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駕駛員道路交通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
1.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共調查907例,其中男性為825例,女性為82例,其比例為91.0%、9.0%;城市地區為354例,農村地區占553例,其比例為39.0%、61.0%;18~44歲年齡段為690例,占76.1%、45~59歲年齡段為197例,占21.7%、60歲以上為20例,占為2.2%。
1.2駕駛行為分析
1.2.1頭盔佩戴情況30d內乘坐或駕駛摩托車時,經常佩戴頭盔的比例為39.1%,有時佩戴的情況為15.4%,很少佩戴的情況為9.8%,沒有佩戴的情況為35.8%。男性中有35.3%從來沒有佩戴頭盔,女性為4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9,P=0.375);城市人群經常佩戴頭盔者的比例為40.4%,農村為34.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1,P=0.054);各年齡組中60歲以上的人群沒有佩戴頭盔的比例最高,為58.8%。22.2%的人群疲勞駕駛,10.9%的人群酒后駕駛,34.3%的人群無證駕駛。男性中有23.4%的人在30d內有過疲勞駕駛,女性為9.9%,男性高于女性(χ2=8.082,P=0.018)。城市中為22.3%,農村為21.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3,P=0.894);男性中有11.9%的人在30d內有過酒后駕駛,女性為4.2%,男性高于女性(χ2=8.772,P=0.012)。城市中為6.9%,農村為12.7%,農村高于城市(χ2=6.565,P=0.028);男性中有44.9%的人在30d內有過無證駕駛,女性為22.3%,男性高于女性(χ2=17.293,P<0.01)。城市中為19.6%,農村為40.7%,農村高于城市(χ2=39.935,P<0.01)。
1.2.2安全帶佩戴情況最近30d內駕車時經常佩戴安全帶的比例為24.3%,有時佩戴的為24.8%,很少佩戴的為11.1%,沒有佩戴的為39.7%。男性從來沒有佩戴安全帶的比例為40.0%,女性為36.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73,P=0.541)。城市沒有佩戴安全帶的比例為44.2%,農村為29.5%,城市高于農村(χ2=17.43,P<0.01);各年齡組中沒有佩戴安全帶的情況以60歲以上的人群最多,為70.0%。見表2。
1.2.3不安全駕駛行為在調查對象中,30d內有22.2%的人群疲勞駕駛,10.9%的人群酒后駕駛,34.3%的人群無證駕駛。男性中有23.4%的人在30d內有過疲勞駕駛,女性為9.9%,男性高于女性(χ2=8.082,P=0.018)。城市中為22.3%,農村為21.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3,P=0.894);男性中有11.9%的人在30d內有過酒后駕駛,女性為4.2%,男性高于女性(χ2=8.772,P=0.012)。城市中為6.9%,農村為12.7%,農村高于城市(χ2=6.565,P=0.028);男性中有44.9%的人在30d內有過無證駕駛,女性為22.3%,男性高于女性(χ2=17.293,P<0.01)。城市中為19.6%,農村為40.7%,農村高于城市(χ2=39.935,P<0.01)。見表3。
1.3飲酒情況在過去1個月中,駕駛員中飲酒的比例為49.0%,其中有18.3%為每天飲酒者,有5.2%為每周飲酒5~6d飲酒者;1個月前飲酒的比例為10.4%,不飲酒的比例為40.6%,見表4。男性每天飲酒的比例為18.7%,女性為5.6%,男性高于女性(χ2=24.742,P<0.01),城市中每天飲酒18.9%,農村為17.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1.4視力發黑與平衡障礙在過去1個月中,調3.6%的駕駛員人群發生視力發黑狀況,1.8%發生平衡障礙狀況。視力發黑的情況在不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發生視力發黑與平衡障礙的比例在60歲以上比18~59歲年齡段間要高的多,分別達到20.0%與15.0%。均高于18~44歲與45~59歲兩年齡組。
1.5睡眠時間情況在調查的駕駛員中,有62.6%的駕駛員睡眠時間為7~8h,而睡眠時間在6h以下的占12.9%,在4h以下的占1.6%。
1.6血糖情況所有調查對象中,有0.4%的駕駛員空腹血糖值在2~3mmol/L,6.7%的駕駛員空腹血糖值在3~4mmol/L,38.8%的駕駛員空腹血糖值在4~5mmol/L。
1.7身高情況在調查駕駛員中,有0.9%的人群身高小于145cm,9.3%的人群身高在145~155cm之間,88.9%的人群身高正常。
2討論
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與機動車狀況、道路路況、駕駛員駕駛行為有關。國內外較多的研究表明,駕駛員的不安全駕駛行為對造成交通事故,具有最直接的因果關系。本次調查顯示,貴州省駕駛員的不安全駕駛行為陽性率均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如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廣西省同時期的調查結果。我國摩托車安全頭盔佩戴率歷來較低,從2002年到2010年這一期間內的頭盔佩戴率沒有明顯的提升,摩托車駕駛員因車輛穩定性,能見度等問題,容易發生道路交通傷害,造成嚴重創傷甚至死亡。安全頭盔作為一種保護裝置,能夠有效降低摩托車駕乘人員在交通事故中因頭部受傷導致嚴重傷害或致死性傷害的危險性[14,15],貴州省駕駛員中有不佩戴頭盔經歷的比例為61.9%,應引起重視。隨著年齡的升高、人體各方面機能如反應速度、視力、協調性均開始下降,高年齡段駕駛者在駕駛時,發生交通傷害的幾率也相應增加,根據我國《機動車駕駛證申領與使用規定》中對于機動車駕駛員年齡、身體條件的相關規定,駕駛中小型車輛的年齡不應超過70周歲與60周歲、駕駛中小型汽車的最低身高不應低于155cm[16],而本次調查中,年齡在60歲以上的17.8%,而在70歲以上的占到了7.1%;身高低于155cm的占到了10.1%,身高對駕駛員的視線具有決定性因素,若身高過低,駕駛的視野范圍將會縮小,同時,腳踩離合器與剎車的反應性將會降低,肇事的風險將增大。因此,建議交管部門對于駕駛員的“門檻”應該制定寬進嚴出的考核標準以及嚴格機動車駕駛申請的審核力度。對于年齡偏大、身高偏矮的駕駛員要盡量避免,對于已經駕駛年齡限制的老年駕駛員采取有效的提醒措施,提醒佩戴安全頭盔和安全帶防止自身傷害,采取安全交通駕駛行為檢查。
本次調查中,近1個月內飲酒的駕駛員比例占到49.0%,每天飲酒的駕駛員占到18.3%,1個月內有10.9%的駕駛員有酒后駕駛的經歷。酒精也是引起車禍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隨飲酒量的遞增,車禍發生的相對危險性增加。酒精對駕駛員的操作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它可造成感覺神經傳導延遲,使駕駛駛員視覺和觸覺功能下降,反應遲鈍,思維判斷力降低,操作精度減弱,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從而引起車禍的發生。因此,在國家制定強制嚴厲的檢查機制下,加強對于酒后駕車的檢查力度、懲處力度、同時,也要提高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做到“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規范性駕駛行為。無證駕駛是導致道路交通傷害的直接因素。貴州省無證駕駛率達34.3%,高于酒后駕駛行為和疲勞駕駛行為的報告率,尤其值得引起重視,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只有經過正規交通駕駛學習和訓練后方能駕駛機動車[19],任何無證駕駛的行為均屬于違法行為。未經訓練后駕駛,對于各類交通規則與突發狀況無法做出正確駕駛意識判斷,極易導致行人與駕乘人員的傷亡。本次調查顯示睡眠時間不足6h的比例為12.9%,不足4h的比例為1.6%,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會影響人的學習、工作效率和健康狀態,由于睡眠不足和駕車時身體不適均能明顯增加發生道路交通傷害的危險性,這與駕駛員在困倦狀態下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對車輛的操控能力和駕駛期間的專注力會因此而產生偏差有關。機動車駕駛員作為道路交通的參與者,應努力改變自身的不安全駕駛行為,最大限度降低和避免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樹立規范的駕駛意識,杜絕酒后駕駛、疲勞駕駛、無證駕駛等情況的發生。
同時,因為駕駛員自身健康狀況引起的交通安全隱患同樣也不容忽視,駕駛行為屬于消耗體力的行為,尤其處于長時間駕駛中,無法及時進食,易導致體內血糖消耗大,極易出現低血糖;另外,部分駕駛員,例如出租車駕駛員、公交車駕駛員等,時常不能按時進餐,加上工作強度大,駕車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精力、體力,極易導致血糖降低。而低血糖容易導致四肢發冷、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心慌、惡心等癥狀的出現;當血糖濃度低于45mg/dl時,還容易出現低血糖晚期癥狀(除早期癥狀外還出現驚厥及昏迷等)。根據DonaldA等人的糖化血紅蛋白與機動車事故的關聯性研究,得出了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性就增加26%的觀點是一致的。盡管本次調查顯示,只有7.1%的駕駛員出現過血糖水平低于4mmol/L,但是所帶來的交通傷害風險卻仍然不能忽視。
3.6%和1.8%的駕駛員出現過視野模糊和平衡感障礙的情況,駕駛員保持良好的視野清晰和平衡感是保證其正常行駛的重要條件,人的正常視野范圍是60°左右,可視距離在180~420m,視野模糊將導致駕駛員對路邊的標識,指示燈辨識不明從而做出錯誤判斷。同時,平衡障礙是由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而導致感覺功能障礙,將會出現辨向錯位,行走偏向等特征,因此,在駕駛過程中出現視野模糊與平衡感障礙時,就可能會出現無法辨識限速標示導致錯誤加速、偏離行車道與對向車輛相撞、或者急停從而發生追尾等意外的發生。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上述情況發生在駕駛速度過快、行駛急彎、橋梁、下坡、隧道等路況時,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將會增大,后果更加嚴重。安全的駕駛得益于駕駛員良好的身體狀況與安全意識,安全意識可以通過增加道路交通安全知識培訓、定期組織駕駛員開展知識講座等方式進行,而駕駛員身體狀況,只能通過駕駛員自身來進行有效的調節。因此,有效減少隱患駕駛的風險只有提高駕駛員定期體檢的意識,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應規范駕駛員的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可能影響駕駛安全的疾病或癥狀,從根本上減少道路交通傷害發生的可能性,共創一個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作者:趙否曦劉濤張益霞李凌張靜李曉松孫良先單位: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