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音樂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海南地處中國南海,居住著苗族、回族、黎族、漢族等各種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熏陶,善良、勤勞的各族人民利用他們的智慧和獨特的風俗習慣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種類繁多的音樂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海南傳統音樂的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其中以黎、苗族民歌為典型,另外,還包括崖州民歌、儋州山歌、儋州調聲及臨高的嚦俚調;戲劇門類包括:瓊劇、人偶戲、公仔戲、儋州的山歌劇等劇種。當地居民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氛圍演唱不同的歌曲,例如情歌、山歌、童謠、砍柴調等與勞動動作密切相關,節奏鮮明、自由多變,根據活動人數的多少、心情如何劃分演唱形式:獨唱、對唱、齊唱等多種形式;黎族最具特色的舞蹈“打柴舞”,在進行祭祀、節日慶祝、婚嫁喪等期間都會跳這種舞蹈。黎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日,黎族人民利用其特有的樂器,如:傳統獨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樂器演奏動聽的音樂,舞動優美的舞姿,展開或優美或嘹亮或高吭的歌喉,動情地慶祝自己民族節日的到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技術的發展,海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民歌、民舞逐漸對原有的物質基礎失去依賴性。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核心地位逐漸降低,流行音樂占據了人們的精神陣地,本土的青少年對傳統音樂逐漸降低興趣,海南地區傳統的音樂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海南地區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是本地區發展的特色優勢,也是提高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源泉。傳統的音樂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形態,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世界音樂文化發展呈現多元化教育的趨勢,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就是加強學校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當前,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將傳統的民族音樂作為重點,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學校傳承策略
1.編制的音樂教材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對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
音樂新課標中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體現“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教育原則,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個體需求和自身能力、認知規律作為出發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學習音樂文化的平臺、表演音樂和創作音樂的機會,為學生的音樂素質和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海南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主要采用以漢文化為主的材,沒有足夠關注海南地區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學校的音樂課程安排脫離了學生熟悉的地方文化背景,音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現實相脫離,最終導致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興趣缺乏。為此,音樂教師在編制教材的過程中,要滲透豐富的海南民族文化,音樂的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要符合海南民族特色。當前,海南開發的地方音樂資源主要是舞蹈和音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除了重視學生的演唱能力培養,還要強調學習、鑒賞、評述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海南傳統音樂文化背景在音樂課程中的比例。
2.加強音樂教師的音樂素質,明確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
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積淀很深,很多資源可以用于音樂課程的開發利用,然而,部分音樂教師受自身條件限制和外界文化影響,對識別音樂價值的能力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海南當地的音樂文化資源缺乏深刻了解,容易導致對海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情感價值、思想價值的忽視,最終影響海南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傳承中的效果。為此,學校要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養,不但要對音樂教師的能力和知識加強把關,還要重視音樂教師對音樂文化的鑒賞能力和識別能力等,全面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音樂教師在篩選引入課堂教學的民族音樂時,除了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音樂教材的多元化,還要顧及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認真研究和發覺音樂課程的精髓,真正體現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價值和創造性發展。
3.鼓勵和支持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海南傳統音樂資源開發項目。
在保護和傳承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大多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機會很少。學生作為今后社會發展的強大支柱,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在學校校本課程與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中,除了音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然而,受升學壓力影響,很多學校的學生和教師認為音樂課程與學生升學無關,音樂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只有加大海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宣傳力度,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傳統音樂文化的開發過程,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的力量,讓學生更深、更全面地認識到海南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
4.使用現代化的信息設備,通過校內網建立海南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庫,實現文化傳承的數字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設備被廣泛應用,青少年對網絡也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為此,學校除了要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重視課程教學改革,還要加大對學校音樂學科的軟件、硬件設施投入,為音樂課程實施投入充足的教學資源,除了要訂購相關圖書資料、音像等音樂資源,還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海南傳統文化資源,將民歌、民舞、文化歷史上傳到校內網上,讓學生和教師在使用校內網時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通過互聯網的推廣,將海南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傳播。海南建省之后,相關的音樂舞蹈、詩歌、故事集成、民歌集成相繼出版,然而目前為止現存的資料僅限于紙質版而且數量非常有限,給當下的研究人員和民族音樂愛好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如若我們能夠建成傳統文化數據庫,采用影像記錄或者網絡保存等方式,不僅可以將舞蹈、音樂本體,連音樂、舞蹈背后的文化歷史也一并錄入數據庫,既可以為以后的發展研究提供依據,還能將這些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文化,還能為海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5.利用海南節日文化傳承傳統音樂資源。
海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他們的民族傳統大多通過節慶文化展現出來,民間節慶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入探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領域。音樂教師可以在校舉行節慶活動,適當引入“黎苗族三月三”“、國際椰子節”“、嬉水節”等進入課堂教學活動,并向學生講述節日的慶典方式、文化歷史來源,讓學生在參與節日慶典同時,還能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讓更多學生對海南民族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有更全面的認識,讓不同民族學生了解彼此的差異,相互尊重彼此風俗習慣,對多民族共同和諧發展和傳承地區文化也更有意義。
三、結語
中國傳統音樂的蒙昧時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其時的音樂與文學、舞蹈以及原始宗教交織在一起的。早在那個時期,就有多樣的“樂器”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流傳至今的“塤”即為明證。在夏商時期,樂舞已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向對人的頌歌。比如樂舞《大夏》,歌頌了夏禹治水,造福人民的故事,還有樂舞《大蠖》講述了夏桀無道,于是商湯伐之的故事。由此推斷,中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已經出現,開始了音階的統一萌芽。到了西周時期,宮廷中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禮樂制,根據官員們的不同地位再規定出不同的舞隊編制,同時,音樂的教化作用更加明顯。周代實行采風制度,政府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有賴于此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經過孔子的刪定,形成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秦漢時期,“樂府”的出現,意味著這種系統的音樂表現形式繼承了周代的采風制度。“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漢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今天人們依然欣賞的《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這些樂府名篇,就是當年的“樂府詞”。在隋唐時期,政權統一,政治穩定,經濟興旺,奉行開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迎來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全面發展的高峰。其中皇帝音樂家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廣為流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據此寫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就描繪出了此曲演出的所有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興起為重要標志,適應百姓階層文化生活的多形式演唱音樂相繼出現,如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詞調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長短句的歌唱文學體裁以詞牌形式出現,在填詞的手法上已經有了“攤破”“減字”“偷聲”等,一大批宋詞精品出現。同時,宋代還是中國戲曲趨于成熟的時代。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是自由的,不受宮調的影響和限制的,到后來發展成為曲牌體戲曲音樂,從而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元代以元雜劇為代表,元雜劇是戲曲藝術的最高峰。元雜劇在北方最為興盛,出現了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喬吉甫等很有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元雜劇南行時與南方的戲曲交融,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明清社會由于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說唱音樂、南方的彈詞、北方的鼓詞,內容豐富多彩,各種說唱曲種類繁多、層出不窮,例如牌子曲、道情說唱和琴書等。在南方秀麗的彈詞中,蘇州彈詞是影響最大的,出現了陳調、馬調、俞調這三個重要流派,它們分別以陳遇乾、馬如飛、俞秀山為代表,蒼涼雄勁、爽直酣暢、秀麗柔婉。以后又繁衍出許多新的流派。到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梆子腔得到發展,這種以陜西秦腔為代表的北方音樂直接影響到了山西的蒲州梆子、河北和河南梆子。晚清,在北京初步形成了我國的國劇京劇。
二、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傳統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助推作用為許多人所輕視,甚至不解。在過去的數千年歲月里,中國沒有當今意義上的“憲法”體系,規范社會形為的思想體系就是以“四書”“五經”為體系的傳統道德。在宣傳媒介匱乏,消息閉塞的情況下,能夠影響人民思想的就是戲曲、說書與四書五經。這種藝術與教育相結合的形式,保證了整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們思想的純正,社會的穩定。最大范圍內的世俗教育正是依賴于諸如戲曲、民樂等,達到了教育、規范的作用。有鑒于此,在整個“詩、書、禮、樂”完整的教育體系中,音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多種多樣的形式,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進步。視音樂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認為音樂還有淳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歷代政府、教育家視音樂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許多哲學家、思想家在音樂上有深刻的見解,音樂實踐活動也十分普遍。傳統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融合和聯系,以共發展共創新的特質,體現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中國詩詞的聲調音韻、詩詞的句子組合的長短不同、格律的各種各樣運用交錯融合,充分顯示了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之美。中國的書法藝術,從書者律動的節奏運用上,從書者龍飛鳳舞的墨跡上,無不反映出具有音樂靈感的精神氣質。中國的繪畫,舞蹈和戲劇,更是和音樂緊密結合,繪畫藝術“以形寫神”,用清晰的線條顯現了音樂流動的旋律美,和舞蹈戲劇形成了大型的綜合藝術。
三、結語
我國的傳統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百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關于其分類,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和民族器樂曲等五大類。但是有專家提出同屬于中國傳統音樂范疇中的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樂和一些宗教音樂并不能完全歸于這五大類音樂中。因此,杜亞雄在《什么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將中國傳統音樂劃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四大類,這樣有些學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類”包含進去的音樂便得以準確的劃分進來。當代的學校音樂教育中,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傳統音樂一直處于音樂教育的邊緣。“一項對來自廣西各地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1700多名學生進行的‘有多少學生會唱家鄉的歌’的問卷調查顯示,僅有3%的壯族學生,5%的瑤族學生,27%的苗族學生和31%侗族學生會唱自己家鄉的歌。”①這一調查充分顯示,熟悉和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學生越來越少。民聲藝術是學院派較為系統地研究我們民族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學讓我們的學生系統科學地學習民族聲樂,高師是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的重要陣地,而高師的民聲藝術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練習的模式,而對于民族音樂背后的傳統文化意義的講解少之甚少,這也造成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流失。
二、高師聲樂教學中應增加本土音樂作品內容
高師是培育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途徑,因此,高師音樂教學中要適當的添加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容,重視培養學生了解并熱愛傳統音樂的情操。通過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目前高師院校的教材主要是《聲樂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師聲樂教材《聲樂曲選集》(徐朗主編、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1世紀高師音樂教材”叢書之一《聲樂曲選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等幾套高師聲樂試用教材。②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藝術歌曲以及經過改編的民歌作品,而對于高師院校當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態藝術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對于學習者來說,受當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風影響多種因素,對于當地的民族音樂或原生態音樂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本地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注入和講解,讓學生接觸多種風格的聲樂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傳統劇目。如東北地區最傳統的東北小調,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如徵調式的《東北風》、《放風箏》、《翻身五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等,宮調式的《丟戒指》、《賣餃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調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對花》等等,樂曲表達了東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勞的作風及火熱的情懷,東北人民破樸實的生活情懷,生動活潑的熱情性格均通過作品像我們訴說。這些作品源于學生生活環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得本土的音樂作品得到了切實有效地傳承。
三、高師聲樂教師教學思維和知識的及時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將自己長期以來的表演經驗和理論經驗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了錯誤的方式和方法,將這些經驗消化理解并運用到實踐中去,由聲樂教師和觀眾檢驗學習的水平,這使得聲樂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和理論修養,如果教師缺少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學過程中對傳統音樂的重視度不夠,影響了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的養成。而我國早期的音樂師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教學體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樂文化的印記,在結構上西方文化偏重而傳統音樂文化偏少,在鋼琴、視唱練耳、和聲、作曲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上側重的較多,而缺少對戲曲、說唱等“原生形態”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系統練習。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注重自己的知識結構調整,在思想認識上提升傳統音樂文化運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整學習結構,多接觸傳統音樂深化自身知識,提升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能力,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決定了學生在傳統音樂文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