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及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依據《煤礦防治水規定》,通過分析礦井受采掘破壞影響的含水層性質及補給條件、富水性、礦井及周邊老窯水分布狀況,礦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響程度,對礦井水文地質類型進行劃分。以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路天煤礦為例,簡單分析了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的要點,并對煤礦防治水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
礦井;水文地質;防治水措施
一、礦井概況
路天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東南45km,處于桌子山煤田公烏素精查區3—17號勘探線之間,行政區劃隸屬烏海市海南區公烏素鎮管轄。礦區內地表大部為第四系風積砂覆蓋,只在局部地區零星出露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地層。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2t)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根據鉆孔揭露及區域地層資料,區地層由老至新有:中奧陶統(O2);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2t);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第四系(Q)。井田位于桌子山煤田南部,西來峰逆斷層以西拉僧仲廟背斜向南傾沒部分,次一級的褶曲為礦區基本構造形態,斷層也比較發育,主要構造線方向為北北東向。區內無火成巖活動,根據地質勘探及礦區揭露的資料,現將本區的主要構造分述如下:(1)褶曲公烏素背斜:位于礦區中部,走向北北東向,自南向北傾沒,礦區出露3公里。西翼傾角10°~15°,東翼傾角15°~18°,其軸部煤層賦存較淺,有利于露天開采。公烏素向斜:位于公烏素背斜之東與其相鄰,向斜軸北北東向,全長6.5公里,東翼被公烏素逆斷層所破壞,西翼傾角15°~18°,開闊平緩適于露天開采。S3向斜:位于礦區南部,全長2.2公里,西翼傾角4°~9°,東翼傾角5°~10°。(2)斷層井田斷層發育,按其走向分為兩類,一類是北北東向,多為逆斷層,落差較大,另一類為北東向或東西向,多為正斷層,傾角比較大,但落差不大本區構造以舒緩的背向斜為主體,伴有近南北向的逆斷層和東西向的正斷層,斷層數量雖多但不密集,故本區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目前主采16#煤層,厚度為平均7.96m,煤層傾角為7~16°,采用綜采放頂煤開采,采2.63m,其余為放頂煤。在礦井內16#煤層埋深基本在200m以內,開采形成的塌陷區采用填埋。
二、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
(一)區域水文地質概況桌子山煤田北起千里山之北部,南至雀兒溝以南。南北長近100公里,東西寬約5—25km,總面積約300km2。煤田東西兩側之桌子山、崗德爾山呈南北向延伸,構成中高山地。煤田內地形以寬谷洼地為主,其間山丘起伏,階地發育。其總體地形呈東高西低之勢,溝谷發育。受地形影響,水流由東向西注入黃河。各溝谷均為季節性逕流,平時干涸無水,雨季山洪暴發,可形成洪流,歷時短,雨后數小時即近于干涸。黃河距本區約12km,為煤田附近的唯一地表水體,水位標高平均1065m,比煤田標高低100m左右。煤田與黃河之間賦存著巨厚的隔水巖層,因此,黃河與煤田無直接水力聯系。
(二)含水層依據1989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桌子山煤田公烏素礦區精查地質報告》水文地質資料,本區的含水層條件如下:(1)松散巖層孔隙潛水含水巖組第四系(Q):巖性為風積砂、黃土狀亞沙土,殘坡積和人工堆積物,一般呈零星分布。沖積洪積層以粒度不勻之砂礫石為主,分布與間歇河谷內,厚度1.00~10.00m,q=0.438~1.44L/s•m,中等富水~強富水。(2)堅硬巖類孔隙裂隙承壓水含水巖組據原報告資料,該含水巖組可分為三個含水帶。第Ⅰ含水帶(P1s2和P1s1上部):含水層巖性為灰白色砂巖,厚度約60m,含水層厚度38.74m,q=0.00865L/s•m,弱富水。第Ⅱ含水帶(C2t2~C2t1上部):厚度70m。含水的砂巖和石灰巖厚31.04m。q=0.0369L/s•m,K=0.138m/d,弱富水。第Ⅲ含水帶(C2t1下部和C2b上部):巖性為砂巖、泥巖和17、18號煤組成,厚度30米。q=0.0110~0.0304L/s•m,K=0.0753~1.67m/d,弱富水。煤系地層下部有巨厚的C2本溪組地層,巖性為黑色泥巖,厚度180m,是良好的隔水層,其下為陶系含水層。奧陶系的蘇勒泰組地層(O13)和桌子山組(O12)的巖溶裂隙水為礦區的主要供水水源。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文地質隊1966年提交的《桌子山煤田公烏素精查區反封區供水水源勘察報告》中的結論奧陶系灰巖富水性強。
(三)隔水層礦區內隔水層可以分為兩類:煤系內部的泥質隔水巖層;煤系下部的本溪組隔水層。(1)煤系內部的泥質隔水巖層第Ⅰ隔水層(P1s1底部):為9號煤和其泥質夾石組成,一般厚3.83m,隔水性能較好。第Ⅱ隔水層(C2t1中部),為16號煤及其泥質夾矸組成。全區發育穩定,隔水。(2)本溪組隔水層煤系地層下部有巨厚的C2本溪組地層,巖性為黑色泥巖,厚度180m,是良好的隔水層,其下為陶系含水層。
(四)礦井充水因素分析1.突水水源目前,礦井涌水水源主要由兩個來源:一是頂板堅硬巖類孔隙裂隙承壓水含水巖組、二是小窯和老空積水。頂板涌水通道為采礦形成的頂板導水裂隙帶,礦井揭露的斷層等也可形成導水通道。區內無地表水體,礦井可能的突水水源為松散巖層孔隙潛水、煤系地層頂部的孔隙裂隙承壓水、煤層底部的奧灰水老空水。這些突水按照含水層的位置和開采煤層的關系,分為頂板突水、底板突水。(1)頂板水目前國內對于一次采全高的裂隙帶計算公式形成統一認識,但是對于綜采綜放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根據我國其他地區的實測資料綜合考慮采用裂采比值12計算露天礦16#煤頂板冒裂帶發育高度。礦井主采16#煤層,煤層頂板巖層的抗壓中等強度,選擇裂采比12來計算16#煤開采后頂板冒裂帶發育高度。(2)底板水煤系地層底部唯一的含水層,也是礦井范圍內部唯一的強含水層—奧灰含水層,由于資料不足,沒有準確的數據,但是根據周圍礦井資料及前期工作可知。煤系底部本溪組的泥質巖隔水層,厚度在180左右,是隔水性能良好的隔水層。奧灰水標高按照+1195m計算(假設奧陶系裂隙水和溶洞水水頭高度與礦區地面持平),礦井開采最低標高為+1024m,隔水層厚度為180m,那么隔水層底板承受的水壓為3.55MPa,突水系數最大為0.0197MPa/m。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本礦的突水系數遠遠小于正常區域的0.1MPa/m,也小于構造發育地段的0.06MPa/m。可知底板受采動影響,導致突水可能性較小。2.突水通道頂板采動裂隙:開采形成的導水裂隙帶發育高度為102m,導通了16#煤層上部的山西組和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也有可能導通上部煤層開采后形成的采空區。封閉不良鉆孔:礦井在初勘、詳勘的各個階段,布置了不少鉆孔,由于時間過久,封閉資料不全,這些鉆孔也有可能封閉不良,形成導水通道。導水斷層及構造:全區26個鉆孔穿過不同的正、逆斷層,破碎帶厚度1.77~79.51m。簡易水文觀測未見異常,水位變化趨勢均和所在孔之正常層位一致,普遍是隨著孔的加深而逐漸下降。消耗量一般值是0.01~0.12m3/h,沒任何涌水跡象。三個孔抽水試驗得q=0.00977~0.0290L/s•m,K=0.0445~0.0205m/d。由上述資料來看,鉆孔已見的斷層帶導水性并不強,其富水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應屬較好。目前礦井主采的1602和1603、1604由公烏素逆斷層(F公逆)分開,目前公烏素逆斷層的位置控制不強,礦井布置40米寬的隔水煤柱。可以由于斷層位置不清,所以留設煤柱的作用不大。公烏無素逆斷層最大斷距有120m,斷層的基本條件不清,可能形成奧灰突水。礦井潛在的突水災害水源為老空水和奧灰水,可能的突水通道為開采裂隙、封閉不良鉆孔、導水構造。
(五)老空水現狀四采區上部有神海公司五號及神海公司七號井,南部有神海公司六號井,北部有神海四號井,目前均已關閉,各小井原開采方式為房柱式開采,采空區有積水隱患,積水巷內水量不詳,各煤礦礦界范圍劃分清楚,不存在邊界糾紛。本礦井的二采區、1601工作面均采空,煤層底板標高均高于1604工作面,也可對1604工作面形成威脅。礦井對于老空含水體的邊界清楚,但是對其的富水性不清,且在探放的過程中,多數鉆孔無水。
(六)對礦井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目前在開采的過程中,主要的防治水工作有地面防排水、井下建立排水系統、建立探放水隊伍、留設防水煤柱等基礎性防治水工作。礦井涌水量主要來自頂板水,礦井涌水量較小。主要水害—老空水主要采用鉆孔或是泄水巷和鉆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疏放。礦井開采安全受老空水水害威脅,但是對于老空水而言目前采用疏放的治理方式結合及時觀測,可以避免水害威脅。
(七)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綜上所述,16#煤層采掘影響到的頂板主要含水層有堅硬巖第Ⅰ含水帶層和第Ⅱ含水帶,第Ⅰ含水帶(P1s2和P1s1上部):含水層巖性為灰白色砂巖,含水層厚度38.74m,q=0.00865L/s•m<0.1L/s•m,第Ⅱ含水帶(C2t2~C2t1上部),含水的砂巖和石灰巖厚31.04m。q=0.0369L/s•m<0.1L/s•m。由于公烏素逆斷層基本條件不清,16#煤層開采時布置的1603工作面橫穿該斷層,可能形成奧灰突水。奧灰含水層的水文地質賦存條件也沒有準確資料,水文地質條件不清,根據六十年代資料“奧灰富水性強”,的結論,受采掘影響的含水層的補給量不清,含水層性質及補給條件屬于復雜,單位涌水量分類屬復雜。礦井內部及周邊存在老窯,采空區有積水隱患,積水巷內水量不詳。本礦井的二采區、1601工作面均采空,煤層底板標高均高于1604工作面,也可對1604工作面形成威脅。礦井對于老空含水體的邊界清楚,但是對其的富水性不清。按按照礦井防治水規定的分類,本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屬于復雜。
三、礦井防治水措施
(一)條件探查及措施(1)對于斷層發育空間分布位置的探查。地面三維地震勘探:由于區內的公烏素逆斷層發育條件不清,1603工作面開采時勢必面臨斷層影響。(2)對于導水構造、老空區的探查。地面瞬變電磁:瞬變電磁法屬于電磁感應類探測法,該方法通過觀測和研究二次場的空間特性,推測地質目標的幾何和物理特征。由于該方法對低阻體異常敏感,因此能較好地確定與低阻異常有關的地質問題。(3)井下防治措施。對于物探方法測出的富水區段,按照規范要求留設防水煤柱。井下巷道掘進靠近該斷層時,應采取以下幾個技術措施:A、直流電法超前探,探測掘進頭前方80m有無低阻異常;B、對探測出的異常體進行鉆探探放水(對于在井下異常區的鉆探在對老空積水探放中進行說明);C、若探放水時水量、水壓大,長時間難以疏干,則有導通奧灰水的可能,在查明充水水源的基礎上,建議注漿封堵;D、合理留設斷層防水煤柱。在計算煤柱留設寬度時,注意應從斷層邊界算起,而不能以斷層中心為計算起點。
(二)老空水探放,封閉不良鉆孔老空水的探查應遵循“有疑必探、物探先行、鉆探驗證”的方針。物探方法主要以直流電法為主,探測16#煤頂板太老空水的富水區分布范圍。富水區探明后,利用鉆探進行探放。老空水是礦井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內容。本礦鉆探技術、設備較弱,無法滿足16#煤生產要求。因此,建議礦井增加鉆探設備,招聘、培養鉆探技術人員,建立專業探放水隊伍。在探放的過程中,需編制探放水設計。
(三)對防水煤柱留設進行專門設計、探測防水煤柱的留設沒有專門的設計,留設的尺寸過于籠統。且防水煤柱的位置,大小需進行巡查,不得開采。主要采用留設合理的、安全的防水煤柱,需進行專門的設計。
(四)管理措施完善防治水制度、機構,加強防治水專業培訓,建立、完善防治水技術資料,建立水害應急預案及配備搶險救災設備。
作者: 陳強 孟海東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礦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