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險評估對電網檢修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家電網雜志》2014年第六期
在電網系統進行正常運行時,其中兩組母線負荷主要經過三條輸電電纜進行供電。根據以往的電網系統局部結構,電纜C1與C2以及C3的容量最大限制分別為400MW與170MW以及200MW。另外母線1與母線2上面的負荷分別為240MW與120MW。由此可見,該電網系統能夠滿足單元相關故障準則。無論哪條電纜出現失效,都不會造成其他電纜出現過載,進而不需要降低負荷,其中電纜C3如果要進行計劃檢修,制定的時間是48小時。而在進行檢修的過程中,電纜C1如果發生失效,就會造成電纜C2出現嚴重過載現象,并且損壞電纜C2,為了防止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運用以下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在電網系統正常運行時可以打開斷路器QF2,將電纜C2從母線2中斷開,進而將兩個負荷只由電纜C1進行供電。而當電纜C1發生失效時,可以閉合斷路器CF2從而使電纜C2只承擔170MW負荷。
第二種方案,電網系統進行正常運行的過程中對斷路器QF0進行斷開,從而使母線1中負荷全部由電纜C1進行供電,而母線2中負荷全部由電纜C2進行供電,當電纜C2發生失效時,可以閉合斷路器QF0從而使電纜C1可以同時對兩個負荷進行供電。另外當電纜C1發生失效時,可以閉合斷路器QF0進而使電纜C2承載170MW負荷。這兩個方案全能夠防止發生故障給電纜C2造成的損壞。而在進行風險評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準確判斷出竟是哪種供電方式發生風險的概率更小。
1計算失效狀態概率
電網系統一小時的平均實效頻率計算公式:由于電纜C1與電纜C2的修復時間通常要比電網系統失效頻率的倒數進行求得的平均失效間隔的時間要少很多。因此,可以把一小時的平均失效頻率近似當成一小時的失效頻率。而電纜C1與電纜C2的修復時間一般要比電纜C3利用的維修停運時間要長很多。因此,如果電纜C3維修完成之后,那么電纜C1或者是電纜C2的失效影響就會停止。另外電纜C1或者是電纜C2的一小時平均的失效概率,其中實效轉換公式為:
2期望缺供電量評估
假設1個小時作為一次切換時間的期望缺供電量評估,如果只有一個電網系統發生失效需要進行評估。那么這個失效狀態就關系到下面兩個子事件。
2.1在電纜C1發生失效的第一個小時之內,兩個負荷一定要進行切除,這時期望缺供的電量就可以EENSa=(240+120)×0.00013695×1=0.049302MWh這樣計算。
2.2在后續的時間之內,斷路器QF2進行閉合而且電纜C2需要承載170MW負荷。當電纜C1發生失效的時間在48小時之內的任一時間點。一旦在第一小時就已經開始發生失效,那么在后續的時間為47小時,以此類推。一旦在第48小時發生了實效,那么后續時間就為0。期望缺供的電量可以EENSb=(240+120-170)×0.00013695×(47+46+,+2+1+0)/48=0.611482MWh這樣計算。結果表明,一旦斷路器QF0與QF2質檢的切換操作時間是1小時,那么方案1與方案2擁有近似一樣的運行風險。而切換時間加長,方案2的風險將會略微增加。
3結語
實際上,總期望缺供的電量數值都比較小,也就表明不管選用哪一種方式電網運行系統的風險都會很低。綜上所述,通過實例論證能夠看出,風險評估并不是那么復雜。一旦缺少高級計算機的評估程序,電網系統運行設計工作人員依然能夠實行上述過程的計算。
作者:李義單位: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贛東北供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