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質量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不斷地融入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中,大學生志愿服務無論是在服務范圍上還是服務的種類上都有著極大的提升。本文以目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為背景,提出以“互聯網+”與傳統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新型模式,通過引進創新驅動力的方式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對策研究
1“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現狀
1.1服務形式單一,吸引力不高
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集中于校園環保活動、下鄉支教活動等活動,內容上不夠豐富。同時,活動規模較小,缺乏與大學生專業相結合對大學生具有真正意義上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機會。形式單一的服務內容自然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吸引力較小。隨著參與活動的次數不斷增加,志愿者的活動興趣逐漸降低,致使大學生志愿者很難從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其服務的對象以及形式也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要,這不僅會浪費志愿資源,同時可能會讓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產生一定誤解,從而打消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
1.2隊伍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強
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多以青年志愿者協會為主,雖然報名參加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同學很多,但相較于成熟的社會志愿服務組織來說,無論從隊伍建設還是從隊伍管理方面都缺乏經驗。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內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起到較好的約束作用,致使整個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素質水平偏低。同時,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缺乏穩定性,志愿者隊伍往往由于人數較少在活動結束后就解散了。這種每次活動招募新志愿者團隊的管理方式也導致大學生志愿者的團隊充滿了不平衡的因素,既增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招募的難度也間接地增加了招募難度。同時,自愿報名的參與機制也使得各項活動在人員配備上存在人數不夠的問題。
1.3激勵措施較少,驅動力不足
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措施主要是從志愿者時長以及學分的獎勵上體現,激勵手段陳舊且單一。長此以往發展,將使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呈現出精神激勵程度低、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少的情況滋生。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在經歷幾次志愿者活動之后出現了滿足與自我認同缺失的感覺,這種情況的出現有部分原因來自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措施的缺少。因為志愿者本身具有無償性,志愿活動也不會收費,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公益活動后志愿活動組織者應該考慮志愿者付出后的補償問題,也就是激勵措施。如果持續地存在這種問題,那么這種激勵措施的缺少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和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而獲得的自我滿足感。這種狀況不利于志愿者活動的長期發展和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同時也可能會降低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度,從而使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開展出現問題。
1.4個人素質欠缺,創造力不夠
當代大學生志愿者個人素質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在與人溝通、處理問題以至于言行舉止上都存在極大的差別。這個問題要從大學生志愿者的隊伍建設以及活動志愿者招募過程分析。首先是大學生志愿者隊伍普遍來自各個高校里的志愿者協會,協會通過對新生招新來擴大志愿者隊伍,基本上呈現出“一年一批新志愿者”的局面,每年都是新老志愿者交替,很少有高年級的志愿者還留在協會的情況,這導致了每年新的志愿者往往沒有得到任何培訓就要進行志愿者活動,其志愿者技能以及經驗缺少傳承。而且在招新的過程中也只是經過簡單的面試和考核,對志愿者綜合素質以及個人能力的檢測不夠。第二個方面也就是活動志愿者招募,大多數情況下活動志愿者的招募時間較緊,過于短的招募時間使得志愿者培訓的進行受到時間限制的阻撓。所以受到志愿者需求量大與上崗培訓時間短的影響,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的公益服務呈現出缺少深度學習培訓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的特點。
1.5資源分配不均,行動力受限
志愿者服務資源在時間、空間上均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就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來看,普遍都是在校園以及周邊社區和敬老院開展,服務的對象和志愿服務方式比較單一,很難形成有效的志愿者資源分配。同時,志愿者和其所服務的對象之間信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兩者之間很難建立有效的聯系。造成這種情況一部分原因是志愿服務活動的策劃者與設計者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對于實際情況不了解,往往把志愿服務活動往“理想化”方向安排,從而讓這些活動脫離了最初的志愿服務理念,志愿服務活動需求與實際相脫離。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內容比較單一,基本上每年會定期舉辦幾種志愿服務活動,從而導致服務對象以及服務范圍受到限制,造成志愿服務資源分配不均。
2“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提升的策略分析
2.1通過培訓提高志愿者專業化服務水平
培訓對于當前能力參差不齊的大學生來說是能夠提升其服務能力和宣揚志愿服務精神的有效途徑。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可以推動大學生志愿者朝著專業化制度化發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上的培訓逐漸興起,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志愿者線下無法集中培訓的問題。同時,“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也可以更加靈活地解決大學生志愿者的問題,這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以及新的活動范圍,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培訓不光是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水平有所提升,對其內在的志愿服務理念以及志愿服務態度都有一定的益處。而在培訓中,培訓者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過程也正是對志愿者精神的傳承。
2.2豐富志愿者服務內容以及形式
志愿服務內容過于單一是影響志愿者活動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可以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含金量,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規模,吸引志愿者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動機上從被動變成主動。同時,我們還可以豐富志愿活動的形式與服務內容,滿足不同的志愿者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需求。充分利用大學生的能動性,不斷加強志愿服務對志愿者本身的幫助,漸漸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參與活動。這不僅能夠為受助群體提供志愿服務活動,還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相關志愿者的專業性。這有利于在高校中逐漸形成一種人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氛圍,可以擴展大學生志愿者的隊伍,為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做出貢獻。
2.3制定針對性管理措施,實現個性化管理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應是自愿自主的,如果說是以強制的要求就無法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從更深的層次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違背了志愿服務精神。活動的非自主性給現在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參與度不夠、活動效果不佳、積極性不高等。我們在現有的志愿者管理體制機制下要改變方式方法,讓志愿者全程都能夠自覺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我們可以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選擇,志愿者崗位的分配以及報名方式上給予志愿者極大的自主性,同時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規范志愿服務活動。同時,高校還可以設立專門針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機構,用來解決大學生志愿者在尋找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在提供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對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管理形式的一種新的探索和新的嘗試。
2.4加強大學生志愿者福利保障制度
可以通過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來保護志愿者利益,例如福利儲蓄制度,這種制度可以讓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活動以“積分”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積分”志愿者可以換取一定的物質獎勵乃至是別人為自身提供的志愿服務活動。這些積分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來獲取,而且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獲取的積分數量是不同,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特別突出的志愿者還能夠獲得“志愿服務之星”的榮譽稱號。積分除了可以兌換一定的物質獎勵外,還可以作為高校進行相關志愿服務榮譽授予的標準。而高校在積分儲蓄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監督工作來保證積分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這不光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積極性還可以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獎勵制度進行形式上的創新。大學生看到志愿服務的福利保障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能夠更加深入的進行志愿服務活動。
2.5利用志愿者App記錄同時建立獎勵和約束機制
讓大學生志愿者下載志愿服務相關的手機App來進行對其志愿服務活動進行記錄。App可以起到發放志愿時長、管理志愿者、志愿者評價志愿活動的作用。其優勢在于其能夠通過后臺數據記錄志愿者志愿服務的時間以及通過活動評分來對志愿者志愿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同時App可以整合網上的志愿服務需求,更好地加強資源分配,讓信息通暢,更好地更精準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高校要注意要設立相關獎勵機制以及懲罰機制。這有利于規范志愿服務活動,也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制度化。學校可以發放大學生志愿服務手冊來記錄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時長,一定的時長可以獲得對應的榮譽,其中表現突出的同學還能夠獲得“優秀志愿者”證書等。還可以將志愿服務相關的材料與評優評先等結合起來,作為參考。這可以進一步地激發同學們的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也有利于擴大大學生志愿者的隊伍。在進行激勵的同時也要進行一定的約束,對于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的不規范的行為,一定要進行相應的提醒與改善,對于嚴重違反志愿服務精神的行為也要懲罰。
作者:徐一娉 徐陽 單位:武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