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5G時代融媒體人才新需求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5g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影響,未來媒體融合方式將從媒介形態融合走向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產業趨勢與增長重心將從消費者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新的融媒體跨界應用場景不斷生成,激發了新的人才需求,未來對新興內容的創意型人才、跨界連接的樞紐型人才以及洞察趨勢的引領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可以通過加大文化素質教育與優化實踐平臺;設計跨學科思維培養方案,搭建跨學科師資結構,推動標準化課程的引進和網絡引智策略;鼓勵創新性思維模式和前瞻性實踐,教研學一體化與加快知識更新等策略實現融媒體卓越拔尖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5G;融媒體;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
一、5G賦能融媒體產業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1]。隨著5G時代的到來,其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高可靠等優勢和特征,以及增強移動寬帶和大規模物聯網業務等場景的應用,對融媒體產業發展帶來較大沖擊。相較于4G而言,5G給融媒體產業帶來的最大變革是,融合方式將從媒介形態融合走向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產業趨勢與增長重心將從消費者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未來融媒體產業在現有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基礎上,將不斷產生新的應用場景、消費者行為以及商業模式。4G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得以進一步深化,技術賦能下的融媒體將誕生全新的內容生產方式。著名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提出,對整個社會而言,網絡不是簡單的連接,它創造出我們所謂的協同效用,即通過結合不同的元素得到更大的價值[2]。5G作為一種網絡連接技術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大規模地連接在一起,使萬物皆媒變為現實。“連接”將成為5G時代的核心主題,我們將看到5G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來連接萬事萬物,并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通過5G網絡使得原來散落的各個數據節點能夠有效通信,甚至基于此進化為類似于人類的神經系統,在該系統的協調與控制下產生廣泛的智慧行為,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媒體產業的演進方式與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高度同構,5G技術為融媒體產業提供數據來源和數據通道,融媒體產業則側重于內容填充,發揮信息擴散、知識傳遞和文化傳播的作用。融媒體產業在5G技術的支持下進一步擴大其作用的范圍,并將“物”置于其視域之下予以重點觀照。
二、產業變革激發新的人才需求
融媒體的概念建立在媒介融合理念基礎之上,強調各媒介之間的融合互鑒,目標是創建出版產業新生態和內容傳播新格局。融媒體的內在發展邏輯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媒介融合本質上由技術變革引起,因此強調技術的認知對于融媒體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融合新聞與融合出版都是建立在數字技術之上的應用型產業,對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技術邏輯的理解直接關系人才培養的水平。5G技術對內容產業的革新作用將導致新的人才缺口的出現,能夠在技術更新換代的過程中進行知識創新的人才將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具體而言,5G時代融媒體產業對以下幾類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
(一)新興內容的創意型人才
內容產業運行的全流程數字化是融媒體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包括媒體生產技術的數字化、媒體信息形態的數字化、媒體內容分發的數字化、傳播效果監測的數字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所有權、組織架構、發展戰略、思維理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5G技術將推動數字內容產業的質量升級和形式創新,賦予普通用戶更大的傳播參與熱情,加快人們互動的頻率和想法匯聚的速度,為進一步產生好的想法和創意奠定基礎,這就要求融媒體人才能夠善用媒介,駕馭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創新傳播方式。融媒體創新人才要在信息飽和的傳播環境中脫穎而出,就需要較強的內容創造力、文化感知力和技術執行力,通過獨到的創意和精湛的媒介運用來實現傳播目的。美國高等教育專家約瑟夫·E.奧恩提出,要培養人類特有的思維品質和智力品質,就要重點培養科技素養、數據素養和人文素養三大素養。融媒體卓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勇于承擔使命、培養人文情懷、激發創新活力,成為具有獨特人格魅力和創造精神的傳媒精英。內容創意型人才能夠與時俱進,策劃高水平的融媒體傳播內容,創造豐富的媒體應用場景,充分發揮媒介運用的想象力,并把想象力建構在受眾可以充分理解5G技術帶來的媒介革新可能性的基礎之上。
(二)跨界連接的樞紐型人才
5G時代我們將面臨更多的跨界場景,能夠駕馭不同學科知識的跨界人才將成為融媒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以中南大學數字出版專業“移動出版理論與實務”課程為例,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構思一款讓用戶樂于付費的知識產品”作業時,需要綜合運用傳播學、營銷學、經濟學、知識產權、互聯網產品設計、信息管理等多種學科或專業的知識才能真正較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就目前的學科設置而言,尚無對應學科能夠囊括如此多的學科門類。5G時代將有越來越多類似的場景需要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能夠進行知識跨界連接的樞紐型人才在其中發揮作用:一是能夠深刻理解5G技術的本質力量,預判融媒體產業的演進方向;二是可以根據融媒體產業的演進方向,洞察未來的內容形態變化并提出與之匹配的產品架構;三是能夠針對5G時代的中央廚房產品架構方案,提出合理的運營策略來保障該系統發揮最大化效能。產品型人才是典型的跨界人才,能夠在技術、用戶與市場之間進行高效溝通,幫助融媒體產品實現應用與推廣。融媒體產品在傳播過程中以數字產品的形態呈現,因此具備數字內容產品的創意策劃能力是實現融媒體產品有效傳播的前提。“產品”沿襲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概念,數字出版產品取其批量化生產和標準化制作的意涵,強調數字內容產品的成本及質量把控意識。進入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出版人才應當具備建立在洞察用戶需求基礎之上的創新內容產品的生產能力。因此,產品生產能力、文化積淀、市場意識等都是融媒體產業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養。而這些能力和素養的形成,有賴于教學實踐的深度改革,對開放式辦學提出了新要求。跨界型融媒體人才除了具備高水平原創內容的策劃組織能力、融媒體產品整體架構能力外,還具備一定的融媒體經營管理能力。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在融媒體傳播領域的全面滲透,未來的融媒體管理人才必須通曉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這樣才能夠從具體的融媒體業務抽象出理論框架和數字化架構,指導并優化融媒體傳播實踐。因此,扎實的理論學養、跨界的知識儲備、突出的綜合素質、豐富的實踐經驗是融媒體人才具備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三)洞察趨勢的引領型人才
5G時代的來臨將顛覆包括融媒體產業在內的所有信息通信產業的既有規則和發展格局。根據產業鏈傳導的機制,融媒體產業變革會非常迅速,對融媒體產業趨勢洞察的精準程度將決定未來行動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洞察發展趨勢的引領型人才是培養融媒體卓越拔尖人才的重要目標,5G的實踐應用是檢驗現有培養方案能否培養引領型人才的試金石,也為引領型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機遇,可以讓其在“思考—實踐—思考”的循環中不斷錘煉自身,練就洞察趨勢的本領。引領型人才勇于突破既有思維框架,并且善于進行理論和方法創新,對發展趨勢具備敏銳的嗅覺,能夠通過強有力的數據分析和邏輯判斷進行精準的趨勢洞察并輔助決策。因此,高校應當適應融媒體發展變革趨勢,對于復合型融媒體人才培養進行數據驅動的教學改革,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有價值的環境熏陶和數據思維訓練,從而推動引領型融媒體人才的培養。
三、5G時代融媒體人才培養策略
(一)融媒體內容創新人才培養策略
一是加大人文素質教育,提高文化涵養。5G時代,內容表達的感染力和信息傳播的影響力與人文素養密不可分,高校在培養杰出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應注重開設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融媒體拔尖創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要對經典的與現代的、世界的與民族的文化進行融會貫通,學校也應該為學生充分汲取文化養分提供發展機會和正確引導。學生在學校充分受到各種經典文化的熏陶是融媒體創新人才培育的必要條件,高??梢詮恼n程設置、書目推薦、講座安排、文化活動設計等方面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滋養,進而催生文化創新動力。此外,具有創造性想法的融媒體內容創新人才不僅要充分發揮個人智慧,而且要懂得激發群體智慧,通過匯聚想法得到優于個體判斷的群體智慧[3]。二是優化實踐平臺,提升實踐能力。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構建創新人才的培育機制和實驗平臺,將為融媒體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體系化支撐,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創造有利于創意思維表達的機遇,為創新人才提供舞臺。課程設置方面,可以以“設計思維”培養為核心,與各種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通過設計思維課程解決實際問題并最終實現突破創新。社團組織方面,學校的社團組織是學生由自我興趣驅動而形成和運行的,容易為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高校應當注重與融媒體產業相關社團的建設,以此吸引感興趣的學生來到社團積累實踐經驗。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將商業運作中的俱樂部機制引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催生了大量學生自主創立的創新創業俱樂部,有效推動了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和精神在全校學生中的萌芽與發展[4]。社會活動方面,應完善校內多媒體平臺建設,及時跟進各類融媒體創新創意比賽或活動資訊,通過物質或精神嘉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比賽。例如,“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一塊試驗場,較為充足的經費支撐和不受拘束的選題自由,給學生提供了發揮和實踐想象力的有利條件,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加以充分的應用。
(二)融媒體跨學科人才培養策略
一是設計跨學科思維培養方案。融媒體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需要融入更多的跨學科思考,將內容與技術、內容與市場緊密結合,更好地滿足5G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綜合性大學可以利用多學科優勢,將全校課程打通并進行課程組合設計,尤其在公選課中提供一定比例的來自不同學院不同系別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培養提供課程內容的保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有意識地為不同課程分配學習精力,通過對不同學科不同程度的投入形成自身的復合知識結構及個人能力特色。二是搭建跨學科師資結構。一方面,與融媒體產業聯系密切的學科應有意識地引進相關學科背景的師資,讓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就融媒體理論與實踐問題共同進行探索,形成多學科科研組、教研組和導師組,共同進行科研攻關、教學設計和學生指導,通過復合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打造為融媒體人才培養提供最堅實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應根據融媒體發展需要,開展實踐平臺等教學資源的建設,建立相應的專業發展報告制度、暑期見習制度、畢業生職業發展和媒體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制度,將融媒體人才需求和反饋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中[5]。三是推動標準化課程的引進。鑒于融媒體行業的相關核心課程必須有高水平的課程教學給予保證,可以利用5G時代的數字化教育優勢,從全球范圍內甄選優質課程,對于一些純技術和方法類課程,可以考慮引進全球頂尖高校的標準化課程。四是網絡引智策略。5G時代的到來將更加有益于線上學術交流,也為人才培養開辟了新的路徑。濃郁的學習思考氛圍的營造與持續不斷的外部信息輸出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在肺炎疫情暴發后,以往的線下學術交流被迫轉為線上進行,通過長時間的使用習慣培養,慢慢會成為一種新的學術交流常態化方式。原來受限于地理空間而得不到充分開掘的學術資源,可以通過在線交流的方式被充分挖掘。高校應繼續鞏固這一在線教育方式,充分發揮5G的連接功能,廣泛組織學術講座和會議,為常規課程學習提供有益的補充,增強人才培養競爭力。
(三)融媒體引領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是鼓勵創新性思維模式和前瞻性實踐。5G時代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時代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未來媒體變革的趨勢,進一步加大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突破性技術學習的投入,思考如何與傳媒業相結合;鼓勵探索甚至開拓新的媒介表現形態、內容組織形式和信息分發方式,努力成為精準洞察媒介發展趨勢的新時代融媒體卓越拔尖人才。二是教研學一體化與加快知識更新。傳統的新聞傳播類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經典理論的學習,忽視理論的更新與發展,而新媒體類課程的教師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每年的課程內容都必須作出一定幅度的更新才能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快速變化。因此,融媒體課程應當是教研學一體化,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學三者相互促進,不斷對課程進行更新。這種教育模式的轉變主要是由技術和實踐發展倒逼所形成的,可以督促教師必須緊追時代步伐,使學生樹立起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的終身學習理念。讓實踐創新和知識更新成為一種普遍共識和習慣,才能真正促進融媒體領域引領型人才的誕生。
作者:易龍 潘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