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媒時代危機管理現況與改善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網媒時代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機遇與挑戰
(一)網媒時代的特點
1.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網絡媒體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多媒體交互式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上建立的提供各種新聞與信息服務的相對獨立的站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19日的第28次全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4.85億,2011年年底將超過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6.2%。”
2.信息真假不易辨別,謠言、傳言和真言混雜
謠言自古有之,而當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謠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生存沃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散發,其負面影響和破壞力是空前的。因為,網絡信息的自由度較高,對在網絡傳媒上的信息便失去了嚴格的把關過程,任何信息都可以相對比較容易地被,繼而被廣為傳播,一些虛假信息往往魚目混珠,摻雜其中。這些網絡謠言不僅危害了社會穩定,也腐蝕了公眾心靈,降低了網絡信息的公信力,使公眾難辨真言。
3.信息相向、多向互動性強
“由于網絡傳播可以是一點對一點,也可以是一點對多點或者多點對多點、多點對一點,因而是無中心的。并且,呈網狀的網絡傳播是沒有邊際的,也就無所謂覆蓋面的問題。”互聯網的互動性是其它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機遇
通過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政府可以有效體察民意,明確政府工作的“落腳點”,及時及時進行危機管理,為政府回應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往往公共事件的曝光主要是因為網絡媒介,網絡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異常的快.利用網絡進行公共信息則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同時,也形成了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同步性。有利于政府迅速了解信息,并及時做出分析。
(三)挑戰
網絡媒體信息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無序性和非理性,導致網絡媒體在給政府回應力創造機遇的同時,使政府部門的所作所為都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對政府回應力提出了挑戰。
二、當前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官本位”觀念沉渣浮起,公共危機意識不強
“公共危機,就是由于某些無法預測的因素誘發產生的,在較大程度上和較大范圍內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與運轉機制的正常運作,對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脅,對生命、財產、環境等造成嚴重損害的緊急事件。”受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為了自己的政績,在處理公共危機時,本著大事化小,事化了的態度,由于怕丟“烏紗帽”,而將信息壓下來,怕引起社會恐慌,而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二)信息不及時,使謠言肆意蔓延
“目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不但渠道狹窄,而且廣度、深度都不夠,可以概括為四多四少:形式上公開的多,實質上公開的少;結果公開的多,過程公開的少;原則方面公開的多,具體內容公開的少。”2011年3月日本的9級地震、海嘯和福島核泄漏三大災難讓周邊國家一些民眾“如履薄冰”,在中國出現了“搶鹽潮”打開網頁鋪天蓋地的都是核輻射和搶鹽的報道,鄰居間打招呼都變成了:‘你買到鹽沒’。
(三)對網絡媒體信息的“監管度”不夠,給公共危機的發生提供了契機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良莠不齊,虛假信息大量存在。許多個人或企業為了獲取人氣和關注,擴大自身影響力,肆意編造新聞甚至不惜炮制假新聞,公共危機發生的時候由于對危機發展的不確定性,政府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力度不夠,一些網絡假新聞就會被公眾相信,從而不利于公共危機的及時處理。
(一)轉變觀念,與媒體、公眾進行開誠布公的有效溝通
在現代政治中,網絡媒體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已經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既影響政府,又引導公眾,公共危機發生后,政府應該本著對公眾負責的態度,主動通過媒體信息,而不是等事態發展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才被動公開有關信息。政府必須“以人為本”,在重經濟效應的同時注重社會效應。得民心者的天下,政府真正成為社會環境的守望者、社會輿論的代言者、社會公德的監督者和社會正義的維護者。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公眾的知情權不容忽視,讓公眾了解信息,要和公眾進行有效溝通,提高信息技能,提高公共危機管理水平。
(二)及時、客觀的真實信息,防止止謠言的肆意蔓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封建王朝的治民政策,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更體會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由于非常想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常規渠道中的信息又比較少,公眾就會等著網友公布事件的最新消息。等待信息時心情迫切,加上網上信息往往數量多、更新快,其間,就不免會受到一些謠言的誤導。當公共危機發生時,政府應該通過各種媒體進行信息傳播,而信息的傳播應該是專業而客觀的,這并不是說信息的本身要客觀,而是傳播的過程要客觀,要實事求是,讓公眾了解真實的情況,當然政府對于公共危機的信息,并不是和盤托出,這里要考慮到公眾的承受能力,所以要“有尺度”的公開,讓公眾知道事情的發展,了解事實真相。這個時候沉默不再是金,利用網絡媒體的快速及時的特點,信息,做公共危機發生時制止謠言的智者。
(三)政府要與公眾互動,做引導網絡媒體輿論的“意見領袖”
“科學技術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統治的合理性”在公共危機發生階段,網絡上會信息泛濫而有效信息不足,網絡輿論成多元化的特點,權威性的網絡輿論很難形成,當各種信息混合到一起,大多數網民會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這就需要政府采用有效監管措施提升網絡媒體信息的可信度,通過革新技術、加強政府網站建設等措施,使政府的政策信息能為大眾有效獲悉,從而為公共輿論的形成創造有效渠道。政府應該利用網絡信息公開系統與公眾互動,在與網友的討論中梳理雜亂無章的網絡信息,權威的言論,使之植入網民心中,成為網絡輿論的引導器,做網絡信息的“意見領袖”。
在公共危機發生之后,政府更應該對此進行反思,總結在應對此次公共危機時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利用網絡媒體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個特點,讓公眾知曉,通過網絡聽一聽真正的“民意”。互聯網提高了我們生活質量,而如何更好的利用網絡媒體來應對公共危機,使我們應該在分析和實踐中不斷探尋的,建立和諧社會使我們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