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建筑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人們在表達情感時都是較為含蓄和內斂的,并且善于通過借景、借物等方式來抒感,激勵自我。這種語言的含蓄內斂與藝術作品所表達的言外之意聯系在一起容易使觀賞者產生更多的聯想和情感交流。正如司空圖《詩品》所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中國傳統建筑木雕就是這一載體,它將各種不同題材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內容呈現在有限的圖幅里,以此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意在畫外,情在景中,許多不可言傳的情感和愿望都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木雕作為傳統建筑中的小木作,不僅具有功能性更有觀賞性,尤其是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更具有教化功能,它蟄伏了儒家思想的影子,并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從各個不同角度表現儒家文化的基本內容。“忠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倫理范疇,又是政治范疇。中國封建社會臣對君的責任與義務就是忠義。作為臣子,必須竭盡全力去維護君王的權益,并以此作為人生追求。中國傳統建筑木雕裝飾中有許多表現忠義類的題材,如《趙子龍救孤》《三國英烈》《桃園三結義》《蘇武牧羊》《楊家將》《關公千里送嫂》等。這些反映臣子如何守節,盡忠講義的千古流傳故事都十分清晰地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崇人倫助教化的道德原則。
二、木雕中所蘊含的孝道思想
中國文字有六書之說,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形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其中指事與象形是造字的基礎,也是很生活化的形容詞與名詞,形聲與會意是文字的架構,轉注與假借是文意的擴充。如我們常說的前后左右等就是由“指事”而造成;山河日月、豬狗牛羊是“象形”造成。而“形聲”與“會意”則是為了表達多種事物與不同的抽象觀念。“孝”就是個會意字,其意是年幼者攙扶著長者,可見孝道是自古有之,任何時代都視其為根本,它不僅是道德倫理條規,更是人性的根本。孝道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歷代君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道視為立身教民之本,建國安邦之基。中國傳統建筑木雕裝飾中反映孝道的題材也很多,如《扼虎救父》《懷橘遺親》《鹿乳奉親》《乳姑不怠》《嚙指心痛》《刻木事親》《單衣順母》《親嘗湯藥》《哭竹生筍》《扇枕溫衾》《孝感動天》《恣蚊飽血》《為親負米》等,這些戲曲故事都是反映父慈子孝等內容,不論這些故事是否屬實,我們仍然可以從中體會出它的言外之意,人們對于孝道的態度,不只是掛在口頭,更是深入到內心,成為一種道德標準。在中國封建社會,孝悌觀念也是統治階級善用的方式,為了更好的進行管理,他們推出“舉孝廉”的制度,由此發生了很多愚孝的故事,如“割股饋羹,以愈父病”等。上述這些有關孝道的故事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能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有選擇的借鑒和吸收傳統文化中寶貴的部分對于現實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木雕中蘊含的忍讓精神
“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涵養與修為,它是克己愛人,是忠恕、是體諒、是舍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傳統美德。《國語•周語下》說:“愛人能仁”,仁愛是以寬容,忍讓之心去對待別人,是要人與人之間互相謙讓。《論語•里仁》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忍讓不僅體現在親人間,它也體現在朋友,同事、乃至整個社會關系。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的處世方式,而這一方式的具體體現就是忍讓、寬容、仁愛等思想,它起到的教化作用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有序,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所希望的景象。
四、木雕中所蘊涵的讀書及第觀念
1.建筑題材的選取
在中國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中,主要是以雕刻、彩繪以及飛檐等方式組成,而這些元素所采用的題材都是以人物、飛禽和走獸等,而這些題材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的,其主題都是以吉祥祥瑞、趨利避害的主題,并且,民間藝人都是可以通過某種自然的現象或者是以民間的故事等形式來隨意安排題材的組合,這樣表達方式可以突出題材和人們情感之間的交流,并且,這種情感上的交流具有藝術上的美感。
2.建筑元素的表達形式
在現代的建筑形式當中,可以通過彩繪、雕刻等元素來表現人們對生活的憧憬。更能在現代建筑形式上進行充分表達,體現建筑本身豐富的民俗和民風以及傳統文化的形式。尤其在建筑彩繪中,彩繪可以充分運用色彩的關系,逐步強化裝飾圖案繪制在建筑構件中的效果,從而可以更好地顯示出人民對生活的情感,更好地幫助人民展現自我個性,增強建筑構建的生命力,一般的情況都是運用在門扇和斗拱等建筑構件上。另外,在建筑雕刻上,可以形成中國傳統的建筑風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建筑整體上的特定功能,進而滿足當前人們對建筑的審美需求。尤其是在木雕建筑上,更是顯得非常具有文化上的內涵。木雕,這是古代建筑的骨架形式,并且可以通過對木材以及其他材料進行相應的雕刻,其中所表達的功能和具體上的審美意義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都是運用在柱子和房梁上等一些附屬構件上,從而能夠體現出一種古樸的藝術格調。而且,木雕可以按照工藝可以劃分為浮雕和圓雕等方面的建筑元素。
二、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設計方法運用
在傳統的建筑形式中,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和全方位的構建元素來進行建造的,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建筑裝飾中去,使得裝飾元素在建筑形式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1.在傳統建筑元素在引用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對傳統的建筑元素中對構圖優美和簡潔的團加以運用,這樣就能夠達到相應的審美需求,例如,可以將龍紋和幾何雕刻運用在茶樓建設中去,或者是可以采取祥瑞的設計,并借此表達建筑中所具有的江南傳統的水鄉村等特點。
2.傳統建筑元素的抽象變異
在中國傳統的建筑元素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元素的抽象變異,并通過幾何的簡化和夸大的藝術手法進行運用,切實改變傳統建筑中的各種結構,達到強化建筑形式的主題,使得建筑形象更加生動和鮮明,這種方法主要是可以靈活地運用在窗戶以及斗拱等上面,這樣就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建筑的現代美和傳統美,深刻感受到方格窗戶的錯落有致的形式,這樣就不但可以有效地體現出建筑的現代感,同時有蘊含傳統建筑美,所以,運用抽象變異的手法,逐漸創造出具有現代美的幾何體,這樣就可以使得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打破了建筑呆板的形式,充分展現出建筑形式之美。同時,在世博會的中國設計中,就是對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靈活運用,使得更多的中國元素展現在國人的面前。通過大膽的變異,并經過現代技術的分解和組合,這樣就不但可以展現現代化的工程技術美,同時,又可以進一步表達中國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氣質。
三、結語
1.1歷史背景分析。建筑具有極強的社會屬性,能夠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脈片段。建筑歷史是通過傳統材料的記錄進行呈現的,其從某種程度而言留下了歷史印記,具有一定影響和心理暗示。人作為具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對傳統材料自身具有的親切屬性和自然屬性能夠直接產生認同感。
1.2發展現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迅速發展,建筑行業也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傳統的建筑材料受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自身發生巨大變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術水平對傳統建筑材料賦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義,表現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張過渡。傳統觀建筑材料自身具備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能實現進一步拓展與豐富,美學質量得到有效保證,讓人在視角效果上實現美。目前,諸多建筑師認識到現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僅能夠顯示出時代特征,還可以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延續。現代建筑中融合傳統建筑材料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文自然的本質,體現出人文關懷。
1.3研究傳統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內在本質。所謂傳統建筑材料是指傳統土木建筑結構所有材料的總稱。傳統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磚、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現代建筑師們采用傳統建筑材料的實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在傳統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材料的運用下,體現建筑魅力,使傳統建筑材料的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
2新理念在傳統觀建筑材料中的體現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與傳統文化更是無法避免的相互交織。而處于這種世界發展趨勢之下,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傳統建筑材料,在當地傳統建筑材料的基礎之上,將外來的和新的信息和資源進行借鑒。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還需要考慮如何與傳統材料有效結合,在保持傳統建筑自身屬性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以順應時展要求。當前,隨著高新技術工藝的水平的提高,為傳統建筑材料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與平臺。
2.1傳統與當代建筑材料的結合。傳統建筑材料的存在方式不僅是單一的材料,通過和當代新材料的結合,賦予傳統建筑材料藝術的氣息。根據傳統材料的不同特性和新型材料相互結合,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給現代建筑帶來強烈的傳統藝術情感,同時也彌補了傳統材料的不足。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斷發展下,鋼節點的采用很好的彌補了木質結構的強度弱的問題,而當代把鋼木結合起來作為新的建筑材料,也成為了當代木構的主要特征。如Tarnow小禮拜堂,它位于波蘭中部維斯瓦河岸邊一個小村莊里,由私人投資修建(這在波蘭來說非常罕見)。該教堂是作為地方社區一個冥想和禱告的地方而建,完全由木材搭建,除了有一堵玻璃墻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窗戶,這堵玻璃幕墻是祭壇的背景,在教堂內部,你可以通過遙望河流和遙遠的地平線達到安寧。木構件通過井字狀的鋼節點把豎向設計得非常精致、巧妙的支撐構件和斜方向的連接件連接在一起,就好像木構件只是簡單的靠在一起一樣,同時和木柱周圍的數目融合在一起,使得整個建筑看起來非常輕盈、迷人。這些新舊材料相互交織在一起,是時間和歷史劃過的印記,是新舊時代變換的象征,象征著勃勃生機。
2.2傳統建筑材料融入現代新技術。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雖然使得各種新材料的不斷出現,但是同時也推動的傳統建筑材料的進化。每一次的技術改革,都使得建筑形式發生重大的變化,而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中運用與結合,使二者又撞擊出了新的燦爛的火花。新技術與傳統材料的結合,賦予了傳統建筑材料新的生命,使得傳統建筑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改善,使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領域更加廣泛,傳統材料不再是傳統文化的符號,更是現代建筑塑造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傳統建筑材料和新技術的結合,賦予了傳統材料的節能塔形,這是傳統材料的延續與發展的體現。在芝貝歐文華中心設計中,著名建筑師倫佐•皮亞諾對當地的棚屋的建造技術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從中提取出了“編制”這一構筑模式,他把封閉的屋頂面向天空敞開,把外側的木肋彎曲向上延伸收束,高低起伏變化,并且獲得了較抽象的”容器“意向圖。它的外形是由計算出的流體力學模擬氣流空洞試驗決定的,同時達到了自然通風和減少風載荷的目的。
2.3傳統建筑材料融合新加工工藝。材料自身不是永不改變的,傳統材料自身只有經過進化、改革、變革,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新型的加工工藝讓傳統的建筑材料的質感、重量等性能發生變化,使得傳統建筑材料的色彩、色澤、光澤、文理,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在當代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著名建筑師阿道夫•魯斯,把各式各樣的石材運用現代機械經過切割、加工形成面紗的感覺。使其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具自由行和輕薄感。密斯•凡德羅在巴塞羅那展覽館中見證了薄石表面的可能性。他那介于真實表面和反射表面之間的空間(水池、拋光瑪瑙石、大理石、浮動的玻璃和層層疊疊的石灰石隔板),給人以夢幻般的室內空間。同時密斯采用石結構在光、反射和強表面之間,在玻璃的透明性和石板的不透明性之間各種變換。在密斯的作品中石材的顏色和比例都給人呈現出迷人的感覺。石材的使用使建筑自身增加了不少的色彩,令人更加著迷。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