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河北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
(一)模型選取國內學者王金營對有效勞動模型進行改進,并提出了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其中,Ht為盧卡斯所說的有效勞動投入,ht為勞動力具有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簡稱人力資本水平。該模型不僅充分考慮了人力資本的生產功能,而且充分考慮了人力資本對其他非人力資本要素的外部性作用,真實的反映了產出與要素投入之間的函數關系,為準確判斷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模型。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處理本文主要選取了以下數據:首先,國內生產總值(Yt)數據,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全部價值的總和,是國際上反映各國或地區經濟增長水平的重要總量指標[2]。本文選擇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來衡量河北省產出水平,并且以2002年的價格指數為基期,剔除了物價指數變動的影響;物質資本存量(Kt)數據,物質資本投入量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增長的快慢,各年物質資本投入量等于固定資本存量與流動資本之和。物質資本存量有多種度量方法,本文采用被OECD國家廣泛采用的永續盤存法進行度量,并且,本文參考李京文教授等人的資料,采用經驗的折舊率進行計算,1990年后平均折舊率為5.6%;人力資本存量(Ht)與人力資本水平(ht)數據,這兩項數據在上文中已經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三)回歸分析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最終得到以下回歸結果:調整后可決系數R2為0.993,回歸方程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檢驗值F的收尾概率為0.000,模型顯著水平很高,通過了F檢驗;各個擬合系數對應的t值對應的收尾概率均小于0.05,置信水平均達到了95%。標準化后的擬合系數系數分別為0.779和由上述模型可知,河北省物質資本存量每增長1%,其GDP則會增長0.779%;人力資本存量每增長1%,其GDP則會增長0.221%,河北省人力資本水平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其產出彈性為0.221。河北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綜合貢獻份額為0.442,物質資本存量產出彈性遠大于人力資本產出彈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河北省的經濟增長仍然屬于物質資本驅動型[5]。人力資本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河北省需要采取措施促進人力資本發展,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從而充分發揮人力資本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河北省提高人力資本的對策
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高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但是,河北省人力資本存量產出彈性遠小于物質資本產出彈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本文主要從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激勵機制、農村人力資本三個方面提出提高河北省人力資本存量與水平,充分發揮人力資本促進經濟增長作用的對策。
(一)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最重要的投資方式之一,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教育投資較少,生均教育經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除此,河北省教育還存在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教育與市場脫節等問題。河北省需要改善教育投資狀況,首先,河北省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使教育投入增長的速度在預算與決算時要高于各級政府中同級財政增長的速度,與此同時,動態的確定一個較高的能和GDP掛鉤的教育投入的增長率。其次,河北省應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與渠道,逐步實現教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從而形成一個以政府教育投入為主導,學校、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為輔的多元化的教育投資的渠道。最后,河北省政府積極鼓勵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從而有效的增加教育投資資金。與此同時,河北省還應高度重視職業技術培訓、科技創新、健康保健等的發展,加大各項人力資本投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對人力資本的促進作用。
(二)建立人力資本激勵機制河北省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部分部門仍存在論資排輩現象,抑制了中青年創新活動,不利于人力資本產出彈性的提高,河北省應盡快建立以評價機制、選拔任用機制和分配機制三位一體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本評價機制與選拔機制,從根本上防止人才評價和選拔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讓各類人才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中成長。其次,建立以業績和績效考核為依據的分配激勵機制,使人力資本價值在分配制度上充分體現,促使河北省人力資本投資的實際收益和市場收益盡可能的接近,從而在不斷完善人力資本產權的基礎上提高人力資本的邊際產出效益。通過建立三位一體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最終形成物質激勵、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三者相結合的良性互動機制,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
(三)將農村人力資本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轉移勞動力較多,充分利用這些農業轉移勞動力將會成為人力資本新的增長點。河北省要使農業轉移勞動力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主要可以采取遠期與近期兩種措施:首先,遠期措施是指提高農村教學水平,加強農村適齡人口的教育,提高其受教育程度。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將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解脫出來,向其他產業轉移,彌補其他產業勞動力的不足狀況。其次,遠期措施是指對農業轉移勞動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本,提升其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從而使其能夠找到更適合自身的工作,從事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崗位,最終提高農業轉移勞動力收入水平,并推動經濟增長。
作者:柳佳龍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數據來源1.實際產出量。采用A省的GDP作為實際產出量,并以1978年作為基期進行標準化。2001-2011年A省地區的GDP數據可以通過該省份統計年鑒獲得,通過對比同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得到以1978年為基期的標準化數據。2.物質資本投入量。本文選取固定資本存量作為物質資本投入的數據。鑒于數據資料的原因,采用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折舊”來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也通過對比同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得到以1978年為基期的標準化數據;折舊按照5%水平處理。3.人力資本存量與水平。人力資本存量與水平,如表1所示;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描述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二)實證分析為了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本研究計算了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3所示??梢钥闯?,各變量之間高度相關,因此可能存在共線性。進一步計算各變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脹因子,結果如表4所示。一般認為容忍度小于0.1,方差膨脹因子大于10,說明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可以看出,各自變量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為了解決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本研究進行了嶺回歸分析。“嶺跡”(見圖1)顯示在k=0.2以后,三個自變量的線形趨于平穩,所以選擇k值為0.2。從估計結果(如表5)可知,整體模型的解釋性很好。其中,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為8.31%,這說明A省的經濟增長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物質資本要素的投入,屬于典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極低,僅為0.11%;人力資本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7排在第二位。而這三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之和僅為11.79%。
二、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基本模型設定,仍然可以利用公式:但是需要對這一公式加以變形,即將H分解,以體現人力資本的結構。具體將上式分解為:其中H1、H2分別表示為高層級和低層級人力資本的比重;β1、β2分別表示高層級和低層級人力資本的比重對收入的彈性。由于自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復共性型問題,所以仍然需要采用無偏估計。同時,原始數據中并未能直接分離出高層級和低層級人力資本的比重,所以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再次處理。鑒于這兩個問題,在此選擇主成分回歸方法估計參數。
(二)數據來源本文使用人力資本的存量結構來反映某一區域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占人力資本總量的比例關系和組合狀況(見表6)。
(三)實證分析1.因子分析。對表6中的人力資本結構中的高層次、高中、初中、小學、最低層次的比重等5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表7表明,經過正交旋轉后的新變量F1代替了初中、小學和最低層次人力資本比重3個變量,可以反映該地區的低層次人力資本比重;F2代替了高層次和高中人力資本比重2個變量,可以反映該地區的高層次人力資本比重。新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5.006%,說明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絕大多數信息。2.回歸分析。由于因子分析已經剔除了變量的共線性問題,接下來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結果如表8所示。表8中回歸分析的主要結果表明:固定資金本的投入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而人力資本結構與水平對經濟增長均沒能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以上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分析結論是一致的。
三、結論
結合A省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和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分析結果,反映出A省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消費拉動,財政投入并未形成有效形成固定資本。相比較而言,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低,也表明A省地區經濟增長本身一方面不依賴于人力資本存量,另一方面也需要與其它要素稟賦相配合共同促進增長。這也與該地區高技術、支柱型產業缺乏,高人力資本投入可能無法取得相應高產出的背景有關。而人力資本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高,說明該地區從業人員總體素質有所提高。
作者:孫露卉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第三篇
一、實證分析
1.數據本文以貴州1978-2008年的統計數據為樣本,數據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總產出采用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的貴州各年生產總值(GDP),人力資本采用以1978年不變價計算的貴州地方財政科教文衛的事業性支出費用,用EDU表示。圖1是兩個時間序列GDP、EDU的趨勢圖。LGDP、LEDU分別表示GDP、EDU的對數,圖2是LGDP、LEDU的趨勢圖。
2.單位根檢驗在做單位根檢驗時,需要選擇滯后階數、是否含有常數項和是否有線性時間趨勢。對于滯后階數,采用AIC準則。對于常數項和趨勢項的確定,通過檢驗序列的趨勢圖,觀察序列的圖形是否在一個偏離0的位置隨機變動、其波動趨勢是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然后再加以確定。表1給出了各序列的ADF檢驗結果。從表1可以看出,變量LGDP、LEDU序列的ADF統計值均大于相應的臨界值,因此,兩個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這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均小于相應水平的臨界值,因此,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因為兩個非平穩變量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所以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3.E-G協整檢驗①對變量LGDP、LEDU分別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協整關系如下:②對回歸方程的誤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記(1)式殘差為et,檢驗結果為表2。從表中可知,回歸方程的誤差et是平穩的,根據E-G協整檢驗原理可知,LGDP與LEDU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4.誤差修正模型現在建立LGDP和LEDU的誤差修正模型(ECM),ECM提供了一種揭示協整變量長期關系和短期關系的框架。LM=3.14<χ20.05(2)=5.991,即μ不存在自相關,F=11.36,模型通過檢驗。回歸方程表明教育投入的產出彈性是0.36,每一期的偏差有25%得到修正。
5.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根據AIC原則,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1,對LGDP和LEDU進行Granger非因果性檢驗。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不是人力資本投入的原因。綜合檢驗結果,我們可以認為貴州的人力資本投入對貴州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作用,但是貴州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反向作用于貴州的人力資本投入。
二、對策
1.重視人力資本投入研究發現區域差距與人力資本的積累有顯著關系。2008年貴州人均GDP排名31位,除了物質資本投入不足以外,勞動力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也是一個直接原因。2008年,全國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27年,]同年,貴州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03年,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明顯差距。2005年西部就業人口為1.94億,占全國就業人口的28.6%。中部就業人口占全國28%,東部就業人口占全國36%,但西部地區創造的經濟價值遠遠低于中部和東部,這與區域所處地理區位、經濟發展歷史等客觀因素有重大關聯,但與區域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是分不開的。地方政府要樹立“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重視知識,尊重人才,把人力資本投入當作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做。
2.加大人力資本投入2007年中國教育投入最大的省份是廣東,總投入為1073.47億,貴州教育總投入為207.01億,貴州在教育投入上與兄弟省份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具體來看,在國家財政投入、社會捐贈經費、事業收入、和其他教育經費每一項上都與兄弟省份存在較大差距。貴州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在國家財政投入方面盡量爭取政策支持;根據以往經驗,繼續爭取一些有識之士的社會捐贈;多與對口幫扶省市的教育機構和領導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支持與資助也是一個有益的選擇。
3.探索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如何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使其能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地方政府對人力資本的積累主要表現在對教育的加大投入上面,投入的教育應當為區域經濟增長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要與時俱進。“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催生了四處忙碌的“考霸”和“面霸”。這說明傳統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與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階段不完全適應。當前我國區域經濟仍然是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需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加大積累,區域人力資本積累要重視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增強勞動力的全面素質和職業技能,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適應。
作者:李瓊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政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