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景觀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由于此段采礦活動頻繁,將原有地形地貌破壞的滿目瘡痍,原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缺林少綠;該項目地緊鄰黃河,為人工水體的建設和植物灌溉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且道路兩旁的綠化建設能夠對景觀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據現狀,將臺地景觀區分為三段進行分析與設計。
1.1地形平緩
自5號至6號漫水壩前端318m,是本項目所涉及范圍中地勢相對平緩地帶,總綠化面積38.0畝,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約7.85m。依托現有坡體,進行緩坡處理,可以就地進行植物種植。
1.2梯田式景觀
該區域為6號漫水壩前端318m至6號漫水壩,綠化面積35.7畝,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約15.59m,是溝壑縱橫、峭壁陡立地塊,設計應充分考慮現有自然地形,將現有梯田式臺地與綠化模式相結合。
1.3錯落有致的大臺地景觀
該景觀位于6號至9號漫水壩南邊,綠化面積276.71畝??傮w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向西呈狹長狀形成層層臺地,每層之間地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達1185.45m,最低海拔達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約32.36m;在寬度1.5m至最寬處不及15m逐層升高的臺地上,分為6級主要階梯,上下高差近30m。通過對土地進行坡度分類分析,其中適宜設計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頃,基本適宜設計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間的有12.08公頃,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開發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間的有18.54公頃,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過較大力度改造能夠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頃,不宜建設用地有1.88公頃。所以,結合地形現狀,針對不同坡度進行多級化臺地的劃分,總體強化空間的層次性,采用退臺、錯落等處理手法,形成隨山勢層層疊落,參差變化的臺地景觀。
1.4平緩地塊景觀設計
該區域涉及范圍為6號至9號漫水壩北邊,靠近S103省道,總綠化面積300.85畝,最高海拔達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約14.1m。在園林景觀綠地內合理布設園路、廣場、廊架、觀景平臺等,使綠地功能更趨多樣化。
2臺地造景設計原則
2.1尊重現狀,因地制宜
在此區域的設計中,其現狀地形以西北地區特色的丘陵溝壑為主,地形地貌復雜,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減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種植注重豎向景觀效果
重點突出彩葉植物與觀花植物,形成大流線、大色塊的組團,充分體現因勢造型的豎向臺地景觀效果。
2.3植物造景與水景相融合
依據立地條件,與已設計的景觀水系相結合,營造生態水系與道路綠化景觀有機銜接、相得益彰的生態景觀 長廊。
2.4適地適樹,采用節水耐旱植物
項目區在植物造景上,根據地形和土壤條件,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配植相應的植物品種。利用黃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節約綠化養護成本,保護地下水資源,實現生態景觀的可持續性與未來管理的合理性。
3臺地景觀規劃設計
3.1地勢相對平緩區
緩坡體,以鳳凰作為節點,體現金鳳呈祥的寓意,也為進入水洞溝的人們留下銀川鳳凰之都的印象,體現濃濃的地域特色。鳳凰以金葉榆(Ulmus pumila cv.jinye.)鑲邊,檉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結合,黃綠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觀區
設計中充分考慮現有自然地形,臺地陡峭,將現有梯田式臺地與綠化模式相結合,將山體與水系相結合,利用觀花小喬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觀葉的火炬樹(Rhus Typhina Nutt)成片種植,營造春季山花爛漫,秋季層林盡染的景觀效果,結合檜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針葉樹營造冬季常綠景觀,達到四季皆有景可觀的綠化效果 。
3.3錯落有致的大臺地景觀
3.3.1臺地景觀設計
錯落有致的臺地景觀位于6號漫水壩與9號漫水壩之間,現狀兩邊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現狀綠化參差不齊,雜亂無章?,F狀中山體有大面積紅膠泥土,山體整體換土可操作性不強,所以要充分認識、把握用地條件且利用的合理得體。 在布局上能夠做到順應自然,靈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該段設計借鑒臺地園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現狀中現有的地勢因勢造型,層級劃分為6級臺階,用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樹(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葉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層種植,高低錯落而又花開似錦,從青銀高速觀賞,不同于小江南的雋秀之氣,展現大西北的粗獷而又不失典雅。臺地化處理有利于景觀空間層次的立體化,本項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勢,盡量避免建設性破壞,以帶狀形式,逐級向上形成豎向空間,并且將項目的中的漫水壩,S103省道以及青銀高速公路作為大背景,再通過對每塊臺地進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動”性景觀,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綠化空間,建立和諧的綠化生態景觀,從而達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邊坡的處理
項目地中大面積坡地,既破壞了原始植被,有損生態平衡,又極易受風雨等的侵蝕,導致水土流失,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隨著人們環保及審美意識的提高,需對的坡面進行綠化處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蝕和風化,從而達到護坡作用。當坡面邊坡坡度大于30度,屬于極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險的高邊坡。對于本工程施工的邊坡,根據邊坡坡度的不同,擬采用不同的邊坡護坡處理方式:(1)如邊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則直接播種根系發達的植物,可以與山體長草區植物一致;(2)如邊坡坡度大于30度,對不同地質條件的邊坡均采用客土噴播生態護坡技術;(3)當邊坡坡度大于30度,可選用形式簡單、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適應性強的重力式擋土墻,對高邊坡的填方邊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應結合現場條件考慮重力擋土墻。
3.4平緩地塊景觀設計
該段設計中因勢造型,整體構建喬灌草結合的復層園林景觀。依托預留觀景平臺,將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檉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為護坡植物,遮擋黃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蓋度,減少該區域的沙塵,為過往行人營造山花爛漫、山坡綠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錦的道路和水系景觀帶,實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觀效果。并設計觀景平臺、休閑廣場和景觀亭,通過園路連接各個廣場、平臺和園林小品,園路寬2-3米,布設盡量平緩、曲線優美、圓滑,鋪裝材質以水泥壓花路面及透水磚為主;廣場和觀景平臺以花崗巖為主,能有效分割空間,與周邊景觀、建筑風格、園路協調一致;園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壇等,對寧夏水洞溝生態景觀長廊建設項目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4臺地植物種植設計
4.1設計構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據主題立意,整體上體現出生態、自然兩大特點,在樹種選擇上以節水耐旱樹種為主,由于其所處位置為高速路,考慮到行車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塊種植方式,在局部景點上重點設計。設計原則遵從:適地適樹(選用鄉土樹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以喬木樹種為骨架,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結構);綠化與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種植設計構圖
總體布局采用點、線、面結合的基本結構,即在總體構思上,以寧夏的歷史文脈為線索,以景觀生態學為指導,把寧夏鳳城文化及黃河文化有機融入其中,布局“金鳳騰飛”的圖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顯滄桑與渾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種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鳶尾(Iris tectorum Maxim.)、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體以彩葉植物作為主體,局部穿插特色規則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過彩葉樹種的種植,加深空間感與通透性,體現大色塊的流線感。
5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區中地形最復雜的是梯田景觀區和臺地景觀區,與平原相比,其工程復雜性客觀上增加了開發難度。通過計算,該區域種植土回填26.8萬m3,坡面整理14.0萬m3,綠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別為54.9萬m2和1.3萬m3。其中,梯田景觀區綠化面積共計2.3萬m2,其中機械結合人工整理綠化用地共計2.1萬m2;但原有地形復雜,大部分區域不符合種植要求,為達到種植要求,場內土方轉運產生量共計35.7萬m3;臺地景觀區場內土方轉運產生量共計190.4萬m3。所以,通過臺地多級化處理,不僅減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節約投資,為加快工程進度到積極的作用。
5.2生態效益分析
該區域進行臺地式處理,不僅為行人及周邊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而且栽植的林帶在吸收汽車尾氣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產生的廢氣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本項目建設實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護體系,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可以使該地區的小氣候逐漸改變,凈化空氣,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蓋率,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環境。
5.2.1儲備碳匯
在該區域進行植物種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濃度,對釋放氧氣及負離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氣體
在本區域大量選用對有害氣體抵抗性較強的樹種,如臭椿、白蠟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氣體,對減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氣污染意義巨大。
5.2.3減弱噪音
該區域進行臺地式處理,形成隨山勢層層疊落,參差變化的帶狀綠色長廊,對降低高速路車輛噪音具有明顯的作用,將成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風固沙,減輕自然災害
本項目建設完成后,將使項目區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減少,有效控制和減輕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面,植被覆蓋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塵暴的沙源物質減少,沙塵暴危害降低,減少道路交通事故。
6總結
在對資源型城市邊緣地帶進行景觀恢復與設計時,首先要對當地的生態情況、地理條件以及具體環境進行詳細的調查,設計出合理方案。如,邢臺煤礦位于邢臺市的南三環兩側,南北部分地勢較高而東西部分較低,屬于一般的平原地勢。而邢臺煤礦的兩大塌陷區位于的李村鄉年降水量豐富,約為533毫米,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當地土壤結構復雜,由種植層、粘土層、砂石層和卵石層組成。全市及周邊地帶總居住人口為2911人,耕地面積不到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量較低。
2塌陷區生態景觀設計研究與分析
2.1塌陷區生產適宜性分析
2.1.1發展綠地系統以及耕地系統
因礦區塌陷地帶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并且具備一定不穩定因素,故并不適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設,所以在進行生態景觀的恢復與再造時,就要著眼于當地自然環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開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據市區的風格有規劃的進行當地植物的種植與培養,這樣既美化了礦區環境也呼應了城市主設計主題;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塌陷區進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復其耕種的功能,發展當地特有的農作物,既為邊緣帶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來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積;最后,適當的開展養殖業,拓寬發展平臺。
2.1.2進行產業景觀的規劃
資源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往往為了完成生產目標、贏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要求員工加班。長期的高負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響,不但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在作業過程中會埋下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生命財產安全。而在塌陷區進行適當的景觀設計,可以為緊張工作的工人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有助于他們緩解疲勞。
2.2塌陷區景觀再造地質條件分析
研究資源城市邊緣地帶地質真實情況,以邢臺煤礦為例:地礦邢臺地質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評測了研究區的地質,并分析了該地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該地區擁有70~105m的標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屬于比較平坦的地形;開采活動大部分都集中在該地區的西部,頻繁的開采對地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東部地區只擁有少量開采工程,所以地質環境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但是相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狀況較好,也就是說采空塌陷區的地質災害在西部地區比較嚴重,在東部地區相對輕微一些。通過1996年和2004年這兩年的該區域地形圖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數據,發現地面塌陷最為嚴重的地方已達到了7.4m的深度。我們根據開采年限將塌陷區劃分為了三個區域進行系統、整體的研究分析,將開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區域定義為Ⅰ區,由于開采年限較短,具有繼續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地質災害,不適合建設項目的開展;我們將開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區域定義為Ⅱ區,但是如果該地區開采年限不足10年,則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適合建設項目的開展,而開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區域,雖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幾率較小,一般情況下能夠滿足物流和市場等項目的建設要求;我們將下組煤不再進行開采的區域視為Ⅲ區,這部分區域幾乎沒有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通常情況下可以開發多種工程項目。
3邢臺市邊緣帶塌陷區生態景觀設計研究
3.1進行倉儲物流和市場用地設計
根據設計規劃,將此地區開發成為了龍崗鋼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園。其中在邢煤電場路的北面以鐵路為軸線,東西兩側分別為建材城和鋼材城,鋼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環,用來儲存鋼材和運輸鋼材,該園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滿足鋼材存儲和交易的銷售區,第二部分是商務中心,第三部分則是中心公園。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電場路,北面也與南三環相鄰,用來各式各樣的建材的存儲和交易,該園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經營區,第二部分是展示區,第三部分是物流倉儲區,最后一部分是商務中心。除此之外,還設計構建了龍崗物流園,其西面與西北留村接壤,東面是邢臺煤礦,北面臨南三環,主要作用是促進當地物流產業和工業的發展,由四部分組成:物流園區、商品集散區、物流加工區以及服務于物流產業的配套區。
3.2規劃綠地景觀———“四園兩帶”
對于規劃綠地景觀,不僅要考慮景觀和生態因素,還要做到以人為本,使得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提升。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建筑規劃在塌陷情況趨于穩定的區域,而建筑周邊不穩定的地方則用來建造公園綠地,也就是所謂的“四園”,然后根據現有道路規劃,沿南三環和鋼鐵路兩側建造綠地景觀,即常說的“兩帶”。以形成“斑塊”和“廊道”相結合的生態景觀。
3.3保護農業生態景觀
在塌陷區,一般情況下都存在著擁有塌陷隱患的區域及劃撥到開采范圍的區域,在這些區域我們會構建農業生態景觀。以邢臺礦區的塌陷區為例,它被大片的園林和耕地環繞,這些資源均能夠修復其農業生態系統,如果政府給與資金支持,則生態恢復的程度和速度將會大大提高。
3.4進行塌陷區邊緣住房建設
濱江路以西基本上屬于塌陷穩定區,通過南水北調管理機構的認可和批準,我們以南水北調干渠為軸線,于其東西兩側建設居民住宅,即東西兩個金牛集團陽光苑小區,再加上李村居民區,這個區域形成了較具規模的居住區,妥善安置了因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遷的居民。
4結論
1.1概念
生態景觀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景觀是各種自然要素(植物、水體等)和人之間形成和諧統一,生態景觀為這些要素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且進行保護。生態景觀設計是建立高效、節能、健康、無廢棄物和污染的舒適宜居環境,是確保生態平衡和人類居住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
1.2特征
生態景觀的特征:1)和諧性。是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間,人與自然共生、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居住環境中,營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2)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系統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機能,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滿足城市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3)經濟高效。生態景觀是合理配置資源,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強調人類與自然系統的整體協調的發展。
2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2.1景觀尺度混亂
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需要大尺度的景觀來滿足居民高視點的觀景需求,高層住區景觀設計片面追求超大尺度及圖案化,忽略了下層住戶的近人景觀及居民親近景觀的需求,讓人們對景觀產生疏遠感。
2.2景觀布局模式缺乏
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時采用多層住區景觀設計方法,多層住區由于建筑低景觀設計全部為近人景觀,不符合高層住區高視點的景觀需求;其次多層住區景觀布局比較分散,多分布在每棟建筑的周圍,整體性差,不適合高層住區相對集中整體性強的景觀布局要求。
2.3違反生態景觀原則
為了體現住區的高貴性,過分追求奢侈的景觀環境不僅對環境資源造成浪費,且忽略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和舒適性的要求,違反了景觀設計的本意。
2.3.1綠地景觀不足
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及人口規模高,表面上綠地景觀很多好像一個大花園,實則人均綠地面積不夠;高層住區綠地景觀多采用垂直綠化,減少了人們與綠化接觸的機會其親和性降低;高層住區為了解決停車問題多為地下停車庫,在上面進行平臺綠化處理削弱了綠化的生態效應。綠地景觀在植物配置方面沒有考慮到植物的季節性造成冬季樹木枯萎凋零,失去綠化景觀的設計本意;植物選擇方面過分追求外來植物不考慮植物自身的生長適應能力,不僅造成浪費同時違反了生態景觀的理念;植物種類稀少不能滿足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所帶來的壓迫感。
2.3.2水體景觀浪費
據調查發現,住區內水體景觀在水資源的選擇上盲目開發新的水源,不利用原有的自然水體進行造景,造成生態資源的浪費;其次水體景觀設計沒有考慮氣候特點造成冬季水體景觀的閑置影響景觀的觀賞性。
2.3.3場所景觀缺少
高層住區基于人口密度大,場所景觀的設計可以緩解鄰里交往、減少居民壓抑感。反觀現有的高層住區發現普遍缺少居民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造成鄰里關系疏遠;其次設計時放棄了私密性空間的過渡,人們在場所進行活動容易被人觀察造成心里不穩定,忽視對居住者的多樣化的關懷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3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原則
3.1以人為本原則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本效應,環境設計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追求環境的多樣性、舒適性,提倡居民參與意識,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景觀設計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階層人的生理和審美需求,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真正內涵。
3.2地域性原則
小區景觀應體現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移植;同時應尊重本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對于歷史保護地區的住區景觀設計,更要注重整體的協調統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3.3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要求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既要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相融合,又要對居住區原有的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使其滿足生態性要求;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要求。
3.4獨特性原則
高層住區由于建筑高度高,居民觀賞景觀的視點不同,為了滿足俯瞰效果堅持進行整體設計,居民在高層往下俯瞰景觀時,為了避免居民在俯視時視覺重心不穩產生混亂的視覺感受,要保持其視覺的均衡與穩定;高層住區景觀與多低層住區存在一定區別,在設計時既要考慮近人景觀同時又要考慮立體景觀和空中景觀,實現多元化的景觀設計原則;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考慮居民與自然景觀的親近性,增加居民對環境的安全感;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尊重城市本土文化使其融入城市自然景觀中。
4高層住區生態景觀設計策略
4.1從環境景觀方面
4.1.1景觀尺度多元化
高層住區在景觀尺度方面應考慮多元化的景觀尺度。第一采用大尺度景觀緩和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給人的壓迫感(如采用俯瞰圖案效果或者比較突出的色塊、鋪裝來緩和建筑體量,植物、小品的景觀要素在尺度的選擇上要與建筑體量相匹配來減弱建筑體量帶給居民的壓迫感);第二采用宜人景觀尺度給人以親切感指引居民觀賞景觀同時滿足高層住區中的下層用戶的觀景需求,上層用戶可以通過空中花園營造近人景觀滿足其觀賞和交往的需要。
4.1.2景觀布局獨特性
高層住區基于其建筑體量的關系,景觀布局不同于多低層具有一定獨特性。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建筑間距大、采用地下停車場等因素使得高層住區地面空間得以完整,可以融入更多景觀元素,因此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模式應采用立體景觀和集中景觀的形式,可適當圖案化。高層住區水平景觀相對比較集中,空間邊界相對模糊,通過局部景觀的營造實現景觀層次的豐富。高層住區立體景觀借鑒公共建筑中庭、邊庭、屋頂花園的設計手法,建筑師在設計時采用錯層和出挑進行屋頂花園和平臺綠化、架空層景觀設計等景觀的營造滿足高層住區對景觀的需求。立體景觀布局為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創造多層次視覺效果,使建筑與景觀相結合提高住區的建筑品位,實現開發商的利益最大化。
4.2從生態景觀角度
4.2.1綠地景觀合理化
高層住區綠地景觀不足,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設計時從空間綠化系統和植物配置方面來增加綠地景觀。高層住區為了滿足綠化景觀的需要,設計時考慮多方位、多層次的綠化組織使綠化景觀呈現出空間效果,通常做法為:結合多層次地形變化增加綠化率,結合植物的高低進行搭配形成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的綠化層次滿足高層住區不同樓層對景觀的觀賞;高層住區綠化除了水平空間綠化更多要考慮垂直綠化,垂直綠化要根據位置(屋頂花園、架空空間綠化)、建筑高度等解決人們與綠化的接觸,增加親和力。利用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進行綠化設計,不僅可以將景觀引入室內同時弱化了建筑與景觀界限,實現建筑與景觀相融合增加綠化面積;利用高層建筑平臺空間進行屋頂花園設計,不僅可以提高住區綠化的覆蓋率還可以滿足高層住戶的觀景需要。植物配置要點:1)注重植物多樣性,植物配置過程中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進行搭配使其形成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2)尊重植物季節變化,設計時利用植物品種之間的生態習性差異進行互補實現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觀;3)首選本土植物,不僅提高植物成活率且調節生態環境能力高于外來植物,同時與本土人文相結合;4)避免住區內綠化景觀重復,可以對局部景觀進行人工處理體現住區自身的特色。
4.2.2水體景觀生態性
從水體資源考慮盡量在自然水體上進行造景,同時采用中水回水(雨水、雪水等)系統解決景觀用水,不僅環保且重復利用資源;從水景用材考慮盡量減少水泥、混凝土材料,采用綠地土層儲存雨水可以保護周邊原有生態系統;水景盡量采用水生植物同時投入魚類等水生生物不僅可以凈化水體同時使其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鏈。安全性:水體景觀在給人們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危險,要考慮到老人及兒童的親水愿望,要注重水景安全性設計,考慮水的深度、臨水防護設施(設防護欄、安全警示牌等)。
4.2.3場所景觀多元化
高層住區人口密集、場所空間有限,需要重視場所景觀的設計且實行多元化原則。高層住區場所景觀既要考慮在平面空間的層次性又要考慮豎向的立體層次來增加場所的多元化,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使居民參與其中感受景觀帶給人們的舒適性。場所景觀設計時綜合利用構筑物、綠化等對休憩場所進行遮擋,給居民一些私密空間減少人們心里不安定,增加安全感;充分利用架空層或者半地下空間等隱性空間進行場所布置,緩解大空間和大體量建筑帶給人們的壓迫感,又可以增加人們交往,滿足精神需求;其次要考慮到住區內老年人、幼兒的需求,設置運動場所和游樂場所,設計時要考慮老年人使用及兒童戶外活動特點,遵循就近、安全、隔噪等原則。
4.3從城市規劃角度
居住區景觀設計往往是作為建筑設計的附屬而存在,導致景觀環境過于零碎且與整體住區聯系不緊密。在住區規劃時要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同時考慮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一方面景觀設計從建筑風格出發使景觀環境與建筑相融合,另一方面建筑設計要配合景觀設計的布局模式進行局部微調,達到居住區規劃的完整性。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