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軟件營銷方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71-02
軟件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1],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各類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計算機或軟件專業,每年都有大量軟件專業的畢業生走向社會,然而這些畢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無法滿足軟件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產生了企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及軟件人才,而大量的計算機及軟件專業畢業生卻難于找到合適工作的局面,計算機軟件人才緊缺已經成為抑制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2],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體設計師、軟件市場開拓人員、軟件質量評測人員,而且缺少大量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工作、承擔標準化程序編寫和軟件測試的人員[3]。我們培養的學生90%以上是面對企業的軟件從業人員,因此我們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非常重視社會需求,并且將社會需求反映到我們的教學改革規劃和措施中來。
高等教育面臨著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形勢,培養大量的軟件適用型人才是發展IT事業的首要任務[4]。尤其對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來說,沒有重點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職業培訓,如何培養能夠適應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整體素質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在國家積極倡導提高教學質量之際,我們總結全國首批軟件學院十二年辦學經驗,提出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旨在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軟件人才。
一、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很多是利用原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資源建立起來的,其人才培養方案多數是對原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進行修改,并沒有真正地從工程角度和社會需求對軟件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培養計劃的偏差最終將導致人才培養無法實現專業細化,達不到企業對軟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資源陳舊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的師資基本是以原有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師為主,很少有具備大型軟件開發經驗的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陳舊,缺乏實際軟件的開發經驗,導致課堂教學經常是紙上談兵,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勝任軟件的開發工作。
(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并沒有按照軟件開發流程進行實踐教學安排,更談不上如何根據軟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軟件工程管理的需要進行實踐教學的安排。因為缺乏真正的實踐,學生很難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很多學生須經過企業培訓方能適應崗位需要。
二、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計算機軟件行業一直是最具潛力的行業,合理的軟件人才層次應該是高級(科學型)、中級(工程型)、初級(應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實際上我國的軟件人才呈橄欖形分布,缺少基礎程序員,因此必須從應用型培養做起,這樣才能形成合理的軟件人才結構。只有更多的軟件程序員產生,由其作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高級管理人員才能逐漸成長。
大慶師范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是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上成立的,專業成立之后我們感到專業的發展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即有明確的目標定位。2011年,大慶師范學院已經將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定位于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先后到許多軟件企業和同類高校走訪調研,根據目前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層次特點,把目標定位在培養大批初級應用型和部分中級工程型軟件人才上,即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油田發展建設需要,具有扎實的軟件工程專業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參與軟件工程項目開發的實踐能力,能夠在軟件企業以及信息產業相關領域從事軟件開發、維護、管理和軟件測試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三、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
明確了培養目標,接下來就要考慮“怎樣培養人”。為此我們根據調研了解的情況及大慶師范學院的生源特點,對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作了全面調整,按照新的培養目標,以軟件開發及生命周期為線索對核心課程和模塊課程重新布局,課程設置整體向實踐應用方向傾斜,本科四年級不再設置課堂教學,而是用于實踐或實訓,理論教學總體課時刪減,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實踐學時大幅增加,加強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便于學生畢業即能上崗。
(一)“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滿足軟件行業的社會需求,面向應用、面向工程培養從事軟件應用和開發的中、低級軟件工程師,高級軟件工程師、系統分析人員、軟件項目策劃和管理人員、系統架構師等是靠工作經驗積累才能逐步達到的。因此圍繞著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將素質與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以培養學生專業理論、技術、技能以及工程經驗為教學主體,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軟件人才為目標構建課程體系。面向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與軟件產業實際需要相適應的課程,增加與工程實踐和前沿技術緊密結合的模塊課程,以保證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我們采用“2+1+1”模式(即兩年基礎課、一年專業拓展課、一年企業實踐課),課程體系為“平臺+模塊”(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模塊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素質拓展環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平臺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課程包括軟件工程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核心課程在原來程序設計語言類、軟件開發工具課程基礎上增加了軟件工程化開發模塊課程(軟件需求分析、軟件建模技術、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軟件項目管理等),選修課不僅增加了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還設置了方向提高課程,目的是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此外通過實踐教學(課程設計、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畢業設計)和素質拓展訓練(人文、藝術等通識選修課、社會實踐、創新實踐活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安全級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經過三個階段的培養(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階段、專業技能訓練和素質拓展教育階段、企業實訓階段),可以直接面向就業企業。
(二)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加強實訓
實踐教學是軟件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學方案中,課程設計、專業技能訓練、創新訓練與競賽、專業實訓及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的學分已占總學分的32%。學生大三時所學課程,是根據社會需求由企業和專業針對學生特點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軟件開發全過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為學生實訓做好了鋪墊,這期間通過課程設計和實際項目驅動教學,甚至直接聘請企業工程師前來授課,把豐富的工作經驗融入教學,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大慶師范學院積極與地方企業聯合,以社會需求目標導向為基準,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努力為學生搭建就業平臺,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作為實訓基地的企業每學年都來校對學生進行企業需求和新技術發展等介紹;大學四年級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實訓基地,參與一個完整的項目開發訓練,90%以上的學生經過3―5個月的實訓直接應聘上崗,畢業就能進入工作狀態。同時也派專業教師前往企業跟班實訓,一方面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鍛煉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大部分教師沒有參加大型軟件開發的經驗,因此每個假期都選派年輕教師到企業學習鍛煉,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們已經有七位教師取得了全國計算機專業教師軟件工程設計開發“雙師型”教師證書,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大幅提升。
經過兩年的踐行,大慶師范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根據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多樣性需求,探索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規律,確定了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專業方向分類加主流軟件技術分類》的多元化培養方案,即根據社會需求及自身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人才培養方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工程素質教育融入課程體系,通過創新計劃和學科競賽等實踐鍛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訓幫助學生快速達到企業的工作要求,學生的就業質量明顯提高。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將原來僅以主流軟件劃分的學習方向細分為專業方向,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軟件開發與管理、移動網絡編程、嵌入式軟件開發、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等專業方向,學習更精細的專業課程,做到厚基礎、寬口徑,更好地為地方培養大批應用型高素質軟件人才。
參考文獻:
[1][3]韓中元,雷國華,李軍.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人才培
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0).
[2][4]王曉銀.計算機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陜西
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
關鍵詞:計算機;分區;軟件;規劃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4-5409-03
高校計算機機房是高校重要的教學資源,洛陽理工學院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不但負責學校計算機中心機房建設、管理、運行與維護的工作,還承擔以下幾項任務:一是全院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的實驗教學任務;二是學院一部分專業課的上機任務;三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上機考試任務;四是機房業余開放任務;五是對外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或考試任務。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平均每學期都要承擔150-200個班的上機實驗教學任務,據統計2011-2012年平均學時數為128600,課程實驗任務集中于10-12周內完成,上機密度大,課時集中,機房短期利用率非常高,機房管理的任務量也很大。
為了進一步滿足學院教學的需要,改善實驗室的硬件條件,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上機軟硬件環境,目前我院實驗中心裝配了3個機房共128臺“戴爾3010”新機器用于更新較低配置的計算機。新計算機主要配置為G2020雙核2.9G的CPU,4G內存卡, 500G硬盤,獨立顯卡,集成網卡。另外,為便于機房管理的特殊要求還增加了增霸卡,完全能滿足現在與未來幾年管理與教學的需要。如何高效率管理維護1000多臺機器,并使計算機軟硬件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呢?我認為對新機房的硬盤分區及軟件安裝進行合理規劃非常重要。
1 分區與規劃的原因
經過多年摸索和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機房現階段要滿足在windows XP系統下二是可以在win7系統下完成計算機等級考試工作;三是接受臨時外來專業培訓或考試而不影響機房正常使用;四是保證機房正常的業余開放,并能夠提供方便工作人員管理的手段,還應該保留完整的上機記錄;五是機房常用數據備份。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該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隨著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改革,在不遠的將來,計算機基礎課很有可能還會由使用windows XP系統更改為使用win7系統,我們也應為未來的教學預留系統,也為教師提前準備新課提供幫助。因此,對新機器的系統規劃應該是:利用增霸卡功能對計算機硬盤進行分區,為不同的任務建立不同的系統分區或多個系統分區,系統之間相互獨立,根據需要設為保護和隱藏,以便使用時快速切換系統分區。
2 分區的規劃
Beiyong分區:基礎課的備用分區,一旦上課的XP分區出現一時不好解決的問題或一時解決不了問題,如網絡突然中斷、機房管理系統有問題時可以直接切換到此分區來應對緊急情況。它作為上課分區的備用分區,僅僅安裝xp系統分區的必用程序,只要能滿足上課的最低要求即可。
WinXP分區:正常上課的分區,安裝所有常用軟件,如QQ、QQ影音、Flash player、Office、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VB、VF、VC、TC、AutoCAD、360殺毒、360安全衛士、機房管理系統、天宇電子教室、迅雷。
Djks分區:它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專用分區,平時不使用。僅僅安裝洛陽理工學院承辦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相應級別相應科目的考試軟件及相應的支持軟件。即win7系統加等級考試軟件。
Win7分區:為未來計算機基礎課更換系統的發展做準備。現階段可以滿足老師提前備課、進行教科研的需要,為以后更換教材打好基礎。只安裝涉及老師講授基礎課所使用的軟件,如:office、VB、VF 、VC、TC等最基礎的軟件。
Win7bak分區:它與win7配合使用,當出現未來系統軟件所占空間很大時,也可以將它變為Win7的從屬分區,作為win7的另一個磁盤出現,擴充win7的分區空間,滿足未來win7作為基礎教學上課分區。
PeiXun分區:為承接臨時外來培訓任務而準備。比如數學建模比賽培訓、銀行考試、計算機培訓、會計培訓、后勤培訓等等,將此分區做成一個主流的操作系統。待培訓時,根據需要來安裝專用軟件,使用完后不用還原。等到下次培訓時利用軟件進行傳回。
Data分區:它是數據的共享分區,將常用的軟件、驅動、系統光盤及有可能臨時使用的軟件進行備份,也可以在任意操作系統分區中顯示出來,供用戶存儲數據。
3 安裝軟件的規劃
3.1 系統安裝方法的規劃與選擇
機房購買的計算機一般都是同樣的配置,安裝系統和軟件時,只要裝好一臺樣機,把它作為發送端,其余的機器作為接收端,然后利用網絡拷貝將發送端的數據傳給接收端就可以完成裝機。鑒于新機房機器有增霸卡,需要先安裝增霸卡,再安裝操作系統。利用增霸卡可保護多個硬盤分區的功能,將硬盤分成7個區,其中beiyong分區、PeiXun分區、WinXP分區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Djks分區、Win7分區采用win7操作系統;根據相應的操作系統安裝對應的軟件,最后加載硬盤保護程序,逐個分區完成安裝。在安裝操作系統時考慮到由于新機器沒有配光驅,因此采用時下流行的U盤安裝操作系統不失為一種方便快捷的方法。網上提供U盤安裝系統的軟件有不少,如:大白菜、老毛桃、雨林木風等等,根據熟悉程度,筆者選用了大白菜U盤安裝,同時,為保證機房的安全與穩定,操作系統最好都用原版來安裝。
3.2 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一個光驅、增霸卡安裝光盤、一個U盤、大白菜網站下載制作啟動U盤的程序、制作啟動U盤、windows xp原版系統的iso鏡像、Windows7系統的iso鏡像、解壓縮軟件rar、下載windows7小馬激活工具、下載驅動精靈或驅動人生軟件以實現自動快速的安裝機器的各種驅動程序,下載office2012的激活工具并將其保存到U盤中、下載每個分區所需安裝的軟件上傳到學校ftp、設計計算機名、分組名、準備機房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office的安裝序列號、winXp的安裝序列號。
3.3 安裝前的設置工作
正確的連接光驅,開機后按F12 在BIOS SetUp中將光驅設為第一啟動順序,然后選擇Security/Hdd protection Support,勾選Hdd protection Support,另外還要注意選system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選中ATA,點擊確認,計算機重新啟動。
3.4 安裝流程圖
3.4.1 安裝發送端流程圖(如圖1所示)
3.4.2 網絡克隆接收端流程圖(如圖2所示)
3.5 安裝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網絡拷貝前首先將準備的樣機全面檢查一下,再者確保所有機器增霸卡安裝界面都可以正常顯示,確保機房的內部網絡暢通,而且與外網在物理上也已徹底斷開,以防止網絡間的相互干擾。
機房的業余開放需要保留完整的上機記錄,因此計算機的IP地址、計算機名要固定下來。發送端到等待登陸界面時,按機房布置所需要的順序一臺一臺啟動本機房的計算機,讓所有計算機按順序依次登錄到發送端,這樣發送端可以自動檢測、顯示每臺計算機的登陸序號和MAC地址,也就能為所有登錄的接收端自動分配IP地址和計算機名稱,然后鎖定當前IP分配信息,就可以保持原有的IP地址和計算機名不變,以后不需要按順序啟動計算機了。
發送數據時,先選擇網絡升級、再選擇傳送參數,這樣能保證發射途中就算突然斷電也不會破壞分區信息。第一次發送數據,要選擇發送全部操作系統,并選擇傳輸完成后自動修改IP,這樣數據傳輸結束后,接收端計算機會自動進到操作系統修改IP地址和計算機名,有幾個操作系統就會重啟幾次。
4 結束語
以上是對高校計算機新建機房硬盤分區與軟件安裝規劃的心得。在機房的實際管理過程中,還有許多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機房管理者只要充分了解機房所承擔的任務和實際特點,深刻理解軟硬件的原理和方法,運用新技術對計算機進行靈活、合理、有效的規劃,就能做到管理省心,用機方便,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郭雅.高校公共計算機機房軟件安裝與維護的探討[J].科技信息, 2010(35).
1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的重要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帶動了應用軟件的開發熱潮,各行各業以信息化建設為目標將應用軟件設計開發作為企業發展內容的主要部分。而應用軟件設計、開發、測試等環節需要以軟件安全性保障為主要目標。在應用軟件的設計階段、開發階段以及測試階段都需要憑借有效、合理、科學的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體系以提升應用軟件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應用軟件的安全性包括網絡環境中的數據流通、應對故障時的連續運作保障、軟件產品以及平臺系統對攻擊的抵御和恢復能力、應用軟件的使用可信程度。對于應用軟件安全性研究的意義可以從應用軟件的安全風險進行反向分析:
首先,由于軟件開發行業的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環境中的應用軟件的數量迅速增長、種類愈發多元化,從功能性、應用性、專業性等特征方面具有所不同,勢必會造成應用軟件使用過程中安全漏洞和安全隱患數量、種類的增加。這些安全漏洞和安全隱患對應用軟件乃至系統平臺的負面影響可大可小,如若未能及時發現并予以補救,極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因此,對于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有效性的研究勢在必行。
其次,相比于網絡時展初期,如今的網絡環境趨向于開放、互連,應用軟件憑借端口、接口作為連接與信息數據流通的主要通道,流經接口和端口的數據信息富含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對于應用軟件的使用安全性會形成具有不確定性的威脅。正式由于應用軟件使用環境的影響,令其安全性直接面臨攻擊。如若缺乏安全性保障體系,將會大大挫傷應用軟件的功能性及整體性能。
再次,如今的應用軟件開發市場正朝著升級、擴充的方向發展,安全漏洞和安全風險也會更加凸顯。目前,國內外雖然對于應用軟件的安全性評價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績,但對于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的量化標準及方法仍然處于初期研究水平。
2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有效性提升原則
結合實踐經驗,對于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方法的改善方向集中于應用軟件安全性測試的研究,主要包括對應用軟件安全漏洞進行測試、功能性安全參數進行測試兩類研究方向。可采用的安全性評價方法是基于語言測試、基于故障的安全測試以及形式化安全測試的結果統計與分析。其中,對于應用軟件的屬性測試及模糊測試的安全性也需要引起重視。參考國外此領域的研究方向,將今后應用軟件的安全性評價方法按照定性、安全度量和用戶體驗三個發展方向予以闡述:
首先,為提升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方法在實際運作中的有效性,基于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沿用現階段安全性評價從業領域內的以主管定性評價方法為主的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體系即可。采取人工核對、表格記錄的簡單方法從軟件應用層面予以評價,可以直觀反映應用軟件的使用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今后對于此類安全性評價方法需要相關企業制定具有一致性的評價指標體系,以進一步減輕人工檢測、評價過程中的精力消耗以及可能產生的錯誤率。
其次,所謂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的安全度量,可以理解為通過一些安全性能評估過程或手段,以偏序集中任選的某個參數值來代表應用軟件所處網絡平臺系統環境中的信息系統安全相關性質。也就是說,安全度量體現的是對應用軟件安全與否的信任程度的描述、比較。其評價過程及結果建立于度量模型的運行。未來這種評價方法的發展著眼點需要集中于度量框架的匹配度、度量元的可測性高低以及測量結果的解釋便捷性。
再次,應用軟件歸根結底是供軟件使用者和開發者使用的,因此,其安全性指標的高低的直接受影響群體便是應用軟件的用戶群,因此,對于應用軟件的安全性評價而言,用戶滿意度以及用戶體驗是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者就此議題得出一些結論,其認為以時間元素為主要計算核心的安全功能組件的安全服務滿意度計算原則對于應用軟件安全性評價而言具有合理性。結合我國應用軟件市場環境而言,這一改進對策具有可行性,相關研究者可以通過對用戶使用過程的監控以及必要的數據統計,得到基于安全性層面的應用軟件使用改進建議。換言之,用戶體驗可以作為應用軟件安全性的評價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