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力工業管理機制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電力市場改革風雨兼程即將年滿十年,在這一過程中,眾多中國電力企業遵循科學、創新、發展、責任的經營理念,分別制定了各自的戰略、追尋著各自的目標,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數據顯示,“十一五”結束時,我國電源結構調整使發電機組運行小時數向大機組靠攏,說明我國發電企業能效獲得明顯提高,支持了電力工業提高效率和節能減排。與此同時,燃煤脫硫機組從2005年的12%份額上升到2010年的82%,說明“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的減排成效顯著。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確定“以煤炭為主體、以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說明我國能源產業的定位是在以化石能源為核心的“煤電一體化”模式下運營的,其中電力產業政策中的投資政策、運行管理等長期依賴燃煤發電,但是,自“十一五”以來的可持續和低碳約束下,我國以煤電為中心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及其實施上出現了較大風險。比如,十年來動力煤價格持續攀升,煤炭市場放開的現狀導致發電全行業虧損局面,風電、核電的大幅增長,諸多現實問題說明,亟待重新進行我國能源產業政策的梳理,通過進一步改革引導發電企業走出困境。
1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成就
1.1體制改革促進電力工業規模迅速擴張2002年以來,電力投資決策及其效益評估由全行業、全流程、全員計劃的模式轉向電力集團的公司化管理和企業化經營決策,發電業的初步競爭演繹了一個“圈地”磨合期,但是隨后便明確方向,進入了一個穩定、高速、自覺追求技術進步的發展時期。首先,從投資角度看,電力工業的投資是國家能源投資的重要部分。從投資數據看,體制改革之后一直處于70%左右。2002年之后的宏觀經濟增長數據顯示,中國電力投資是國民經濟中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抗擊全球經濟危機,擴大內需、保證經濟增長、穩定物價、治理通脹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在十年改革歷程中,電力工業的產量增長直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2010年全國發電量是1949年的100倍,是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時的2.54倍,建國62年來,電力工業規模在最近十年的發展速度超過之前任何一段時期。體制改革解放了發電生產力并帶動了電網同步發展的結果,改革前后年平均增速的差額為5.69%。可以預見,穩步推進的智能電網技術創新戰略也將帶動電力第二次改革,為我國電網供應能力在原有的增速基礎上擺脫現實缺電供應瓶頸,再提升至少6%的潛力,具有大約1260億元的主營市場潛力。不僅于此,新興電氣技術對清潔能源、電氣產業、電子、儀表、第三產業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鏈及其管理創新的拉動將更為可觀。
1.2體制改革是電力工業科學發展的助推力改革促使電力企業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竭力追求發展的質量。隨著電力工業改革后的國有電力資本經營、節能減排調度、發電權交易、輔助服務補償機制、節能減排目標管理等不斷實施的制度創新過程,發電企業在競爭中主動進行電源結構調整,推動了電力消費結構的全面修正。使清潔電能、綠色電能在供電量中的份額逐年穩步提升,電力工業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戰略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全行業的共識。
1.3體制改革促進電力技術創新我國發電廠在改革前僅僅是一個運行車間,電力供應呈現長期短缺態勢,而改革后發電業開始有能力投資清潔發電技術,十年內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國產化、風力發電、潔凈煤發電、流域型大型水力發電等技術與運營管理已迅速領先于世界前沿發電技術;同時,發電商可以在市場中主動實施多元化的經營戰略。自主投資決策并自擔風險、合理地配置可再生能源機組、清潔能源機組、高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借助智能電網技術選擇多樣的電力市場運營方式以期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益。比如:參與有功電量的競價、輔助服務、為可再生能源提供“倒送電”等打捆支持、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漸漸地改變靠煤吃飯的窘境,市場中發電企業追求技術創新、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益和市場機會。智能電網創新技術正在為全社會利用清潔能源鋪平道路,開展網架設計、流程配置和智能用電示范工程;以前“重發、輕供、不管用”導致的終端用電不被重視現象正在轉變為電價響應和用電負荷優化等精益化的電力市場運營模式創新;電能質量提升等發展我國新興產業所必備的基礎設施體系,也在智能電網技術的催生下重新獲得業界的關注并逐漸受到電力企業的普遍重視。
1.4體制改革促進電力管理創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面臨溫故知新的方向性抉擇。“煤本位”的管理模式亟待通過專業化協作獲取規模效益,如圖1所示。電力前沿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將醞釀新一輪配套改革的形成,促進宏觀經濟由高耗能粗放型向高新技術導航的新興產業結構轉變。目前,我國電力工業“煤本位”的生產流程導致的發電虧損,必然促使發電業向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發電商去生產或購買自己可以控制價格的電煤;其二是用接下來發的電去生產載能產品。專業化協作被全流程統一管制所取代,企業選擇多元化產品和服務雖然可以降低本集團的交易成本,但是卻可能忽視自我生產效率和迷失產業內技術進步的方向,同時擴大了對社會化大生產的壟斷面,妨礙了市場經濟且增加了社會成本,沒有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專業化協作,只有企業運營而沒有產業治理,便難于獲取全社會大生產的規模效益和持續的技術進步。如果能源型央企都以此方式來組織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國家經濟中的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就很難實現總體均衡,國民經濟的生態化繁榮便缺乏強大的支撐力量。電力行業效率包括技術效率和經營效率。其中,電力技術效率包括電力技術和電力設備的效率,如發電汽機效率、鍋爐燃燒效率、變壓器的效率、用戶電氣設備運行效率、節能設備滲透率等。技術效率的獲取一方面通過投資置換,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市場運作。例如,通過技術競爭,獲得最優技術及其技術創新人才;通過技術市場資金運作獲得專利,以快速獲得新興技術及其自主創新的突破,為進一步發展打下技術基礎。其次,經營效率是電力企業的經營管理的效率,它通過電力企業的投入產出比例表示。根據數據測算,目前電力工業的投入產出比在5%以下,由于各環節電價未曾理順,電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價格和產值計算等基礎工作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并且在進一步的改革中逐漸完善,以促使電力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相適應。
1.5體制改革促進電力企業效益穩步提升電力企業效益既取決于發電企業的效益,也要依靠電網企業的效益,二者之間的協同效益也不可忽視。按照“成本效益”法則,電力企業效益是對先期和未來收益抵扣成本和投資之后的獲益,包括經濟與社會、部門與全局、專業與綜合的獲益,電力企業效益管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對電力效益的分析要有基本的出發點、邊界、測量尺度、約束條件和方法論。實現效益的途徑也是多樣的,需要通過戰略、實施和評估等管理流程去逐一規劃、逐漸獲取。體制改革促進電力企業以效益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取代以行政命令為主的行業運行方式。我們不難看出人均用電量的發展趨勢。我國歷年的發電量快速增幅表明我國電力消費的規模迅猛發展,繼1998年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之后,電力消費從數量上得到改善,1999年之前的人均電量的趨勢線是20度的平緩增長型曲線,而繼1998年開始的大規模城、農網改造和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之后,我國人均電量趨勢線開始轉而呈現約60度的坡度上升,并且連續九年大幅度遞增,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能源支撐。然而,隨著生產、生活用電的擴大化,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強約束已經顯現,從2010年開始新一輪電力短缺顯現,電力工業生產與管理建立在簡單再生產、高投入、擴規模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亟待通過技術創新的方法進一步促進電力生產和消費由數量向質量進行重要轉變。
2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經驗
2.1改革的速度和次序是可以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成功的改革經驗是先建立競爭機制比確立產權更具安全和效率。但是,成功之后如何保持和發揚已經獲得的改革成果?如果沒有規范的市場交易機制,占優的競爭將是不可持續的,過于龐大的、單一的部門組織運營方式和效率將增加政府財政稅收補貼、內部管理成本的壓力,部門的核心競爭能力弱化,國民經濟各部門、多種所有制下的均衡發展和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也將因此而受到制約。
2.2改革和市場的風險分散至電煤市場、政府補貼和市場改革初期,電力企業初次涉及市場要素和經營管理,社會、企業和國家的資源價格相對較低、儲量豐富,簡單再生產和相對粗放的經營方式可行,電煤價格波動、政府實施“煤電聯動”都是電力改革的風險分散形式。這一階段決策者關注短期效益、看重局部利潤。改革十年來,電力企業逐漸進入經營成熟期。電力企業在習慣上所采用的投資拉動下的擴張策略帶動金融資本長期介入之后,一方面,資源約束逐漸加強了,那些改革初期所形成的資產需要得到保護,電力企業推廣實施發電權交易,以促進電廠產權的優化轉移;通過發電量指標啟動發電資本運營。另一方面,負債經營和市場銷售又必須要與規模化投資成果相輔相成,否則,一旦遇到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企業風險便有可能顯現出來。所以,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任何時候都要培育市場,靠市場機制主動分散風險,將企業的長期效益置于新制度建設的框架之下,才能獲取穩定的、抗風險的、可持續的利潤源。
2.3電力市場中的個人、企業和產業鏈都需要激勵并且相容激勵機制中的內涵之一是成本回收機制,它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理順,產業鏈的全流程利潤也需要通過各個環節的市場價格來進行理性的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內涵之二是體制和機制之間如何激勵相容,這是下一次改革所必須認真完善的內容。在制度設計中需要關注涉及到電能各個方面的個人、企業、產業鏈和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激勵相容問題。其中個人具有選擇權,對電能商品和人財物的投資選擇權,激勵的源頭是投資回報和品牌效應;企業的激勵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產業鏈的激勵是新興技術在各個市場環節的潛在機會,這是電力產業的主要效益源泉。
2.4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轉化為企業效益是通過制度來保護的物化資本和智力資本二者之間的運作方式不同,前者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后者是相對無限制的、可再生的,當人類普遍面臨在資源高度消耗導致短缺的狀態導致了能源短缺時,科技、人腦智慧和市場將迅速給出短缺下的經營方式選擇。如何才能啟動電力企業更科學、更高效地為社會提供優質電能,這也許會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第二次改革的初衷所在,它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能所在。
2.5推進市場經濟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是社會長治久安、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在持續高增長的宏觀經濟中,難免碰到能源與電力產業屢次出現短缺,經濟增速越快,短期收回投資的項目越受到重視,如高耗能用電、單項目的長距離輸電設施、燃煤電廠建設、節能減排項目、變壓器更新、非主營的多元化投資,而與電力產業鏈上各方主營業務長期穩定效益相關聯的交易機制、產權界定、價格機制、組織變革、法律法規、市場基礎設施的網絡型建設等這些關乎中國改革成效的投入可能會令人知難而退,第二次全國電荒的嚴峻現實是,僅世襲傳統模式下的電力供應方式,通過簡單再生產方式獲得的供應能力可能或正在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天花板”,其高度有限,要提早預防它可能反復地困擾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
2.6經濟組織變革是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必備條件社會資本和組織效率是煥發勞動者智慧與潛在生產力的兩大關鍵途徑,它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成效。在智能電網等新型電網和多元發電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經營戰略和管理創新需要同時并進,才可能輔助技術創新戰略成功實施,否則,技術戰略會受到很多阻礙。如目前智能電網的光纖入戶就已經遇到障礙。它揭示了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產業經濟、產業資本之間的融合通路受阻,它所傳遞的約束條件將是一段時期內對國家新興產業和技術發展的阻力。同時,“十一五”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實施節能減排促進了電源結構中的大中小單臺機組在結構中的大幅調整,但是以發電方式為標志的結構調整效果卻十分有限,燃煤機組的份額仍然變化不大,其比例仍居高不下。“十二五”開局,以煤電為主的電力工業生產和消費的主導運營模式開始面臨燃料價格的瓶頸,燃煤發電機組因電煤價格居高不下而虧損,這一現象正制約著電力工業整體效益的增長,亟待通過改變現行電網調度、輸送、配置和銷售的單一產業結構向多元化資源優化配置結構轉變,為電力行業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生機與活力。我國電力工業第一次改革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盡快建立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體制上的基礎設施,分階段地引入競爭機制比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搞私有化更能夠改善經濟業績和提高生產力水平。當前一階段的效益挖掘殆盡時,新的市場機會正等待新一輪產業升級到來。
3中國電力第二步改革戰略部署
3.1建立電力市場體系,為經營者提供市場空間電力企業是為國家創造電能財富的經營組織,經營者的市場環境是否健全決定著經營者的業績,其投入產出皆為效益才屬正常,效益包含經濟的、社會的和環境的。第一次電力改革帶動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高增長。下一步是要鞏固改革成績,繼續為發電企業建立綜合的市場體系,改變“煤本位”的電力生產與消費的“緊箍咒”,搞活大型國有電力企業的經營,解決發電業“因煤虧損”是當務之急,也是宏觀經濟獲得低碳能源支持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現今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方向已由“省為實體”調整為:完善實現省級電力市場,加快發展區域電力市場,逐步培養國家級清潔型電力市場;形成以區域市場為主,國家和省級市場為輔,建設并開放以清潔能源消費為先導的微電網,形成“國家、區域和省級電網、可再生能源消費為主的微電網”的全交易的電力市場體系,如圖2所示。促進我國電力企業在較完備的市場體系中科學地運籌各類市場運營模式、在此過程中實現效益、提升產業技術進步水平增強競爭力,電力產業才能穩步走向成熟與成功。
3.2把握改革方向和時機目前與電力市場相近的制度創新是正在推廣的節能調度,這一政策是“十一五”期間電力工業節能減排的短期抉擇。事實上,節能調度、發電權交易的制度創新是從電力系統技術的角度設計市場的結果,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路徑,現實中的確取得了明顯的節能減排成效。但是,這一制度設計對落后的生產力等利益相關者留存了一些變通,用市場經濟的觀點看,它們本質上還是在計劃經濟下的發電計劃和指標的管理范疇,是一種短期權宜性決策而非真正的電力市場設計,長期執行下去可能導致電力改革方向失之偏頗、改革成本將逐漸加大,有可能封住發電企業的發展道路而使之越走越窄,改革風險也將逐漸加大。不過,我們比較樂觀地看到,節能調度試點過程中的補償政策卻無意間促進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初步運行。電力市場中輔助服務交易是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提高電能質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運營措施。輔助服務的種類根據需要轉運的負荷所在的位置及電源的位置和能量的不同而不同,包括調壓、電壓和無功功率控制、各種系統備用、穩定控制等。如果能促進實施節能調度的試點電網因勢利導,通過“由輔到主”推動規范的有功電能市場體系健康運行、“由電力主板市場到中小板微電網”的可再生電能交易、“由節能調度到減排調度”的電力清潔生產方式的普及,可以預言,中國電力工業的二次騰飛和引領世界電力技術的時刻便即將到來。
3.3電價形成機制,促進實時電力供需平衡電價歷來是電力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之間的博弈焦點,但是十年來除了整體式大同小異的提價之外,其他的各種配套型差異化電價方案屢屢受挫,如終端的可中斷電價、居民峰谷電價、尖峰電價、高可靠電價、季節電價和階梯電價等,發電商對上網電價策略更是難有選擇權,所以,從電力產業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看,基本沒產生與電力改革匹配的分階段、分品種、分環節和分時段的電價改革方案并在全電力市場中成功推出,究其原因,問題在政企不分、產業管制不力和產權不清晰現狀所導致的電力市場機制不健全。根據近五年物價指數CPI定基和某區域電力公司同期均價測算,價格定基指數對比,電價增幅高于CPI的定基指數增幅。改變的路徑是貫徹風險和機會均等、公平和效率并行的新規則,讓負荷曲線上每一個時刻的用戶都受到應有的合理用電激勵,使電價真正回歸到配置電力行業資源的微觀功能上來,實現峰谷用電錯避有秩、低碳用電人人平等、分類用電公正合理、應急用電井然有序。
3.4激勵電力企業勇于承擔風險第一次改革最大的變革是電力規劃實踐所創造出的“反向規劃”思路,電網的建設和規劃由改革之前的發電廠建設的輔助工程改變為“先電網規劃、后電源規劃”,這是改革為電力工業的健康發展所帶來的看似不經意但卻是一次深刻的觀念轉變,即在電網可以配送到的、可節能減排的、市場機制的引導下進行電源建設,開始逐步替代以煤炭資源地理優先的發電電源優先交易的規則——節能調度新規則的產生。進一步的改革要求我們再一次進行“復合型電力規劃”,將單向的規劃擴展成多向的復合型規劃,即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為標桿、以智能電網為先導的智能電力規劃,堅持以綠色電力市場的需求和電能可交易優先,包括能效電廠等合同能源管理也可參與規劃、參與交易,將經營理念倒過來以“低碳能源”、或以“清潔能源”為出發點的交易是中國擺脫“煤本位”、短缺型電力供應和消費的“緊箍咒”風險、調整電力工業以及國家經濟結構的根本出路。
3.5有效解決煤電之爭下的發電虧損的源頭第一次改革是以發電競爭為主線,但是分拆之后的發電商的市場運作空間單一,上游電煤市場價格放開、下游終端電價管制,使發電企業進入兩難局面,根據2010年中國電監會的發電報告顯示,各大發電集團已經自行投資實施了上游產業鏈的擴張,這是解決發電企業因煤虧損的方法之一,但是根本的辦法還是需要在專業化和多元化中找到平衡點,最終還需從經營環境上疏通并為之建立健康的市場體系,使之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選擇性和自節約機制。
3.6通過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緩解電力供需平衡從我國電力供應趨勢觀察,呈現周期性短缺。上個世紀末的1999年,宏觀經濟開始走出蕭條,呈現穩步增長,電力供應跟隨宏觀經濟也呈現稍有滯后的周期反彈。電力體制改革推動了電力裝機的大幅增長,2003年發生全國大面積電荒。時值中電聯的預測:自2006年開始,電力供應將步入寬松,但這樣的寬松持續時間僅3~5年,2010年又開始步入新一輪短缺,其起因是電煤價格導致發電全行業虧損,短缺的現象包括缺容量、缺電量。隨著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社會用電量將持續高增長,電力需求剛性增長已經成為常態,供應能力時刻都受到挑戰,尤其是對高峰電力負荷的供應能力,沿用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已經難于維持長周期的電力供需平衡,需要增加高峰負荷管理和市場配置需求資源等管理要素的加入,才是可持續電力供求平衡的關鍵。
3.7建立節能調度與需求側管理自主經營機制第一次體制改革之后的電力工業獲得了自組織的能力,但是僅僅有事后響應還不夠,還需建立自主經營的超前競爭能力,這是需要在市場中鍛煉并培育的。節能調度和需求側響應是電力企業與市場機制接壤的開始。這兩項制度創新分別面對著電力產業鏈的兩端——發電和零售,這兩個環節恰好是可以放松管制、引入競爭的兩個環節。
3.8通過市場競爭促進智能電網技術引領電氣行業走向國際第一次電力改革帶動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高增長。下一步是要鞏固改革成績,繼續為發電企業開辟功能完善的綜合市場體系,改變“煤本位”電力生產與消費造成的短缺“緊箍咒”,使他們擺脫“因煤虧損”的窘境,從而搞活大型國有電力企業的經營,這既是我國能源政策的當務之急,也是宏觀經濟獲得低碳能源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我們要以世界市場為目標,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生產、消費、技術和設備創新為目標,以全球技術競爭為驅動,通過電力市場下的智能電網運營,引領電氣、信息等相關產業升級,促進國家生產體系按照綠色環保、價格激勵、靈活交易、供需并重的方向配置能源和電力資源。所以,我們只有將能源產業的經營理念倒過來,建立健全以減排為出發點的電力交易體系才是中國經濟走出“煤本位”的短缺型電力供需怪圈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調整好電力工業以及國家經濟結構,按部就班地實現45%的減排承諾。現今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方向已由“省為實體”調整為:完善實現省級電力市場,加快發展區域電力市場,逐步培養國家級清潔型電力市場;形成以區域市場為主,國家和省級市場為輔,建設并開放以清潔能源消費為先導的主電網、國家、區域、省級范圍的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微電網的全流通和交易型電力市場體系,促進我國電力企業在完備的市場體系中科學地運籌各類市場運營模式,并在此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繼續走向成熟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