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冷庫里全年種植雙孢菇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利用閑置冷庫周年生產雙孢菇,每平方米可產15—20公斤,質量好,出菇周期短。
一、冷庫改造
1、菇床。一般為竹木結構,床寬1.3米,長度不限,擋板高約20厘米,層間高60厘米,底層距地面20厘米以上,走道寬不低于50厘米,一般冷庫可搭5-6層。
2、通風改造。將原有的通風口加上通風過濾裝置,制冷進風改為既可抽取新鮮空氣又能使冷庫內空氣循環(huán)兩種用途。3、安置暖氣片等增加冬季取暖設備。
二、基本操作
1、生產原料及配比。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需用麥秸3噸、濕雞糞2.4立方米、石膏0.2噸、尿素20千克、石灰100千克、過磷酸鈣60千克。
2、建堆與發(fā)酵。建堆前3天,先把麥秸預濕,同時加入2%石灰,然后再將一層麥秸一層雞糞進行堆制。濕雞糞要打成糊狀,并將尿素拌入,無糞塊出現。料堆寬2米、高1.8米.長度不限,堆頂為角背形,此時要求水分為75%。料內溫度要求為70℃~78℃,大約7天后,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把過磷酸鈣均勻加入,堆形改為寬1.8米,高度不變。大約6天后進行第二次翻堆,翻時把石膏均勻加入,這次應適當調整水分,寬度縮為1.6米,高度不變。第三次翻堆時,水分要求為68%。此時應測pH值,偏低時要用石灰或石灰水進行調節(jié)。每次翻堆都是在料溫不再上升或下降時開始,翻時要把上下里外全部翻均。一般翻堆4~5次,20天左右結束。
3、二次發(fā)酵。有條件的可用蒸汽升溫,即將培養(yǎng)料運到經嚴密消毒、殺菌的菇房內,由上到下平鋪在床架上,讓室溫達到57℃,料溫達到58—60℃,保持6~8小時,然后降至55℃,保持12小時,以后每天降2~3℃,8~10天降到28℃以下即可播種。沒有蒸汽條件的可將大堆破成1.5米寬、1米高的兩個弧形小堆,料底層中間用磚或架板壘起一個高30厘米、寬50厘米的通風道,再用塑料布蓋上,讓料溫升到55一60℃保持兩天,然后打開通風口降溫,總共需要7一8天時間。在結束前兩天,在料的表面噴入1:500的多菌靈溶液和0.5%的敵敵畏溶液,然后掀塑料布降溫可入料。整個發(fā)酵過程結束后,培養(yǎng)料要求顏色為棕褐色,無臭味,無氨氣,有料香,有放線菌菌落,草長10~15厘米,一拉即斷,糞草均勻,料疏松,水分65—68%,pH值7.5—7.8。
4、播種。將發(fā)酵好的料床上攤開壓實成20-25厘米厚,在室內搞發(fā)酵的溫度降到28℃左右時即可播種。⑴混播:1平方米播1升。其中3/4播到料內,1/4撒表面。⑵穴播:行株距為10厘米×10厘米,穴深10厘米以上,將大部分菌種播入穴中,少部分撒在表面,壓實。用種量同上。播種完畢用塑料薄膜覆蓋。噴0.5%的甲醛進行環(huán)境消毒,24小時后稍通風換氣。播種后3天之內不需較大通風,不需噴水,3天后微通風,室內要有新鮮空氣,溫度控制在22~26℃,空氣相對濕度85%一90%,一般15天左右,當菌絲長至2/3處時即可覆土。
5、覆土。將土表層以下20~30厘米的粘土挖出,讓陽光暴曬后敲成直徑為0.8~1.5厘米的顆粒。再混合加入15%的粉煤灰、1%~1.5%的石灰,然后用10%的甲醛和1%的敵敵畏噴灑,用塑料布覆蓋兩天后翻動土粒去除藥味,即可覆土。床上要求有良好的持水性和通氣性,pH值7.5~7.8。覆土厚度為3~3.5厘米,一次性把土全部上夠,整平,此時水分掌握在一抓成團、落地即散為宜,在以后的3~4天內,把床上逐漸調成飽和狀,但不要讓水分漏入料中,約10天左右菌絲長出土面。
6、耙平。當菌絲長出土面約50%時,要進行耙平(搔菌),深度以離培養(yǎng)料0.5厘米為宜,且要細要齊。3天后室溫溫度應降至16℃,促使子實體形成。
7、出菇。此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溫度16℃左右。當覆土表面或土表層下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子實體時,如果干燥需要噴水時一定要輕輕噴、量要少。霧滴要細,或只向空中和墻壁噴水。當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稍微加大噴水量和噴水次數,菇多多噴、菇少少噴,采菇高峰期一般不噴水。每次噴水后應立即進行室內風循環(huán)。
8、采菇及調整。當菌蓋直徑達2厘米以上時,可分級采收,每個周期可采4~5潮,每潮菇可連續(xù)收8一10天,約經5天左右下一潮菇即可采收。每收完一潮菇后要進行清床,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消過毒的覆土補平,重噴一次水。每個出菇周期為2~3個月,出菇結束1個月前即可進行下一次料的發(fā)酵。出菇結束后即清理出陳舊的培養(yǎng)料,遠離菇房作為優(yōu)質有機肥。然后將菇房徹底清洗,迎接下一個周期。
作者:宋燕青 單位:石家莊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