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腐敗問題的社會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腐敗一直是存在于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問題之一。任何國家都不能做到完全的清廉,也不能完全杜絕腐敗行為的產生,更不能徹底消除滋生腐敗的土壤。當前,學術界對于腐敗問題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公共權力或公共職位為中心的政治學界定和以法律為中心的法學界定,本文嘗試以社會學中的社會越軌理論來分析腐敗問題。
關鍵詞:
腐敗;社會學;法律
一、從社會學角度定義腐敗行為
社會越軌是指社會成員偏離或違反現存社會規范的行為。在社會學理論中,“社會越軌”是一個中性詞。從狹義上來講,“社會越軌”說的是在社會上發生的違反法律法規和道德的事件,它實際上是“負面評價”的行為。當前,西方的一些學者也在嘗試從這一視角去定義腐敗,即在社會越軌理論基礎上來定義腐敗,具體來說就是對于腐敗的定義不僅僅局限于它是對公共權力濫用,對公共職位的失職,而是將其視為是對于社會法律法規和道德原則的違反和背離。因此,從越軌理論的視角出發來定義腐敗,則可以得出腐敗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越軌行為,這是一種個人或群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違反社會中法律法規及道德原則,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資源,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其行為主體就是掌握公共權力和資源的公職人員。
二、我國腐敗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其后果
(一)社會根源1.社會制度的缺陷與社會秩序的缺失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但是,制度的改革和轉變并不是一步就能完成,制度的改革與轉變通常是由時代環境來決定的,但是制度的變遷是落后于時代變遷的,即存在滯后效應,并可能導致制度缺乏或存在缺陷,執行效率低下等問題。2.社會文化的不足與腐朽文化的慣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腐敗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自古有之。在我國,封建殘余思想仍然存在,并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產生了一種文化慣性,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來自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沖擊著社會主義文化,這兩者的結合,催生了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腐敗生活方式等文化畸形產物,對于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人民正確的思想、信念及價值觀的確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并不斷侵蝕著我們的干部隊伍。3.社會教育在糾正社會從政價值取向偏差方面的無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變遷,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從政主體產生了新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但是這一轉變并不都是正確的,有的發生了扭曲,甚至背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最重要的一條是,在經濟得到可喜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沒有告訴人民,包括共產黨員在內,應該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我們對社會的廉潔從政的思想教育出現了教育對象不夠明確、教育內容單薄、教育形式簡單、教育方法落后,在全社會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優良政風、民風,自覺抵制落后的思想意識與腐敗文化的侵蝕等方面效果不夠顯著。
(二)后果1.危害社會穩定因為腐敗所產生的社會分化問題會對社會的正常發展產生巨大的阻礙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腐敗作為一種違反社會法律的行為并不能形成社會認同,產生不合法感,從而形成不穩定因素,甚至沖突。另一方面,腐敗所產生的社會分化會使得社會成員產生不公平感。就目前而言,以上兩種社會成員對于社會分化的看法同時存在,而且較為強烈,特別是不公平感會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容易形成對社會的直接的威脅。2.社會秩序重建難度加大腐敗行為的本質特征是對于現有制度的違反和越軌行為,這就說明當腐敗行為自現有規則漏洞中產生后,現有規則對其缺乏有效的調控能力,這又使得腐敗行為必然從更大的層面上影響現有制度尊嚴性和權威性,進而形成一種的惡性循環,不僅使得現有規則受到破壞,而且極大的阻礙了新的有效的制度和規則的產生。也就是社會秩序的重建難度大大增加了。
三、反腐敗行為的阻力分析
(一)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當前,反腐敗已經從各個層面展開,中央以極大的決心強力的反腐,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腐敗分子。但是出于對自身既得利益的維護,腐敗分子絕不會坐以待斃,他們肯定會組成既得利益集團,對于中央的反腐工作進行或明或暗的抗拒和斗爭,混淆視聽,干擾反腐工作的正常開展,給反腐工作制造障礙。
(二)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狀況腐敗案的呈現,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并沒有完美達到預期效果,部分人民群眾并沒有因此感到社會的公平,反而增加了民眾對于政府官員的不信任感,嚴重者還可能心理失衡以及強烈的不公平感,這就使得這部分群眾成為了引發政治風險和社會動蕩的潛在威脅因素。
(三)社會心理、社會風氣的慣性在錯誤的心理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部分群眾會出于對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慮,會對社會的認識產生群體性的偏差,使得風險產生的概率不斷加大。長此以往,腐敗行為形成了一種與主流健康文化相對抗的亞文化,即官場“潛規則”這種錯誤的價值導向。而在這錯誤的價值導向下,眾多從政者的道德是非觀念被扭曲了,形成了對腐敗麻木的社會心態和風氣。
四、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反腐敗的思路與方法
(一)健全反腐敗的制度體系必須健全反腐敗的制度體系,建立相關的制度對權力進行合理監督、懲罰,只有相關制度得到完善,我們的反腐敗斗爭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除了要完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還應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落實監督制度,認真完成監督工作是從根本上保證廉政建設成果,落實與實施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紀檢監察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建立健全監督考評體系和檢查機制,創新工作方式。
(二)加強教育,糾正失范的社會風氣和文化1.明確教育對象要因材施教、分類引導,針對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是我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要針對這一特性對廣大黨員從思想、政治、作風等方面進行深刻的教育和學習,使其從思想上形成作風清廉的認識,在行為上貫徹落實反腐倡廉建設。要針對社會大眾是重要參與者和監督者這一身份,加強引導,讓其自覺參與各個環節并履行好監督職責。2.拓寬教育內容一是可以進行廉政文化史的教育,包括中國廉政文化史和地方廉政文化史的教育;二是樹立典型,可以包括包拯、海瑞的歷史廉政人物以及我黨在革命、建設的各個階段涌現出來的廉政人物;三是可以學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典反腐實例。3.豐富教育形式以上教育內容應當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展,包括編寫教材、紀錄片、短信平臺、新媒體平臺、情景劇、舞臺劇等具有群眾性、歷史性、時代性及明確的目標性特點的方式,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思想上形成自覺抵制腐敗行為以及落后思想文化的正確價值取向,形成反腐倡廉的價值觀念,從而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和價值支撐。
(三)推動社會階層健康有序流動要努力推動建立健康的階層流動“游戲規則”。健康的階層流動應該是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公平是指在階層流動上人人平等,不區別對待,保證上下階層的健康正常流動;公正指的是讓應當流動的人實現流動,即建立正常的“競爭體制”,當上階層的人所具有的競爭優勢不能支撐起所在的位置時,應當將其淘汰,當下階層的人具備競爭優勢時,應當使其向更高階層流動;公開是指階層的流動機制應做到公開化、透明化,要杜絕“暗箱操作”的流動機制。因此,階層流動機制的制定要牢牢把握住健康發展這個階層流動的本質內涵,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證其原則性,并在此基礎上有序的,有層次的進行,鏟除可能滋生腐敗的土壤。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美]韋托•坦茨.世界范圍內的腐敗:原因、后果、范圍和醫治對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夏玉珍.中國社會規范轉型及其重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作者:蔡治廷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思想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