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教育問題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學校體育 傳統體育文化 教育
民族傳統的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繼承幾千年流傳的優秀民族傳統體育,吸收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剔除其糟粕,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機地融入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課題。
一、在學校體育中進行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學校體育課程教育是學校教育組成的一部分。國家對于教育的指導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這個也是社會的需求。所以學校對于體育教育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身體的鍛煉,增強體質,提高他們的體育能力和運動水平。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也為社會主義現代設會建設提供可靠的服務支持。學校是傳播體育教育的一個主要平臺,學生是社會的新生力量,是將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所以學校要積極推動體育文化的傳播,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
同時,傳統的體育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它有著自身的內涵、手段及方法,這種獨特的內涵和理論是學校發展和拓展體育教育新思路的基礎。民族體育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民俗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構成。物質文化指在中華民族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傳統體育是其形成的物質形式的產物,精神文化是指傳統的體育運動過程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折射出人類文化的只用教化方式就是通過對身體的實踐來教化人,完善人的個性以及培養人的能力,這些目的通過別的途徑是很難達到的。傳統體育教育重視人的身體和情感的欲望,并且是以普通的、自娛自樂的形式來滿足大眾的需求。此外,體育教育文化對于振奮民精神,維系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著顯著作用。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對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需要。因此,研究傳統體育教育對克服西方競技體育教育模式下產生的弊病有著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意義。我們應該把解決現存問題的落腳點放在如何在學校體育中改革課程設置、教學觀念以及綜合人文關懷等方面。
二、在學校體育中進行傳統體育的具體舉措
(一)優化校園文化體育育人環境
人的文化素質是人內在的品質,一般在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通過個人內化形成。人文素質的教育與校園的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校園的文化氛圍陶冶著學生的人文素質。在硬件上,有計劃有重點地營造校園人文景觀,如古今中外名人塑像、校訓、校規等,使學生在優雅的校園文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在軟件上,重視各種體育櫥窗建設,各種傳統體育隊伍建設,使它們同其他隊伍一樣系統規范。如武術隊(興趣小組)、圍棋、舞龍舞獅等等。增設人文講座,不定時地進行對傳統體育的講解,經常開展傳統體育方面的娛樂和競賽活動,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發揮社團組織在人文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以便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傳統體育課程與人文學科交叉結合
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文化體育,把傳統體育課程與人文教育學科交叉結合起來,比如哲學、倫理學、美學等等諸多學科聯系起來開設傳統體育人文教育課程,為校內學生提供廣泛的知識接觸點,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傳播傳統體育文化,并注重與其他學校的結合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可使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改革學校體育課程,突出人文理念
現在的體育教育強調“快樂體育”“終身體育”,在這種前提要求下,我們對于教學內容和教材的選擇應該加以重視,不但要看到體育教育對人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視體育教育活動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利用傳統體育的文化因素促進人的道德形成,社會化以及個性發展舊。以往的體育運動項目是單純的成人化競技式的體育運動,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以改善,加入具有民族文化的體育內容和鄉土文化的體育內容,同時加強教師在體育教學方面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創新,通過參與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既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又讓學生在參與運動項目的同時,了解我國各民族的特點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得到了較好的本質教育。
結語
通過傳統體育教育,豐富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隨著西方強勢體育的沖擊,中國傳統體育在學校的陣地越來越萎縮,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對本民族的文化的認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認識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繼承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體育的學習,有助于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與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在學校體育中貫穿傳統體育教育,不僅是培養全面人才的系統工程,更是對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豐富的運動安全知識是體育老師的基本要求。體育老師在體育學院已經學到體育專業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體育運動安全知識的儲備同樣是體育老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必要條件和要求。體育教師要同其他老師一樣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案,在本節體育教學課堂內容中可能出現的運動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也應大體寫出來(這也是體育教案與其他老師做上課準備不同之處);在每一堂課上課之前一定要檢查運動場地、運動器械等安全事項,把安全隱患消除在上課之前;了解本次上課班級學生的基本體質狀況和天氣變化造成的學生身體體質變化等,以備學生發生意外。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提,也是防備運動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二、盡心上課,保證安全運動
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學生運動安全教育,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體育課堂教學任務。體育課是一門以運動為主的特殊課程,老師需要防止和盡可能減少運動中出現受傷等意外事件。老師應當傳授給學生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和簡單科學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詳盡,以防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狀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其次,開學時的第一堂體育課就應當全面地講解體育課中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和簡單處理方式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摔倒、扭腳、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傷害及過度疲勞等意外現象。再次,嚴格組織課堂,檢查學生穿戴特別是鞋子是否符合體育課要求等安全狀況。每一堂課前要講解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專項運動不規范造成的不適,如籃球是許多學生的愛好,但是籃球課中運球之手臂動作有運球時五指要張開,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與手掌的外緣觸球,掌心不觸球的要求,如果不規范如整個手掌都觸球則易造成運球堅持時間不長且易勞累,跑步中岔氣等問題。還有,在體育課中分組對抗或比賽中出現的由于身體過度接觸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師及時化解和制止,否則會出現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級更需要老師注意有特殊情況的學生,不要一概而論強制要求去練習或訓練;在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活動,讓學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時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狀況,如是否有不適應和病痛等現象。最后,教育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這是老師必須做好的一點,如哪些運動或動作可以獨立做、可以協作運動或保護運動等。老師不僅要告訴學生知曉一些體育運動不安全事項,還要教會學生有自我保護意識、懂得簡單、科學合理的救護知識,告訴學生不科學、不規范的動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現一些意外時理智科學處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為地造成二次傷害,留下遺憾。同時及時表揚嚴格規范、有效防范、合理運用安全知識的同學。總之,體育課上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防不勝防,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讓學生體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時,對體育運動愈加有興趣。但這必須以保證學生的運動安全為前提。
三、及時總結,服務教學
眾所周知,我國高中體育課程在高三階段就取消了,原因是高三學生正全力以赴地迎戰高考,課業繁重。這樣的舉措表面上看是對高三學生的照顧,但實際上是對學生的傷害,是對高中體育創新教學精神的違背。學生長期坐在教室里埋頭苦學,缺乏必要的鍛煉,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隔三差五就生病,最終影響學習成績,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可見,現行的高中體育教學模式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創新教學要培養出的是高素質人才,這里的素質既包括學業素質,也包括身體素質。學生只有以良好的身體素質做后盾,其學業素質才能得到全面展示和繼續發展。因此,要開展高中體育創新教學,首先要破除與其教學精神相違背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打破高三不開設體育課的慣例。
二、提高高中體育創新教育質量的措施
(一)創新教學環境,營造新的學習氛圍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對教育而言是很關鍵的。要是學生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下,心理負擔勢必沉重,其創新的欲望和勁頭就會被削弱,即使教師千方百計地弄出新花樣,他們也不見得會接受。因此,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就必須進行變革、調整。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但不應不假思索地否定學生異想天開的想法,反而應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表揚學生的創新性想法和行為,幫助學生在輕松、寬容的環境中養成求新、求變的思維方式和敢想、敢做的學習習慣。
(二)創新教學方法
在我國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采用實踐操作、集體激發、問題探討等有助于師生間、同學間互動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挑戰欲和創新欲。例如,游戲環節是體育課上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在組織學生玩游戲前,可先將傳統的游戲規則和玩法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創造新玩法或者新規則,并將新玩法新規則應用于課堂教學,如此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人性化教學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身體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年級同一班級,學生的體質體能也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絕不能“一刀切”,不能采用唯一評價標準來評價和要求學生,更不能不尊重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否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削弱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例如,有的學生喜歡跳遠,而有的學生則有跳高的天賦,教師在教學中就應針對學生個人的喜好和能力分別加以指導,重點培養學生該方面的技能。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的意愿,強迫學生練習不喜歡的運動,或者忽視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練習不擅長的運動,不僅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個性,最終失去教育的意義。學生的個性被扼殺,還談什么創新?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因材施教,開展人性化教學。只有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尊重,個性得到發展,創新教學才能落實,教學質量才能提高。
(四)循序漸進地教學
由于學生有不同的體育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區別對待”,但教師在“區別對待”不同學生的同時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即教師要保證學生經過教學訓練后,其體育素質較訓練之前有所提高。比如,在進行跳高教學時,教師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一下全部跳過1.6米,而應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高提出不同的高度要求,并隨著學生運動能力的不斷提高,適度提高橫桿高度,以此激發學生的挑戰性,幫助學生發掘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