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青少年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傳統心理學秉承因果診斷治療模式,過多考慮個案消極方面,未能從整體生態的角度探討個人與環境互動與發展對個體復原的作用。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即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的失敗上,而很少關注健康、勇氣和愛,從一個人正向、積極的能力與特質,從增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動力過程給個人帶來的能量方面來研究。由于傳統心理學研究對人類積極品質缺乏探究,因而不能從實質上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事實上,創傷后心理健康研究應該更多思考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在于幫助公眾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積極心理學就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從積極心態出發要求人們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積極力量和品質,我們目的就是協助他們發揮這些品質的作用,達到改善創傷后生存狀態和心理困擾,實現幸福生活與快樂心態。已有研究表明,擁有積極觀念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不順心以及各種喪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從應用視角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強調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面對現代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的埋怨,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如意,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接受這種不如意。我們都在說一句話:“態度決定命運。”積極的心態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而無論是正常、平凡的生活,還是經歷過變故和災難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改變。
二、創傷中的心理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產生與實質
如上所述,傳統心理學一直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導致消極的發展結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面對同樣重大壓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產生反應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身心狀況甚或崩潰的現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壓力情況下則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癥狀反應前,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這種發現提示我們:個人對環境的知覺、建構與反應的差異在哪里?這個差異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建康和行為反應的表達層次?早在20世紀70年代,個體面對創傷事件所表現出系列心理反應的這種差異,引起研究者對人類應對創傷能力的高度關注。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因強調的側面不同而不同。我們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發展出健康的應對行為。心理復原力是一種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幫助人們克服壓力和挫折,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變,是可以根據后天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的。當遭遇創傷性事件時,一個擁有復原力的人,不但能緩解壓力而且能從壓力中學習,使自己更加堅強。復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平時不大會注意它,但是一旦面臨壓力和挫折,復原力將幫助人們減輕痛苦。近年來,復原力在許多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強調在理解個人成長和發展時要多關注優勢而不是劣勢,重點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強調要充分發揮個體積極能動性,要著重關注人達到最佳狀態的條件和過程。
(二)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
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備的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個體安全、情感支持、溝通、認同、解決問題等保護作用,使個體修正對危機情境的反應。個體在危機中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就越能促進復原。心理學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幾種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系;有自我價值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能信任他人;有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決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臺灣學者蕭文教授認為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有7種:(1)具有幽默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件;(2)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3)能自我認同,并具有獨立控制環境的能力;(4)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5)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7)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三)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在個體以外的環境中,能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適應不良結果之因素。因此,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家庭、學校和社區環境中所擁有能促進個體復原的因素。家庭是影響個人面對困境復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個體復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關的保護因子有:父母有愛心的家庭觀;對孩子足夠重視;家庭凝聚力;家人與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壓力較少的成長環境;家庭成員具有堅強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對不同活動都建立或維持常規。學校和社區的保護因子主要是在學校環境中積累成功積極的經驗,發展與教師的良好關系,與同學有成功的社會關系。與周圍的人相處和睦。在外在保護因子中,情感的連接是重要的,而關懷和支持是情感連接的重要因素。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青少年創傷后心理干預
(一)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傳達積極的生活理念———感謝命運,我們還活著,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災難,面對明天
創傷后,青少年看到的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殘缺的尸體,體驗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情緒,悲傷、失落、焦慮、抑郁、恐懼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怎么才能讓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呢?這就需要一些小的、細微的東西了。比如說對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進行的心理干預中,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他并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現實狀態的聯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再如,我們的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面對一張驚慌失措的剛剛從廢墟里刨出來的小臉孔,他上前親吻了他,這個也很重要,第一時間把這種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勵,最早時間給那個患者,使他有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廢墟中刨出來的人,上擔架的時候,蓋上被子,適當給軀體以撫慰,公安干警翹起拇指,像我們的總書記脫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鋪上去,這些很多都是傳達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具體方式。
(二)培養青少年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努力尋求并培養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品質,如樂觀、聰明、努力等等
記得一句話說:“忘記就是銘記?!蔽蚁脒@句話在這里可以這么說:“真正的治療不應該是克服失落、恐懼等等消極的情緒,而是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品質?!蔽覀兛梢酝ㄟ^對創傷人群的積極教育,一方面對青少年創傷者各種積極品質的予以發掘,另一方面要在現實生活中培育這些積極品質,從而達到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即創建一種積極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以便充分發揮每個人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同時,災后積極人格特征的建立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干預,比如鼓勵、肯定培養愛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等等。這里要注意的一點,跟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同一個道理:贊揚的力量總多于批評。例如,如果我們長期贊揚一個人一些平時很正常的動作的時候,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自信。我們相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三)構建積極的社會生態環境
論文摘要:通過對北方高校冰上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并針對有關誘因提出預防及疏導的對策。
1前言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在北方高校冰上課教學中學生的不良心理情緒當中,逆反心理占據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預防和疏導的措施進行深入研究,以保證北方高校冰上課的順利進行。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
3結果分析
以哈爾濱商業大學2004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7份,有效率94%。對有效問卷進行數理統計,總結出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來源于主觀和客觀2個方面。
3.1主觀原因
3.1.1意志品質薄弱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溫室”中長大。冰上課教學有其特有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品質,是很難適應冰上課教學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
3.1.2身體素質參差不齊高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尤其是對于那些從未見過冰雪的南方籍學生來說,當最初的興奮與好奇消失后,當在冰上課中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時,逆反心理也就會隨之產生。
3.2客觀原因
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除具有上述主觀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來源于客觀因索的影響。
3.2.1冰上課本身教學特點所致冰上課教學是要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環境里,要求學生穿著窄而長的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學習技術技能的。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由調查問卷統計得知,這一因素占69%。
3.2.2冰上課教師素質的影響個別冰上課教師本身的冰上技能還有待提高,不能給學生以輕松、自如、優美的感覺,這無形中會加深學生對冰上技能學習的畏懼感和逆反心理;冰上課教師不能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內容陳舊單一,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能從調動學生興趣和愛好人手,使學生覺得冰上課教學枯燥乏味;教學方法缺乏新意,課堂氣氛沉悶,講解不清、示范不當,師生關系不融洽等等,都是導致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的重要因素。在調查統計中得知,這方面因素約占53%。
3.2.3教學環境惡劣所致冰上課是在室外環境里進行的,北方的冬季室外氣溫有時要達到一20℃以下,氣候本身的不利因素,加之有些高校的冰場破爛不堪、冰面凹凸不平,教學管理混亂,冰刀器材殘缺破舊等因素也易引起學生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調查中這些因素占47.5%。
4預防和疏導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4.1注重學生心理動態。提高冰上課教學藝術
冰上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而學生主體性能否正常發揮,要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如果冰上課教師態度生硬、語言刻薄、方法簡單,僅以命令的口吻去“指揮”學生,教師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這樣就很難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很難發揮,將會使學生對老師和冰上課產生反感、對立的情緒。因此,冰上課教師要注意教學藝術,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從而激發學生對冰上課學習的積極性。
4.2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冰上基礎參差不齊,要在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安排難度適宜的教學內容,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預防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條件。冰上課教學中,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看在眼里,并及時進行反饋,特別是對那些身體素質和冰上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要有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增強勇氣和自信,積極、主動、愉快地加入到冰上課教學活動中來。
4.3不斷優化冰上課教學環境
首先,作為冰上課教師要注重自身儀表,要穿戴整齊、精神抖擻地去構成冰上課良好教學環境的一份子。此外,要將冰場圍欄粉刷新,冰面要劃有顏色鮮明、清晰可見的跑道線,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學生們來到冰場就會躍躍欲試,教學效果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 人們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臨的社會壓力也愈來愈多, 大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視, 正如《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國立則國獨立”。青年一代為新時代的驕子, 不僅要承擔父母“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期盼, 而且還對國家的繁榮與富強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處于第二關鍵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還不是太高, 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壓力與挫折, 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 在他們身上引起許多行為問題, 由此可知, 除了他們的身體健康應該引起我們重視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們關注。家庭作為孩童最先接觸而且產生相互作用的環境, 也是孩童認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獲得日常生活習慣與社會文明的主要途徑, 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來心理健康狀況發展的基礎[1]。在當今社會里, 青年群體的心理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到了不容被忽視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養模式、家庭環境與氛圍等對其心理產生的作用最明顯。
1 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位老師, 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養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 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的行為風格[2]。這均是在父母與孩子互動交流的時候形成的。在20世紀末期, 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張文新提出以下觀點:教養模式就是通過父母個人的教養方式方法與之對孩子的感情表達等形成的一種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較穩定, 并且不會因為環境變化而改變, 這體現出了親子互動的本質屬性[3]。綜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養模式的內涵理解為父母或者別的一些監護者在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時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這也是由父母或者別的一些監護者的教養模式、教養情緒、教養行為舉止等各式各樣因素互相作用, 從而形成的比較持久的行為形式。父母教養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差異
基于要求與反應性兩個水平, 戴安娜·鮑姆林德 (美國心理學家) 將教養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1.1 權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樹立父母的威嚴, 同時對孩子的不妥行為進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須對孩子的內心思維做到有所掌握, 經常和他們進行一些溝通, 通過這些日常情感的互動, 孩子可以從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重視。在這種嚴格且民主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青少年, 適應能力強,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專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將家長自己的意愿強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長做主。在這種環境下, 青少年會出現恐懼的情緒, 抵觸家長, 在外顯的行為上表現出回避。
1.1.3 溺愛型
這種類型與專制型相對, 指凡事都遵從孩子的意愿, 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在這種成長環境下, 多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團隊精神, 長此以往, 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1.1.4 忽視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給子女所需要的與重視, 而僅僅是給子女一些物質上的獎勵,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種教養方式下養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況下, 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在環境適應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會出現問題。
2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孩子自誕生之后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家庭, 這就是說家庭是每一個人社會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環境將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身心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孩子生活技能的獲得、個人習慣的養成、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對待問題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環境下逐漸形成的。
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 孩子的個性與品質是在家庭的互動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與家人平時相處的時候所形成的行為舉止與心理行為習慣。假如家庭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會得以健康發展;但是與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們會形成悶悶不樂、憂郁等負面情緒, 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態非常差, 這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充滿了矛盾、爭執與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環境就是家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互動里形成的人際交往的狀態和氛圍。建設好家庭環境可以使得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夠得以培養, 換而言之, 假如家庭環境比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會存在諸多問題。不良的家庭氛圍主要表現為:
2.1 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導致其感受不到快樂和愛
家庭不和諧, 一般是因為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爭執, 引發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為舉止。這種問題經常出現在父母之間出現爭執或者他們均是沖動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該環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懼, 長期如此在認知上會導致其產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風范的家長行為將影響其思維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認知活動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并且在其自身發展各個時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嬰幼兒、孩童、少年等時期。青少年的思維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為規范的影響。家庭作為社會組成的基礎單元, 是大眾社會化的最直接渠道, 這不單單是人們成長和發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們建設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組成環節。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樣的結構形式出現, 對每個人來說, 都是穩定的個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結構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3 家庭教養態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國內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人數持續上漲, 這一問題愈來愈嚴重, 然而能夠對心理健康問題產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們在呼吁社會、學校、幼兒園的同時,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場所———家庭所受到的影響。
3.1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喪失上進的勇氣
絕大多數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德、智、體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夠盡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長對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應的回報。來自父母的期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確的期待可以加強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們不斷地進步。所以, 父母對子女的學習要求很嚴格, 家長自身的迷失導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長對子女的過分保護導致其過于偏僻和孤獨
因為國內教育是應試教育, 所以絕大多數的父母還是非常看重學習成績的, 并且覺得子女是個人的所有物, 對孩子學習的過分重視導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讓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習慣,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視身邊的事物, 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資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難需要解決時, 就會感到無能為力、驚慌失措, 面對挫折就只會怨天尤人, 更談不上正確面對挫折, 鼓起勇氣去戰勝挫折, 實現生命的價值。
3.3 家長對子女的過多束縛容易把孩子的創造性扼殺在搖籃中
知名的教育學專家陳鶴琴提出, 喜歡玩樂、活潑好動等行為是兒童的本能表現, 是值得父母鼓勵與引導的。但是, 絕大多數的大人卻在遏制兒童這一天性, 具體行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兒童喜歡模仿并且喜歡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動的時候, 能夠自主地解決一些問題, 培養獨立自主的觀念, 從而可以很好地參與團隊工作, 做到共享資源, 公平公正競爭, 并且能夠做到謙遜地從別人身上學習自己所沒有的長處。
3.3.2 扼制孩子創造
在家庭教育的時候, 父母往往會對這些行為表現不聞不問, 譬如:兒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為舉止, 可能會惹得大人的不高興, 所以其父母發現后, 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 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這常常是其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沒有進行有效的關注與引導, 那么會使得孩子受到傷害而遏制這方面天性的發展, 這就是變相地埋沒子女的創造力與求知心。
綜上所述, 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的眾多要素中, 父母教養模式、家庭氛圍與父母教養態度是最突出的3個要素。只有在父母教養模式、家庭氛圍與父母教養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環境、情感好的親子關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 從而在學業上學有所成, 在個人品質上表現出色, 然后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田峰溶, 李冬, 張靜, 李敏玉.淺述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 2012 (11) :3-6.
[2]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6) :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