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隱性知識的知識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隱性知識分類維度
1.1中外學者的權威分類美國哈佛大學大衛•帕金斯(DavidPerkins)教授提出隱性知識的四個方面:情感的———言語理解的———身體的———社會習俗的隱性知識,并認為專家擁有大量的隱性知識。此說經典,影響甚大。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育學院的艾略特(Eraut)教授把隱性知識分為三類:理解中的———行動中的———直覺性地決策中的隱性知識。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Nonaka)把隱性知識分為兩個維度,一是技能維度:包括難以掌握的“訣竅”及高度個人化的直覺、靈感和洞察力,二是認知維度:包括信仰、觀點、思維模式等,它們根深蒂固,讓人們習以為常,盡管不易表述,但對認識世界有巨大影響。我國學者江新、黃榮懷根據北京郵電大學博導鐘義信教授的“信息———知識———智能統一理論”框架,將其分為四類:基于身體的———言語的———個體元認知的———社會文化的隱性知識[6]。
1.2圖書館領域的兩分法結合圖書館的特征和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筆者借鑒野中郁次郎的分類觀點,將館員隱性知識分為兩種:(1)館員技能隱性知識。它主要指館員在長期圖書管理實踐中積累的科學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包括操作經驗、技術訣竅、管理技能等。如:流通館員能夠準確記憶各種資源的類型、方位,準確把握讀者需求,一次可滿足多位讀者要求;咨詢館員回答讀者咨詢快速、流暢、準確率高,應付自如。(2)館員認知隱性知識。它是反映館員對知識世界和未來信息管理總的看法與展望,包括愿景信念、心智模式、價值觀、忠誠度、洞察力、感悟力等。
2知識管理內涵、隱性知識的分享與挖掘
2.1知識管理、隱性知識管理
2.1.1知識管理的涵義知識管理理念創始人托馬斯•H•達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組織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途徑,從而提高組織的競爭能力[7]。組織學習理論的發起人彼得•圣潔(PeterSenge)認為新一代知識管理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擴散,更要關注知識的生成。它不僅借助信息技術,更注重基于復雜性理論來分析知識生成的機理,更強調以用戶和知識工作者為中心,通過彼此交互來擴散并生成知識。
2.1.2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從圖書情報大學科視角探究,邱均平先生認為,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而且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管理[8]。具體到圖書館學的知識管理,柯平先生認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既包括對圖書館館藏知識資源的組織與管理,又包括運用圖書館的集體智慧開展業務活動[9]。從知識流程角度看,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就是從知識學習到知識保存、知識共享和傳播、知識利用和創新的過程。按照知識服務的顯隱方式看,它包括顯性知識的分類編目、檢索流通與綜合析取,也包括隱性知識的挖掘、整合與分享等的管理。
2.1.3圖書館員的隱性知識管理對館員隱性知識的開發與利用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館員隱性知識管理包括對隱性知識的孕育與積累,以顯性化的形式分享與傳承,對顯性知識隱性化的內化與研修,為此,圖書館需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培育人文環境,激發館員潛能,提高館員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館員個人發展和圖書館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正能量作用。
2.2挖掘館員隱性知識,提高知識管理水平
2.2.1提高科學分類、館藏利用水平由于跨學科復雜文獻信息的科學分類較為困難,在實際工作中,編目館員存在不同維度給與文獻信息編目的靈活性與可塑性。如果流通館員與編目館員有效溝通,在編目維度取向和檢索路徑上達成默契,既有利于流通館員靈活掌握館藏,也有利于編目館員科學分類編目,就能實現經驗共享,激活各自的隱性知識,提高知識管理水平。
2.2.2提升由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圖書館員長期“浸潤”在書海中,必然獲得大量顯性知識,有的積淀為個體潛意識,轉化為隱性知識。根據波蘭尼的人類隱性知識總和遠大于顯性知識,館員確需立足所管“書山寶藏”,發掘隱性知識。圖書館應培養全知型學科館員,以更有效地實現知識增值和知識管理。
2.2.3挖掘讀者隱性知識、隱性需求讀者作為資源受眾群體,其心理需求、閱讀習慣、知識結構及對圖書館的認知和利用等,都能通過館員探尋其隱性知識,挖掘其隱性需求,從而形成館員隱性知識的重要來源[10]。這對嵌入式的個性化的知識管理意義重大。
2.2.4搭建知識融合、知識創新平臺隱性知識既是知識創新的關鍵,又是知識創新的內容[11]。圖書館員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吸收顯性知識,不斷地轉化為新的隱性知識,再和原有知識相互融合,就能激發創造性思維,產生新的知識結構,創造新的知識。
3館員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間的轉化策略
3.1顯隱知識的轉化模型由于個人和組織都蘊含著各自的隱性知識,這是創造人類文明的無形財富,但只有讓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才會更具有創造財富的價值。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Nonak)博士在深入研究了日本企業知識創新經驗和基于復雜性理論的知識管理后,創建了隱性知識轉化的經典理論模型,即SECI模型。他在1995年出版的《知識創新型企業》中提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四階段轉化理論”(SECI),揭示了知識流動轉化規律,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反復交互中,形成了“知識螺旋”。
3.2圖書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轉化規律及其可行路徑不論是館員個體還是館內部門,都存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筆者認為,這種轉化不只是歷時性的前后相續、彼此螺旋,而可能更多的是共時性的波峰浪涌,多項同時觸發與彼此鏈接。二者雖然在概念上可區分、相互獨立,但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3.2.1隱性知識間的傳播———社會化隱性知識間的傳播是館員的隱性知識從此個體傳達到彼個體的過程,它無需語言交流也能從別的館員獲得隱性知識,表現為館員間共同體驗圖書館工作經驗、服務技能及服務精神、職業道德等,還體現為達成工作環境的默契協同,觀察用戶的需求偏好和滿意程度,新老館員以體語為主的師徒傳授,與讀者通過借還圖書的體態語交流,與科研團隊的課題醞釀等。這充分體現出隱性知識的默會隱蔽性和個體整體性特征,它在崗位環境中潛移默化、積累經驗,館員親身示范或取長補短,重新組合產生新的知識、經驗,長期積累,形成隱性知識擴散的基礎,最終館員隱性知識得以豐富,并形成知識服務的觀念和能力,培育出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方面的隱性知識。圖書館在實施知識管理中,需要營造館員寓交流于無聲、享經驗于環境的人文氛圍,它既是產生關愛、信任和信念的場所,也是促進主體間隱性知識轉移的平臺,如新館員主動虛心學習、勇于實踐,體會動作要領,揣摩流程設計;老館員不吝經驗傳授,共享技能空間,耐心給與示范;館員間互相賞識,彼此默契;館讀間鼓勵交流互動,觀察用戶需求愿望、主觀感受等[12]。為此,館員還須提高人際交往藝術和把握用戶心理的能力。這一階段是零散、隱晦的知識凝聚過程,處于知識服務產品前研發階段,宜采取非行政性的引導、人文化的孕育形式。
3.2.2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外部化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是館員將自己潛隱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可描述的語言,通過模型推想、類別比較等思維加工,將感性知識提升為理性知識,將工作經驗轉變為科學概念。具體表現為館員的工作經驗總結、學術論文的形成過程與成果分享、科研團隊的課題討論、約請專家舉辦講座、業務參訓人員的內容傳達以及館員、學科專家和讀者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等。這些存留于館員大腦中的知識通過歸納、類比和概念化、理論化等手段挖掘、整理、總結出可表達的系統化的顯性知識,在實際管理中,一部分匯聚成圖書館業務指南、操作規程、規章制度、圖書館文化等,以便其他館員參考借鑒。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識共享。在知識管理實踐中,一是要采集和加工易顯性化的隱性知識。館員需要創建儲備經驗知識庫,使之成為共有知識財富。二是要挖掘用戶的隱性需求。如引導用戶真實、詳細地填寫所需服務內容、方式及期望,作為改進知識服務的參考依據。三是要鼓勵館員發表圖情領域學術論文、承擔科研課題,這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效途徑。整個過程體現出隱性知識偶然非理性和相對轉化性特征,將隱性知識升華為系統化、可表達化的顯性知識,實際上也是經典的知識創新過程。它屬于知識服務產品半成品階段,可采取行政化的組織激勵手段。
3.2.3顯性知識間的交流———融合化圖書館各部門及館員所有工作面上的信息采集、組織、管理、分析和傳播都是顯性知識的融合。通過顯性知識系統化、有序化,便于知識的檢索利用,如文獻的分類標引,書目、文摘數據庫的編輯,圖書的分類、排架、剔舊,專業刊物論文的收集整理,紙質資源數字化,電子信息的標引排序,搜索引擎的開發,學科資源的集中與導航,電子資源的在線推送等,都屬于顯性知識的序化與整合。這一過程融入了館員的大量信息活動,囊括了圖書館大部分工作。它是圖書館最為重要的知識管理模式,其價值體現在知識信息的快速檢索與移植生成的過程。顯性知識之間通過不同領域知識元素的相互借鑒、相互激發,從而產生與原有知識不同的新質知識。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新的顯性知識轉化與發現。這一過程的實現,一是充分利用傳統圖書館服務架構,深化知識服務,同時,加強對外合作,實現館際互借。二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更新信息設備、引進信息獲取和分析工具。三是聘請學科專家、信息技術人才參與網絡、群件、數據庫的收集與評價活動,以保證知識產品質量。這階段表現為全員性、多需求、多層次的知識使用和消費過程。它屬于知識服務產品制成品階段,可采取全組織的實干措施。
3.2.4顯性知識的潛隱化———內部化顯性知識的潛隱化就是圖書館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館員的某些工作就是不斷地將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如對所管理載體經典內容研究式閱讀,按類挑選流行圖書瀏覽式閱讀,按不同學科角度對同類事實信息的解讀與處理等,猶如憑藉各學科鑰匙開啟知識的大門,在腦海中經過篩選、過濾,移植入館員特有的知識體系,滿足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館員能從中總結經驗,達到自我完善。當提供給用戶的知識產品與用戶的實際需求產生偏差時,館員能想方設法尋找癥結所在,并及時調整服務策略,這就是顯性知識內在化、潛隱化的過程。顯性知識隱性化的目的在于實現知識應用與孕育知識創新。經過內部化階段,知識管理完成一個基本循環。圖書館可以采取定期對知識服務的開展進度、完成質量、用戶滿意度等進行評估,館員利用評估報告提煉“干中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并且通過不斷自我學習加以消化、吸收和提高,轉化為看家本領,作為參與新一輪知識服務的資本。這一過程表現出隱性知識的情景穩定性和相對轉化性特征,這是將個人思索、反觀、評估的東西內化為知識的醞釀過程,實際上是知識的消化反芻、催生新知過程,屬于知識服務舊品修復、新品孕育階段,可采取強化攻關、大膽否定、鼓勵創新、先行先試的理念及措施,促進顯性知識隱性化。
上述四種轉化形式與規律,在知識管理與服務中,各顯其能,相得益彰。圖書館有效地激活館員的隱性知識,避免分享障礙,提高轉化效能,將是圖書館走向知識管理的有效路徑。館員有意識地積累工作經驗和訣竅,充分發掘隱性知識,善于轉化為共享知識,必能提升職業價值觀和信息反應能力,從而利用隱性知識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創造性地開展知識服務。
作者:羅興社馬莎趙大志張建平單位:攀枝花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