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基礎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科研思維和精神是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學生明顯在科研態度方面不重視,實驗的嚴謹性方面意識不夠,實驗操作過程隨意,對實驗結果和分析不在意,此外對實驗室規則、有害物質處理等方面也不了解不重視。與高中時期的獨立性和競爭性學習環境不同,大學生無論在理論課程、實驗操作還是社團活動等,都應當注重團隊配合意識,復雜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在實驗和科研領域尤其需要重視團隊意識。學生的團隊意識缺乏,很少主動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面對不理解的理論問題或復雜的實驗問題,不知道如何運用團隊力量解決。
2教學改革內容和方向
長期以來,醫學專業學生普遍認為基礎化學與臨床醫學并無直接聯系,無法投入足夠興趣,導致學習效果不好。因此在基礎化學教學中,應當努力挖掘兩者之間的聯系,教學內容應當更多地傾向于臨床醫學教學,讓學生明確,基礎化學對基礎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意義[3]。同時在實驗教學方面,加強學生的操作能力、科研思維培養和良好實驗習慣的形成,此外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也應當進行大幅度改革,以適應臨床醫學教學改革。
2.1理論教學內容和方法
從教學內容看,應側重對與醫學聯系緊密且易于理解的內容重點講解,如滲透壓、膠體、電解質、緩沖液等,而適當刪減原子結構、共價鍵與分子間力、化學反應熱等理論性較強而與基礎和臨床醫學關系相對并不密切的章節[3]。形式可以多樣化,課堂討論式、研討式[4]、比喻和對比式教學法[5]、PBL教學法[6]等都可以應用。設定一些與醫學相關的討論題目或問題,如腎性水腫和滲透壓關系、溶液酸堿度與機體酸中毒和堿中毒關系、配位化合物與抗癌藥物的關系、水溶液與醫藥學應用的關系、自由基與疾病關系等,讓學生查找資料和小組討論,即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明確基礎化學知識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意義,又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到臨床疾病的癥狀、發生機制及治療方法等;也可以讓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并制作PPT,與大家進行討論,可以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擴展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甚至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撰寫綜述、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4]。轉變基礎化學教學目的,使學生不僅掌握基本化學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應用于臨床理論和實踐,讓學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接觸醫學實踐,熟悉講授式以外的多種教學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
2.2實驗教學
基礎化學實驗教學通常只作為理論課程的輔助內容,學生和老師都不十分重視,但實驗教學對學生操作技能培養、綜合素質提高的作用非常重要[1]。實驗教學目的是進一步理解和強化理論知識,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7],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方式以及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因此可在實驗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設定新穎的與臨床和實際應用相關的實驗題目或實驗場景,讓學生自己查找實驗方法和步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驗證性實驗給學生帶來的惰性思維。在重視實驗教學基礎上,輔以不同的教學形式,如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開放實驗室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8]。
2.3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標準要求,評價體系應當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定。終結性評定主要目的是通過課程結束后的考試,對學生包括理論知識掌握在內的各方面表現進行評定,作為今后個人評價的參考。而形成性評價包括平時測驗、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等,通常不計入終結性評定,而只是用于督促學生學習及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另外也可以依據形成性評價,讓學生在終結性評價前進行自我評估,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動性和目的性。目前認為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非常重要,因此在評價體系中應當引入。對于實驗評價,應當反映學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質,如實驗動手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結果分析能力、團隊意識、實驗操作規范程度、科研創新意識等,因此可在課前采用預習報告形式對學生的實驗理解程度、實驗操作過程熟悉程度、注意事項了解程度等進行評價[9],也可以在操作考試的基礎上,引入筆試、口試等評價方式[10]。上述實驗評價,可以作為終結性評定,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作為形成性評價,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督促學生學習。對于教師而言,應當重視考試成績的分析和反饋,分析結果應當以適當方式反饋給學生,或用于改進自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3結束語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中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節。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比如在講五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課程中。二是思維差異。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截然不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對中醫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內容容易混淆。中醫學習和西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的觀點對照講授。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體。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比如六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中醫學基礎課程闡述了中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由于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這讓基礎較差的中等衛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如何改變中職衛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升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擺在中醫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中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節。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比如在講五本文由收集整理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課程中。二是思維差異。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截然不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對中醫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內容容易混淆。中醫學習和西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的觀點對照講授。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體。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比如六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