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家學派生態哲學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哲學思想中,道家哲學思想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生態智慧:道生萬物,尊重自然的生態自然觀念;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自然無為,保護自然的生態實踐原則;知足知止,崇儉去奢的生態消費觀念。這些思想經過時間的洗禮,歷久而彌新,在當前仍能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啟迪和學術借鑒。
[關鍵詞]道家生態哲學;生態文明;啟示
黨的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道家思想所蘊含的生態哲學理念歷久彌新,仍然具有極大的思想啟迪和學術借鑒價值。
一、道生萬物,尊重自然的生態自然觀念
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先秦道家學派從洞察自然入手,深入探尋人與自然的關系,歷經數代人的努力,形成以老莊為代表的比較系統的生態哲學思想。先秦道家學派的生態自然觀是通過“道生萬物”闡發的。“道”作為老子生態自然觀念的核心范疇,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基礎,是無處不在又無始無終的。老子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基礎,先于宇宙萬物而存在,創造宇宙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120這里的“一、二、三”不是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2]沖氣為一,指的是一種混沌未分的氣;陰陽為二,指的是陰氣和陽氣;在先秦時期三是表示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二氣就會生出很多事物。萬物由“道”而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以及從簡到繁的過程,就是“沖氣以為和。”[3]在這個過程中,“道”作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始終貫穿于宇宙萬物的總體演化過程當中,它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不是宇宙萬物之外的實體性存在,是真實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中。“道生萬物”,在賦予宇宙萬物的形體和性能的同時,還規定了萬物運動變化所必須依據的行為規范。[4]莊子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由也。”[5]909在莊子看來,“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和基礎,它在天地還未誕生的時候便存在了,在演化出人鬼神等等天地萬物的同時,又不忘規定了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和未來演化的趨勢。雖然“道”無始無終,但是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被證明的。“道”無所作為也無形跡,不可以言傳口授,不可以用眼看見,但是可以用心去感受到。而在人與萬物的關系上,莊子認為“號物之數萬,人處一焉。”[5]501“道生萬物”,而人類只是其中之一,與萬物是平等關系,并不具有特殊性。同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5]77人與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兩者的關系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即“物我為一”。道家學派的“道生萬物,尊重自然”的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是處于平等的不可分割的一種共生關系,這就要求人類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深刻認識到人類從屬于自然,是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作為一對生命共同體而存在的,在傷害自然的同時就是在傷害人類自己;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都是平等關系,都是自然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懂得尊重它們的生命。只有這樣人類才有可能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點,樹立尊重自然的生態觀念,才有可能真正在內心樹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價值觀,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才具有堅實的基礎。這便是道家學派“道生萬物,尊重自然”思想給予人們的啟示。
二、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
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經》里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5其中“法”在文中作動詞,意思是遵循、效法,而“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自己,在這里指的是道本身。“道法自然”從實際上說即是道性自然。河上公在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里寫到:“道性自然,無所法也。”[6]這里說的是道以自己為法則。在老子看來,人遵循于地、地遵循于天、天遵循于道、道遵循于自然,即遵循于本身。天地人等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都要遵循于道,遵循于自然。簡單來說就是要求人類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且以平等的眼光去善待生命和保護生命,從而構建一種平等互利和諧統一的人與自然關系。這便是道家學派著名的“道法自然”的命題。如果把“道”放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說就是指自然規律,“道法自然”認為人與自然是整體的統一,二者共同統一于“道”,共同統一于自然規律,即宇宙萬事的運行演化過程中都要順應遵守自然規律。人類從猿進化為人,再不斷進化發展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但是無論人類怎么進化,始終都是從屬于自然,是自然生態系統眾多生物中的一員,當下人類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要懂得順應自然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在當下中國的生態危機局勢下,要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就必須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順應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道家學派提倡“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要求人們從客觀的角度去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家認為人“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類社會只是這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另一個整體。大自然創造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并且為天地萬物創造了適合它們生存發展的的外在環境與條件。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自然便開始作為人類生存下去的根本和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存在。人類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超然于萬物之外,天然具有主宰和支配其他生物乃至自然的關系。人類應該遵循和效法地、天,與道———大自然和諧共生,自覺地去保護自然和順應自然,而不是去破壞和傷害自然。因此,道家學派提倡的“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喚醒當代人們的環保意識、樹立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以及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自然無為,保護自然的生態實踐原則
道家學派倡導用“自然無為”的生態實踐方式來保護自然,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當前學術界對“自然無為”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所作為”即什么都不做,任其自由的演化;一種是遵循自然規律,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這兩種說法均具有生態合理性。在這里,人們著重探討后一種意義———即尊重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老子提倡的“無為”并非是毫不作為,而是首先要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不亂為、不妄為。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對老子哲學思想中的“無為”的闡釋是:“是指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在莊子那里,他用了一則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來進一步對“無為”思想進行了生動闡釋。以前有只海鳥停在魯國郊外,魯侯用車迎接并在宗廟里給海鳥敬酒,并且為了使海鳥開心而給它演奏的是《九韶》,吃的是牛羊豬肉。但是海鳥眼睛發花,悲傷擔心地不敢吃肉,不敢喝酒,不到三日就死了。“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魯侯用養人的方式養鳥,這種行為既不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又違反對象的自然本性,單憑自身的主觀臆斷亂為妄為,其結果只能是以失敗而告終。事實上僅僅用不亂為、不妄為來解釋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是不太準確的,除了這一方面的意思外,還有“無不為”這方面的意思,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95到西漢時,淮南子進一步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進行闡述,他認為“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7]“道生萬物”,又不加干預,任由宇宙萬物自由孕育、發展和淘汰,這是“道”的“無為”的靜態;而宇宙萬物“無為”之后,又生機勃勃不斷發展,這又是“道”的“無不為”的動態。從這方面說,“道”的“無為”與“無不為”是動靜結合、和諧共生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不亂為、不妄為,在“無為”的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自然資源的最大作用,從而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達到“無不為”的境界,取得極佳的生態保護效果。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只要順應自然而行,則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類中心主義”曾長期作為人類社會的主流認識而存在。“人類中心主義”提倡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占據主要地位,自然規律占據次要地位,并且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主宰而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種顛倒了人與自然的主客關系,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了自然規律的作用的觀點的盛行,勢必會誤導人類在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把自然視為征服對象,大肆破壞環境,以超出大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開發行為必然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借鑒先秦道家學派“自然無為”的生態實踐原則,在當下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們應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做法,積極承擔起保護自然的重要責任,不亂為不妄為;在尊重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在“無為”的過程中合理利用、開發自然資源,積極發揮自然資源的最大效用,從而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達到“無不為”的境界,取得較好的生態保護效果。這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四、知足知止,崇儉去奢的生態消費觀念
黨的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自古以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便作為中國傳統美德而存在,歷久彌新,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和戰略意義。在當下的生態形勢下,要把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堅持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并舉,把綠色思想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消費當中去,積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培養綠色消費觀念,從而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道家學派的哲學思想中的“知足知止”的生態消費觀念和“崇儉去奢”的樸素節約意識,對于增強全民節約資源,培養健康生態消費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子認為世界上的罪孽沒有比縱欲更大的,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過失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8]因此,老子要求人們要在滿足欲望時的過程中懂得適可而止,要知足。只有知道滿足,才會永遠滿足,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129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人莊子同樣表達了“知足知止”的觀點。他認為人類應該節制住自身的欲望,而不是肆意放任欲望膨脹下去,要明白萬事萬物都有一定限度,到那個限度時就應該適可而止,不要越線,“知止其所不知至矣。”[5]81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學派所提倡“知足知止”的觀點,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觀。[9]以先秦道家學派的觀點來說,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是無法得到滿足的,然而自然資源卻是有限的,其中一部分更是不可再生的。無限的人類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資源必然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10]人類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就必然要從自然界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但是凡事都要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事情便會適得其反。人類如果在追求物欲滿足的過程中超過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從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嚴重的便會引起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所以人類的物欲追求要以自然界能夠承受的度為限,不能過度。在提倡“知足知止”的同時,先秦道家學派還反對奢侈的生活方式,提倡“崇儉去奢”的樸素節約意識。老子把節儉與“慈”以及“不敢為天下先”并列為一生持守的三個法寶。老子主張“節儉”,要求人民應該培養節約資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生態消費觀念。同時老子主張“去奢”,要求人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欲,安其居。”[1]198要安于自然的恩賜,不要去追求過高的物質消費。老子認為“去奢”“節儉”的要點在于“少私寡欲”,只有人們減少利己的私心,削弱利己的欲望,才能把“去奢”“節儉”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從而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消費一方面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巨大傷害。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力不發達和消費水平較低,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害尚可通過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來進行自我恢復,以至于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自然生態平衡。[11]但是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后,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下,人類逐漸養成了遠遠超出自然所能承受限度的高水平消費習慣,對自然的破壞和損害僅僅只憑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是無法繼續維持生態平衡的。因而先秦道家提倡的“知足知止、崇儉去奢”的生態消費觀念便啟示人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在當前面臨的種種生態危機局勢下,要想解決自然生態系統的弊病,推進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12]而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思想中,道家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思想中蘊含的極為深刻的生態智慧,至今仍然對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古人曰:亡羊補牢尚未晚也。如果人們能將先秦道家學派的生態哲學思想與現代管理學、環境學、法律制度等有機結合起來,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科學開發、改造和利用自然,這樣才能逐步彌補以往野蠻開墾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美好前景,實現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生命共同體發展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開發先秦道家學派生態哲學思想的精華,并把它貫徹到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去,使之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生態保護作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黃莎.老子美學思想:“道”本體對古代社會倫理實用理性的超越[J].山東社會科學,2017,(02):186-192.
[3]王曉璐.老子思想對政府公共管理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5:7-9.
[4]劉清章.河上公章句評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103.
[5]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陳雄.老莊哲學逐步演變為早期道教理論基礎的邏輯進程[D].西藏民族學院,2015:3-5.
[7]陳廣忠.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98.
[8]冷金蘭.老子“人欲觀”新解[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23-25.
[9]許亮,趙玥.先秦道家生態哲學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J].理論視野,2015,(02):49-51.
[10]王豐年,李正風.道家消費觀的生態倫理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35-38.
[11]魏福明.王安石對老子哲學的繼承和發展[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04):30-37.
[12]劉雅文.道家文化與和諧文化構建[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238-240.
作者:高蕊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