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木工程培養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
(一)總體培養目標根據土木工程行業人才需求現狀與發展趨勢,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為:面向土木工程行業新型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明確高職生、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就業界限與能力培養的差別,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滲透,改善傳統人才培養工作、任務、教學等模式,加強新型專業知識與技術、現代管理、外語溝通、實踐操作等方面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培育全面掌握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土木工程行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需要。(二)具體培養目標的確立應根據人才需求的具體指標體系,結合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等特點[6-7],確立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入土木工程行業龍頭單位,聘請第一線的技術與管理專家,組成具有豐富實操和管理經驗的專家顧問委員會;廣泛咨詢生產與管理第一線資深工程師,共同研究當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場的需求、發展與趨勢等特點,明確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工作、任務、教學、教改等內容。在此基礎上,深入高鐵、高速公路、城際軌道、城市地鐵與基礎設施等工程技術領域第一線,以及開辦土木工程專業的國內外高等院校開展詳細調研,明確社會發展對工程人才的具體需求及其發展趨勢,確定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綜合目標和崗位職責[3-4]。(三)明確本科生的定位在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過程中,需明確區別本科生與高職生、研究生的定位,對應行業人才需求的不同區域,避免人才就業錯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行業需求,提升就業質量。根據初步調查,技術操作性工作對高職生的需求量最大,也符合高職生應用性強的特點;具有研發性質的企業對研究生的需求最大;而本科生因其可塑性大、就業期待不太高等特點,目前仍是絕大多數單位人才需求的主力,但是需增強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技能,才能真正滿足行業需求。在此基礎上,從綜合素質、協同合作素質、學習素質、心理素質、技術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對行業用人單位開展問卷調查,通過各層次的分析,獲取人才需求的具體指標體系,以掌握教學與就業指導過程所需要的針對性信息,將本科生培養的就業目標細化到日常教學中,確保本科畢業生就業的針對性與充分性。
二、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任務群與途徑
(一)人才培養任務群根據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其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特性,提出人才培養任務群,具體有:(1)多學科交叉滲透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著力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而非一般意義的人才教育;(2)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教師隊伍,形成土木工程專家集合體;(3)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教材,重點在于縱向整合工程經驗的傳授,橫向整合工程案例解決方案;(4)多學科交叉滲透的13實驗安排,強調原理的發現與運用,而非操作過程的絕對掌握;(5)新型土木工程專業實踐訓練與實習基地,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重大工程或現代化工程的實踐基地;(6)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體系,將專家顧問委員會的監督評價結果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效果的主要標準;(7)復合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以一線資深工程師與企業管理者的監督為關鍵控制環節;(8)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與就業平臺建設,以對龍頭企業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測評,并以此測評結果作為改進依據。(二)人才培養途徑以鞏固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與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強化多學科交叉的滲透性,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途徑。重點研究“工程+信息+地質+力學”的交叉學科課程設置方案與教學計劃,建立符合復合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要求的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的新課程體系。依靠專家顧問委員會和一線資深工程師,確定人才培養任務群以及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建立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考核標準。同時,打破目前多學科交叉滲透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學科專業壁壘、行政管理體制制約、學科專業設置固化、教學評價機制局限等障礙[8-9],具體而言:(1)有意識地構建多學科交叉滲透人才培養管理與評價機制,在實施多學科交叉滲透人才培養模式上形成共識。(2)按照學科大類別進行統一招生,突破傳統專業設置的局限性,鼓勵合理設置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3)建立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制度,打破目前普遍實行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的狀態;鼓勵學生自選交叉學科課程,開展教師跨學科合作教學,由土木工程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教師共同完成同一課程的教學,強化多學科交叉的滲透性。
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傳統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較重視扎實的知識結構,但面對行業新的發展趨勢,其不足主要體現在:專業口徑雖寬,但缺少多學科交叉滲透;注重理論測試,忽視實踐技能考核;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局限較大。這些均與復合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不相適應,也難以滿足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進傳統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1)學科交叉上,建立由教師主導的多學科交叉學習的理念,從低年級開始逐步形成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教學制度,將學科交叉滲透到課堂綜合練習、討論、試驗、論文寫作、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增加對同一問題從不同學科或交叉學科的角度來解答的案例教學內容;(2)考試上,增加案例分析、新技術認知、動手實操等考核內容,加強綜合能力測試,突出現場實習考核比例與實際水平的評定;(3)教學方法上,加強微信、微博等新型通訊工具在即時教學中的使用,通過與一線工程企業合作,增強實踐環節;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應主要采用詢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有指導的發現式學習等方法,專業課則主要采用基于項目、案例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二)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交叉模式、互補模式與交流平臺等三方面。(1)交叉模式:利用綜合性院校在工程、地質、力學、信息與材料等學科的資源優勢,研究確立交叉性實驗訓練、專業課程開放、新技術滲透、新工藝指導等多學科交叉滲透培養模式。(2)互補模式:探討跨專業、跨院系教師常態教學交流及其評價機制,形成多學科交叉在教學資源等方面的互補模式。例如:信息與工程、地質與力學、結構與材料、施工與機械等不同類別課程及其實踐與理論的交叉互補,加大前沿講座與工程案例剖析的比例,包括課時、進度、內容等方面的協調。(3)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已有教學開放平臺、實驗室等,建立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與教師交流平臺。例如:筆者所在單位已建立的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信息化管理開放平臺,集合了物聯網、快速計算、光纖傳感、生態材料、無線通訊等新技術,可實現現代化勘察、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監控等的數字化模擬與案例分析。(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根據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模式調整—就業服務”為主線的實施方案框架,確定以復合型人才為核心的跨專業、跨院系的人才培養途徑與任務群實施方案,以提高培養模式的實施效率。上述四個階段的核心分別是多學科課程內容的內在交叉聯系、基于行業發展的綜合評估與反饋機制、隨行業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專業建設理念、職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教師應引導學生剖析前沿工程實踐中具有代表性或挑戰性的問題,并拿出最終解決辦法,其形式可多種多樣,這也是整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具有綜合指標意義的關鍵環節。
四、結語
實施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可突出工程類學生專業知識優勢,強化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知識背景,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復合型人才特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還可增強教學環節的透明度,縮小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密切行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聯系,改善土木工程類學生就業狀況。在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是復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要與行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保持一致,要為企業培養用得上的人才。
作者:劉鎮周翠英單位: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