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佛教文化特色旅游業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袁銀枝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
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潛力巨大。
佛教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心理根源,佛教因不斷適應社會而長期存在。廣東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魅力深厚、境界玄奇,具有強大的旅游吸引功能,生命周期較長,不易進入衰落期。廣東的南華寺、光孝寺、慶云寺、開元寺等著名寺院自然不必多言,其宗教、歷史、旅游功能與地位早已穩固。而且廣東尚有許多寺院也歷史悠久、地位頗高,需要并且值得大力開發,有持續開發的巨大潛力。比如:云浮新興縣國恩寺始建于唐代,與六祖祝發道場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道場韶關南華寺鼎足而立,并稱六祖三大“祖庭”。國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圓寂以及輯錄《法寶壇經》的圣地。現有地位與知名度雖并非很大,卻足見其可以開發的提升空間。再如:肇慶四會市六祖寺,雖重建于2000年,卻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慧能得五祖弘忍衣缽后,遵師命“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今懷集縣,會指四會市),慧能隱藏于此16年。六祖寺于2011年還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可見,六祖寺開發旅游的潛力不可小視。
佛教文化旅游具有客源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和國內旅游的興起,廣東佛教文化旅游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旅游界和佛教界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開發佛教文化旅游項目,大批游客以赤誠的信仰參與了形式多樣的佛教旅游活動。時至今日,佛教文化旅游可以促進國內外游客更加全面認識禪宗文化,讓更多游客關注和向往廣東,不斷擴大客源市場。首先,廣東本地居民多有到寺院還愿、上香、踏青、赴廟會等習慣,這是穩定的客源。其次,可以吸引省外、境外的游客。由于慧能創立的南禪后分為五派:河北臨濟、湖南偽仰、江西曹洞、廣東云門、南京法眼,即所謂“一花五葉”。法眼宗遠傳于泰國、朝鮮;曹洞宗、臨濟宗盛行于日本;云門宗及臨濟宗更遠播于歐美。信徒遍布世界各地,這是廣東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國內外游客的優勢條件。再次,廣東的特殊區位也有利于形成廣闊的客源市場。廣東背靠祖國內陸,毗鄰香港、澳門,面向東南亞,通往世界各地,隨著粵港澳、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旅游區的建立,廣東可以充分發揮“口岸、通道、窗口”的區位功能,必將為包括佛教文化旅游在內的廣東旅游業建立廣闊的客源市場。
佛教文化旅游具有良好保障。
一方面,廣東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發展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旅游業。2009年,廣東出臺《關于加快我省旅游改革與發展建設旅游強省的決定》,提出將廣東建成“全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同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試行國民休閑旅游計劃的試點地區,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參與旅游休閑活動。為推動旅游業發展,2005年以來,廣東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國際旅游文化節,逐步樹立了“活力廣東”的旅游形象;2008年以來,廣東先后在國恩寺、南華寺、光孝寺、六祖寺成功舉辦了四屆禪宗六祖文化節,禪宗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這些舉措有利于廣東旅游業登上新臺階,是開發廣東佛教文化旅游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為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旅游業提供堅實的保障。廣東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對外旅游交往最多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廣東旅游業實現了集團化、品牌化、網絡化,旅游活動的線路設計、觀賞內容、休閑娛樂、吃住購物、交通保障等各個方面都已經非常健全、完善,足以保障旅游業的發展。比如:廣東的旅游交通能力很強,民用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輕軌、地鐵等,極大地提升了主要城市、主要區域、全省范圍、環珠三角、泛珠三角、粵港澳臺以及境內外的交通能力,為發展佛教文化在內的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
廣東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
(一)宏觀規劃開發戰略。
有關部門應該充分結合地理區位優勢、佛教文化地位、社會發展條件、自身實際情況等,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協調開發,構建有廣東特色的佛教文化旅游體系。一方面,要規劃建設世界性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廣東佛教圣地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宗教地位和信仰地位。要根據全省佛教圣地的特點,整合優勢,統一規劃,避免各自競爭和重復建設,采取大區域、大策劃、大營銷的開發對策,有重點、有區別、有特色地開發。既要繼續唱響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肇慶慶云寺、潮州開元寺等重點寺院的品牌,又要加大對新興國恩寺、四會六祖寺、梅州靈光寺等傳統寺院的宣傳營銷,還要支持深圳弘法寺、順德寶林寺等新興寺院的開發建設,最終構建廣東佛教文化旅游的大體系、大品牌、大產業。另一方面,要將佛教文化旅游納入區域旅游整體規劃。佛教文化旅游相對特殊,有其單調的一面,若過于依賴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恐怕難以吸引更大的旅游群體。因此,要將佛教圣地與其他旅游資源統籌規劃,實現資源互補、聯動開發,打造更廣闊的旅游發展空間。
如:韶關提出以大南華和大丹霞為核心的旅游開發戰略,既要以南華寺為中心,打造國內知名、國際有影響力的佛教圣地,更要高起點規劃,將南華寺與丹霞山以及曹溪溫泉、馬壩人遺址、小坑森林公園、乳源縣瑤鄉風情等資源整合開發,把南華寺———丹霞山區域打造成為粵北旅游核心,乃至世界級旅游品牌。
(二)準確定位開發功能。
由于佛教文化資源自身具有特殊性,在旅游開發實踐中,一定要正確定位佛教文化資源的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實現佛教文化與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方面,保護宗教功能。佛教圣地是僧人修行弘法的殿堂,是信徒頂禮膜拜的圣地,如果失去了宗教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根本談不上發展文化游。開發廣東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必須保護寺院的宗教功能,嚴格遵守佛教修持儀軌,保護佛教的意境和風格,尊重佛教信眾,避免過度商業化開發,防止因游客過多而損害文物和影響佛教文化傳承。近年來,韶關南華寺改變了游客可以近距離觀看六祖真身的做法,在六祖殿外設立隔欄,只讓游客在殿門口觀看,以此保護六祖真身和保持宗教神秘性。另一方面,發揮旅游功能。佛教圣地秀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宗教文化,不僅具有弘法傳教的宗教作用,而且具有了可開發的、“優游”教化的旅游功能。佛教徒往往出于虔誠,不辭千里前來燒香拜佛、求法朝圣,一般游客也會前來領略佛化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洗禮。開發佛教文化旅游,應全方位、多層次建立產品系統,實現食、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旅游開發,發揮佛教圣地的旅游功能。目前,廣東一些著名寺院都已成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支撐,充分體現了旅游功能與價值,但是,有些寺院(如:國恩寺)尚有待開發與營銷。
(三)緊扣禪宗開發產品。
廣東是禪宗文化的發祥地與興盛地。開發廣東佛教文化旅游,應該挖掘禪宗文化的特色,打好禪宗品牌,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開發的價值品位。第一,開發圣跡游,設計禪宗文化旅游線路。一方面,整合廣東省內佛教圣跡。如聯結慧能出生和圓寂地新興國恩寺、受戒地廣州光孝寺、主要弘法地韶關南華寺、藏身地四會六祖寺以及其他地方,設計“六祖圣跡旅游”。另一方面,加強省際之間的協作。可以考慮與省外有關地方共同打造一條內容豐富、文化深厚、價值重大、可游性強的佛教旅游帶,廣泛招徠海內外佛教朝覲人士和文化旅游者。第二,開發體驗游,注重特色鮮明的修禪旅游。禪宗思想注重心法,講究在“優游”中頓悟,從走路、望水、聽溪、觀風、洗心、托缽等活動中,感悟人生真諦。這需要圍繞禪宗文化主題,結合景區不同特點,開發一些有別于其他旅游活動的特色產品,注重體驗性旅游。第三,開發專項游,設計“名山名寺組合游”、“宗教祈福朝圣游”和“禪悅禪修深度游”等一批經典禪宗文化專項旅游。2011年,為擴大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的影響,更廣泛地弘揚六祖文化,組委會特別推出“禪宗祖庭參訪學修體驗之旅”,從四會六祖寺出發,途經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參訪的袓庭有:南華寺、福嚴寺、南臺寺、三祖寺、四祖寺、五祖寺,最后到達武漢靈泉寺,舉行祈福活動。
(四)正確處理開發難題。
開發廣東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有關單位要加強溝通,及時增加投入、強化合作、協調利益,解決開發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第一,增加投入。廣東一些佛教寺院,特別是位于城區的寺院,由于各種原因曾遭到破壞,現今往往規模較小。如:廣州六榕寺因蘇軾題字“六榕”而得名,六株榕樹是該寺的文化象征,但目前寺內僅存三株榕樹,寺院一直希望補種三顆榕樹,卻因為空間有限,不知栽種何處。可見,開發佛教文化旅游,必須重建、擴建或改建佛教圣地,以及修復與維護文物古跡、建設相關旅游設施。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需要由政府牽頭解決建設用地、建設資金等諸多實際問題,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給予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切實支持。第二,加強合作。要制定發展佛教文化旅游的規范,打破文化資源條塊管理現狀,建立協調機構,加強旅游局、宗教局、文化局、文物局等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統籌協調佛教文化在內的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三,建立利益分享機制。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是佛教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結晶,開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政府要在旅游的決策、開發、規劃、管理、監督等過程中,兼顧各方利益,充分考慮旅游企業、佛教場所和僧眾的需求,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在機制框架內,應以佛教界為主導,以佛教事業為依托,以弘揚佛法為根本,避免各方主體的利益紛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長時間的吸引力,招徠更多客源,實現當前利益和長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