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協同發展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速度、結構、動力三方面出現了重大改變,經濟的發展必須走向質量效率發展型道路,這對公共管理的創新提出了要求。文章探討對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隨后對公共管理創新實踐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進公共管理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協同發展背景;公共管理創新;經濟發展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經濟發展毋庸置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還存在一系列不安全隱患和不穩定因素,對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威脅。基于此,社會各界必須協調起來,做好公共管理及其創新工作。事實上,加強公共管理創新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可以為公共管理創新提供基礎,二者相輔相成[1]。但我國公共管理領域仍然存在管理主體比較單一、管理方法滯后、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意識淡薄、缺乏統一的公共管理制度等問題。因此,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一、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公共管理創新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
由于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有一個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做支撐。因此,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政府單位,必須結合當前的經濟發展環境及群眾、社會組織的發展需求,選擇科學的公共管理策略,提升社會穩定性。通過有效的公共管理創新措施,能夠直接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同時對社會內各個體、團體之間的利益加以協調與區分,體現社會再分配的價值。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背景下,本身大力依靠市場機制對資源加以分配,極易造成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進而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而公共管理則能對這一劣勢加以彌補,借助政府的干擾性力量,盡可能的維護社會公平,解決好市場對資源分配時出現的不均衡問題。
(二)經濟發展為公共管理創新提供基礎
公共管理不僅對經濟的正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受益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如果經濟實力不強,秩序混亂,公共管理就會缺乏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種資源的基礎和支撐。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國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活力,積累了大量的優質資源,才使得公共管理有可分配與利用的對象。由此可見,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二者是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的關系[2]。
二、公共管理創新實踐現狀分析
(一)公共管理主體比較單一
如前文所述,開展公共管理工作,其一大任務便在于對多樣化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對各方利益加以協調。因此,公共管理涉及的對象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為了使其利益得到全面協調,就應該調動這些不同主體的力量,使其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工作中來。實際上,當前公共管理的責任主體始終局限在政府部門身上,創新工作不能得到各類企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公共組織的支持與貢獻。長此以往,就在社會公共管理領域引起了管理主體單一問題,整個管理水平的高低之間受到該主體能力與素質的影響。
(二)公共管理方法滯后
目前國內公共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單位完成,其管理工作的開展長期沿用傳統模式。即借助強制性手段、采取強制性方式加以管理,這就使得管理模式相對僵化。在新的經濟局勢下,人們對公共管理的了解不斷加深,也逐步產生了參與管理的熱情,而政府單位如果不能轉變思路,適當打開公共管理的格局,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就會限制公眾參與管理的機會與空間。
(三)缺乏統一的公共管理制度
由于公共管理的發展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要素,為了保證各要素的協調管理,必須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體系,對管理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指導和規范,并確保管理效率的整體提升。然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已經成為我國發展中的一個嚴重問題。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公共管理體系的建設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跨地區的管理方面存在許多操作障礙。而我國幅員遼闊、行政地區數量較多且彼此相對獨立,加上各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夠均衡,這就使得公共管理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如果沒有高度統一的公共管理體系來協調和處理,就會導致各個地區資源要素流動不暢,無法提高管理效率。
三、公共管理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
(一)完善公共管理監督制度
為了促進公共行政的有效發展,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發揮其主要的指導和調控作用。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以公共利益為中心。從現實來看,現在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以規范政府行為。因為,我們也必須建立監督機制,滿足人民群眾對政府監督的需要,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服務質量。此外,公共管理制度的內容豐富以后,還應配備監督人員,全面了解制度,在建立全面的公眾意見征集制度之前,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來優化制度,提高公眾對制度的認識[3]。
(二)更新公共管理體制
完善公共事務管理階段公共管理主體的運行機制是公共管理體制創新的首要目標。實質上為科學高效配置社會資源,節約市場交易成本、政府運行成本、組織管理成本。在公共管理體制創新視角下,公共管理機構可以經濟增長質量指標為核心,進行公共管理績效評估機制的完善構建。即立足于社會需求,將福利分配、經濟結構、環境治理等要素融入成本—收益分析范式內。然后將經濟增長的質量標準延伸到社會福利范疇,形成公共管理體制創新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在從全新的視角評價估測公共管理績效的前提下,應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到公共管理體制中。在全社會有效監督、競爭性參與體系中,挖掘公共事務處理、公共權力運行環境內基礎資源配置要素,壓制全社會服務成本,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國家財務價值的增加。同時考慮到新、舊行政體制間銜接缺口的存在,應吸收新觀點、意見,建立更加詳細、完善的評價、監督、獎勵、懲處制度。通過政府宏觀組織、協調、監督管理、規劃與公共管理微觀處理,可以切實推進公共管理的市場化創新與經濟高質增長的持續協調良性變化[4]。
(三)延伸公共管理參與主體
鑒于公共管理活動需要依賴一定個體、組織開展,個體、組織的創新匯集成了公共管理主體的創新。因此,在當代市場經濟體系中非政治性公共事務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應逐步推動社會公共管理核心由政治目標向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這一目標轉化。與此同時,政府單獨濕濕的公共管理組織結構也需要變革為以政府為核心的不同類別公共組織協同合作的組織結構,深層次落實社會公共治理理念。當前,在公共管理領域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事實上,我國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全面調動各方力量,必須把公共管理供給的主體擴大到非政府組織部門。通過第三方部門和民間組織的參與,可以節約基本社會資源的交易成本和公共物品的供給成本,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最大限度地優化社會治理資源[5]。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在經濟增長速率減緩的背景下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主旨。而經濟的高質增長,不僅需要利用基于經濟系統內部的經濟手段,形成效率提升、結構科學的自主協調機制,而且需要發掘公共管理創新職能,在經濟階段糾正市場失靈問題。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及公共管理創新實踐現狀,從建立和諧的創新政策環境入手,轉變公共管理理念,延伸公共管理參與主體,形成經濟發展、制度創新雙管齊下的機制。
參考文獻:
[1]古蘭.促進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協同發展[J].財富時代,2020(1):198.
[2]成龍飛.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J].僑園,2020(1):151.
[3]陳李仁.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9):78-79.
[4]成曉萌.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分析[J].營銷界,2021(3):29-30.
[5]胡名政,付文麗,楊春白雪,等.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12):37-38.
作者:王雙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