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交通環保教學戰略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內經濟的發展階段決定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實用型的特點。[1]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貧乏,污染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急需高素質環保人才,以適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交通部《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文中要求,各交通大專院校和中專學校都要設置環境保護基礎課程,為交通環境保護培養人才,結合建設項目必須遵守環境評價制度,以確保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確保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進行。[2,3]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具有較高環境保護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研究更加適用“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教學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授課內容
“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是蘇州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限選課,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有:環境科學的有關概念和道路交通環境保護的原則;公路景觀設計、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和城市互通立交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和相關的工程實例;道路交通環境影響(噪聲、振動、汽車尾氣、自然資源)、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術以及噪聲、振動、汽車尾氣的測量方法;道路交通環境影響評價;道路交通環境管理、監測;環境經濟分析方法和環境經濟決策。
二、“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教學方法的弊端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主要采用以系統講授為主的結構式教學方法,該方法最大的優點為授課信息量大,教學效率高。[4]但是,對于“交通環境與保護”這門對實踐要求較高的專業課,如果采用系統地授課方法存在著以下不足:首先,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連續灌輸知識,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狀態,沒有獨立的思考時間,這樣會使學生主動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受到限制。其次,系統的授課方法專注于知識的傳授,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盡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輔以增加工程實例的教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補充系統講授法的不足,但是在培養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方面,仍顯得薄弱。再次,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筆試閉卷的形式,題型涉及填空、選擇、判斷、簡答、論述、綜合分析、案例分析、計算等,并按照學校規定的考核要求,即考查課期末考試出A、B兩份試卷,試題不得重復,綜合題目應占試卷分數40%左右。在出卷時盡量覆蓋授課的所有主要知識點,力求全面貼近實際工作。但試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涉及理論的客觀題目試題的成績較高(試題難度系數為0.8以上),案例分析題、綜合分析題的成績較低(僅有試題難度0.4,個別學期甚至更低),究其根源,學生在日常學習和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常常對主要知識點死記硬背,忽視對知識的應用,對同一個知識點不能舉一反三。因此,要解決以上問題,“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手段
我校交通工程專業開設的“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總學時32學時(2010年以前為34學時),周學時3,其中,理論教學26學時,實踐教學6學時。課程安排在大三下學期,這時學生大都已經修完“工程地質”、“大學物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測設計”“交通工程基礎”等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以上課程是本課程學習的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法的航標,所以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所采用的方法。“交通環境與保護”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環境科學的有關概念,掌握道路交通環境問題的來源、特征和規律以及道路交通環境保護的原則,掌握道路工程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重點掌握道路交通環境污染的防治技術與方法,了解道路交通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監測以及環境經濟分析方法和決策。能夠應用道路工程、環境工程和系統工程等綜合方法尋求解決道路交通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使道路交通建設與環境建設相協調。同時,通過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交通噪聲振動測量實驗、汽車排氣測量實驗,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噪聲、振動、汽車尾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論的掌握,培養學生進行道路交通噪聲、振動及汽車尾氣實驗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工程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畢業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學時較少(2010年以后僅為32學時)、教學內容較多,這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以達到既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目的。理論教學的26學時,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的形式,一般采用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為輔的教學手段。對于道路交通噪聲振動控制、大氣污染控制等內容,采用多媒體為主,并輔以實驗演示,對于難點和重點公式內容,則通過板書進一步講解和推導,使學生加深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推敲并精簡提煉,條理清晰,避免與課本內容的重復和大量文字的堆砌,做到圖文并茂,并配合使用Flash等動畫形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交通環境與保護”教學方法的研究
基于對“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大力推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與探索。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以適應現代教育對學生培養的要求
現代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一味傳授,而是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各種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現代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則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所要求的,為了適應這種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相應的改革。
2.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對于“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摒棄現有對知識傳授的“一味填充式”及“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方法。盡量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啟發和討論,使學生積極參與對授課內容的思考,這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時也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在授課時要對所講授的內容做好充分準備,思考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如何辨析可能出現的錯誤答案、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等。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各抒己見,使學生的思維得以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突顯實驗教學在本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眾多學科而言,實踐教學都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5]“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是交通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但是目前開設本課程的本科院校屈指可數,自2006年開課以來,教研組一直堅持在“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教學中特別安排6學時實驗(盡管2010年以后該課程課時縮減為32學時),認真編寫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和實驗報告。實驗內容包括:
(1)交通噪聲振動測量實驗。該實驗為綜合性實驗。學時數為4學時,每組人數5-6人,學習掌握評價道路交通噪聲振動的物理量,學會使用HS5633B型普通聲級計、HS6288B型噪聲頻譜分析儀、HS5933A型環境振動分析儀、HS5660X型多通道噪聲振動測量分析系統測量道路交通噪聲的方法。
(2)汽車排氣測量實驗,該實驗為驗證性實驗,學時數為2學時,每組人數5-6人,學習汽車在不同工況下的尾氣排放量的特點,學會使用FGA-4100型汽車排氣分析儀測量汽車排氣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熱情很高,在測量的過程中,能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并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主動提問,形成師生間的互動,教學效果較好。因用于教學的測量儀器不是很充足,學生能夠主動排序,做到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并測出相應觀測點的噪聲和振動,使實驗井然有序地進行。盡管實驗的學時數只有6個,但學生的前期知識準備時間比較長,知識貯備充分,所以實驗的效果較好,另外,安排實驗教學時間時,考慮到實驗課應是理論學習的應用和補充,摒棄了以往在理論課程全部結束后才實驗的做法,并按照理論課程內容合理安排實驗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學以致用。
4.改革總評成績的考核內容的組成,擬定新的考核標準以往對“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考核的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學生的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考勤、實驗、作業三部分,每部分各占1/3,這種幾分方式往往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如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30分(百分制),而總評成績“及格”。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對該課程的總評成績考核方式進行如下改革:
(1)總評成績的組成。平時成績60分,主要包括實驗(30分)、課堂討論(20分)、作業(10分),期末成績占40分。
(2)評定標準。及格的標準為:實驗(18分)、課堂討論(12分)、作業(6分)、考試成績(16分)。如果各考核項目均達到及格標準,考核結果為及格(60-69分);如果有一項未達到及格標準的,考核為不及格;總評成績70-79分,考核結果為中;總評成績80-89分,考核結果為良;總評成績90-100分,考核結果為優。學生的平時考勤在總成績中綜合體現,無故曠課每次扣總評成績5分,遲到或早退每次扣總評成績3分。2010-2011第2學期,對交通工程2008級學生執行此考核標準,綜合成績分析結果表明,期末考試成績較往年有顯著的提高,平均分為78.9分,標準差為6.10,成績分布理想,說明該總評成績的考核方式效果良好。
五、結束語
通過對“交通環境與保護”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但在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方式上仍然存在不足,為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地與時俱進,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優化,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為學生今后從事交通環境管理工作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