,27(02):174——176.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宋安,習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設備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工程師,2005-05-15.
[2]徐葉,袁敏,李國軍.嵌入式Web服務器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書軍.嵌入式Web服務器的實現及其CGI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1-11-05.
[4]高建國,崔業勤.ARTs-EDB的內存數據存儲管理[J].微計算機信息,2010-01-25.
[5]陳嘉.嵌入式主存數據庫索引機制的研究與改進[D].湖南師范大學,2006:278-282.
[6]劉志東.基于嵌入式Web技術的遠程射頻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04-01.
[7]賀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電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陳一明.嵌入式數據庫的智能家居網關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09-04-15.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余明輝,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的研究和應用[J].微計算機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張克友.基于SQLServer財務數據庫安全技術的探討[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漢,李景峰.對SQLServer數據庫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101-102.
[4]胡登衛.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SQLServer數據庫安全策略研究與實施[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25(3):96-99+106.
[5]吳可嘉,姜莉莉,劉昌祺.Delphi下利用ADO技術實現對MSSQLServer數據庫存取[J].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2002,20(1):75-78.
關鍵詞 :排水管網 地理信息系統(GIS) 管理 信息可視化
城市排水系統是保證城市正常運行和維護城市環境的“靜脈。近年來大連市的城市化進程保持高速態勢,市區面積不斷擴大,大量住宅小區、商業區、工業區、高新區等迅速形成;與此同時,管網數據仍采用傳統的人工方式存儲和管理,未建立有效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排水管網的查詢和管理效率較低。尋求新的技術來對排水管網進行科學管理已經成為必然。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硬件、軟件環境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本文運用GIS技術對大連市排水管網信息進行數據轉化,查詢和選擇,屬性編輯,使人機交互界面更為人性化,為規劃設計、維護管理、評價分析和決策服務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1. 管網數據建庫
分別對管線、地名信息、地形圖等矢量圖形數據入庫,數據必須位于同一平面坐標系和高程基準,格式必須是DWG、DXF 或SHP。系統支持添加新管線、更新原有管線、管點數據等功能。系統能同時修改多個同類管線、管點的屬性數據,可以一次選中幾十條管線,把它們的“所屬道路”屬性統一改為同一個路名,或者統一修改它們的權屬單位等。
2. 地圖顯示子系統
存儲在數據庫中的地理相關數據都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的地圖顯示子系統來實現圖形化顯示、測量及輸出等操作。
2.1 視圖操作模塊
支持地理形圖與其它管線其它專題要素的疊加顯示,可以控制圖層是否顯示、并按指定的比例尺自動控制圖層的顯示。支持鷹眼和放大鏡窗口,進行整體的查看和局部放大。支持圖形對象的符號化,可以自動為圖形對象配以線型、符號和面狀填充符號進行顯示,并可以方便地改變線型、符號和面狀填充符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和刪除顯示圖層。可以進行動態無級縮放、可中心縮放,框選縮放,漫游、刷新、恢復和全局顯示。
2.2 測量與動態標注
可方便地測算坐標、任意兩點間的距離、任意兩條曲線的夾角和任意多邊形的面積。可隨意選擇顏色進行自由注釋、標注任意點坐標、管點屬性及兩點的距離等。
2.3圖形輸出模塊
系統提供了多種地圖模板,可輸出符合地圖公開出版質量的圖件。
3. 管網查詢系統
系統可以按使用者的需求對系統中的管網數據進行分層管理,便于查詢、施工、決策。主要查詢功能有:按地名查詢、按視圖查詢、可選區域查詢、按節點編號查詢、條件查詢。
4 .管網分析子系統
4.1 數據統計分析
可以根據管線、管點的類型、材質、管徑、埋設年代對管線數據進行統計。可以針對各專業部門的信息進行分析與統計。統計的結果可以按表格形式、專題圖形式直觀地輸出顯示。
4.2 網絡分析模塊
系統基本的網絡分析功能有 “緩沖區分析”、“匯水區匯水情況分析”。
(1)緩沖區分析。分析統計某一區域內符合條件的排水設施。區域分為矩形、圓形區域,或自定義區域范圍。分析結果存表格中顯示,并同時可以定位和查看全部分布情況。
(2)匯水區匯水情況分析。選擇某一個排水區,根據排水區邊緣的管線水流方向分析此排水區的主要進水管線、主要出水管線、相交管線。分析結果在表格中顯示,并同時可以定位和查看全部分布情況。
5.結語
運用GIS技術開發建立大連市排水管網信息管理系統,為進一步優化管理模式,簡化管理方式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技術平臺。該系統主要具備以下技術特點:
1、良好擴展和維護
系統具有較強的可擴展性和對需求變化的自適應能力,以適應業務管理內容和工作流程變化造成的系統需求的變化。在功能擴展方面,系統充分考慮從系統結構、功能設計、管理對象等各方面的功能擴展;在軟硬件升級方面,系統充分考慮關鍵軟件和硬件的發展以及管理功能的增加,具有靈活和平滑的擴展能力;此外,系統采用集中的、智能化的維護方式,盡可能減少手工維護工作量,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
2、方便實用性強
系統建設的根本目標是最大可能地滿足城市供排水輸配管網管理的業務要求,做到易于使用、便于管理、數據更新簡便和系統升級容易,具有優化的系統結構和完善的數據庫系統,以及友好的用戶界面。
參考文獻:
[1] 張春森. 城市管網信息系統的建立及其數據質量控制.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7:4~5
[2] 王志宜 大連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3] 王學軍. 地理信息系統[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