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民俗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直以來,中國民俗文化都是一種社會文化生活的真實反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俗文化的形態隨之改變。中國油畫對傳統的民俗文化與發展創新的民俗文化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所以可以說中國民俗文化在中國油畫中的應用是廣泛的。下面我們將從中國油畫的不同發展階段詮釋中國民俗文化的應用。1.初步融合階段明清之際,油畫開始真正的傳播歷程。而當進入清代之后,油畫在我國的發展態勢呈現出南北鼎峙的格局。一方面是主要為宮廷服務的北方油畫。它是以記錄宮廷人物肖像和日常生活場景為主。在畫風上,為滿足國人的欣賞需要不再以造型精準為追求,轉而企圖表現出一種超凡脫俗、含蓄文雅,這是與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內斂相契合的。另一方面是主要表現普通人個性需求的南方畫種。在相對遠離政治的情況下,油畫創作者可依據自身對西方油畫的理解自由的進行創作。他們或是對西方油畫的直接臨摹,表現西方油畫的神韻,或是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與西方油畫技法相結合,突出了中國油畫的包容性。2.中西合璧階段由于傳統藝術觀念的束縛,油畫藝術作為一種創新型的產物一直未得到廣泛的認可,中國油畫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直到“西化運動”的出現,這種情況才有了一定的改善。大量留學生通過系統的油畫理論、技法的研習,逐漸意識到中國油畫的發展必定離不開傳統民俗文化的支撐。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表現著濃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對中國油畫來說,僅僅發展西方式油畫藝術或只考慮民俗文化因素的作用都是局限的,而只有真正實現“中西融合”,借鑒中國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傳統的水墨丹青的境界融入到油畫藝術的發展之中,中國油畫的民俗化道路才有實質性的突破、進取。3.不斷革新階段隨著我國文化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更多風格迥異的油畫流派逐漸確立,我們應當關注中國油畫面對發展潮流所作出的改變,更應關注發展面臨存在的諸多挑戰。其實當前中國民俗文化應用于中國油畫之中是切實藝術價值的呈現:一方面是發展不同風格油畫的的渴望,希望從中汲取新意,以促進油畫創作理念和創作技巧的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中國油畫想要在世界油畫之林有所表現,必須不斷地發展,革新其內容,這與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是相契合的。由此可知,當代中國油畫與民俗文化的融合是需要不斷革新的,而這也還原了當代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態度。
二、分析中國民俗文化對中國油畫發展的影響
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制約,中國油畫作為一種文化的實踐藝術,更離不開民俗文化這一片泥土。事實上,我們希望中國民俗文化能夠對油畫藝術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希望了解民俗文化是如何影響油畫發展的。我們探究中國民俗文化對中國油畫的發展影響,是對當代油畫藝術發展進行的深層次的透視、發掘、總結。1.民俗文化影響油畫發展中的題材創作從某種程度上說,油畫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需要在現實中汲取養分、發掘素材。而民俗文化恰恰是區域人們生活的真實反映,因而民俗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油畫發展創作中題材的選擇。一般畫家創作都是依據自身的生活體驗,以發現者的角度對所要表現的油畫形象進行描繪,刻畫。當受到民俗文化熏陶的繪畫者進行創作時,他們會不由自主的選取與民俗文化有關的內容展開題材創作。這些紛繁的民俗文化自然豐富了中國油畫的題材創作,當然這也為油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民俗文化影響油畫發展中的審美判斷從來藝術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當民俗文化應用于油畫藝術之中,油畫藝術的價值便得以顯現。它以或輕描淡寫、或濃墨重彩的方式,表現出地域民俗文化的特點。通過民俗文化對油畫發展的指導,我們對民俗文化影響方式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必定形成了一定的審美判斷。這種審美認識是創作者的切實感悟,也是欣賞者對民俗化油畫的深刻理解。對創造者來說,表面上看民俗文化的引入豐富了表現油畫藝術的語言,實質上是擴展了他們的審美認知。而對欣賞者來說,這種民俗文化的意義在于提升了油畫藝術的審美價值,也進一步影響發展了油畫的審美認知與判斷。3.民俗文化影響油畫發展中的情感融合與其說民俗文化應用與油畫發展是一種油畫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無意識的自我選擇,倒不如說這是創作者與民俗文化的一次情感上的交流。民俗文化本身是不具備任何形式的感情的,它只是客觀事物的呈現,而創作者才是實現由內而外情感傳達的關鍵。很多時候情感都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是畫家基于客觀事物的反映。在民俗文化與油畫藝術結合的過程中,也實現了繪畫者的情感表達。創作者需要對民俗文化有所了解,更需要將這種理解轉變為審美表達,這恰恰表達了他們對于民俗文化影響油畫發展中情感融合的立場判斷。
三、中國油畫“民俗化”的思考
[關鍵詞]中國動畫;民族文化元素;民間故事;民間工藝美術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59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動畫產業逐漸實現了全球化發展。動畫一直以來都對人們生活文化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國動畫在設計師和相關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動畫獨具特色的民族性。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動畫產業的進步發展,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必須加強重視動畫設計中對民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風格。
1中國動畫對民間故事的借鑒
11寓言
寓言是以韻詩和散文的形式,通過擬人手法講述一些具有諷刺意味的故事。寓言來自于民間,并且廣泛流傳,人們習慣于使用這種形式對現實生活進行嘲諷,希望以此告誡世人,起到一種良好的教化作用。并且大多數寓言故事中充滿哲理,激發人們思考其中的深刻含義。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寓言故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所涉獵的范圍十分廣泛,很多文學作家都喜歡用寓言進行創作,從而使得寓言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珍貴財富。寓言經歷了口頭創作、文人創作,實現了代代相傳,卻仍舊發揮著巨大的勸誡作用,尤其是在兒童文化作品中。因此,很多動畫產品也喜歡使用寓言題材進行創作,大多是以動物作為主人公,進行人物比喻,通過講述動物發生的故事,啟示人們,達到懲惡揚善、勸慰世人的目的,進而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2神話
所謂的神話是與神仙和英雄相關的故事,講述的大多都是人神萬物的根源。而傳說是從神話演變的歷史故事,主要就是通過口頭相傳的形式進行敘說。中國動畫中的《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等都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神話傳說題材的動畫片。其中《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的形象主要采用的是京劇中的臉譜圖案,極具人性特征,而在動作形態上,還帶有廟宇塑像的影子,十分生動靈活,色彩上主要體現了民間的年畫的風格,濃烈卻又不失明亮,帶有鮮明的裝飾味道。動畫片在造型設計和場景設計方面,實現了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表演藝術的有機融合,使得孫悟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大鬧天宮》的導演十分重視利用民族文化元素,他在動畫創作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所以在動畫片中隨處可見獨具民族特色的事物。在動畫中所創設的意境,進一步加強了神話的神秘性和多彩性,吸引了很多觀眾,同時還引入了特殊的攝影手法,營造出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和境界。在《大鬧天宮》中的人物造型十分獨特,充滿了神奇感,這些造型是從古典的繪畫作品中提煉出來的,能夠給人一種超脫世俗的美妙感覺。在動畫片中,吸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藝術,并實現了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創作手法。而且《大鬧天宮》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風格,動畫片從語言到音樂,從故事到內涵,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特色,完美地表達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風格。
2中國動畫對民間工藝美術的運用
1木偶
提線木偶就是用木偶表演的一種戲劇,所以木偶戲的演員具有一定的雙重性,木偶不僅是人雕刻繪制而成,還是被人操控的戲具。中國的木偶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因此,中國動畫為了獲得更好地發展,借助木偶戲開辟了十分廣闊的前景。我國的第一部木偶動畫片是《皇帝夢》,使用了木偶拍攝,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卻收獲了非常好的效果。還有,《神筆》是我國的一部美術動畫片,在國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這部動畫片主要體現的是勞動人民追求懲處惡勢力,發揚善舉的愿望,是一部神話木偶動畫片,講述了神筆馬良為百姓畫畫,與官府作斗爭的故事,體現了善惡的對立局面。這部動畫片的人物形象生動活潑,主人公善良可愛,很容易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惡勢力的痛恨厭惡。并且,動畫片的畫面十分生動優美,木偶的造型十分逼真,充滿了人情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2剪紙片
剪紙是中國民間的古老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就是使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樣式的圖案,人們喜歡用剪紙藝術表達內心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中國的動畫藝術家積極研制了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風格的剪紙片,并且運用到了中國動畫中去。《豬八戒吃西瓜》就是我國的第一部剪紙動畫片,為中國動畫藝術增加了一種全新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形式。這部動畫片是從《西游記》中取材的,講述了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途中唐僧派孫悟空去找食物,結果看到豬八戒在偷偷吃西瓜,想要教訓一下豬八戒,于是就使用了法術變成西瓜跟隨豬八戒,導致豬八戒中途摔倒好多次,八戒無奈之下就向師父承認了錯誤。這部動畫片的造型十分獨特,而且風格也是詼諧幽默,卻又不失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
3中國動畫與傳統繪畫藝術的融合
1年畫
不同的地方對年畫的稱呼各不相同,不過已經逐漸統一成了年畫。人們對于未來的向往就是通過年畫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傳達出來的,在年畫中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和期盼。年畫藝術開創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切實反映了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年畫不僅能夠創造出一種豐富多彩的節日氣氛,還能夠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說年畫也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漁童》是我國一部極具年畫風味的動畫片,主要講述了之后,帝國主義占領中國的港口,禁止漁民打魚,從而對漁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個漁夫為了生計,半夜偷偷出海打魚,可是最終一條魚都沒有打到,卻收獲了一只畫有漁童的魚盆。老漁夫失望而歸,但是魚盆中突然跳出一個漁童,正在釣魚,然后就看到一顆顆珍珠從盆內出來。漁夫睡覺醒來之后,看到眼前的一切,非常震驚。第二天就將珍珠賣出去,不料卻被一個洋教士得知此事,想要霸占這只魚盆,于是與官府勾結,還堅稱這只魚盆是他的,官府就命令漁夫將魚盆還給洋教士。漁夫想著不能讓魚盆落入洋教士和官府手中,就將魚盆摔了個粉碎。這時奇跡出現了,漁童從魚盆中跳出來,大鬧公堂,將洋教士和縣官扔進了海里。這部動畫片中所刻畫的漁童十分精美絢麗,造型活潑可愛,整個魚盆的造型也十分獨特,具有吉祥如意的深刻意義,非常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
2壁畫
壁畫是一種墻壁藝術,也就是將畫直接畫在墻上,主要是為了裝飾和美化墻壁。中國動畫《九色鹿》就是一部采用了敦煌壁畫的動畫片,主要是根據敦煌莫高窟中壁畫的故事所編制而成的,講述了人類為了一己私欲而忘恩負義的啟發性故事。九色鹿有恩于人類,可是人類忘恩負義,背信棄義,這一故事的描述更加反映出了動物的美好心靈。九色鹿鹿王在江河邊拯救了一個人,被救之后,這個人說要為鹿王服務一生,但是被拒絕了,只希望他能夠保守曾經見過鹿王的秘密。但是后來一個國家的王后,因為夢到過九色鹿,所以想要得到一只九色鹿,國王為此懸賞捉拿九色鹿,那個曾被九色鹿鹿王拯救過的人,為了得到懸賞,就向國王提供了情報,結果導致鹿王被捕。但是鹿王向國王講述了救人的過程,國王深受感動,放了鹿王,王后也因此心碎而死,而被救的人也得到了報應。這部動畫片不僅展現了精美絕倫的敦煌壁畫,還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佛教的繪畫風格,所展現出的畫面令人震撼,因此備受歡迎。
3水墨畫
水墨畫是中國國畫的典型代表,也是傳統的繪畫。水墨畫畫質通常使用的是水和墨,顏色比較單一,只用黑色和白色,但是進階的水墨畫會用到很多顏色,畫面色彩十分豐富。所以進階的水墨畫也被稱為彩墨畫。水墨畫主要就是將墨作為主要材料,加適當清水,進行調節,配制成各種不同的顏色,從而才能畫出不同的程度的顏色,這就是所謂的墨韻,這種水墨畫的形式是中國所特有的。《小蝌蚪找媽媽》是我國的第一部水墨動畫,其中在造型形象和筆墨意境等方面,將水墨畫的繪畫的精神傳承了下來,以此提升了中國動畫的美術水平。《小蝌蚪找媽媽》可以說是我國動畫民族風格創新的典型代表,不僅突破了傳統動畫片的單線平涂的模式,還實現了水墨畫承載所有鏡頭的目標。
4中國動畫對傳統戲曲藝術的運用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由文學、美術和音樂等全面匯集而成的。中國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其中臉譜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獨屬于中國戲曲。在我國的《驕傲的將軍》和《大鬧天宮》等動畫片中,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臉譜藝術,并充分展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驕傲的將軍》這部動畫片的民族特色十分鮮明,主人公將軍的面容就是一張非常經典的京劇臉譜,借鑒了劇中的人物造型。而且在這部動畫片中,動作設計也極具京劇味道,使用了非常經典的京劇戲曲動作,就連背景音樂也是動畫片中的點睛之筆,根據動畫片的不同氛圍,民族音樂的使用也獨具特色。其中主人公將軍在戰爭中失敗后,響起了琵琶音樂,給人一種身陷囹圄的感覺,實現了音樂盒畫面的完美結合,將主人公的內心情緒感受體現得十分透徹,這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覺和聽覺享受,還對中國動畫的民族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總之,中國動畫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強對動畫的民族特色的重視,動畫設計師和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發揮想象力,拓展設計思維,不斷地進行創新挖掘,實現中國動畫對民族文化元素的充分應用。在此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發展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事業,形成中國動畫特有的民族風格,加強民族文化的藝術影響力,從而推動我國動畫產業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雅楠淺析中國動畫的民族化和個性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6(3).
[2]姜濱,張敏關于中國動畫民族性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2).
關鍵詞:民族文化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佛教文化
一、民族文化的定義
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風俗、傳統、代表人物,及由這個民族進行的一切活動。民族文化可以體現在思想文化中,而思想文化對動畫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對于中國動畫的發展尤為重要。
二、中國動畫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種入世哲學,它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把藝術家的審美與社會功利結合起來,提倡“文以載道”,這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美學觀的指導思想。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促成了中國動畫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獨特美學風格。儒家思想不僅滲透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之中,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動畫藝術的創作之中。
儒家文化以春秋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和人的自身修養,提倡“文以載道”,這些對于中國動畫的創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儒家文化中的“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調和與折中、均衡,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發展的一種狀態。孔子“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體現在動畫藝術創作中,就是講究動畫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講究“文以載道”,一切以“和”為美,這一點正是動畫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它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又代表著中國風格。
2.儒家文化中的“忠恕”
儒家之道是人們必須遵循,并且須臾不可分離的社會準則與規范,其最高境界是“至誠”。“誠”指真實無妄。從道德意義而言,人的本性誠實就會與人、物、天三者之性相互通融、互相影響。“忠恕”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對我國動畫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等優秀動畫作品,都是教人從善,通過人的“誠”感動天地而打動觀眾。
3.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
孔子以“仁義”作為理解分析美與藝術的根本。儒家美學的主導思想是:肯定個體需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強調把這種需求的滿足導向倫理規范。美學的合理性在于能導向倫理,個體需求必須與社會的倫理規范達到統一,這樣,和諧發展才有真正的意義。中國動畫藝術家們不斷地將這一儒家精髓運用到動畫創作中,使作品中蘊含發人深省的內涵,它最終表現為動畫作品中生動的教化作用,讓各階層的觀眾從中獲得教益。
三、中國動畫中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道家文化的最本質特點是“無為”,也是老子的主要思想;“無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美的奧妙就在其中。“無為”要求人與道合一,與天地自然合一,與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對中國動畫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水墨動畫片的代表作《山水情》中,通過對人與山水間的依戀關系的刻畫渲染師生之情,“天人合一”的高遠境界通過水墨淋漓的畫面和優雅的音樂體現出來。
1.道家文化“虛無”的宇宙觀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家文化中的虛無空靈、含蓄之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特點。它的形成來源于道家的“虛無”宇宙觀。老子的這種“虛無”宇宙觀對中國動畫崇尚空靈美影響極大。空靈美的特點一在空,二在靈,因空而靈,這恰恰是中國動畫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少中見多,小中見大,虛中見實,意味深遠,親和人性。
2.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無為
無為而治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以有為而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這種無為實指一種趣味,我們可以用“恬淡”來解釋。恬淡既是“道”的重要特征,也是后世的文人藝術家崇尚淡泊的思想境界。中國動畫恰恰可以體現出這種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正因為具有獨樹一幟的中國風格而被認可。
3.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解釋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對當今社會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維護生態平衡有獨特的價值。“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是從純粹哲學意義上來講,但對于美學也有重大的意義,它對后世提出了一種審美理想,即美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未經雕琢的。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不失為中國動畫發展的指路燈。
四、中國動畫中的佛教文化
黑格爾說,“最接近藝術而比藝術高一級的領域是宗教。”自古以來,宗教與藝術的發展都是相互滲透的。佛教自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民族文化及中國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繪畫、陶瓷、建筑、文學無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潤。一向被視為動畫創作頸瓶的意境、神韻的表達,可以用禪宗精神影響下的詩風畫意來解決。佛教文化的“空靈、余韻”和動畫的虛擬性、假想性的特征不謀而合,中國動畫從中汲取精華,如《大鬧天宮》就是代表作。它取材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在神話故事基礎上結合了動畫自身的特點,又保持了原著的浪漫主義風格;既來源于生活,又對生活進行了精煉和美化。中國動畫崇尚以形寫神,講究氣韻生動。《大鬧天宮》著重韻律和意境,無論是從影片畫面還是內容設計上,都追求意境和美的神韻,這是對中國佛教文化做過深入研究才有的深刻體會。
結語
綜上可見,中國民族文化應在中國動畫的創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極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它們自成特點,將長期影響著中國動畫的創作方向和風格,這樣,中國動畫才能獨具自己的特點,在世界動畫藝術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蘇國榮.戲曲美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2]李澤厚,劉綱紀.中華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第1卷.
[3]李澤厚.美學三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4]陳望衡.龍騰鳳靄[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4.
[5]封敏.中國電影藝術史綱[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