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習國語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聆聽專家講座,從中受益
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
如:張萬化的專題講座《讓學生快樂有效地習作》,讓我走出了總以為農村孩子沒什么可寫之處的誤區,明白了習作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應當把作文教學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把他們特有的游戲生活、身邊的校園、家庭和社會生活等變成習作的豐富源泉。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生活,用筆去記錄生活,使他們從中品嘗到生活和作文的樂趣。只有追求兒童的需求,營造兒童學習的興趣,體驗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鑄就小學生作文的輝煌。
又如:沈大安專家在講解《農村小學怎樣開展綜合性學習》時提到“農村學校沒有的資源可采用替代品”這個問題,教給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沒有書法家的字可供展覽可以展覽老師和同學的字;沒有電腦不能上網搜集信息可以看電視,聽廣播;沒錢買賀卡可能自己用紙畫還比買的有個性等。專家的精辟講解,名師的精彩課堂,都給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與學員互動,從中進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討中,我們都會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體會。每一個話題都會引發小組成員的熱議,每天都有不小的收獲。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使我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掌握更高的教學技能。因此研討交流充實了我,讓我獲得了進步。我將把自己學到的、感悟到的應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使教學效果更上新臺階。
三、享受教育,收獲快樂
論文關鍵詞:大學教育國際化;國際化;民族化
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時跨國的“游教”和“游學”之風相當盛行。所謂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指各國大學教育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與援助的一種發展過程或趨勢。目前,大學發展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是推進國際化并不意味著要摒棄民族化,國際化和民族化必須統一起來。大學教育發展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有利于國家、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本文試從教育的本質,即育人角度來探討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關系,以期為大學制訂推行國際化的相關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鑒。
一、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教育
1.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學教育的國際化在我國得到廣泛重視??v觀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各所大學都在不斷努力提高國際化水平,從留學生教育、教師訪學及進修、課程的國際化內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現。當前,我國借助大學教育國際化,總體上來說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彌補了智力資源的匱乏,傳播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融合。
2.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日益緊密的大環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績,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知識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在推進本國大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也面臨了諸多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在推進大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不免遇到大量優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喪失的問題。第二,學術依附問題嚴重。由于國際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學術交流上的不平等,導致中國對西方國家產生了依賴性。在中國的大學教育學術和實踐活動中,不考慮民族特性、簡單移植和套用外國理論和方法的現象時有發生。第三,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在地區、院校和學科層面均存在明顯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呈現逐級擴大之勢。這種發展態勢一方面表明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大學教育,特別是國際可比的學科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第四,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日益商品化和市場化,經濟主導因素已經壓倒性地超過了政治、學術或者文化/社會因素。這樣難免會使一些大學在推動本校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太過看重知識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身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扮演的角色,忽視了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
二、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分析
大學教育的國際化與民族化可以說是現代大學教育的兩個維度,它們從橫、縱兩方面交織于大學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國際化要依賴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又必須借助國際化而發展。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從目前國內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研究趨勢來看,我國學者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研究缺乏從教育的個人價值觀上研究國際化對于個體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即教育國際化對培養和塑造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國際性人才應起到何種巨大的作用。本文試從大學教育的本質,即培養高級人才來探討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關系。
1.大學教育國際化中的依附現象探析
目前中國許多大學都把內向型國際化視作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全部內容,即對吸收外國文化(特別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過于熱心,而對宣傳和發揚本國文化所做的努力卻很不充分。盡管全球化教育能夠保證選擇的多樣性,但是卻是以犧牲地方要求,包括當地文化以及促進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為代價的。在現實中,西方發達國家世界一流大學人才的培養標準、學術標準等成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大學教育的指示燈,極少考慮這些標準對本國學生自身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適用性。
針對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依附問題,有學者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教育國際化實踐都要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個與本國的“既定條件”相互交融、對接、調適的民族化過程。民族性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本質特性。民族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大學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在尋求與實施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那種只重視國際化輕視民族化、不考慮民族特性、中國國情而盲目套用或簡單移植外國理論、模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v觀當今世界各國,在它們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只有當它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時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才會被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借鑒、吸收。只有民族化的東西才是最具特色的東西,沒有民族化作為支撐點,沒有特殊的優勢,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真正參與國際事務,具有國際競爭力。
2.大學教育民族化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化
吃盡了閉關自守之苦的中國大學像久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一樣,伴隨著改革開放國策的實施和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呼喚而沖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同國際高等教育進行交流與合作,使大學教育國際化成了社會主義大學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而民族化的東西很多是經過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碰撞并經過揉合而沉淀下來成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在我國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外派留學生人數的同時,我國的高校也走出國門,在海外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和專業。如時至今日,中國在世界各國已建設有多所孔子學院,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地。
各國教育系統的特性必須仰仗國際合作,各種教育活動方式和各種人員培訓方式的進展以及教育設施與課程計劃對不斷復雜的現代生活條件的適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因此,在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的影響下,中國的大學教育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國際高等教育的辦學傳統和先進的科學知識,尋找異域高等教育經驗在中國的“生長點”,使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新的營養和有機成分。
3.大學教育的本質要求國際化和民族化緊密相連
大學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深知識的人才。面對與世界接軌的時代,大學教育一方面要為擴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增長學生的國際知識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秉持自身特色,鍛造專門人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國家棟梁。前者需要大學積極推廣國際課程的開設,增強學生的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以期更好地為本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而后者需要大學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讓學生掌握本民族的歷史、地理、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知識。大學必須把教育國際化和民族化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和民族意識是大學的應有理念。我國大學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上增加了國際化的內容,在思想上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主要是加強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能夠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出發判斷事物,思考問題時不局限于一種思維方式、一個部門、一個國家、一種文化,而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和廣度去思考。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學教育普遍忽視了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我國大學教育發展來說,即必須結合21世紀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抓住民族特色,發展特色教育,培育特色人才。只有具備民族意識、富有民族知識的大學生才能更好地邁入國際化的進程,才能更好地推動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2)制訂大學生的培養標準需要堅持國際化和民族化的統一。國際化人才標準的制訂是為了真正鍛造出一批能夠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交流、溝通的人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或者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人才。培養世界公民這是我國大學邁入世界一流大學、更好地服務國家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學在制訂培養標準時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大學生民族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唐詩宋詞、儒家等諸子百家思想等。大學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創造基地,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和改革的主要力量,民族優良文化的繼承及傳播需要大學生的參與和支持。因此,大學教育必須在教育實踐中開設民族歷史、地理等與民族發展有關的必修課,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宣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3)大學生的培養方式需要堅持國際化和民族化的緊密結合。目前來看,大學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主要通過3個渠道:課程國際化、人員交流國際化、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國際化。在大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美國的經驗和日本的教訓很值得深思。近代的美國大學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但又有所改進;仿效了德國的大學模式但又有所改造,并未完全拘泥于英德,而是根據美國國情有選擇地吸收與借鑒,終于形成了以大批社區學院為底座、以大批本科院校為中堅、以一批研究型大學為塔尖的獨具優勢和特色的大學教育體系,進而順暢地步入了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軌道。國際化并不意味著大學放棄了民族化,民族化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只有將本民族的知識、文化融入大學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才能做到在對其他文化和教育體制開放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根基,才能培養中國社會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大學教育國際化;國際化;民族化
作者簡介:龐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浙江?金華?321004)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03-02
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時跨國的“游教”和“游學”之風相當盛行。所謂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指各國大學教育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與援助的一種發展過程或趨勢。目前,大學發展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是推進國際化并不意味著要摒棄民族化,國際化和民族化必須統一起來。大學教育發展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有利于國家、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本文試從教育的本質,即育人角度來探討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關系,以期為大學制訂推行國際化的相關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鑒。
一、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教育
1.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學教育的國際化在我國得到廣泛重視??v觀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各所大學都在不斷努力提高國際化水平,從留學生教育、教師訪學及進修、課程的國際化內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現。當前,我國借助大學教育國際化,總體上來說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彌補了智力資源的匱乏,傳播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融合。
2.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日益緊密的大環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績,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知識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在推進本國大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也面臨了諸多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在推進大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不免遇到大量優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喪失的問題。第二,學術依附問題嚴重。由于國際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學術交流上的不平等,導致中國對西方國家產生了依賴性。在中國的大學教育學術和實踐活動中,不考慮民族特性、簡單移植和套用外國理論和方法的現象時有發生。[1]第三,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在地區、院校和學科層面均存在明顯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呈現逐級擴大之勢。這種發展態勢一方面表明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大學教育,特別是國際可比的學科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2]第四,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日益商品化和市場化,經濟主導因素已經壓倒性地超過了政治、學術或者文化/社會因素。[3]這樣難免會使一些大學在推動本校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太過看重知識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身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扮演的角色,忽視了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
二、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分析
大學教育的國際化與民族化可以說是現代大學教育的兩個維度,它們從橫、縱兩方面交織于大學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國際化要依賴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又必須借助國際化而發展。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從目前國內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研究趨勢來看,我國學者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研究缺乏從教育的個人價值觀上研究國際化對于個體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即教育國際化對培養和塑造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國際性人才應起到何種巨大的作用。[4]本文試從大學教育的本質,即培養高級人才來探討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關系。
1.大學教育國際化中的依附現象探析
目前中國許多大學都把內向型國際化視作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全部內容,即對吸收外國文化(特別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過于熱心,而對宣傳和發揚本國文化所做的努力卻很不充分。[5]盡管全球化教育能夠保證選擇的多樣性,但是卻是以犧牲地方要求,包括當地文化以及促進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為代價的。[6]在現實中,西方發達國家世界一流大學人才的培養標準、學術標準等成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大學教育的指示燈,極少考慮這些標準對本國學生自身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適用性。
針對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依附問題,有學者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教育國際化實踐都要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個與本國的“既定條件”相互交融、對接、調適的民族化過程。民族性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本質特性。民族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大學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在尋求與實施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那種只重視國際化輕視民族化、不考慮民族特性、中國國情而盲目套用或簡單移植外國理論、模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7]縱觀當今世界各國,在它們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只有當它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時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才會被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借鑒、吸收。只有民族化的東西才是最具特色的東西,沒有民族化作為支撐點,沒有特殊的優勢,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真正參與國際事務,具有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