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社會下全面整合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公共危機管理是通過組織、有計劃地對危機進行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針對潛在的危機或者當前爆發的危機,政府對于其不同發展的階段采取針對性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對危機進行有效預防、及時處理危機以及化解危機。[1]危機潛在于各個角落,任何國家都存在發生各種危機風險,各個國家政府對于危機的管理能力有強也有弱;危機事件具有意外突發性,危機管理能有效預防危機的發生;危機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政府可以通過危機管理降低其不確定性;對于不可以避免的危機,應做到盡可能降低危機的破壞力度以及范圍,控制其蔓延、發展;危機具有嚴重的破壞性,通過危機管理盡可能將其所造成的損害降低至最小的限度;危機會產生各種風險,但在危機中也存在著改善社會、國家發展道路的機遇,建設一個面臨危機時仍然能砥礪前行的國家。如何預防危機、回應危機、化解危機、善后以及不斷創新學習危機管理是任何國家都必所要學習以及重視的。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必要性
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當中,危機是阻礙其健康發展的巨大威脅。危機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損失、發展進程的阻礙、環境的損害、國家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在面臨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如何回應危機、化解危機以及對事后的危機處理是政府以及國家將要面臨的巨大挑戰,構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有利于:
(一)提高政府對于危機的御防能力。政府將危機管理的理念納入到管理過程當中,對應制定有效的危機管理策略,把握住正確的應對原則、科學的處理程序,有利于提高政府對于危機的防范能力,及時控制危機的發展、蔓延,盡可能降低危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還可以提升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影響以及信任度。
(二)提升政府面臨危機時的處理能力。危機的發生及其發展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危機管理同樣也是一個系統的應對過程。[2]政府對于危機具有一套疏緩、準備、回應、化解的管理機制,以此來應對危機的各種情景。
(三)維護社會安定及國家政權。危機帶來的損傷不僅是物質上的傷害甚至是心靈上的打擊,人人惶恐的心理狀態,極易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所以要求政府高度注重危機管理,將危機管理與國家安全緊密連接,維護國家政權以及社會的安定。(四)防止系統性風險在社會中的出現。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依存度越來越高。增強社會危機意識以及公共危機管理,以減少、縮減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范圍,從而防止系統性風險的滋生。[2]
二、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機管理
單一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模式不適用于復雜的、多變的公共危機事件當中,因此構建全面整合的危機管理體系是必要的。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機管理指以政府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通過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相關政策,加持各種資源支持下,與各相關組織及社會、公眾相互協調合作,通過危機管理對潛在的可能發生的危機實施有效的預防、監測、防范以及控制,提升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以確保大眾公共利益、生命安全、財產安全,從而保障社會正常運作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全面整合的危機管理理念。明確風險管理以及危機管理共識。公共危機管理組織間應明確風險文化,建立公共危機一致看法、統一戰略,以便在實施危機管理過程中進行良好的溝通,有效且高效的執行管理,各組織、人員間保持統一戰線,保障危機管理相關行動的落實。此外,還包括各方資源支持、有效處理方式等的整合,以提高抗擊風險、應對風險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法律體系。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對于公共危機管理法律體系建設仍不夠完善,在一些內容上的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存在許多需要改進之處。為了有效解決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問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社會穩定運行,需要政府及時出面引導人民的思想以及行為,對于危機所造成的難以解決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的問題,需要做出及時、科學的決策以及管理,以確保公民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政府對社會進行管理必須依據國家法律,體現政府管理法制化,法律機制是公平的、透明的、公開的、公正的,是公共危機管理以及執行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必須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法律體系,從而使得政府管理工作嚴格執法、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有條不紊的進行開展。
(三)構建公共危機管理聯動機制。公共危機事件的爆發不僅是發生地區所要應對的困難,也是整個社會、國家將要面臨的困難。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自然危機事件的發生,國家、政府第一時間匯聚各方政府力量、資源、人力物力、社會資助等一起協助汶川走出災害的危機。促進跨區域、部門間的信息交流平臺、緊密關聯機制的建設,全面構建公共危機管理聯動機制,有利于提高國家、各地區政府對于危機的防范能力以及面臨危機時的臨時處理能力。通過對各地區內的各種資源進行高度集中的整合形成危機管理的一種協調機制,最大限度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促進危機管理各組織、人員間進行高效的協作、配合。加強各地方政府間的危機管理聯系、部門間的聯動以及新聞媒體的聯通,與人民間的聯系,與危機管理研究組織以及機構等的聯動,多方面、廣范圍的入手,來構建全方位的公共危機管理聯動反應機制,以實現協調一致、動態管理的方式來化解危機。
(四)建造多層次化資源保障體系。在爆發危機事件時,物質、資源是化解危機的基礎,沒有這些資源的支撐,就無法有效的消弭危機。良好的財政、物質資源是維系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基礎。所以,政府應將公共危機管理的預算費用納入到財政預算當中,重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了應對將來未知的突發危機事件,應設立專項基金。為了保障基金的投入以及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應建立起完善的監督制度以及相關使用流程、程序。對戰略資源進行儲備以及建立相關儲備制度。整合資源,建立信息庫,在應對危機時能夠準確、及時調動資源。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規范資源的征用。此外,為使因危機事件而遭到財產、生命損害的人民能迅速恢復,投入到生產、生活當中,重新建設家園,政府應加大災后補償賠付的力度。從而建立起國家財政支撐為首要后盾,災后補償賠付為基礎,以及社會各方支援幫扶為補足的多層次化的資源保障體系。[4]
(五)創新災難危機管理治理機制。我國是受自然災害嚴重危害的國家之一,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繁多、發生率高、分布地區廣泛、災害損失高、災害風險高,頻發的災害嚴重影響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且我國每年受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可高達3000億元。[5]在經歷了,如非典爆發、禽流感、5.12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國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得到不斷完善以及改進。但是,隨著全球化、經濟快速發展、鄉鎮城市化建設迅速發展、人口密度的快速增長,各種災害的風險也隨著增長,隱藏在各處,從而致使我國將來將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自然災害以及挑戰,如新冠疫情的爆發,雖然我國在疫情控制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成果,但是還是顯露出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對措施不夠全面、法制體系不完備、部分人民以及政府領導危機意識薄弱等現象。做好災難預防、援助以及災后的重建、提高危機管理效能就必須不斷對舊的治理機制進行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發揮公共危機管理主體間的作用,進行必要的約束、對應的激勵,以此保障危機體系的高效運轉。
(六)加強公共危機管理評估。危機事件的發生是突然的、不確定的,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不斷加強以及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效能的評估系統建設,有利于科學地建立危機事件預警機制,從中總結出符合國情需要的、有效的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策略。[6]對于危機的發生原因、危及范圍以及程度、處理危機的相關方式、對策等方面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效果評估,將這些有效、科學的評估結果,作為危機管理制度的參考數據,將有效、科學的方法納入到制度當中,不斷豐富、完善其內容,及時預估出危機所造成的社會風險,為政府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展打下牢靠的基礎,為其決策、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三、小結:
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類也無法避免自然中許多不可抗力的災害發生,在未來許多未知的危機潛藏于各個角落,隨時都準備著爆發,它的發生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沉重的,無論是在物質上的損傷還是精神上的傷害,且這種負面影響還阻礙著國家、社會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國家以及人民必須高度警惕這些未知風險的發生,必須增強自身危機意識感,對于這些未知的危機風險需要做好充分、提前的準備。國家需要構建一套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來預防以及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發生,通過不斷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有效實、科學實施公共危機管理制度,以提高政府對于危機的防范能力以及處理能力,及時引導人民群眾的思想及其行為,維護好社會環境穩定,提升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以及依賴度。
作者:張強 單位:鐵嶺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