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英語土木工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以需求為導向,在交通、建筑行業企業認知的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從業范圍;
(2)根據應用型本科類型學校社會需求的不同,將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了區別;
(3)根據畢業生培養規格和畢業要求,優化了課程體系;
(4)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突出實踐教學改革力度;
(5)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6)打通第一、二、三課堂,全面實現評估體系中對創新意識的要求。
二、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文件為導向
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構建滿足專業認證最低標準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分析專業評估標準和中國注冊工程師的執業要求,確定了土木工程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確定了培養目標與課程要求的關聯矩陣、實現路徑,包括必備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以及質量評價等評估標準中指標體系觀察點的要求。借鑒目前已申請評估通過的78所高校的成功經驗,在遵循《專業規范》的框架下,構建了2010版、2013版滿足持續改進評估指標要求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以構建滿足行業企業執業要求課程體系為導向
促使專業教育適應行業企業需求,提升學生培養質量。課程體系滿足了專業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畢業生就業去向、工作崗位、未來發展等的要求,引導專業“大土木”寬口徑培養,拓寬了畢業生就業面,適應了注冊工程師執業需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專家的認可,搭建了工程界與專業教育的平臺,推進了專業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專業教育改革與專業的發展,使學生培養符合行業企業執業要求。
(三)以保障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畢業要求為導向
進行“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臺”的教學要素集成創新,升華精品課程,創新改進培養模式。開設《公路養護技術》等本專業領域新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反映辦學特色;編寫《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實現原創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學;在《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開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改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生為本”的“學”為主的翻轉式教學模式,升華精品課程教學效果;建立“工程導論—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為遞進式的畢業設計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平臺,培養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三、成果的創新點
在總體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土木工程專業經過幾次教學計劃的修訂,結合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形成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一個寬專相兼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充分考慮“寬口徑”的指導思想和我國目前企業缺乏專門化工程技術教育的現狀,在課程設置上,將“寬口徑”的大前提與專門化課程相結合,在課程類別涵蓋了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土木工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三大類,依托個性化的課程選修制度組合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以實現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較好的體現了“將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辦學理念。
(二)兩個扎實的基礎課程平臺
構建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和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兩個平臺。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由學校統一管理,選擇了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設置了數學、物理學等課程;專業知識平臺以力學和土木工程學為主體,力學包括了三大力學、水力學、土力學等,土木工程學以結構、施工、經濟類課程為主體,要求專業知識平臺課程的教學內容面向土木工程專業各個領域,承接工科通識基礎課程的知識體系,為后續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三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專業招收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工程、巖土與地下工程3個專業方向的本科生。每個課程群課程的設置主要考慮了本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個性化需求,以保證該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同時設置了適量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深入學習和擴大知識面的需要。2010版教學計劃又進行了改進,專業方向模塊課程要求每位學生在主選方向以外,必須選修其他1~2個方向的2~3門專業方向核心課程,保證寬口徑培養。并增加了學生實訓和實習的比例,以培養懂管理、懂技術、懂經濟、懂法規,綜合素質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線的應用型土木工程師。
(四)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確立了基本課程體系的前提下,為提高各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課程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性質確立了“四個內外結合”,即學校內外、專業內外、課堂內外、學期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校內外結合主要體現在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設置了必要的實習環節,將國家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要求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中;專業內外結合是為了拓展土木工程學生的知識面,將本專業的知識與整個社會科學、技術體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協調能力,如跨專業組合結構設計競賽小組,與建筑學專業同學共同進行畢業設計等。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方式覆蓋的課程面最廣,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自主實驗、各種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等相結合;學期內外結合充分利用假期,開展各類課程的實踐性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相應的學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開發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使“培養應用性、卓越工程師”的辦學思想落到實處。
四、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經過一個培養方案4年循環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按《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的最低標準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紤]學校的辦學歷史、專業方向設置、師資的結構和水平、學生的基礎等實際情況完善了課程體系并以此制定教學計劃。
(二)課程體系的設計將課堂教學的組織、實踐環節的構成和創新訓練的構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所有教育環節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通過優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核心課程群,以“點”帶“面”,進行了系列教材建設,編寫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規劃教材,在3屆道橋卓越班教學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據以項目為牽引的課程體系架構的安排,將教學目標體現在“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上,在省級精品課程《橋梁工程》、校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中積極推進“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問題教學”,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校內外評價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過將新的課程體系與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進行對比得出自評結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國際性。
一、土木工程中的邊坡支護技術
土木工程中的邊坡支護技術比較多,例舉比較常見的邊坡支護技術。如:《”錨桿支護,其在邊坡支護中較為常見,利用水泥土墻做為輔助支護,有利于邊坡的側向穩定,錨桿支護在土木工程中,適用于高度低于6米的基坑,提供足夠的支護力;(2)開槽施工,先根據邊坡支護的情況,在基坑周圍開挖內槽,利用內部支撐的方式,形成邊坡的擋體,支擋土木工程邊坡內的土體結構,由此保障邊坡的穩定度;(3)土釘支護,此類邊坡支護方式的穩定性較高,但是其對土木工程的環境有要求,只能適用在特性土質內,而且土質內的水位不能太高,在邊坡基坑低于12米的工程內較為常見;(4)逆作拱墻,結合土木工程基坑的實際情況,設計拱墻支護,通過拱墻提供支護的能力,一般邊坡支護中的逆作拱墻分為全封和局部兩種,需根據邊坡支護的需求確定拱墻類型。
二、土木工程中邊坡支護技術的應用
土木工程中邊坡支護技術的應用主要分為三項,支撐土木工程的邊坡施工,對其做如下分析:
1、邊坡支護方案
根據土木工程的需求,制定邊坡支護的方案,保障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順利施工。以某土木工程為例,分析邊坡支護技術的方案川。第一該工程采取土釘支護的方式,根據方案要求,在土釘支護的過程中,要保障支護的強度達到工程標準,方案中規定了土釘的深度,要求施工人員嚴格按照深度執行支護;第二標記成孔的位置和編號,便于邊坡支護時識別;第三設計拉拔試驗,檢查土釘打入的效果,此部分需交由第三方完成,確保土釘具備充足的強度;第四規定注槳的比例,規范外加劑的用量,該工程方案中規定采用重力灌注的情況,適當情況下可以采取補槳處理。
2、基坑開挖
基坑開挖是土木工程邊坡支護的重要環節,因為基坑開挖的過程中,導致土層或地質結構出現破壞,增加開挖的難度,尤其是在開挖后期,很容易出現變形、位移,所以基坑開挖中需要遵循分區原則,確保分區基坑平衡開挖后,才能進行下一分區的基坑作業izl。例如:某土木工程在基坑開挖中,開槽后立即進行支撐,支撐完成后緊接著進行開挖,而且還要遵循分區的原則,避免超過基坑原本的設計量,該工程基坑開挖到距離支護邊坡約8米的時候,進行分段開挖,以25米為分段的標準,為提高基坑開挖的速度,該工程在分段基坑內選擇了跳挖的方式。
3、地質監測
地質監測應用在邊坡支護的整個過程中,主要是排除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地質影響,保障土地工程處于穩定的狀態,以免發生變形。邊坡支護中的地質監測,穩定土木工程的施工環境,規避地質環境引發的風險,尤其是基坑施工部分,更是要強化地質監測,根據地質監測的數據,安排邊坡支護的施工。邊坡支護施工技術中的地質監測,起到良好的監控作用,施工人員觀察測點的地質變化,對施工方案提出改進意見,以此來提升邊坡支護的水平,促使其更加適應土木工程的環境。地質監測中能夠約束邊坡支護技術的應用,及時發現土木工程地質條件的臨界值,準確控制邊坡支護,以免土木工程的邊坡結構受到地質影響。
三、土木工程中邊坡支護技術的質量控制
隨著CFRP材料向土木工程領域的逐漸滲透,它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經歷了纖維片材、纖維棒材和纖維型材等幾種材料形式。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領域應用的不斷擴大,其優越性也逐步發揮出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開展關于CFRP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課題十分有必要。土木工程中應用的CFRP產品形式主要有短纖維、片材(纖維布材和板材)、棒材和索材、拉擠型材、纏繞型材、格柵及手糊制品。根據CFRP材料制成的產品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①C-亂向短纖維,加入混凝土中,可大大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延性和承載力等多種性能;②CFRP片材,用于既有結構加固修補,有大量的工程應用,其技術已基本成熟;③將碳纖維長絲制成棒材,在混凝土中代替鋼筋用于新建結構,主要用于海洋工程結構及需電磁波透過的工程結構,國外已有較多研究,并開始應用,也可制成桿件,建造各種空間結構,如網架、網殼以及拱、殼和穹頂等,形成大跨空間建筑結構體系;④將碳纖維加工成束狀或繩狀形成索材,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的拉索或懸索結構,該方面應用在錨具連接上尚未能很好地解決,但仍有一定的應用;⑤CFRP拉擠型材,可做成工字形、槽形、管形、箱形等基本型材,形成輕質樓板、橋板;⑦CFRP格柵,可用于補強飛機場跑道、橋面和公路,早在1996年,美國通往加拿大的401#高速公路的數座橋面上采用碳纖維補強。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綜述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CFRP片材在加固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中的應用研究;CFRP棒材在空間結構中的應用研究;CFRP索材在橋梁結構中的應用研究;CFRP錨固系統的應用研究。
2CFRP片材的應用研究
CFRP片材主要應用在建筑結構加固中,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起源于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方法為利用樹脂類粘結劑將碳纖維粘貼到結構或構件的表面,形成復合材料,通過碳纖維與構件的協同工作來提高結構和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此技術在90年代得到廣泛應用,經過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檢驗,并在1999年中國臺灣省地震后的修補和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人們對這一新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國內已經引起重視,并著手研究和開發。
2.1CFRP加固補強混凝土結構
對混凝土工程進行加固,是目前CFRP在土木工程中應用最成熟的技術,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加固后構件的抗彎、抗剪、抗壓抗疲勞等。抗彎加固(圖1)就是將碳纖維片材用膠結劑外貼于構件的受拉面與混凝同承受荷載,以提高構件的受彎承載力,達到抗彎加固的目的。目前國內外主要是運用試驗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影響加固性能的因素,并用試驗數據和分析數據提出承載力公式,進而改進加固的方法。2000年以來,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等都對CFRP加固的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進行了彎曲試驗,得到影響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碳纖維布的層數(加固量)、混凝土強度、配筋率、碳纖維布端錨固情況等[1];另外,岳清瑞、趙國藩和鄭國棟等[2,3]還研究了二次應力狀態以及既有荷載的存在對加固效果的影響,提出了提高梁底碳纖維布的抗剝離能力的方法[4]??辜艏庸?圖2)主要是將碳纖維片材粘貼于構件的剪跨區,利用碳纖維布對混凝土的約束來抑制剪切裂縫的開裂和發展,達到抗剪加固的目的。與抗彎加固類似,抗剪加固的主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用試驗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對加固后構件的抗剪承載力提高程度、破壞形式以及影響加固的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5,6],并針對破壞形式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箟杭庸?圖3)的研究主要是實驗研究,將CFRP片材外貼在鋼筋混凝土柱上進行受壓試驗研究,能提高柱子的承載力和延性[7]。在這些靜力性能研究的基礎上,很多學者提出了疲勞性能的問題,并針對加固后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進行了疲勞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加固后的混凝土構件疲勞壽命提高、疲勞變形減小、抗裂性能提高[8]。近兩年,東南大學的袁鑫等[9]對高溫環境下的粘貼CFRP板前后的RC箱梁做了疲勞試驗研究,得出高溫環境下使用的箱梁橋頂板經過CFRP加固后承載力、剛度和疲勞強度都提高了;同濟大學的商興艷[10]通過試驗研究了L形外貼纖維片材加固震損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節點的抗震性能;顧威、李宏男等[11]對加固的受損軸壓鋼管混凝土進行了試驗研究。國外在CFRP加固混凝土結構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研究,近幾年Badawi和Wahab提出一種內嵌式的加固方法,即在混凝土構件表面挖槽,在槽內涂環氧膠,然后粘貼CFRP材料(圖4),并對這種加固的構件進行了抗彎、抗剪和抗疲勞試驗研究[12-14],加固效果比外貼方式好。圖4內嵌式加固方法Fig.4StrengthwithNSMCFRPproduct
2.2加固鋼結構
在土木工程中,鋼結構的損傷具有局部性和多發性等特點,且不可能立即退役。采用傳統的焊接和用螺栓、鉚釘連接加鋼板的加固方法存在焊接殘余應力、削弱截面等很多弊端。采用碳纖維布進行加固補強,可手工完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不會出現鋼板加固后的銹蝕現象。CFRP加固修護鋼結構就應運而生,但是它起步晚,其研究和應用均處于初始階段,主要是進行數值模擬和數值分析,試驗研究很少。在梁的受拉面粘貼CFRP片材,提高其抗彎承載力和抗彎剛度;在梁的腹板粘貼CFRP片材,提高其抗剪承載力;對疲勞損傷鋼結構進行加固,提高剩余疲勞壽命;CFRP布環向纏繞鋼管柱,避免鋼管的局部失穩,提高柱的抗壓承載能力;對鋼結構節點的加固以及結構耐久性加固等。由于疲勞是鋼結構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清華大學的鄭云、葉列平[15]對CFRP加固的含中央疲勞損傷裂紋的鋼板進行了理論分析,計算得出其剩余疲勞壽命得到顯著提高。張寧等[16]通過試驗研究分析得出拉應力狀態下碳纖維布加固鋼結構K形焊縫,可改善鋼構件的疲勞性能,延長鋼結構疲勞構件的使用壽命。對預應力CFRP板加固鋼板的受拉疲勞試驗研究[17],分析了應力比、CFRP板剛度、預應力及粘結膠性能等因素對疲勞裂紋擴展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加固后結構的疲勞壽命提高16倍以上。CFRP加固鋼結構的破壞形式仍然是以粘結層的剝離破壞為主,是影響CFRP加固鋼結構性能的重要因素,碳纖維布與鋼結構之間的粘結性能直接影響加固效果。根據試驗結果,在粘結端部,界面剪應力最大,隨粘貼長度的增大,界面傳遞的剪應力減小,碳纖維復合材料受到的正應力增大,承載力也逐漸提高,但當粘結長度增大到一定值時,只是膠層彈性長度增大,承載力不再提高。岳清瑞、彭福明等通過靜力拉伸試驗(粘結材料選用雙組份環氧類粘結劑)對碳纖維布與鋼結構之間的粘結應力進行了分析,最后得到了碳纖維布加固鋼結構時的有效粘結長度為80mm~100mm。碳纖維與鋼構件之間的粘接性能是碳纖維加固修復鋼結構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加固鋼結構膠粘劑材料的研究較少,成為制約這項技術應用的主要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碳纖維布端部存在嚴重的應力集中,錨固顯得異常重要,尤其是在碳纖維布的端部,這個問題也應該深入研究。
3CFRP管材及其組合構件的應用研究
結構的自重限制空間結構向超大跨度發展,輕質高強的纖維復合材料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CFRP材料在加固現有結構中的良好表現,使人們認可了其高強、輕質、耐腐蝕的性能,研究能否將CFRP制成桿件用于空間結構中,以跨越更大的跨度,具有重要的意義。2004年清華大學的錢鵬等[19]以日本Toray-TT00SC碳纖紗作為原材料,用鋁合金制作連接件,采用卷帶成型法制成了CFRP圓管。對CFRP桿件軸向進行了受力試驗,采用ANSYS軟件對桿件的進行了分析計算,得出CFRP管的破壞形式。CFRP材料的各向異性使純CFRP桿件以節點連接破壞為主,不能充分發揮材料的優點,且破壞具有脆性特征。2006年蔣燕等又提出了CFRP-鋁合金組合桿件[16](由鋁合金管外包CFRP布制作而成),對其進行了拉伸試驗研究、軸心受壓穩定試驗研究和彎曲試驗研究,試驗表明:組合管的破壞模式與鋁合金管的破壞模式較為接近;組合構件的彈性階段抗彎剛度和極限承載力比純鋁構件大大提高。根據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得到了軸心受壓承載力計算公式和組合管局部屈曲承載力計算公式,并提出了組合構件抗彎剛度的計算方法,建議了組合長管軸壓穩定承載力的計算方法。基于這些桿件性能的基本研究,錢鵬等將CFRP-鋁合金組合桿件用于Keiwitt網殼和網架中[21],運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了網架和網殼的模型進行了分析,得出組合管網殼的承載力和剛度比鋁合金網殼高,對幾何缺陷和非對稱荷載的敏感性都比較小,且自重比較小。國內外很多學者都認為CFRP-鋁合金組合管發展潛力巨大。從經濟上看,CFRP-鋁合金組合管比鋁合金管要貴,但是長期經濟效果要優于鋁合金管,因此經濟效益較好。鋁合金的無磁性和不與CFRP材料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性質也讓其代替鋼材成為這一組合管的首選材料。200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亮泉等[22]以T700SC-12K碳纖維(日本東麗公司)和環氧樹脂為材料和基體,采用纖維纏繞成型工藝,正交對稱鋪設CFRP鋪層,設計了不同尺寸的CFRP圓管,并進行了壓縮和拉伸試驗,采用有限元軟件ABAQUS考慮單層纖維受拉斷裂、受壓屈曲和扭折、在橫向拉力和剪力作用下基體開裂以及在橫向壓力和剪力作用下基體破碎,對CFRP圓管的破壞進行數值模擬分析,結果與試驗所得數據總體吻合較好。得出受壓破壞以纖維受壓后扭折致使纖維折斷和基體開裂為主要破壞模式,受拉破壞以纖維拉斷為主要破壞模式。這種CFRP管的性能如表1所示。張亮泉和歐進萍[23]提出用上述方法制成的CFRP圓管建立平板網架結構,并對它們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中均假設節點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不發生破壞,網架結構的破壞發生于桿件上),得到隨著跨度的增加,CFRP網架的豎向位移明顯小于鋼網架,跨度越大越明顯,CFRP網架的跨越能力可提高30%;CFRP網架抗震性能優于鋼網架。用Pushover分析方法分析CFRP網架失效模式得出,要充分發揮CFRP網架材料的高強度優勢,關鍵因素是提高支座的變形能力。上述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節點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不發生破壞的假設條件上,但是CFRP桿件之間的連接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2012年張亮泉[24]提出了一種由CFRP管材為受力主體,鋼板為端部支撐的新型組合構件(圖5)。在構成空間結構時,構件之間仍然可以采用焊接節點和螺栓球節點,很好地解決了桿件之間的連接問題。采用數值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受壓性能,其抗壓承載力有很大的離散型,需要后期具體的模型試驗才能確定其準確的抗壓性能。
4CFRP索材的應用研究
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筋材具有輕質、高強、耐腐蝕、抗疲勞性能好等優點,已在橋梁工程中得到應用,成為大跨度橋梁拉索的理想材料。因為CFRP索只受拉力且為純CFRP材料成型,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CFRP材料的力學性能。目前CFRP索主要應用在橋梁結構中,國內外有很多已經建成的CFRP拉索斜拉橋,如表2所示。東南大學Rc&Pc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相關單位完成了國內第1座CFRP拉索斜拉橋(江蘇大學人行橋)的設計與建造,該橋全部拉索均采用CFRP材料。長安大學的梅葵花、東南大學的呂志濤[25]采用解析法分析了CFRP斜拉索的靜力特性,發現CFRP拉索的垂度只有鋼索的1/5,使得拉索傾角和允許應力相等時CFRP拉索的極限長度是鋼索的5倍有余,拉索長度相同時CFRP索的承載效率比鋼索高得多;隨著跨度的增大,鋼拉索承受外荷載的能力急劇下降,而CFRP拉索承受外荷載的比重仍非常高。梅葵花推導了斜拉索設計時待求參數的精確計算公式,并從精確解析式中直接得出忽略拉索彈性伸長的近似解;建立了CFRP拉索的非線性參數振動模型,采用數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種因素對拉索在參數振動特性的影響,得出拉索振動的拍頻、幅值與拉索靜拉力、激勵幅值以及阻尼等有關,且在參數振動發生機率、參數振動響應以及抑制參數振動難易程度上,CFRP拉索優于鋼拉索。鑒于上述CFRP拉索相對于鋼拉索的優勢,其在橋梁結構中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CFRP斜拉橋和CFRP纜索懸索橋的研究。東南大學土木系通過具體的算例分析了1000m級斜拉橋的幾何非線性影響量,并計算了其在溫度荷載下的靜力反應;采用有限元法對比分析了CFRP索斜拉橋和鋼索斜拉橋的主要動力特性,提出了若干優化CFRP斜拉橋的理論依據。東南大學的呂志濤主持了國內首座CFRP索橋(江蘇大學人行橋)的設計和應用研究[27],研制了黏結型CFRP拉索錨具,并對其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試驗研究;研究了CFRP拉索的制作和安裝工藝并提出了拉索的張拉方案。江蘇大學的周士金等[28]對以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為參考對象,建立斜拉橋的有限元動力模型,并采用等軸向剛度準則將鋼索替換為CFRP索,與鋼索斜拉橋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響應差異和抗震性能,得到CFRP索斜拉橋的位移和內力地震響應值較小,在抗震性能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對首座CFRP索斜拉橋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荷載試驗、動態試驗,為CFRP索橋梁的動態建模、動態特性分析、抗震抗風設計及CFRP新型纜索材料在橋梁工程中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2006年鄭宏宇等[29]提出將CFRP索用在懸索橋中,并分析了CFRP拉索體系懸索橋的優勢、可行性以及推廣和應用所面臨的問題。2011年東南大學的馬文剛等[30]采用有限元建模的方法對鋼纜鎖懸索橋和CFRP纜索懸索橋分別進行了恒載、活載、溫度作用的對比分析計算,得出CFRP纜索懸索橋在恒載作用下的內力和溫度作用下變形比鋼纜鎖小,但是由于剛度較小,在活荷載作用下豎向變形比鋼纜索橋大7%;2012年同濟大學的李揚[31]基于分段懸鏈線法和通用有限元程序也對鋼纜鎖懸索橋和CFRP纜索懸索橋的靜力性能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且進一步對CFRP纜索懸索橋的剛度進行了參數分析,考慮的設計參數包括橋跨布置方式、矢跨比、邊中跨比、主梁抗彎慣矩、橋塔抗彎慣矩和中央扣,提出了改善結構剛度設計的建議。CFRP索比重小、剛度小,其抗風性能尤為重要,同濟大學的李揚和肖汝成[32]用非線性有限元計算方法,對主跨2000m~5000m的鋼纜索和CFRP纜索懸索橋的抗風性能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到其抗風性能確實比較差,必須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針對錨固困難、CFRP索造價高,用在斜拉橋中整體剛度低等問題,同濟大學的熊文和肖汝誠[33]提出CFRP與鋼組合截面斜拉索和CFRP與鋼組合結構斜拉索兩種方案,前者是將CFRP與鋼形成組合截面斜拉索(圖6),后者是將CFRP斜拉索與鋼斜拉索分別應用于同一橋梁不同跨度區域,在保證兩種斜拉索良好力學性能的同時優化了經濟性能。綜上所述,CFRP材料作為超長跨度斜拉橋的拉索材料與傳統的鋼拉索相比有很多優勢:強度大;相同條件下,CFRP拉索的承載效率比鋼拉索高得多;CFRP拉索的比重小,減輕基礎施工的難度。但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CFRP的抗剪性能較差,導致CFRP索有折點時脆斷,且CFRP拉索的錨固非常困難,需要設計一種專門的錨具來解決這個問題。
5CFRP錨固系統的應用研究
由于CFRP筋的橫向抗剪強度較低,常常發生橫向剪切破壞,導致無論是用作受壓構件的CFRP棒材還是用作受拉構件的CFRP索材都難以采用傳統的連接方式和錨固方式對其進行連接和錨固,CFRP筋錨固體系的研發成為能否將CFRP材料應用于實際工程的關鍵。因此,近幾年關于CFRP筋錨具的研究和開發方面有不少研究。目前,國內外研究的適用于CFRP筋(索)的主要錨具形式有粘結型、夾片型和復合型(夾片-粘結型)3種,粘結性錨具是其中性能比較穩定,性能比較好也是已經應用到工程中的錨固形式。
5.1粘結型錨具
粘結型錨具由套筒、螺母、端堵和封蓋組成,其中端堵和封蓋上設有相對應的定位孔,以使筋材相互間隔一定的距離并保持平行,典型的失效形式有兩種:CFRP筋破壞和CFRP筋從錨具中被拔出。后一種破壞應該通過增強錨具的粘結性能避免,影響錨具粘結性能的主要因素有錨具形式、粘結長度、填充材料等。國內首座CFRP索斜拉橋采用的就是粘結型錨具,針對此錨具東南大學的呂志濤、梅葵花和江蘇大學的劉榮桂等都進行了試驗研究[34],對采用樹脂封裝和微膨脹水泥封裝的直筒式和直筒加內錐式錨具進行了靜載試驗,對CFRP筋在不同的粘結長度、不同錨具形式以及不同的填充材料等情況下的拔出荷載進行試驗對比,得到了這些錨具的荷載-滑移曲線。梅葵花提出了一種直筒式粘結型錨具的粘結應力的分布模型,采用解析法分析了其極限承載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內錐式和直筒+內錐式錨具在其使用荷載下的受力性能。2006年同濟大學的薛偉辰和王曉輝[35],通過48個拉拔試件對CFRP絞線筋與不同環境介質之間的粘結性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試驗研究,并與鋼絞線進行了比較。湖南大學的方志、蔣田勇和同濟大學的梁棟[36],通過靜載試驗研究了不同表面形狀和錨固長度的CFRP筋在超高性能混凝土RPC、環氧鐵砂、環氧石英砂和普通混凝土等四種不同粘結介質中的受力錨固特征,得出CFRP筋的表面形狀顯著影響其錨固性能,在其他條件相同時RPC對CFRP筋的錨固性能最好,并進一步對其在RPC中的錨固性能進行了詳細的試驗研究,開發了一種以活性粉末(RPC)作為粘結介質的粘結式錨具,并對其進行了靜載試驗和疲勞試驗,得出CFRP筋的表面形狀對以RPC作為粘結介質的粘結式錨具的錨固性能有著決定性影響,建立了平均粘結強度、平均粘結強度對應的滑移量、臨界錨固長度以及粘結滑移本構模型等計算式,試驗表明該錨具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能。西安交通大學的侯蘇偉等[37]在大量試驗研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改進傳統的內錐型錨具,提出了一種以環氧樹脂為粘結介質的新型內錐式錨具,并對其進行了靜載試驗和疲勞試驗,證明新形粘結型錨具具有100%的錨固效率系數,且能安全通過疲勞試驗。
5.2夾片型錨具
夾片型錨具由傳統鋼絞線錨具發展而來,主要由錨環、夾片、軟金屬管、CFRP筋等部分組成,由于CFRP筋的抗剪性能差,傳統夾片型錨具“切口效應”明顯,在受荷端易發生夾斷破壞,應做如下改進:夾片與筋材間增設軟金屬管,夾片與錨環間設置角度差,減小夾片傾角。夾片型錨具結構相對簡單、組裝方便,便于工程現場安裝。但滑移量較大,易產生應力集中,錨固效率較低。東南大學的丁漢山等[38]設計了一種單孔夾片式錨具,用來錨固單股CFRP筋并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中典型的錨具失效模式有兩種,一種為碳筋在有效張拉長度范圍內拉斷,另一種是碳筋在錨固區域被夾片剪斷,是應避免的破壞模式。得出了錨固長度、夾片與錨環之間的交角等對錨具錨固性能的影響。湖南大學的蔣田勇和方志也對傳統的夾片式錨具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夾片式錨具由凹齒曲面的夾片、錨杯、塑料薄膜以及薄壁鋁套管等組成,對不同錨杯傾角、預緊力、塑料薄膜、凹齒間距和深度以及鋁片厚度的錨具進行了靜力試驗研究[39],試驗過程中試驗試件的破壞形式有滑移破壞、夾斷破壞和拉斷破壞;對不同錨杯長度和錨杯內壁傾角的夾片式錨具進行了疲勞性能試驗研究,得出該類錨具具有良好的動力抗疲勞性能,錨杯內壁傾角一定時,錨杯長度越大,錨具組裝件的疲勞性能越好。西南交通大學的諸葛萍、侯蘇偉、強士中研制了CFRP筋夾片式錨具,它由錨杯、4片夾片和金屬套管組成,對不同齒距的夾片、不同材質和壁厚的套管以及不同的預緊力進行了正交試驗[40],以考察不同參數對CFRP筋夾片式錨具綜合錨固性能的影響,提出的CFRP筋夾片式錨具理論計算,錨具性能穩定,錨固效率系數高,抗滑移安全系數高,CFRP筋滑移量小,適用于錨固高強的CFRP筋。由于影響夾片式錨具的參數很多,而且相互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所以更優的參數組合還有待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5.3復合型錨具
由于粘結型錨具和夾片式錨具在應用到CFRP中有各自的局限性,研究的方向逐漸轉向復合型錨具的研發和研究,目前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只有湖南大學的蔣田勇、方志和北京工業大學的詹界東、杜修力做了一些試驗研究。蔣田勇和方志[41]提出了復合式錨具,由楔緊錨固端和黏結錨固端組成,其中,楔緊錨固端包括錨杯、帶有凹齒的夾片、鋁套管以及塑料薄膜,粘結錨固端包括鋼套筒和黏結介質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并對此錨具進行了靜載試驗,研究了錨杯長度、鋼套筒長度、夾片預緊力、筋材預張拉力等試驗參數對復合式錨具錨固性能的影響。北京工業大學的詹界東等[42]也提出了一種夾片—粘結型復合式錨具,并進行了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驗證了其良好的錨固性能。目前,對于錨固系統的研究,主要是通過改變形式、尺寸、粘結材料和錨固長度來設計錨具的形式,通過有限元分析和試驗研究來獲得具體錨固形式的最終錨固性能,對于錨固系統的錨固機理和內部荷載傳遞機制研究不深入,而且錨固系統尺寸和重量較大,是阻礙CFRP索(筋)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
6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