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化學教研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校臨床醫學專業辦學歷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來,較長一段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學校的唯一專業,1987年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成立了醫學系,2007年11月,更名為醫學一系,2013年4月,學校進行機構調整,醫學一系更名為臨床醫學院,設臨床醫學專業。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及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臨床醫學院在原有的辦學宗旨上,堅持密切聯系社會需求、密切聯系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育人理念,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為安徽省級特色專業,其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質醫學高級專門人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進行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我系注重加強實驗室建設,強調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學生在幾個實驗中心完成,主要有機能中心(包括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科)、形態中心(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中心、病原與免疫中心以及細胞生物與遺傳5個中心。其中機能實驗學課程繼承并發展了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的核心內容,并強調學科之間的承上啟下與交叉融合,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理論聯系實際,大膽實踐操作和積極思考,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臨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臨床醫學專業機能實驗學共有90學時,涵蓋了“三理”的主要實驗內容;從機能實驗學概述與常用儀器的使用介紹、機能實驗學基本技能訓練與操作、常用觀察指標與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評價、分析與統計;到機能綜合與探索性實驗以及虛擬實驗室的開放。全面訓練臨床專業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實驗研究的選題、課題與論文的撰寫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此拓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營造創新氛圍
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對醫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其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為學生繼續從事醫療、科研或衛生等工作奠定基礎,因而是整個醫學教育的基石。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即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旨在培養醫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實踐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國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基本上還是依附于傳統的理論教學,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為主要目標。為了適應現代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與新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在總結十多年機能實驗改革的經驗,充分利用我校的資源條件,結合我校臨床專業畢業技能考試要求,同時吸收其他院校機能實驗學教學的精華,對我校臨床專業機能實驗學教學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強調突出其專業特色,使學生所學的機能實驗知識既實用又具有系統性。具體是將原有內容分為幾大模塊,不同模塊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①機能實驗學概述與與常用儀器的使用介紹、實驗報告寫作;機能實驗學基本技能訓練與操作、常用觀察指標與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評價、分析與統計。此部分實驗占實驗總數的5%。采用常規板書或PPT配以示教講解,目的培養學生規范的基本操作動作與系統的實驗數據處理。
②驗證性實驗如藥物在動物體內藥代動力學參數(t1/2等)與LD50的測定,神經干動作電位的測定等。此部分實驗占實驗總數的40%。采用講解與多媒體錄像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掌握相關實驗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在驗證已知醫學理論的同時,探索可能的未知規律。
③綜合性實驗如心血管活動的調節與藥物對動物血壓的影響、尿生成影響因素與利尿藥的作用等,此部分實驗占實驗總數的40%。要求教師在綜合醫學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同時建立了一種開放式、交互式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學生主動參與的“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整合性實驗,學生可以從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檢測復雜的生命現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強調實驗現象的綜合觀察與思考,建立整體的概念。由于綜合性實驗強調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生可以通過此類實驗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其綜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養。
④探索設計性實驗以及虛擬實驗室的開放,如大鼠高鉀血癥模型的復制及設計與解救方案、肝性腦病與及種類型的缺氧、人體動脈血壓測定及運動對血壓的影響等,此部分實驗占實驗總數的15%。教師除一般指導外,充分利用機能實驗中心網絡資源的優勢,采用RBL與PBL(problembasedlearning)與網絡資源相結合,形成網絡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簡稱WRBL)與網絡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WPBL),將經典的RBL、PBL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而創造性地實施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構建體現RBL、PBL理念的網絡平臺,使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與評估。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呈現給學生真實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為主”的教學要求。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自己設計實驗,搜集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寫出實驗報告,適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要求。同時訓練臨床專業學生的實驗研究的選題、課題與論文的撰寫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此拓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我們提倡教師開放研究室、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現多元化實驗教學方式。
3科研、臨床實踐、臨床技能考核與實驗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多年來,機能實驗教學一般均是依據教學大綱與課時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實驗講義“照方抓藥”。這種相對封閉的模式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尤其是創造性的發揮。做實驗時,每教學班內容與實驗方法完全一致,學生興趣不高,而實驗免不了出現抄襲數據或湊結果的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嘗試性將部分興趣高的臨床專業學生組成科技興趣小組,將科研與實驗相結合。幾年來,我校學生參加國家自然基金與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橫向科研課題多項等;通過主動地參加科研活動,同學們撩開了科研的神秘面紗,熟悉了科研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從而減少對科研活動的畏懼情緒,增進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在后期臨床實踐教學中,臨床專業學生積極與臨床學院教師承擔的臨床課題;以專業成長為依托的技能發展型實踐教育實踐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實驗課題,完成科研小論文。這樣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復性實驗,又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從一般性實驗過渡到研究性、探索性與自主設計性實驗。
4結語
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學生是2009級的化學師范生,共有155人,分為6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3~4名學生。每個學生3次,4個學時∕次。共12個學時。(1)系列實驗1任務、內容是:介紹手持技術相關的基本知識,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各種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維護方法,能利用手持技術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2)系列實驗2任務、內容是:除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手持技術的操作外,進行較復雜實驗。比如:同時連接2個或2個以上的傳感器時如何來設置頁面以及如何設置坐標軸上X軸、Y軸顯示的物理量等,更主要的是以手持技術為工具的探究,體驗手持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突出手持技術在解決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時的優勢。(3)系列實驗3任務、內容是:訓練手持技術與多種傳感器相連,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種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通過實驗感受手持技術在綜合性實驗中的應用,能利用手持技術設計綜合實驗。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2開設手持技術實驗后的調查分析
手持技術實驗課教學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怎樣呢?我們對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15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21道大選擇題(包括47道小選擇題)和2道開放性問答題組成。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放問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問卷144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術的優點(第3-5題);(2)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第6-8題);(3)使用手持技術教學的態度(第13-14題);(4)影響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廣泛應用的因素(第15題);(5)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實施效果(第16-23題)。以下是在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實驗過程中的觀察以及對部分學生的訪談對調查結果進行的評析。
2.1手持技術操作的難易程度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在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之前,絕大多數學生從未聽說過手持技術,只有個別學生通過圖書、期刊等對手持技術略有了解,但從未見過實物,可見手持技術在河南并未得到廣泛應用。第一次接觸手持技術儀器時,80%的學生感覺很新奇,很想進一步了解。只有7%的學生對其有恐懼感。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操作不難,這與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有很大關系。
2.2手持技術的優點
與傳統化學實驗相比較,使用手持技術實驗的優點如表5所示。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優點排序為直觀、便攜、操作簡單、準確、實時,其中對準確、實時2大優點的認可度較低。
2.3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
學習手持技術儀器的操作是為了更好地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而在化學教學中使用手持技術產生的作用將直接影響手持技術的應用范圍。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對學生學習化學既有正面的積極地作用(圖1),又有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圖2),影響程度的大小取決于具體應用手持技術的情況(圖3、圖4)。
2.4影響手持技術應用的因素
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中的廣泛使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8類:經濟條件或成本問題、學校的態度問題、化學教學實踐(如教學內容的選取課時數量)問題、學生方面的問題、教師的專業水平及觀念意識問題、評價的問題、手持技術本身的問題及學校外部壓力的問題。61.2%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有一定的教學適用范圍。一是由于經濟等因素無法購買手持技術設備;二是雖購買了手持技術設備,也因其他條件的限制未廣泛使用;三是手持技術不能代替傳統實驗,有些實驗用手持技術合適,而另一些實驗用傳統的儀器更好。手持技術要想在中學中得到推廣和使用,最大的障礙是:52.1%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沒有設備或者設備少,43.7%的學生則認為是沒有相配套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實驗案例),57%的學生認為學校領導的支持最為重要。
2.5學生對手持技術的認同感
應用和推廣手持技術任重道遠,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擔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是否愿意成為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傳播者,推廣和使用手持技術呢?此次問卷中設計了第13題和第14題進行相關的調查。
2.6學生對手持技術實驗課實施的效果評價
2.6.1學生對系列實驗1實施效果的評價
有17%的學生認為效果很好,62%的學生認為效果好。這些認為教師講解得條理清晰,跟隨教師一起操作,又通過幾個小實驗的練習,基本掌握了手持技術的操作步驟。
2.6.2學生對系列實驗2、3實施效果的評價
從圖7可以看出,14.6%的學生認為很好,59.7%的學生認為好,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可系列實驗2、3的教學效果。但相比較實驗2采取的指導探究式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更喜歡實驗3開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學,他們認為這樣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對于系列實驗2、3內容(圖8),85%的學生認為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用。從難易程度上,多數學生(64.6%)認為實驗內容不難也不太簡單,屬于一般難度。
2.6.3學生對自我開發實驗能力的評價
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手持技術,熟練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將手持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能開發出合適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學生能否開發出適合的案例呢?調查表明,88.8%的學生認為自己能,但需要時間,11.2%的學生覺得自己不能開發出新的手持技術實驗。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很自信的。對于開放題“您認為利用手持技術可以和初、高中化學中的哪些實驗相結合或者是對哪些實驗進行改進”,大多數學生寫了測量反應的熱效應、強弱電解質的電導率等,是比較簡單的定量實驗,而且還和手持技術實驗課上的實驗內容很相似。這對應了學生的選擇“能,但需要時間”。
3結論與反思
3.1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實驗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絕大多數學生對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持肯定的態度,即對化學師范生開展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可行的。大多數學生認為實驗內容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難度適中,層次性的實驗教學模式恰當,所以對化學師范生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必要的。另外,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已是大三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快地掌握手持技術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儀器的維護。他們不僅了解了一種現代化實驗手段,認可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優勢,愿意在條件許可時使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而且能夠與初、高中化學課程整合,開發實驗,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2反思
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學生的實驗能力也是學生綜合化學素養的一種直觀體現.透過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化學基本觀念同樣是一種很值得采取的教學模式.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觀察到一些有代表性的化學現象,在自己進行實驗操作時也能夠體會到一些物質變化以及轉化的規律.這些都是學生化學知識的重要構成,透過這些有效的實驗過程,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化其化學基本觀念.例如,在講“中和反應及其應用”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實驗演示: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稀鹽酸,讓學生留心觀察產生的實驗現象.然后提出疑問:兩者發生化學反應了嗎?學生對無現象產生的實驗,往往認為兩者沒有反應,如何證明兩者發生了化學反應呢?教師可以進一步展開對于學生的引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討論相關的實驗方案來驗證兩者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學生因為上節課學習了酸堿指示劑的用法,所以討論結果多種多樣:有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有的用pH試紙,有的用無色酚酞溶液,等等.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學生的各種合理的思維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確定基本實驗方案,讓學生分組完成實驗.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學生也認識到無現象絕不是沒有反應的說明.這一基本化學觀念,對于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將會很有幫助.
二、增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
培養學生的基本化學觀念的另一個途徑在于增強課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的聯系,這也是深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體會的一種良好模式.教師要盡量找到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并且盡可能地用生動形象的案例來讓學生領會到課本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不僅能夠引發學生對于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并且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學觀念.例如,在講“化學與材料研制”時,教師可以結合上海世博會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會的各國場館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館在世界上首次采用“發電膜”技術,外墻表面應用了一種高透明的發電膜,在發電的同時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時,日本館還是一個會“呼吸”的建筑,在展館弧形表面上有三個凹進去的“鼻孔”和三個向外凸伸的“觸角”,被稱為“循環呼吸柱”,能夠吸收陽光、存儲雨水、吸取自然空氣.炎炎夏日,還會以噴霧降溫、制造清涼舒適的室內環境,這項技術也是全世界范圍內首次嘗試.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學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的例子.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素材,這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體會,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基本化學觀念的教學范例.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