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學視角的盈余管理動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盈余管理這一現象在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學術界對其是會計政策、經濟法規的合理利用還是一種違規行為,至今仍存在著不同意見。以往的文獻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是從會計層面來解釋這一現象,本文擬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盈余管理進行初步的分析。
關鍵詞:
盈余管理;理論;信息傳遞理論
一、盈余管理的內涵
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開始成為西方學者們的研究熱點,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與逐步發展,國內學者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但是對于究竟什么是盈余管理,學者們的觀點又不盡相同。一種觀點是從企業管理者的主觀意識出發,認為盈余管理是為了謀取私利而采取的一種行為。這種觀點起源于美國學者Schipper[1],她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為了獲取私人利益,通過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會計政策,或采取實際交易行為等利己的經濟活動,有目的地干預財務報告,使企業業績表現為管理層的期望值而非真實水平。Watts和Zimmerman[2]認為管理者出于個人的判斷,帶有目的地選擇會計方法以調控財務數據就是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3]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為了誤導某些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收益的理解,通過構造交易活動、利用可選擇的會計政策修飾財務報告的過程。魏明海[4]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為了達到其特定目的,對會計報告所做的沒有真實現金流量為基礎的粉飾行為。申慧慧[5]認為盈余管理是采用會計方法或真實交易使會計報告使用人對企業業績的理解偏離其真實本質。另一種觀點從會計信息質量出發,認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會計準則、法規規定的前提下,選擇能實現企業最大價值的會計政策的行為[6]。鄒小芃和陳雪潔[7]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在遵守會計原則的同時,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會計政策,從而使會計報告符合期望的行為。劉峰[8]也認為盈余管理是在不違反現行會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利用會計政策賦予的合法權利所做的利己選擇。寧亞平[9]認為盈余管理不同于盈余操縱和盈余作假,是指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所做的不損害公司價值的會計政策選擇和真實交易活動。還有一些學者將盈余管理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盈余管理指企業管理者為了謀取私利而操控會計報告的行為,包括合法和不合法的行為。狹義盈余管理僅僅指會計欺詐[10]。孫光國、劉爽和趙健宇[11]從盈余管理的方式出發把盈余管理分為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應計項目盈余管理主要指選擇會計政策改變企業盈余狀況,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指不僅改變企業賬面盈余,還改變企業現金流量,即真實發生交易活動,包括調整交易的時間和交易方式。盡管學者們對盈余管理有著不同的界定或解釋,但是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是由企業的管理者實施的。當不違反公司法和會計準則的條件下,企業的管理者自然而然地會選擇那些更有利于本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整經濟活動發生的時間和方式;第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企業或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實施盈余管理就是要讓企業的相關利益人向著管理者的期望去理解企業的經營收益。
1.理論根據Jensen和Meckling[12]的理論,由于現代企業普遍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也就是所有者(即委托人)聘請管理者(人)履行企業管理職能,包括企業的經營權和部分決策權,由此而形成了關系。基于經濟人的假設,委托人和人都會想方設法地努力實現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這兩者之間通常是有著巨大偏差的。所有者希望在同等條件下,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豐厚的回報,而管理者則希望獲得個人財富的增加和社會地位、職業聲望的提升。由于這種潛在而固有的矛盾,所有者為了約束管理者的行為,通常會與管理者事先約定報酬機制,將企業的收益狀況與管理者的薪酬水平緊密地聯系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收益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和職業聲望。這就刺激管理者在不違反法律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選擇那些能最大化企業收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同時,管理者為了提高自身隱形收入,也會盡可能地利用職務之便增加個人消費,最終達到個人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作為企業外部人的所有者很難判斷作為企業內部人的管理者其經營管理活動的合理與合法性,為管理者實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圖1將顯示關系的存在對企業管理者實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假設:企業規模不變;沒有任何稅收;無資本市場可以融資。定義:圖中左邊的縱軸衡量企業的收益;右邊的縱軸衡量企業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程度;橫軸表示管理者的個人收益,包括貨幣收入以及非貨幣收益;由于個人非貨幣收入的支出存在于整個時間過程中,而且未來的支出可能涉及到不確定性。所以,本文將個人收入定義為所涉及的各時期現金流量的概率分布的市場現值。在關系時,管理者(所有者)從企業中獲得個人收益時所受到的限制。當管理者的個人收益為零時,企業的收益最大為OV1。管理者從中企業中抽取一元現值的個人收益,就會使企業的收益減少1元。所以,V1I1的斜率為-1。在圖1中,曲線U1U2凸向原點,表示管理者(所有者)對企業收益和個人收益的偏好。隨著收益水平的遞增,管理者(所有者)的個人收益與企業收益之間的邊際替代率是遞減的。當企業的管理者擁有企業的全部股權時,企業的收益水平為V′。這時,無差異曲線U1與V1I1相切于點A,管理者的個人收入水平為I′,企業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程度為P′。由前面的假設可知,沒有任何稅收,沒有任何外部資本市場可以融資,管理者(所有者)也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實行盈余管理。假定原管理者(所有者)自己保留一部分股權為α(0<α<1),企業外部人購入1-α的股權。這時,管理者(內部所有者)將與外部所有者共同承擔其個人消費而得到的非貨幣收入的全部成本。管理者(內部所有者)在企業中每一元錢的個人消費,其承擔的成本為α乘1元,他的股權越少,承擔的成本就越低。此時,圖中的V2I2為管理者(內部所有者)面臨的預算約束線,其斜率為-α。因為如果管理者(內部所有者)愿意,他可以享受等同于他作為企業全部股份所有者時所享有的非貨幣收入。所以,他的預算約束線V2I2必定穿過點A。但是,管理者(內部所有者)因為只持有企業的部分股權,正如前所述,管理者在企業中消費一元的非貨幣收入的成本將由外部所有者承擔(1-α)乘1元。如此,便會刺激著管理者(內部所有者)增加其非貨幣收入的消費。外部所有者為了盡可能地使自己的投資利益達到最大,便會同管理者(內部所有者)訂立契約,使其貨幣收入成為企業收益的函數。這樣,管理者(內部所有者)為了盡可能地增加其貨幣收入以及提高自身聲譽等等,就會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使企業的收益最大化,進而達到個人總收益的最大。因此,在新的預算約束線V2I2下,管理者(內部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的點將由點A移動到點B。在這一點上,V2I2與U2相切,企業的收益由V′下降到V″,管理者(內部所有者)的個人收入(包括貨幣與非貨幣收益)也由I′上升到I″。同時,企業會計信息的客觀性也由P′下降到了P″。2.信號傳遞理論在現實經濟中,信息在市場參與者之間普遍是以非對稱的形式存在的。企業的內部會計信息在管理者與外部所有者、潛在投資者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呈非對稱分布的。管理者為了向外界傳達出本企業健康良性發展的信號,就會使用盈余管理,使本企業的收益水平平穩化。也正是由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才使盈余管理成為可能。圖2顯示了企業的收益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企業所有股票在資本市場的總價格及債券價格之和為企業價值。假設資本市場是有效的,至少半強式有效圖中縱軸表示企業價值,橫軸表示企業收益。曲線Y1Y2表示企業價值對收益的函數。它是嚴格遞增且凹向橫軸的曲線,因為企業價值隨著企業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邊際價值卻呈遞減狀態。曲線Y1表示當企業沒有實行盈余管理時,資本市場對企業收益的反應程度。當企業的收益水平為E時,企業價值為V1。如果企業的管理者對企業實行了收益平滑,使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及潛在投資者看好本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發展前景。那么,市場對于企業收益的反應函數就會由Y1上移到Y2。當企業的收益水平同樣是E的時候,企業的價值上升到了V2。正是由于收益平滑對企業價值的提升作用,使管理者具有強烈的盈余管理的愿望;正是由于會計信息在企業內部與外部的不對稱分布,為管理者實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平臺。
三、盈余管理的經濟學分析意義
盈余管理存在的經濟學基礎在現實經濟交易中是廣泛而普遍存在的。它也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只要有關系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盈余管理就無可避免。因此,想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盈余管理存在的現實基礎是財務報告的相對“真實性”。企業的財務報告不可能絕對地、一絲不差地反映其“真實”的經營狀況,更何況,沒有人能確定什么樣的財務報告是企業經營狀況最“真實”的寫照。首先,在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幾種業務交叉的經濟活動有著多種復雜的特性,對它們的會計處理選擇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可以有多種不同選擇。企業的管理者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一定會采用那些最有利于個人利益兼或企業利益的方案使企業賬面盈余達到所期望的水平;其次,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會涌現出許多新型的經濟活動,而同時相關法規、準則的制訂又相對滯后,這時就需要管理者根據個人判斷來選擇適合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經歷、不同處事態度的管理者選擇的方法很可能完全不同,導致同一個經濟活動的會計處理會出現兩種甚至多種顯著不同的結果。所以,即使管理層沒有扭曲財務報告的主觀意圖,也難以百分之百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這也說明了企業實行盈余管理的客觀存在性。盈余管理產生的經濟學基礎和現實基礎決定了其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將持續存在下去。正視盈余管理的存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法和會計準則等法規,盡量縮減盈余管理的空間,才是正確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魏明海.盈余的預期管理與盈余管理[J].審計研究,2005(3):18-22.
[2]申慧慧.環境不確定性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審計研究,2010(1):89-96.
[3]威廉姆斯科特,財務會計理論[M].陳漢文,夏文賢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鄒小芃,陳雪潔.
[5]劉峰.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質量———紅光實業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1(7):7-15.
[6]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
[7]沈烈,張西萍.新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7(2):52-58.
[8]孫光國,劉爽,趙健宇.大股東控制、機構投資者持股與盈余管理[J].南開管理評論,2015(5):75-84
作者:彭白穎 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