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智慧農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支農惠農政策取消了農業稅,對于農民和農業生產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取消農業稅以后,就等于從某種程度上解放了農民。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征稅與繳稅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而這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隨著農業稅的取消,農民不需要到處交費,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在當前的農業政策背景下獲得更多的生存途徑。如不少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轉變了農村的經濟增長方式
在引入支農惠農政策以前,由于落后生產方式的影響,不少農民在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生產質量上受到了不少限制。農業調查報告指出,我國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采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而此類增長方式都是以追求發展數量為中心的,難以提升效益。而使用科技是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手段。在惠農政策的幫助下,國家對一些先進的農業機具進行了補貼,使不少想改善經營條件的農民獲得了更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不少農民利用國家政策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并依靠市場機制全面調整農業生產方式,使農產品的質量得到穩步提高。此外,國家還提出了改進科技服務方式,讓科技人員送技術下鄉,努力讓更多的農民感受到科技對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巨大作用。
3使部分農業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在計劃經濟時代背景下,受稅費過重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有些農民盡管想開展產業化經營,卻不具備條件。出臺了支農惠農政策以后,不少農產品生產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經營,特別是一些中小型農場。在國家大力實行一系列政策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背景下,農民們比以前更有信心搞好農業生產。通過支農惠農政策,不少農戶不僅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經濟效益,也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統一化管理。
二、結論
1.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應用廣泛
實踐教學作為農業高職院校區別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門評定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目前,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組織的綜合或各類專項評估中,都把實踐教學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老師個人職稱評定、年終評先評估也要突出實踐教學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加強了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檔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來說,農業專業老師參加社會實踐的檔案納入個人業務檔案管理,與本人的科研成果、論文、教學等工作記載一起,進一步充實完善了老師的個人檔案。
2.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通過我院和其它農業院校檔案管理情況的調研,發現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老師建檔主動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農業專業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對象、方式和內容多樣,老師在服務的過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相關工作規劃、過程和結果的檔案收集和整理。還有少數老師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對自己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師在農業企業擔任技術顧問,收取了一定的報酬,為了不讓學校知道,便多年隱瞞自己實踐活動的情況,盡管老師在社會上很有名氣,其實踐活動的檔案卻仍是空白。二是檔案記載內容不完整。農業專業老師社會實踐活動的檔案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老師與合作方的協議,服務規劃、技術研究與推廣指導過程,服務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視,甚至還有實物等。筆者調研的幾所農業高職院校檔案管理人員都一致地反映,幾乎沒有一個農業專業老師的實踐活動檔案是完整的,老師提供的實踐活動檔案資料都非常有限。具體到每一位老師,每年的實踐活動資料不齊全,每項活動的記錄不連貫,提供的資料種類單一,主要是文字檔案,缺少圖片、影視、實物等直觀檔案材料。三是檔案材料不嚴謹。目前,在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的實踐檔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數語,服務時限、服務內容無從查證;有的只有簡單的一個表格記載了一些服務成效,給企業增加了多少效益,沒有過程,說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師自己的記錄,沒有合作對象的材料,真實性難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師在評職稱時突擊填寫,失去了檔案原始記錄的根本性質。檔案材料不嚴謹,對老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便很難真實地反映,對學校的實踐教學情況的總結評比也難以準確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統一管理和利用。目前,農業高職院校對建立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檔案還沒有硬性規定,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缺少專門人員管理。比如,有的學校由教務處負責,每年年底由老師提供歸檔一次;有的由系部負責,每個學期歸檔一次;有的由專業教研室建立老師服務社會資料室,這些部門一般沒有專門的檔案室,檔案隨處放置,容易毀損。檔案管理不規范、不科學。比如,有的學校老師實踐活動檔案沒有編目、沒有裝訂、沒有入卷,更別說錄入電腦,檔案查閱、利用非常困難。
二、做好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管理的對策
1.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老師建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學校除了規定老師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外,還應制定老師實踐活動檔案管理相關制度,要求專業老師必須對個人實踐活動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學校,建立老師個人完整的實踐活動檔案。對建檔積極,檔案完整的老師,由學校給予表彰獎勵,并在評先評優和職稱評定上給予傾斜。反之,對刻意隱瞞實踐活動,不支持建檔工作,也不建立實踐活動檔案的老師,由學校給予通報批評;對突擊建立實踐活動檔案的,不予認可。
2.制定實踐活動檔案條目,增強檔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學校教務處牽頭,聯合科研處、實訓處、校企合作處以及各系部,制定各專業老師當年參加社會實踐計劃,規定老師應該收集和整理資料名錄,形成檔案條目。每位老師要根據檔案條目,將當年全部實踐活動,每一項活動內容,盡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種檔案載體,使實踐活動檔案有血有肉。這樣既豐富了老師個人檔案,又使學院實踐活動檔案更加系統完整。
3.加強實踐活動過程管理,增強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論文關鍵詞:農村,衛生資源,配置
1引言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社會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包括醫療資源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源享有與分配存在著嚴重不平衡,致使城鄉差距日益增大。雖然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對減輕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前我國衛生資源配置的城鄉差距仍然過大。如何縮小城鄉衛生差距,合理配置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實現城鄉衛生的均衡發展,讓農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同樣的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全面提高我國農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質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2衛生資源配置的內涵
衛生資源是社會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總稱。衛生資源配置是指衛生資源在衛生行業(或部門)內的分配和轉移(流動)。其有兩層含義:一是衛生資源的分配,稱為初配置,其特點是衛生資源的增量分配;二是衛生資源的流動,稱為再配置,其特點是衛生資源的存量調整。衛生資源配置的內容主要有衛生機構的設置、醫院床位、衛生人力、衛生設備和衛生經費配置等5個方面。
3安徽省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現狀
近年來,安徽省政府為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斷加強對農村地區衛生資源的投入,使得農村衛生資源配置方面有了顯著改善,農村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長。2005—2009年,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量共增加0.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持續增長畢業論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萬人,增加了4037.7萬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農合參合率已達到93.57%,有效地減輕了農民就醫的經濟負擔,改善了農民的就醫狀況,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
在村衛生室總量方面則呈遞減趨勢,且減幅比較明顯。2005—2009年間村衛生室數量由2.3萬個,下降到1.9萬個,共減少0.4萬個。究其原因在于近年來在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堅持“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結合各地的鄉鎮區劃的調整、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農村衛生資源的現狀,調整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布局,對原有的村衛生診所進行了整合中國。并按照《安徽省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設置指導意見》的要求,原則上一個行政村設置一所村衛生室。衛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設衛生室,人口少的鄰近行政村也可以聯合設置衛生室。因此,近年來在村衛生室總量方面有所下降(見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農村衛生資源配置情況
年份
村衛生室
(萬個))
鄉村醫生和衛生員
(萬人)
農村有醫療點的村
占總村數的比例(%)
參加新農合人數
(萬人)
參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
2006
2.2
4.6
96
1384.8
—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