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社會生活尊卑的體現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現紅單位: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丙漢初尚右,武帝以后尚左代表者如晁中辰先生④,主要根據是,第一,《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呂后時,王陵為右相,陳平為左相,后為右相。后來在迎立漢文帝劉恒后,陳平為討好文帝,將右相之位讓與周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賜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戶。”第二,引用了上文“右賢左戚”的例子。第三,史書中多有關于“左遷”表示位降的記載,漢高祖以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稱其為“左遷”。(《史記•張丞相列傳》,筆者加)第四,史籍有“在其右”之說,“上(漢高祖,筆者加)盡召見(田叔等十余人),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史記•田叔列傳》,筆者加)武帝以后尚左的事例有:《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漢書•史丹傳》、《后漢書•馮奉世傳》等記載某軍事官由“右××”升遷為“左××”。丙觀點可以作為乙觀點的補充。
⑤丁行政職官尚右,軍事職官尚左張焯⑥先生主要利用西漢百官朝位⑦進行分析,并舉以其他文獻記載。圖示:據圖可見,皇帝左側的文官隊伍以右為上(首),而右側軍官隊伍則以左為上(首)。張氏又舉例說明軍事上尚左的事例有:漢景二年至武帝太初元年設左右內史,以右為尊;東漢建武二年間羽林左監軍高于羽林右監軍。張說可從。戊等級尊右,禮俗尊左康蘇先生指出,在古代中國,諸如進門、升階、就坐、安席、拱揖、停柩、下葬、入廟、定位、站班等方面,是尊左(但古代“喪事”和“用兵”則是尊者在右);某些抽象事物區分則是“尚右”的,“左”與“右”只表示高下,不表示尊卑;而歷代官序,或“尊左”或“尚右”,變化無常,毫無規律。
①康氏的主要依據是《紅樓夢》、《史記》、《辭源》、《禮記》等,且這些材料反映的多是記載于書面的社會上層的情況,與現實生活還有一定差距。己將左右的尊卑含義二分張靄堂先生指出,左右二字的第一個尊卑含義是:用左右手做比時,“右”尊于“左”。右尊除表示權力較為尊、重之外,還可以用于兇事方面。左右的第二個尊卑義主要表現在職官名稱上,我國古代的左職大多是尊于右職,不僅春秋時楚國尚左,漢時匈奴尚左,三國時魏、吳尚左,而且魏晉以后除元朝外,直至明清都是以左為尊。以左為尊的現象還表現在特定的事件如吉事、奉獻、軍將和乘車等方面。②以上討論,注意了尊左與尊右存在的范圍之別,其中戊和己將左尊與右尊含義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所依托的材料并不全面,且未對形成原因做具體、深入的分析。其實,在社會禮俗方面,自唐代就有不同看法。司馬貞“左驂”注說:“又斬其馬之左驂,以御者在左故也,”③言外之意,在車位上,尊者位于右。而顏師古卻明確指出“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
④李賢則言:“乘輿,尊者居中,執轡在左。”⑤尊者在車上的位置有右、左、中三種,可見從唐代開始,乘車中的左、右尊卑,就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二社會生活中,“左”、“右”并不具有絕對的尊卑概念考古材料給了我們更為豐富、直觀的信息。古語云“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隨,立則有序,古之義也。”⑥車馬出行圖是漢畫像石、畫像磚中很普遍的畫面,信立祥先生稱車馬出行圖“不僅數量大,而且刻畫生動,氣魄恢弘,是漢代畫像中最典型、最精彩的部分”,⑦這些畫面反映的多是他們的生前現實和死后想象,⑧且車馬出行圖是“表現運動的過程”,⑨所以他們在車上的左、右位置是漢代“尊左”、“尊右”觀念的有力反映。以下是筆者對目前已公布的畫像石、畫像磚中車馬出行圖的全面統計:有的車馬出行圖,有文字表明主人是“二千石”官字樣,“多數祠堂或墓葬的畫像石,只有一幅出行圖,而一般講,這是表現主人生前最高身份的”。
③有的則不是,“有些車馬圖,由于主人是沒有官秩的當地豪強,只有主人夫婦的二、三輛車,沒有導、從之車,也就算不上是什么出行圖了。這在陜北畫像石中,由于墓門或后室之間的門框上,常用題刻把墓主的姓名和身份標記出來,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這樣一種情況,正從另一側面表示出這種圖中的車馬行列,的確是按照身份高低而按當時的制度來安排的”。
④兩表顯示:漢代尤其是東漢,尊者的位置似乎與車的行駛方向有關:向左行駛時尊者多位于車左,向右行駛時尊者多位于車右,這完全是很隨意的事情,并不代表固定的尊卑觀念。車馬出行圖的行駛方向既有向左又有向右,數量上并沒有十分懸殊的差別。即使在同一畫像石中,表現兩個不同方向的行駛也有好幾例。這種現象同樣出現于迎歸場面中。以下是拜謁、宴飲場面中尊者位置情況統計:拜謁、宴飲是漢畫像石、畫像磚中的另一重要內容,從上表可見,兩漢時期尊左多一些,但尊右也有相當數量,沒有固定做法。又,按照禮書記載和前代考古發掘結果,墓葬中男尊女卑是有規定的,筆者對夫妻墓葬中男女位置進行了大致思考(限挑選已確定男女身份者)。高智群先生據《儀禮•士婚禮》指出:“(周代貴族)以東(左)為陽,西(右)為陰,因此室中夫婦臥位是婦席在西而夫席在東,表示男尊女卑”,他通過對晉侯墓地的葬制研究指出:“從晉侯墓地第二組晉侯墓(M6、M7)起,夫婦異穴并葬的位置開始固定為‘男左(東)女右(西)’……這種現象絕不是偶然的巧合,應是周人‘尚左’習俗在墓葬制度上的反映……晉侯墓地的朝向當為坐北朝南,夫婦穴位置和整個墓位安排都體現出‘尚左’的特點,這正是出自禮制的需要。”①但從漢代的墓葬習俗看,這種習慣并不是定制,僅從夫婦合葬墓中看,男性位置與女性位置并沒有明顯區別。如甘肅酒泉東漢合葬墓中就既有男左女右又有男右女左的現象,②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二號墓各據東西,采取分穴合葬的方式,薨于呂后二年的馱侯利蒼葬在西邊,其妻葬在東邊。
③是為男左女右。在甘肅武威、貴州地區、山東地區也有類似情況,
④這些體現了無論中原還是邊遠地區,在漢代人的實際生活中,并沒有十分嚴格的“尚左”、“尚右”觀念區分。分析文本,我們不可忽視“左”、“右”提出的初衷。彭美玲先生指出:“很早開始,人們便習慣以‘左、右’來分判某種‘人數非一而職責近同’的職稱。”
⑤我們來看甲骨文中的記載: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五九七)戎馬,左、中、右人三百。(《殷墟書契前編》(三•三一•二)可見,左與右的書寫順序并不固定。筆者還注意到,左官與右官的待遇有時并無區別:如《漢書•百官公卿表》“廷尉”條:“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⑥《后漢書•百官志》:(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筆者加)“尚書六人,六百石……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
⑦該志還有許多類似記載:如左、右中郎均是秩比二千石,左、右仆射均是秩比六百石,左右都侯均是六百石。追溯“左”與“右”的本義。從字書看,《說文》右作“”,許慎釋為“手也,象形”;
①左作“”,釋為:“手也,相左也。”
②目前所見最早提到“男左女右”的見于《禮記•內則》:“三月之末,擇日翦發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鄭玄注曰:“鬌,所遺發也”。
③無論從文字學還是《禮記》原文以及鄭注中,我們都讀不出男左女右含有尊卑之意,當時用“左”、“右”,只是習慣而已。從“左”“右”二字發展歷史看,清人王筠曰:“古之‘’、‘又’,今用‘左’、‘右’;古之‘左’、‘右’,今作‘佐’、‘佑’”
④,可見許氏、王氏均未明確指出左與右的尊卑之別。至于在官制上的不同,只是表示高低不同而已,但左官與右官之“秩”大多是相同的,而且由于復雜的政治原因,“尚左”與“尚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古代中國,始終說法不一,趙翼在“尚左尚右”條開端就說“尚左尚右,諸家之說紛紛。”
⑤王子今先生也說:“歷代尚左尚右的風習曾發生反復演變,而戰國秦漢時代尤其紛雜混亂。”
⑥三被忽視的一項———方位詞其實,在區別尊卑方面,我們忽視了另一因素:方位詞。古代常見“左東右西”、“左南右北”的說法。殷商卜辭中就有方位詞的記錄,據彭美玲先生的研究,“殷商卜辭關于方位的指示詞,已包括上下、內外、左右、東西南北中等。”
⑦《儀禮•士冠》中冠禮規定:“擯者告,主人迎出門左,西面再拜,賓答拜……賓西序東面。”
⑧古代匈奴人的習尚是“其坐,長左而北向。”
⑨正義云:“其座北向,長者在左,以左為尊也。”可見,東西南北和左右在表示尊卑方面,是同時應用的。那么,座次有尊卑之別嗎?漢代是有的,《漢書?高帝紀》曰:“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瑏瑠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鴻門之宴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張良西向侍。”瑏瑡項王自尊,亞父次之,置沛公于卑坐。“信乃令軍毋斬廣武君,有生得之者,購千金。頃之,有縛而至戲下者,信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而師事之。”師古曰:“鄉,皆讀曰向。以東向坐為尊。又如:“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責之。”
①可見,東、西、南、北這些方位詞是有尊卑含義的,一般以東向為尊。四結論與思考綜上,在漢代政治生活中存在尚右、尚左的情況,主要表現在行政職官以尚右為主,軍事職官以尚左為主。而在社會生活中,尚左、尚右并不十分明顯,對此我們應立體化、多維度地看待。對于古代中國的尚左尚右問題,首先要明確左與右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有尊卑之別,其次要看是在什么領域,還要看是在什么歷史時期。進一步思考,制度層面上的改變是顯性的,而文化、價值或心態層面上的改變則是相對隱性的,二者的改變幅度往往不相適應。在討論某一具體問題時,我們往往會忽視它產生的原本面貌。“禮”究竟為何而產生?文獻典籍告訴我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
②這是禮形成的原由。《史記》太史公曰:“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③首次執行于漢七年十月的禮儀乃“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④美國人類學家之父鮑亞士(Fransboas,1858-1942)說過,文化現象“越復雜,它們的規律就越具特殊性,想建立一個適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例,并能解釋它的過去與預測未來的概括性的結論是徒勞的”。
⑤尚左與尚右廣泛分布于吉、兇、軍、賓、嘉諸禮,在日常生活中諸如衣、食、住、行方面表現多樣,體現了多視角的古代中國文化。
⑥本文即是在此基礎上對某一特定時間所做的考察,也是對前人研究的一點補充。分析問題,要做到因人、因時、因事、因地置宜,不可籠而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