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軟件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軟件工程專業應培養適應軟件產業發展的實用型軟件工程創新人才。中北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以“山西省共享式軟件人才實訓暨培訓基地”為平臺,積極探索“產業人才云”概念下的共建共享模式,構建了滿足學生個性需求和市場需求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對該模式、體系運行效果進行分析,為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
軟件工程;產業人才云;教學體系;課程體系
軟件工程專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基礎,主要培養能夠從事軟件開發、測試、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北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自成立以來,積極摸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1年,由山西省發改委、山西省經信委、省教育廳、中北大學共同投資,由中北大學軟件學院承擔建設了“山西省共享式軟件人才實訓暨培訓基地”,已同IBM、微軟、Oracle、SAP、戴爾、浪潮、Adobe、AutoDesk、阿里巴巴、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建立了校企聯合實訓實驗室,在此基礎上對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明確定位,探索共享模式下軟件工程專業教學體系、課程體系。
1“產業人才云”概念下的共享模式
高校傳統教學一般采用“3+1”模式,即前3年為課堂教學,最后1年為實習(訓),教學任務主要由本校專職教師承擔。“產業人才云”模式下,形成產業界、教育界、政府、機構和個體從業者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規模化、高質量培養產業所需的合格人才[1]。如圖1所示,學生大一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學生選擇技術方向(如PHP、JAVA、Andriod、大數據等)。充分利用各種共享資源為企業進行定制化培養,然后進入“人才云”庫,既可以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又能使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及特長選擇技術方向,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通過“山西省共享式軟件人才實訓暨培訓基地”平臺開展不同層次的共建共享。第一層:硬件環境共享。所有聯合實訓實驗室互為支撐,實現企業信息化、云計算應用軟件開發、數字媒體、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聯網應用、數字校園以及智慧城市、大數據等技術開發環境共享,將多元化的元素集中化,方便學生學習相關領域知識。第二層:軟件資源共享。將Oracle、SAP、Adobe等國際主流軟件部署到服務端,學生可以訪問各種資源,拓寬學習途徑。第三層:校企共享。培養創新型工程應用人才,推進高校和企業間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享”的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2]。引進企業加入基地平臺,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打破傳統“3+1”模式中僅最后一學期實習的模式,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安排實習、實訓。既滿足學歷教育的要求,又滿足企業用人要求。同時將現代企業理念和規范管理融入實訓教學和學生管理中。講授和實驗同時進行,在學生管理上以學校管理制度為主,融入企業相關制度,考試方式采用項目形式進行。鼓勵教師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將項目劃分為不同階段,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第四層:“人才云”共享。建立畢業生資源信息庫,招聘企業可以通過該平臺查詢、錄用合適的畢業生。同時,建立校友平臺,將畢業學生就職崗位在平臺上,為在校學生提供參考。
2教學體系構建
2.1“1+2+1(學年)”教學體系共建軟件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搭建實訓平臺,開展課程建設[3-4],改革傳統的“3+1”模式,按“1+2+1(學年)”模式培養。傳統的“3+1”模式下,前3年授課,最后1年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實訓,而第四學年學生面臨考研、找工作,實習實訓時間難以保證。將課程結構分為綜合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實踐課程4部分[5],采用“1+2+1(學年)”模式,即第1學年進行公共課程、專業通識課程教學,第2、3學年完成方向課程學習,第4學年由企業進行培養,完成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且實訓時間提前一個月,大三暑假即開始;兼顧就業需求。具體模式如圖2所示。2.2課程體系共享模式下,要求學生具備軟件工程學科的基本素養,適應市場不同領域的技術需求。基于此思想,依據“基礎型———專業基礎型———方向應用型———工作型”的思路和“個性化培養”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第一學年完成“基礎型”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軟件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和軟件開發的基本思想;第二學年完成“專業基礎型”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軟件開發的基本能力,掌握軟件工程的基本知識,完成軟件工程專業主干課程,并掌握一門基礎的軟件開發技術;第三學年完成“方向應用型”課程學習,培養從事某一方向技術工作的基本能力;第四學年以項目形式完成實訓、實習及畢業設計。該課程體系更好地實現了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培養”和企業的“定制化培養”,將軟件工程專業所應具有的理論素養和市場所需的綜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模塊化”的知識傳授和依托企業項目的“整體化”傳授有機結合。具體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3教學改革效果
(1)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軟件產業發展,亟需培養適應軟件產業發展的應用型軟件工程創新人才[6]。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軟件工程創新人才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1+2+1”模式增加了實踐時間,且真正融入企業中進行,縮短了學生入職后的崗前培訓時間。(2)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近幾年,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軟件專業類大賽,平均每年獲獎60多項。2012-2015年,共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省級獎項6項,國家級獎項3項。“基于Android的液晶視力表”、“基于移動終端的云簽到平臺”、“數字化校園平臺下即時通訊軟件的設計與實現”被評為國家級項目。(3)適應市場需求。在合作企業遴選上,學院組織專家對意向合作企業進行篩選,要求企業進行為期一周的公開課,結合學生反映、教師評價進行選拔。通過與所遴選出的企業聯合培養,在教學中跟上新的技術方向,切合市場技術發展動態,適應市場需求。(4)提高就業率。通過教學改革實踐,中北大學軟件學院2011、2012級學生的就業率有一定幅度提高,且就業層次有所提升,部分為知名企業和上市企業,如阿里巴巴、上海商派、廣聯達等。招聘過程中,企業非常認同學生的綜合能力,認可學院的培養模式,并有意建立合作關系。(5)實現資源共享。“共享平臺”并不單為本校軟件學院學生服務,將實訓結果推廣到中北大學以及山西省其它相關院校,兄弟院校可利用“共享平臺”進行課程設計、實訓、實習,實現資源共享,同時為“共享平臺”建設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李波,宋文愛,孔祥艷.校企共建共享式軟件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管理觀察,2015(4):116-118.
[2]徐洪智,覃遵躍.校企合作共建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6):128-130.
[3]劉臘梅,郭偉,高明月.基于平臺化實踐教學體系的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423-426.
[4]王新年.整體項目模式下軟件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5):77-80.
[5]金彩琴,汪萬紫,裘國永,等.國內若干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比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149-150.
[6]徐玲.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8):205-207
作者:孔祥艷 宋文愛 李波 單位:中北大學 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