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古建筑旅游文化評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曉莉丁一單位:安陽工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歷代城市建設
唐朝時,桂林城由子城、夾城、外城及護城河組成.《桂林郡志》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在桂林筑子城,“在漓江之西滸,周三里十又八步,高一丈二尺.”[7]由此可知,唐代桂林子城約400m見方,城內無居民,為軍事和行政用地,規劃比較謹嚴.唐代的桂林城出現了行政軍事區、商業區和居住區的功能分區,子城行政區、夾城商業區的格局也是前朝后市規劃思想的反映.宋朝時,桂林子城演變為靜江府府治所在地.隨著城市的發展和防御的需要,在至和(公元1054年)年間、乾道(公元1165年)年間、淳熙(公元1174年)年間、紹熙(公元1190年)年間和南宋末年,先后5次對桂林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擴建.淳熙八年(公元1272年)刻于鸚鵡山的《靜江府修筑城池圖》(圖2)是我國僅存的兩幅南宋城池地圖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城市地圖.
圖中可見朝宗渠跨于獨秀峰前,連接城市南北道路.宋朝時桂林的城市規劃雖然沿襲了封建社會城市規劃的禮制秩序,但也因地制宜有所變通,所以城市空間有秩序而不呆板,富于變化而不凌亂.樹形分支的道路結構在中國古代城市營建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對桂林城市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朝時,桂林城的格局變化不大.
如圖3所示,值得注意的有三處.其一,北宋時開鑿的朝宗渠已荒沒不存———這是由于其戰略意義不復重要,而城市內急需用地造成的.其二,行政區(元帥府、都督府、總管府、臨桂縣等)仍位于其原址上,但城東的府治,除東墻保留局部外,其余都拆除了,獨秀峰前出現了順帝潛邸———說明城市新政治中心的形成正處于醞釀之中.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太子妥懽帖睦爾移于廣西之靜江,居于獨秀峰下鐵牛寺;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妥懽帖睦爾登基成為元順帝,遂將舊邸改為萬壽殿,便留下了順帝潛邸.從地理位置上看,獨秀峰是桂林城的中心,按照封建禮制思想,在這里建設的府邸具有最高的統治地位,因而獨秀峰前的順帝潛邸便發展成為桂林城的新政治中心.其三,城內興建了許多寺廟———說明當時城市建設十分繁榮.明朝時,桂林已成為全國重要城市之一,商業極為繁榮.文教區在城西,地方行政機構的分散使得東西向的出城道路徹底開放.沿此街出東江門,過浮橋,即可跨過漓江.如圖4所示,十字街作為商業中心和市民活動中心的地位也逐步顯現,靖江王府在城中的地位尤為顯赫.
從城市形態上可以發現,在桂林城原有的斜向肌理上,王城是唯一沿著正南北方向的明確軸線修建的.王城繼承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禮制.東西南北各開一門.王城東面和北面分別建有廣儲庫和廣盈庫,是藩王的專用倉庫.這種嚴整、向心的布局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反映,王府的中心地位得以突出.清朝時,桂林城基本沿襲明朝的格局,如圖5所示.清代的許多官衙重地,現在仍然是城市中的重要場所:桂林府府治現在是桂林市公安局,布政司現在成了工人文化宮,清貢院(明王府)現在是廣西師范大學總部所在地.自宋以來就有的東跨漓江的要道———桂林浮橋(宋名東江橋),現在建成了解放橋,是連接漓江東西岸的交通樞紐之一.
隨著城市的發展,桂林由最初的軍事城鎮成長為區域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的意義越發趨向多樣性.而近代城市的變革,使得城市形態由封閉走向開放成為必然.值得慶幸的是,建國以來,桂林城的規劃都是在國內著名專家的指導下謹慎、細致地展開的,因而許多精細的城市肌理都被保留了下來.
古建筑旅游資源
桂林的歷代城市建設符合一般的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和生活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選擇.桂林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旅游名城,既離不開其自然山水景觀資源也離不開其古建筑資源.桂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貌以及地理位置形成了桂林城山水景觀日趨成熟的客觀條件.從唐朝開始,桂林的山水風光就已經聞名全國了.南宋時,由于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將城池向西、北分別進行了擴展,形成了的南北長東西窄的依山傍水的不規整帶形城市形態.
街道布局雖然保留十字形態,但更多的是隨地形靈活多變,從而使城池與山水的結合更為緊密,也更為和諧.宋代除了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繕和擴大原有的風景區外,還新開辟了清秀山、回龍山、鸚鵡山、穿山等7個景區,建亭堂樓閣40余座、寺觀廟宇20多處,并修建了朝宗渠,又將城西低洼地辟為西湖.宋代以后,這種專門的、有組織的景點開發活動時有發生,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桂林城為中心的大風景區.建筑直接反映民族、地域及文明的發展程度等特征.桂林的古建筑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筑類型多樣,包括民居、寺廟以及市政建筑等,如古南門、開元寺舍利塔、明靖江王府等,其中明靖江王府最具代表性.
古南門,也稱榕樹樓,位于桂林市榕湖北岸.據記載,建于公元621年,是唐朝時桂林的南大門,先后經歷了多次修建.明朝時,桂林城池向南擴展,與南門相連的城墻已不復存在,獨存此門,以后屢有興廢.現存建筑是抗戰后所建,門樓采用單檐歇山式屋頂、磚木結構、四柱單開間,建筑面積130m2.開元寺舍利塔,位于市區民主路萬壽巷.開元寺是桂林最古老的寺廟,始建于隋朝,后毀于抗日戰爭,但舍利塔至今保存完好.舍利塔始建于唐代,原為七級磚塔.現存塔是明朝重建喇嘛式三級磚塔,塔基四方,四面有券門貫通,第二層呈八角形須彌座,第三層為寶瓶形,東面開有舍利入口,塔頂五圈相輪、冠以寶珠頂,整體造型獨特、古樸端莊,具有西藏建筑風格.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獨秀峰下,是在元順帝潛邸原址上修建的明靖江藩王的府邸.明代太祖朱元璋的侄孫靖江王就藩桂林,并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靖江王府,建筑規制特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幾百年來,靖江王府的主要建筑既沒有受到雷電和火災的破壞,也沒有遭到戰爭等人為破壞,保留相對完整,成為研究明藩王府的重要資料.靖江王府雖是按明藩王府的規制建造,布局嚴謹,但卻沒有為了顯示尊嚴而采用過大的建筑體量,從而使桂林城的城市空間尺度與桂林的山水空間尺度相互呼應,如圖6所示.隨著時代變遷,市區擴張后,老城區內的許多設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如何利用這些傳承了千年的文化積淀,已成為新時代桂林規劃的重點.“兩江四湖”工程的建設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如表1所示,該工程融匯了山水、古建筑或歷史建筑、園林等景觀,使原先一大批如唐舍利塔、宋城墻等被湮沒、遺忘的重要文物古跡得到了修繕、保護和挖掘,在形成“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同時,突出了桂林作為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內涵.
結語
桂林的城市形態演變過程和城市建設實踐說明,建筑與自然環境、文化相交融是推動桂林由軍事城鎮演變為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也是桂林城市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對我國同類城市的建設而言也頗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