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氣象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MeteoMet計劃是EMRP的一部分,并得到歐洲國家計量院聯(lián)合會(EURAMET)的資助。參加此計劃的包括受到資助的18個研究機構和3所大學,以及34個未予以資助的合作機構。該計劃的執(zhí)行期為3年,經費預算為4413683歐元,有6個工作組,30個子項目,計劃交付65個成果,總共需要419人月的工作量。
1.主要方向
MeteoMet計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氣候變化觀測所涉及的計量溯源性,以及從計量學的角度對地面和高空大氣的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風速、太陽輻射觀測和氣象要素觀測量之間的相互影響的研究。
2.科技目標
MeteoMet計劃的科技目標基本上可以分為3部分,即新的計量方法,新的校準設施,以及對歷時氣候資料的計量學處理。具體包括5個方面:氣候觀測的不確定度評估方法。研發(fā)對空氣溫度傳感器進行精確校準的實驗室設施和方法;研究建立風速觀測計量溯源性的方法。改進濕度傳感器及其校準方法。研制可溯源、可自校準、可調式吸收光譜法二極管激光器(TDLAS),研究水分子的吸收線;研究包括基于準球面腔體微波共鳴技術的濕度計、無接觸式大氣測量量多傳感器裝置、超聲風速計,以及新的基于GPS和伽利略導航衛(wèi)星的測量方法;研究無線電探空儀觀測的計量溯源性;獲取用以改進水汽公式的新資料,提出新的用于水汽壓力曲線方程式。參考探空儀的校準裝置。研發(fā)創(chuàng)新性校準系統(tǒng),包括具有高度優(yōu)化的熱量和物質傳導特性的測量箱,建立基于探空儀觀測的計量溯源性。自動氣象站的校準裝置。提出新的自動氣象站校準方法和協(xié)議,評估太陽輻射和元器件老化對自動氣象站的影響;研制可對溫度、濕度和氣壓傳感器進行同時校準的實驗室和現場校準設施;研發(fā)對自動氣象站軟件進行確認的協(xié)議。歷史溫度資料的計量學處理。評估用舊的技術(方法和儀器)獲得的歷史溫度數據,估計當代數據與歷史數據的一致性;研究和開發(fā)具有A類和B類不確定度①的不均一的歷史觀測資料的分析評估方法和軟件。
3.MeteoMet計劃的6個工作組
MeteoMet計劃從管理和專業(yè)研究的需要出發(fā),設立了6個工作組:高空觀測傳感器和技術工作組。研究新的用于高空觀測的濕度傳感器,建立基于TDLAS的絕對濕度傳感器的計量溯源鏈;研制可溯源至國家標準的可移動校準的標準濕度發(fā)生器和新的探空儀傳感器校準箱;進行在接近真實高空條件和擁有國家標準環(huán)境下的傳感器比對。氣候要素觀測的新方法和新儀器工作組。研究用于低空和高空大氣溫度、濕度和氣壓觀測的新方法和新儀器,以獲取改進飽和水汽方程準確性的新數據。該方程適用的溫度范圍是-80~100℃,目標不確定度②為0.85%~0.04%。地面氣象觀測測量方法和協(xié)議工作組。針對氣候研究和氣象學長期、大尺度觀測的需要,研究地面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觀測的可溯源的觀測方法和協(xié)議,研究超聲風速計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評估和現場校準方法。觀測資料協(xié)調化工作組。主要進行歷史溫度觀測資料評估和數據融合的工作。研究歷史溫度觀測資料不確定度的來源,并將這種來源的不確定納入總的不確定計算報告中,修正氣候模式的輸入數據。通過這種工作,強化對氣候變化的識別、預測和適應性評估。除上述4個專業(yè)研究工作組外,MeteoMet計劃還設立了“推廣和傳播”和“管理與協(xié)調”兩個工作組。
4.MeteoMet計劃的預期結果和影響
通過MeteoMet計劃的實施,可以推動計量學和氣象學研究的發(fā)展。預期成果包括:獲得一個經過確認的用于歐洲氣候指示因子的基本參數規(guī)定;獲得可靠的測量協(xié)議和可溯源的傳感器校準規(guī)程;推動氣象機構所屬自動氣象站的校準直接溯源至國家標準,使得觀測資料更準確并附有不確定度報告;提高對大尺度和長期溫度觀測資料的標準化和保證計量溯源性的方法的需求。MeteoMet計劃的實施,可以促進氣候觀測資料可靠性的提高和對歷史數據的正確解讀,降低氣候影響模式的不確定度,從而提高長期和短期氣候變化預測結果的可靠性。而更可靠的氣候變化影響模式可以為制定有效的國際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提供更好的指導和依據。
二、MeteoMet計劃研究示例
MeteoMet計劃所有項目的核心和亮點就是計量溯源性。而計量溯源性的兩個核心要素就是校準(不間斷的校準鏈)和不確定度(校準鏈的每項校準均會引入測量的不確定度)。為滿足氣候觀測的需要,獲取高質量的氣候資料,進行真正符合計量學意義的校準和不確定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由于不具備符合校準條件的設施,對探空儀就不能實現業(yè)務化的實驗室校準。對大量布設的自動氣象站也不能進行嚴格現場校準。再例如,氣候觀測業(yè)務采用新的觀測方法需要研究解決校準問題。現行的業(yè)務化的校準方法也需要改善和優(yōu)化。例如,目前對于溫度觀測儀器的校準通常是在液體槽中進行的。而實際上,氣溫是在空氣中觀測的。由于空氣和液體的性質不同,它們對氣溫觀測所引入的不確定度的貢獻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對于氣候觀測資料的質量也是有影響的。此外,對歷史氣候資料的計量學處理,主要面臨的問題也是計量溯源性和不確定度。MeteoMet計劃正是圍繞這些實際問題開展了有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以下列舉幾個與我國有關工作可進行對照的MeteoMet計劃的研究示例,以幫助對該計劃有一個感性的了解。
1.研制探空儀濕度傳感器快速校準系統(tǒng)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是對參考級探空儀進行實驗室校準問題。提高探空儀濕度觀測的質量是WMO世界氣候觀測網參考探空網(GRUAN)的重點。要達到GRUAN要求的精度目標,獲得可靠的氣候觀測資料,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通過科學的校準使探空資料具有良好計量溯源性。但是,目前對探空儀的實驗室校準是非常困難的。由于在模擬高對流層和低平流層的實驗室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濕度校準非常耗時,因而,對探空儀進行實驗室校準在目前是難以實現的。為此,MeteoMet計劃研發(fā)對探空儀濕度和溫度傳感器的校準方法,創(chuàng)建一個用于建立探空儀觀測計量溯源性的參考裝置。該項目主要由芬蘭計量認證中心承擔,具體研發(fā)內容包括:應用熱量和物質傳導研究成果,結合相關的試驗,設計和建造一個高效的測量箱。這種測量箱可以縮短包括在低溫范圍的校準時間,使一套探空儀的校準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研發(fā)一種基于飽和器的低至-90℃的霜點溫度參考標準;研制對測量箱的空氣溫度和霜點溫度進行準確和有效控制的裝置;對整個測量箱進行測試,并進行全面的不確定度分析。
2.研究在空氣中進行溫度傳感器校準的設施和方法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問題是降低溫度觀測的不確定度。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估計,需要的溫度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要小于0.1℃。降低溫度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需要考慮源自傳感器校準方法本身的不確定度。目前,對溫度傳感器的校準是在液體槽中進行的。而液體與空氣的熱力環(huán)境是完全不同的,由此產生的額外的不確定度經常被忽略。該項目的研究目標是將空氣溫度傳感器校準的不確定度,在-20~50℃范圍內,從0.08℃降到低于0.05℃。這項研究有助于增加對氣象溫度觀測的誤差來源和現實不確定度的認識。這將提高溫度觀測(特別是空基觀測)的準確度。該項目由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負責,具體研發(fā)內容是:研制一個準確的空氣溫度校準設施。該設施將可對氣流進行控制,并可隨校準環(huán)境的變化對熱交換進行調整。同時,對儀器和其他熱源產生的誤差和不確定進行研究分析。最終,在-20~50℃的溫度調整范圍內,使在空氣中進行的溫度校準的不確定度小于0.05℃。同時,提出如何將溫度調整范圍延展的建議。
3.研制可同時對氣象站溫度、濕度、氣壓傳感器
進行組合校準的實驗室校準設施該項目針對的是氣象觀測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目前對自動氣象站的校準缺乏對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考慮。由于傳感器的校準不是在類似于野外環(huán)境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常規(guī)的校準可能引入系統(tǒng)誤差。目前,在歐洲沒有專用的可以同時產生和控制溫度、濕度、壓力、風速和太陽輻射的環(huán)境校準箱。這種能同時模擬地球表面條件的校準裝置,可以更好地對氣象站觀測資料的不確定度進行評價,使其具有更可靠的計量溯源性。MeteoMet計劃將研制以上所述需求的校準裝置。擁有了這種裝置將可對溫度、濕度、氣壓單獨的校準曲線之間量值的相互干擾,以及太陽輻射和風速對其他觀測要素的影響進行研究。這項工作將提出自動氣象站溫度、濕度、氣壓傳感器校準的新協(xié)議和流程,同時還對實驗室校準與現場校準的關系進行分析。該項目由多個歐洲科研和計量單位完成,具體研發(fā)內容包括:由波蘭低溫和結構研究院等在實驗室條件下,用自動氣象站使用的溫度(-50~50℃)、濕度(10%Rh~98%Rh)和氣壓(800~1100hPa)傳感器進行測量。用測量結果與華沙大學的自動氣象站的日常觀測結果進行比對分析。這種比對分析結果可為制定自動氣象站校準規(guī)范提供基礎。由芬蘭計量認證中心利用其壓力-溫度-濕度校準設施,對前述3種氣象要素之間,在-50~-20℃的低溫范圍內相關性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考慮到3個要素之間相關性的優(yōu)化校準規(guī)程。由意大利國家計量院建造一個新的自動氣象站參考設施,以滿足用戶對計量溯源性的要求。該裝置為圓柱體,直徑約1.3m,長度為1m。該校準裝置的內部結構適合安裝各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觀測用傳感器。溫度、壓力和濕度可分別單獨控制,可同時實現:溫度控制偏差小于0.05℃,溫度調整范圍為-40~50℃;壓力控制偏差小于0.1hPa,壓力調整范圍為750~1100hPa;在溫度為0~50℃條件下,濕度范圍為5%~98%,準確度為0.3%~0.7%。該裝置還可產生最大30m/s的風速,并具有太陽輻射發(fā)生器,用以評估風速和太陽輻射對溫度、壓力和濕度傳感器的影響。
4.研制可溯源的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裝置
該項目主要是針對自動氣象站的現場校準問題。現行的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存在許多計量學方面的弱點。首先,由于用于比對的標準器不能長期在露天狀態(tài)下工作,所以校準不能覆蓋傳感器的整個量程,因此不能完整地確定傳感器的直線性和不確定度。同時,也無法對觀測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評估。此外,對在高海拔和極地地區(qū)安放的自動氣象站需要有明確的校準規(guī)定,以保證這些自動氣象站能溯源至國家標準。MeteoMet計劃研制一種用于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的,可安放在中型汽車上的小尺寸可搬運的氣候箱。通過這項工作,可以提出保證布設在遙遠和高海拔地區(qū)的自動氣象站的計量溯源性的方法和規(guī)程。這種可以同時產生溫度、濕度和壓力值的氣候箱,將建在珠穆朗瑪峰腳下,位于尼泊爾境內海拔5050m處的金字塔觀測站。通過這種裝置和專用的規(guī)程,促進高海拔地區(qū)氣候監(jiān)測的進步。該項目由意大利國家計量院負責,具體研發(fā)內容包括:研究和建造一個縮小尺寸的設施,用于自動氣象站的現場校準。這種裝置可對溫度、濕度和壓力傳感器進行同時校準,測量范圍覆蓋自動氣象站可能遇到的環(huán)境條件。其溫度控制偏差小于0.05℃,溫度調整范圍為-20~50℃;氣壓控制偏差小于0.1hPa,氣壓調整范圍為500~1100hPa;濕度調整范圍為5%~95%,不確定度為1.5%。該裝置產生的溫度、濕度和氣壓的值的儀器測量是直接用測量基準進行校準的。
5.開發(fā)考慮計量溯源性的用于歷史和未來溫度資料協(xié)調處理的計算模式
該項目主要針對的是歷史氣候資料的不均一問題。為了改進歷史資料序列,需要對不同時期由于采用新的協(xié)議對氣候資料的影響進行最優(yōu)估計;同時,還要在模式中考慮不同地區(qū)的人類活動。為了獲得氣候評估所需的時間序列資料的修正值,必須要用最新的統(tǒng)計技術或新的程序進行統(tǒng)計均一性試驗和時間序列均一化處理。MeteoMet計劃研制一套數學軟件模式,用來從計量學測量和不確定度的角度,對時間序列歷史資料進行模式化處理。該項目由多個歐洲計量單位負責,具體研發(fā)內容包括:由捷克計量院和斯洛伐克計量院負責開發(fā)克服歷史觀測資料地點和時間的不均一性的方法。該方法基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MeteoMet計劃其他相關部分研究結果的數學軟件模式。該方法可以根據國際溫標的演變,重新計算溫度值,并包含B類不確定估計;依據對測量方法、觀測儀器等方面現有的知識,按照歷史資料的質量,對部分或整個資料集進行加權處理。將A類不確定度和B類不確定度包含在對溫度趨勢的評估中。由挪威計量局負責對該模式進行測試,對取得的進步和遇到的問題進行評估。
三、結束語
水汽是一種在全球氣候系統(tǒng)中起關鍵作用的溫室氣體,它不僅吸收和輻射太陽能量,對低層大氣的化學作用也有影響,我們設法利用GPS定位中的誤差源來反演大氣中的水汽。如果地面上的GPS接收機的精確三維坐標通過其他方法確定,則可從GPS接收機測量的衛(wèi)星信號傳播的總延遲量中提取水汽造成的濕延遲,進而反演出信號路徑上水汽的累積量。這就是地基GPS氣象學的基本原理。GPS反演大氣可降水量流程如圖1所示。
2地基GPS反演大氣可降水量處理流程
在應用GAMIT軟件處理GPS數據反演可降水量時,GPS數據處理按照4個步驟進行。首先是數據準備,包括GPS觀測數據(rinex格式的o文件)、廣播星歷(brdc文件)、精密星歷文件(igs)、氣象觀測數據和相關表文件;接著用GAMIT軟件處理各時段GPS的觀測數據,得到一個基線解算文件;然后用GLOBK(卡爾曼濾波)進行多時段綜合解算,以得到網平差的結果及各個測站的平均坐標和速度等參數;最后把精確的測站坐標帶回GAMIT,對待求測站進行強約束,反演對流層的天頂延遲,得到可降水量。如果解算時發(fā)現各個時段的坐標相差較大,應該分析原因,重新進行解算。
3南極地基GPS數據解算實例
3.1站點選擇和數據準備
本次實驗所選取的站點采取引入長距離測站的方式獲得絕對PWV。本次實驗參與解算的站包括7個IGS站,分別是VESL,SYOG,MAW1,DAV1,CAS1,DUM1,MCM4;此外,還有中國的兩個南極跟蹤站長城站GRW1和中山站ZHN1(如圖3所示)。為了在解算時較精確地得到可降水量,我們從SOPAC網站上查到2009年7個IGS站的精確坐標,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坐標可以通過解算得到。這樣在解算時對坐標點給予較強的約束。本次解算的是2009年全年9個站的GPS數據,準備好所有的數據文件后,便可以執(zhí)行GAMIT的批處理命令讓其自動解算一年的數據,就可以自動解算出9個站一年的數據。
3.2可降水量的提取及其精度分析
3.2.1提取可降水量
在GAMIT中提取可降水量的命令為sh_metutil。由于參與計算的天數有365d,要比對的站有5個,逐天逐條每個站下命令將很麻煩。這時,可以利用Linux系統(tǒng)的SHELL的功能,編寫一個小程序,實現三重循環(huán)。用VI編輯器編寫一個三重循環(huán),以CAS1站為例,編寫一個名為xunhuan.sh的文件,然后通過命令chmod使之成為可執(zhí)行文件,具體命令為:Chmod+xxunhuan.sh。通過調用./xunhuan.sh來批量執(zhí)行幾百條命令,這樣就比較方便,其他幾個站以此類推。得到各個站點每天的可降水量,然后通過grep命令提取各個站點的可降水量。通過數據的整理分析,每個站點整理出一個可降水量文件。
3.2.2GPS/PWV與探空Radio/PWV的比較
目前,世界氣象部門對大氣中水汽的探測主要還是依賴于探空氣球的探測,為了驗證GPS/PWV的正確性和穩(wěn)定性,將GPS/PWV和Radio/PWV進行比較。本次參與解算的9個站中有5個附近同時安裝有探空站,分別是SYOG,DAV1,CAS1,DUM1,MCM4。下面將就這5個站解算出的GPS/PWV和探空PWV進行比較,其中探空PWV數據可以從美國懷俄明州大學的網站上下載。把2009年5個站點的GPS/PWV和Radio/PWV進行比較。由于兩者的PWV在數值上比較接近,數據量又較大,為了能在圖上清晰的顯示,圖4至圖8畫出GPS/PWV的時間序列圖,以及GPS/PWV減去Radio/PWV的差值的時間序列圖。5幅圖中上面的曲線代表GPS/PWV,下面的曲線代表它和Radio/PWV的差值。從定性上去分析圖4至圖8可以得出以下特點:1)除個別點外,GPS/PWV比探空Radio/PWV系統(tǒng)性偏大,這說明用GPS探測水汽有偏高的跡象,并且當PWV值偏大時,GPS所測的數值會表現的更敏感一些,也就是說當絕對PWV較小時兩者更為接近。2)圖像顯示PWV兩端較大。差不多是年積日的0~50和300~365這兩個范圍PWV較大,這個時間段恰好是南極的夏天,天氣較為濕潤,出現降雨的可能性大些,這樣和實際降水測量較為一致,解算的結果正確地反映了降水量的變化趨勢,體現了解算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個別站點如CAS1站和SYOG中間也有一段時間(150~200d)PWV也偏大,這與南極部分地區(qū)季風性氣候有關,造成這一時段降水天氣的可能性增大。由上述5個圖表顯示及分析可知,GPS/PWV和Ra-dio/PWV在整體上是比較一致的,少部分天數兩者的差距較大。總的來說,5個站點的PWV值常年都比較小,有少部分天數PWV急劇上升,這些天數發(fā)生降雨的可能性就很大。為了得到更為精確的數據分析,表1從數理統(tǒng)計方面分別進行定性分析。1)從平均偏差來看從表1中的平均偏差數據可知,GPS站反演的PWV高于探空站資料計算的PWV,不同站點的差異各不相同。從表1看出,SYOG站點差異較為明顯,分析原因可知,該站點使用的探空儀器是VaisalaRS2-91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的誤差較大,這可能是造成兩者之間偏差較大的一個重要因素;SYOG站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差相差較大,這也是造成兩者偏差大的一個因素;MCM4站GPS和探空站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差最大,但由于它的可降水量太小,故沒能在平均偏差中反映出和其他站點顯著的差異。造成Radio/PWV和GPS/PWV差異的因素還有很多,這些差異與各地的氣候特征、其站點分布的各自海拔高程以及兩者探測水汽方法本身的精度密切相關。2)從均方差和相對方差來看從表1中數據可以看出,除SYOG站外,其他4個站的均方差都在0.9mm以內,說明利用GPS觀測資料反演PWV具有一定的精度。均方差比平均偏差的值稍大,5個站的均方差值和平均方差值顯示出一定的相關性,一般來說,平均偏差大的,均方差也偏大。5個站的相對方差,除SYOG站外,都在20%以下,最小的CAS1站為7.91%,該站離中山站最近,約110km,對中山站的可降水量有著較大的參考價值。在檢驗GPS/PWV的精度時,不能單純以均方差大小衡量GPS/PWV的精度,還要結合相對方差的大小。3)從相關系數來看從表1可以看出,用GPS和探空兩種方法計算的PWV相關系數很高,都在92%以上,說明GPS/PWV和Radio/PWV在變化上有很好的一致性,即使偏差較大的SYOG站也不會像其他3個指標那樣表現明顯。這充分說明了用GPS反演可降水量的變化方面有著很高的精度。如果需要得到更為細致的結論,應該把一年分成幾個季節(jié)或按月份來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但由于南極地區(qū)的絕對PWV值比較小,所以只把整年的數據放在一起進行分析。
3.2.3GPS/PWV的誤差分析
和任何一種測量手段一樣,用GPS來反演可降水量,它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總得來說,有以下3個來源。1)GPS測量的誤差。包括電離延遲誤差、接收機鐘差、多路徑效應等測量誤差。2)靜力延遲量誤差。由于對流層模式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測量大氣元素氣溫、氣壓等氣象要素的誤差,這些將最終表現在延遲量上,造成對流層延遲估算不準確。3)反演誤差。由濕延遲反演到PWV的主要誤差有濕延遲和轉換因子誤差。以上三個方面將綜合影響GPS探測PWV的最終精度,我們必須注意用適當的方法,將這些誤差盡量減少,以提高探測精度。
4結束語
有學者認為“制器尚象”是“人法自然”的化身,是其思想的具體運用。《系傳》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表明《易》作為先天規(guī)律,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人們后天的生活行為必須順應自然,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古人記載在《易傳•系辭上》的有“:以言者尚其詞,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巫者尚其占。”簡單地說,就是“制器尚象”應該是按照“象”中所制定的規(guī)律,來制造和生產生活器具,體現出文化精神、哲學思想、社會心理等方面的物象。“制器尚象”并非只是簡單的“依卦制器”和“觀象制器”,所謂“象”有象形,意象,象征之意“。制器尚象”的造物設計思想,以“象”作為設計靈感的源泉,借助“觀物取象”來把握自然物的物性,再通過“觀象制器”來實現由自然物向人工器具的展現。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人們對于“象”的運用,已經從對物體外形的模仿升華到,對其事物現象發(fā)展道理的模仿,將具象的事物體形轉變?yōu)槌橄蟮囊?guī)律事理,這一升華,也涵蓋了更多的思想理論。在器物造型方面,“制器尚象”主張對事物造型的模仿,將器型作為一種象征符號《。老子》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法”便是效仿或遵循之意。這與制器尚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自古有“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在“制器尚象”的思想指導下,在器物造型上表現為,對外形神韻特征的模仿,借助自然之力,吉祥之意表達美好的愿望“。制器尚象”與“道法自然”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完全相共鳴,兩者,相互影響。“制器尚象”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也是人們順應自然,順應事物發(fā)展倫理的體現,是借自然之力,表達人們內心情感與思想行為的理論依據。的作品中,不乏對自然物象的表現,通過自然的表現手法將更多的意蘊與精神融入其中,也不乏對事物的寓意,象征人世界最美好的東西。因此“,制器尚象”與的設計作品不謀而合。
2、設計作品中“制器尚象”思想的體現
事實上,作品的設計特點與“制器尚象”思想契合,并非是偶爾性的。根本原因,我們還要追溯到所生活與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中去。自幼學習中國畫,師從水墨畫家呂壽琨,后又與王無邪學習設計學,兩種學習的結合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他的畫中多以中國傳統(tǒng)題材為元素,但是在設計中又脫離其國畫的筆法,因此,在他的設計作品中常有中國畫的痕跡,漸漸的發(fā)展為他獨特的設計風格。中國畫是一個極具鮮明個性的民族特色與藝術語言的繪畫藝術。中國畫講究“超乎象外,得其環(huán)中”,追求意境的表現。而這里的“象”也與“制器尚象”中的象有著一樣的語意。而這樣的語意又多在他的設計中得以體現。
(1)自然美。認為自己起初的設計風格走的是全盤西化的路線,但是導師呂壽琨點評他“:要師古人,學習歷史和畫理都很主要。”以此他的設計風格有所改變。1999年的設計作品《九九歸一•》,呈現的心態(tài)與時相似。這幅作品以香港特區(qū)區(qū)花——蓮花,作為主要元素,將蓮花的花瓣以及水紋繪成九九回紋的圖案,以中國畫作為表現手法,表達一種寬和和平的精神。這幅主題海報的創(chuàng)意,就是來自于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運用,葉落歸根,花開花落,生生不息,顯示出一種平常心,也詮釋了大自然中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其中,既有對自然物象的觀摩,又有對事理規(guī)律的遵循,將生命形式與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是將古代傳統(tǒng)思想與現代設計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2)符號美。在“制器尚象”這一思想中,“象”的象征意義通常是通過一些符號得以體現的。作品中的紅點,便具有這樣一種意義。紅點原本作為一種視覺符號,自身沒有什么重要的意義,但是通過與其他元素的結合,卻能帶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作品中頻繁使用朱砂墨點,在紙的中心位置輕點一個紅點,色彩不明艷,但卻有一種心靈的震撼力。這個紅點既是個人風格的體現,也是對于恩師的一種尊敬。這個紅點作為各個作品的視覺焦點,象征溫和的陽光,、大自然的傷痕、母親的、和人的心靈。抽象的紅點給畫面的空白釋放出更多想象的空間。對生命的感悟從有形的畫面轉為無限的想象。這些都是“象”作為意象的一種表現。在1989年《我愛大地之母》這幅作品中,淡雅的色彩與設計運用,使得柔和、人文的“意象”頓時呈現在觀眾面前。
(3)吉祥紋樣。的設計作品也很好地將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與現代設計結合在了一起。例如“,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的標志設計,運用了傳統(tǒng)吉祥圖案“方勝”的造型,寓意“人心同,企業(yè)勝”,最后又將他喜歡的圓點圖案,添加在圖形的四角上,賦予天圓地方的理念。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吉祥觀念與現代設計的結合,以象征,借喻、諧音的手法加以表現,將整個企業(yè)文化與設計表達融為一體。這也正體現了“制器尚象”思想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體現了天圓地方宇宙觀在現代設計中的實踐,借用符號來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與意象。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