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競爭優勢理論的中小外貿企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福建中小外貿企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劣勢和威脅;而同時,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已進入到“后危機時期”的復蘇階段,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并未改變,中小外貿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使得中小外貿企業具備一定的優勢和機會。1.S(strength)-優勢與W(weakness)-劣勢與大型外貿企業相比,福建中小外貿企業具備一定的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小外貿企業在組織結構、市場反應能力、激勵機制、決策效率等方面比大型外貿企業更有優勢,但在人力資源、融資能力、創新力量、市場網絡和市場信息等方面明顯弱于大型外貿企業。2.O(opportunity)機會和W(weakness)威脅當今世界經濟正在調整與轉型中艱難復蘇,在復雜的大背景下,福建中小外貿企業既面臨特殊時代帶來的發展機會,也正在面對巨大的威脅和挑戰。
二、福建中小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對策建議
面對嚴峻的外貿經營形勢,福建中小外貿企業走出困境、維系生存、尋求發展的出路在于轉型升級。關于什么是轉型升級,目前尚無定論,筆者比較認同的理解是,轉型升級是淘汰落后的產能,提高整個產業的水平,向產業鏈的兩端提升,在本產業內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鞏固自己的產業地位,做到長期生存。比如對于福建中小外貿企業而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盡量規避劣勢,在增加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利用機制靈活的優勢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等方面實現轉型升級。
(一)加強技術創新研發,增加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值,提升競爭力面對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傳統出口市場嚴重萎縮的現狀,我省外貿企業均受影響,但出現分化,技術含量不高、靠低價出口盈利的企業日益陷入窘境,而注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外貿企業則逆勢而上。長期以來,我省外貿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服裝玩具等輕工業品為主,近年來,雖然這種格局有所改變,科技類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問題是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方式,我省對歐美等主要市場出口實質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所以這類產品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力就是價格,而對外出口多以美元計價,而人民幣的對內升值也使得外貿企業的采購、生產、人力等成本上升,這樣,外貿企業拿到手的通常以外幣計價的貨款即面臨著貶值的風險,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價格優勢蕩然無存。這一點在中小外貿企業中體現尤其明顯,因為中小外貿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就弱。據商務部2013年5月公布的抽樣調查顯示,77.5%的企業今年1至4月在手合同利潤明顯下滑,73.4%的企業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利潤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6.6%的企業表示會影響正常履約。要走出困境,必須充分開展市場調研,洞察國外客戶需求,加強技術創新、研發,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增強產品本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獲取出口優勢。
(二)加強人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研發和創新能力的外貿人才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我省中小外貿企業需要培養一批具有研發和創新能力的外貿人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依靠國外的技術轉讓永遠無法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中小外貿企業必須走自主創新、自主研發之路,可以爭取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也可與其他大企業聯合,改進現有的工藝,加強新技術研發。而外貿營銷人員需要及時準確地將市場需求信息傳遞給技術人員,企業應利用其激勵機制靈活的優勢,采取有效的措施、創造有利的條件激勵他們創造出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三)拓展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依靠低廉的勞動力贏取成本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據有關數據統計,在全球產業鏈中,研發、營銷和零售環節位于“微笑曲線”上升的兩端,是高附加值環節,這個環節獲得的利潤占整個產品利潤的90%~95%;而生產制造和我們的貿易環節位于曲線的弧底,僅占整個產品利潤的5%~10%。而近年來,受人民幣對內升值等因素的影響,用工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逐步喪失,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外貿企業在競爭中舉步維艱。因此,我省中小外貿企業應利用自身機制靈活的優勢,努力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在轉型中強調創新驅動,利用高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改變“代工”、“貼牌加工”的經營模式,加大新產品、優勢產品、特色產品、高端產品的研發力度,優化產品、市場和客戶結構,不斷開拓新業務,同時可以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將經營范圍向服務貿易領域拓展。
(四)開拓新興市場,出口適銷產品長期以來,我省對外貿易的主要出口市場集中在成熟的歐美市場,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沖擊,兩大市場嚴重萎縮,出口風險上升,對于抗風險能力弱的我省中小外貿企業而言,應該借機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東盟、中東、非洲等都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相對于競爭激烈的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可以讓我省中小外貿企業走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潭,而且,新興市場還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的優勢。發育尚未成熟的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相對較為短缺,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正好可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我省中小外貿企業可以利用自身機制靈活、決策迅速的優勢,加強市場調研,及時調整方向,開發適合新興市場的產品。而且,對新興市場的貿易還可利用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降低匯率風險及交易成本。
(五)加強品牌建設,培育自有知識產權品牌作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產品質量、性能、滿足消費者效用的程度以及企業文化的綜合表現,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今天,更是成為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象征。處于成長中的福建中小外貿企業,有望成為明天的大企業,但在品牌建設和經營方面顯得比較落后,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首先,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品牌建設是當前爭奪市場份額求得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者、企業家必須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并提到戰略的高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品牌戰略。其次,對于技術、資金實力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而言,實施品牌策略要注重開發行業領導者尚未涉足的領域搶占細分市場,并根據這一市場消費者特點在產品質量、包裝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再次,可以充分利用成本低廉的互聯網推廣品牌,快速尋求貿易伙伴。最后,品牌經營必須持之以恒,而且企業還必須樹立品牌保護意識,及時做好品牌注冊工作,培育自有知識產權,利用法律武器避免企業利益受損。
(六)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降低運營成本金融海嘯來襲,人民幣持續升值,福建中小外貿企業的出口風險加大,在此困境中,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尋求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是分擔風險,促進轉型,幫助企業走出困境的重要措施。電子商務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交易活動更加方便快捷,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大量減少人力、物力,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據對我省中小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在開展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中,49.80%的企業擴展了銷售區域,45.97%的企業實現了品牌提升,59.48%的企業增加了客戶,51.61%的企業實現了銷售量增長,46.57%的企業降低了營銷成本。
(七)加強銀信貿關系建設,參與行業預警機制加強銀信貿關系建設,努力構建公共服務平臺。中小外貿企業存在出口風險防范上的先天不足,往往因為無法及時了解國外市場的變化和國家地方相關政策調整等因素,不僅享受不到政府的鼓勵支持政策,還可能陷入經營的困境。因此,加強中小外貿企業與地方銀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行業協會之間的關系建設至關重要,地方銀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行業協會應盡可能向我省中小外貿企業提供市場和政策信息,建立預警機制,有效應對日益增加的貿易摩擦。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機構應致力于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出口信用集約保險、信息、物流等“一站式”增值服務,打造一個助推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的國際貿易服務生態鏈,使大企業優勢資源更有效利用,中小企業獲得更有效幫助。
(八)爭取政策支持與保障我省中小外貿企業要走出困境,還要積極爭取國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與保障。有關部門要努力破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種種要素制約,為中小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掃除障礙,在市場準入、資源、人才引進、知識產權、水電地氣、社會保障、勞動用工等方面給予我省中小外貿企業更加透明和公平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業務指導和政策引導,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發展規劃和經營能力,在融資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降低中小外貿企業稅費負擔,繼續實施出口退稅優惠政策,為我省中小外貿企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
三、結語
總之,轉型升級需要企業自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及商會多方共同努力。我省中小外貿企業必須審時度勢,正確看待當前面臨的國際國內經營環境,正視困難和威脅,探求便利與機會,認清自身優勢與弱勢,實施轉型升級戰略,揚長避短,走開拓創新之路,尋求自身的突破,同時努力爭取政策支持,充分用好政策,盡快走出困境,獲取自身的持久競爭優勢。
作者:鐘玉梅單位:福州黎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