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一語文教學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師如何在最短時間期內正確指導學生取得最佳的記憶效果呢?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經常向學生提出適當的、具體的記憶任務,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里所謂“適當”的任務,是指基本課文中要求熟讀、背誦的一些篇、段和名家、名篇等文學常識;這里所謂“具體”,是指學生必須記住的一些語文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心中要有底有數,哪些是必須記憶的知識,哪些只是一般地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非常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否則學生會分不清主次,企圖記憶一切,卻什么也記不清楚,浪費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針對中學生活潑、好動,記憶的目的性、自覺性還不是那么強的特點,教師對布置的記憶任務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檢查、落實,務必使學生知道這位老師說話是算數的,他布置的任務是一定要完成的,無故拖拉是沒有好處的。只有這樣帶有一定督促性、強制性的要求檢查、指導,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教師要求學生必須記憶的知識才會落到實處。所以,我們反對那種不分主次輕重,把一大堆無關緊要的東西塞給學生,要學生記憶、背誦的做法,這樣做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毫無實效;自然我們也反對那種泛泛要求,不作指導、不作檢查的不負責任的態度。
其次,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各種感官參與記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知識記得快、記得牢。有的教師把錄音機帶進課堂,播放課文朗誦的錄音帶給學生聽,并提出要求背誦的篇或段。那鏗鏘的節奏,那抑揚頓挫的聲調,那豐富的內容,那健康的感情,不但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加深了學生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學生當堂就能完成老師布置的記憶任務。有的學校還把多媒體引入課堂,通過生動豐富的內容,色彩紛呈的畫面,讓學生終生難忘。老師們還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會、演講會、背誦比賽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感官,理解所記憶的知識,提高口頭、書面表達能力,強化記憶。
再則,知識分散記憶要優于集中記憶。這是因為集中記憶神經過程容易有抑制的積累,而分配時間記憶可使抑制得以消除。因此,語文老師在每上完一課或一個單元后,要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把必須記憶的語文知識作為作業,布置學生課后進行復習,而不能把必須記憶的知識、基本課文中要求背誦的篇或段積壓到期中、期末,要學生短期突擊記憶。實踐證明,短期突擊記憶記不牢,遺忘快,效果不好。
【關鍵詞】跨文化教學 基礎英語 轉向
一、引言
高校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程,即低年級的英語精讀或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系統地講授英語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嚴格的語言基本技能訓練,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因此一直以來該課程都被視為英語專業學生基礎學習階段中的基礎,其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傳統的“基礎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言技能,授課內容主要就是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的分析講解。“基礎英語”教學常常變為“詞匯與語法”滿堂灌的教學,忽略了語言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忽略了對不同文化的探究。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這是當今語言學界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簡單而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既然如此,“基礎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語言課程,怎么能脫離文化而進行呢?筆者認為,文化是外語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外語學習的重要目標,因此在英語學習基礎階段就應該把文化知識與基本語言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對文本語言背后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應該努力探索如何實現“基礎英語”的跨文化轉向。
二、跨文化教學及其發展
跨文化教學正是語言與文化互為表里關系的反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依托。每一種語言的使用和風格都反映其背后獨特的文化,它們之間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文化決定論”的首創者――薩披爾(Sapir)早1921年就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自存在。因而語言教學也不能脫離文化教學而獨立實施,語言根植于文化,文化滲透在語言的每個方面,語言教學的跨文化轉向是語言教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跨文化教學不單純是在課堂上教授另一種文化知識,也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在另一種文化中舉止得體的能力,而是通過強調對一種文化特有的歷史、文學、藝術、習俗、觀點、社團和成員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感,通過強調對文化的普遍性概念的深刻理解,包括對重大事件的分析、文化模擬等,培養學生獲取理解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綜合能力[1]。跨文化語言教學的關鍵是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避免對非本族語文化持模式化態度。
跨文化教學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國際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理念,是當代日益加劇的多元文化交流和沖突的必然結果,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努力倡導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這一文件,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希望通過跨文化教育促進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培養人們對其他文化的積極態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促進世界各種文化共同健康發展。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頒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其中闡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則和標準,并對跨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建議。美國早已在1996年頒布了《面向21世紀的外語學習全國標準》;在歐洲,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政策部2003年頒布《從語言多元化到多元語教育: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指南》;我國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提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教學發展現狀反映了國際外語教學所面臨的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的社會文化轉向。筆者正是受這些研究的啟發,從微觀的角度,探索如何在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實踐跨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深他們對語言和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基礎英語”教學模式探索
探索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基礎英語”教學模式順應了當今英語教學發展的趨勢,也是廣大英語專業教師經常思考和探討的話題,當然具體的模式現在并不統一固定。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探索跨文化教學模式時應該借鑒幾個原則:1. 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相結合,決不能顧此失彼;2. 跨文化教學應該采取“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原則;3. 跨文化教學應當“因人制宜”;4. 跨文化教學應采用對比分析法。[2]簡而言之,跨文化教學模式并不是孤立的、死板的,而是以激發學生主動性為導向,滲透到語言教學中,并能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而做出靈活的變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綜合教程(修訂版)》系列是比較流行的基礎英語教程,在下面的探討中,筆者將以第二冊,Unit 10, Text I,“The Jeaning of American”為例,加以詳細闡述。
《綜合英語》教學以閱讀理解為核心,圍繞篇章展開的。跨文化教學認為篇章講解涵蓋語言的各個層面,不僅包括句子、段落、結構、主旨等傳統教學所強調的理解重點,也包括語言之后的文化背景。以課文“The Jeaning of American”為例,該課文題目就是一個語言與文化的結合點。這個題目一般被理解為《美國牛仔服簡史》或者《美國牛仔服史話》。在解釋這個題目時,首先從語言層面“Jeaning”這個詞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臨時“創造”的一個詞匯。“Jean”原本是個名詞,指牛仔布/服,這里作者首先把它作為一個動詞(“使牛仔服化、使牛仔服流行化”),再加“-ing”形式使“Jeaning”成為一個名詞(“牛仔服化、牛仔服流行化”)。那么題目可以理解為“美國牛仔服流行化”,然而這樣的解釋比較生硬。如果聯系前期階段對牛仔服、牛仔服文化符號的討論,教師再介紹一番美國的牛仔服文化,那么學生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題目可解釋為《美國牛仔服簡史》。
在上述的知識點中,很明顯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這樣類似的知識點在文章中還有很多。例如在課文第四、第五小節,Levi Strauss在姐姐的資助下去了美國西部,并成功的把帆布做成牛仔褲賣給了一位礦工。這些內容不難理解,但學生會有疑問“為什么要去美國西部呢?”“為什么把牛仔褲賣給一位礦工呢?”一切都是巧合嗎?解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學生解釋當時的一個時代背景,就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The California Gold Rush)”。唯有對時代背景有了了解,才能全面理解相關的課文內容。
筆者之前一直強調,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跨文化教學要求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相結合,這是可能也是必需的。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首先要具備相關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通過課堂教學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四、結語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而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文化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交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基礎英語”教學模式,強調在掌握基本語言知識點的基礎上,以文化知識為切入點加深學生對英語文本的背景文化的了解,進而加深對課程文本的全面認識。
毫無疑問,跨文化教育導向“基礎英語”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意義上“重語言、輕文化”的教學模式,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種構想是面對外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轉向”的整體趨勢,在“基礎英語”教學過程中較新的嘗試。可以預見它將會是“基礎英語”教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oston: Heinle & Heinle, 2001.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3]常曉梅,趙玉珊. 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 [J]. 外語界,2012(2).
[4]何兆熊. 綜合教程2(修訂版)[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孔德亮,欒述文.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 [J]. 外語界,2012(2).
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很難給其下一個嚴格精確的定義。據Kroeber和Kluckhohn的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書的統計,關于文化的定義至少有150之多,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們普遍都依照Oswalt的“大寫字母的文化”和“小寫字母的文化”這一區別來理解“文化”這一概念——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很顯然,就英語教學而言,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的文化。
語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載體。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中意義的表達和語言的使用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飯前“吃了嗎?”路遇“去哪兒?”“忙啥啊?”見對方看書時則說“看書啊?”“看什么書?”等等。而英美人通常只一句“Hi, Hello”之類的問候語即可。通過上述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學習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在交際環境中正確、恰當地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我們應在學生學習英語初期就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只教學語言。結合文化因素進行英語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恰當地運用英語的能力。那么,在基礎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社會文化意識的培養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目前當地英語教學的環境,筆者認為可以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做些努力。
一、課堂教學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捕捉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行解釋,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例如,英語的dog和漢語的“狗”,英美人認為“狗”是忠誠的,可以用于恭維;而中國人則認為“狗”是用來罵人的。又如,在學了“Thank you”之后,可以向學生解釋:當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一般用之回答,以示接受對方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則往往用一些表“受之有愧”的語句推萎。就這么不經意的解釋,學生在交際中回答“Would you like…?”時就不會滿口的“No, no”了。
在學習了某一方面的語言,組織鞏固活動時,可設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文化背景下進行“Work in pairs”活動,并要求他們盡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這樣學生可逐步提高結合文化背景恰當使用語言的意識。教材中有關“邀請”的話題很多,如果細心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邀請”別人參加某一活動大都是圍繞“時間”進行協調的進程,因為在英美文化中,邀請別人等于借用別人的時間,他們十分尊重別人的時間安排;而在中國文化中則認為是犧牲自己的時間或給別人的面子,被邀請者把此看作是一種榮譽,時間通常不是由雙方協定,而是由主人一方來確定。圍繞這一文化差異,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來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課外活動方面
學習英語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以此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擴大積累文化知識。
1. 教師搜集一些與學生水平相當的英美文章、對話,指導學生閱讀,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以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2. 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存在文化差異的對話、文章,分析其差異所在或對話中因文化差異而用錯了的語言。這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我們看一段簡單的對話:
A: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Cai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Thank you, Miss Cai. It’s pleasure to meet you, Mr Cai, I’m Lucy Taylor.
A:Have a seat, Madam Lucy.
這是一個英國游客到中國一個家庭時的對話。很顯然,他錯把Cai Hong的姓當作了她丈夫的姓,事實上中國女子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氏;我們再從Cai Hong的角度看,她認為“Madam”是對英美人的尊稱,但卻不了解在英美國家它通常用于店員對顧客或警察對其上司等場合,而不用于人的姓氏前,另一方面Cai Hong和Lucy Taylor的姓與名搞顛倒了。
3. 現在,電視、VCD的內容涉及英美的很多,教師可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多看一些譯制片或帶有中文字幕的英美電影,從中了解文化和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視聽教學
科學已經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方面加起來就是94%。因此,利用多媒體進行視聽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盡快扭轉“少、慢、差、費”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為電教媒體能夠多維、生動地展現目標文化(TARGET CULTURE)的各個方面。正如Allan(1985)所說,錄像不僅使學生親耳聽到人們在各種場合進行的言語交際,而且還能親眼看到他們進行的各種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非言語交際(手勢、表情、姿勢等)以及各種不同的交際背景。因此,視聽教學所展示的目標語及其包涵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更加具體、全面而真實。這無疑對培養和增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靈活運用目標語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如教高二Unit 3 Body language時,只看文字材料遠不如邊講解邊看該單元的VCD來得實在,畢竟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學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觀念的同時還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那么,我們怎樣充分利用視聽教學來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呢?
1. 任課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增強音像資料的信息情報意識,拓寬資料源渠道,樹立現代觀念和超前意識,善于搜集資料。例如,發現電視英語節目中有利于英語教學的內容要及時錄下來;還要購買一些適合學生英語程度的視聽材料,建立英語聲像資料匯編。
2. 在視聽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文化和語言相結合,告訴學生看節目不只是為了好玩,還要準備回答問題或復述,要帶著問題去聽去看。可采取配音、扮演角色、補充對話、重復句子等訓練形式,同時要指導和啟發學生注意了解和掌握語言的語用特征和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教師要參考和閱讀大量的有關材料,做好案頭工作。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的優勢
從學外語的角度來看,和講這種語言的本族人接觸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好多“外國語學校”都聘請外籍教師,學生通過與外教的接觸交流,學到了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有關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東西。例如,在什么場合講什么話,作何反應,以及一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等。
五、加強教師自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