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軟件工程教程革新評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吉首大學連續多年所開設“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分析,結合多篇相關教改論文的分析,發現當前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目前,國內高校普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課堂授課為主,側重講授軟件工程開發中的相關理論,學生被動聽課,通常感覺所學內容過于抽象,無法調動學習興趣。即使每個學校都開設了對應的實驗課程,往往也側重對學生文檔撰寫能力的提高,無法從市場需要出發,讓學生利用軟件工程的開發思想,結合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設計出真正可行的軟件系統。
2.教學內容無法反映技術的快速更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積累了大量的軟件開發經驗,并不斷出現許多新的軟件開發方法和開發工具。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利用軟件處理問題的領域不斷擴大,問題的復雜度也不斷增加,這些均需要人們不斷調整軟件工程授課的內容,增加新的軟件開發思想、軟件開發方法和軟件工具使用等方面的知識。而目前,由于教材內容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技術的更新,使得教學內容也無法及時更新。
3.課程考核無法真正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首先,目前大量的考試僅用于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功能無法實現,讓學生對考試的認識浮于表面,同時還導致了部分學生害怕考試,在心理上抵制考試。其次,考試形式單一,由于期末考試容量有限,時間比較固定,不能全面、客觀、及時準確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發現具有巨大潛能的同學。此外,一方面,由于考試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結果分析則需要等到學期結束才能進行,根本無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考試結果分析也進行是對成績分布做出簡單的統計分析等,沒有深度考查其中的原因。由上可見,現有的課程考核無法反映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更無法體現學生應用課程知識的能力。
“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策略
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從教學的知識體系、課程教學實施、實踐課程改革及考試改革等四個方面進行實施:1.以IEEE-CS與ACM最新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為基礎框架,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撰寫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從當前軟件工程的理論和實踐出發,融合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最佳實踐,構建以統一開發過程、面向對象技術和UML語言為核心內容的“軟件工程”授課內容體系、授課大綱及授課進度安排。
2.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的策略,通過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案例的講解,讓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學習,將抽象模型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案例的選取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實用性原則,即所選案例能夠滿足專業培養的需要,可用適當的課時對案件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對軟件工程開發過程的理解。(2)完整性原則,所選的實例能完整反映軟件開發的全過程,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同一案例不同階段的持續講解,讓學生逐步學會對項目的分解和分析。(3)規范性原則,即所選案例的描述、分析、設計以及文檔的撰寫等符合軟件工程專業規范要求。(4)多樣性原則,即所選取的多個案例之間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讓學生能體會到不同的軟件設計方法、不同的軟件開發模型以及不同工具使用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于在實際工作中能合理選擇,靈活運用。在授課前,教師首先要選擇好合適的案例,設計好案例講解的流程,并預留若干問題供學生思考與討論。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案例的應用場景及注意事項做出交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記錄好重點問題。在學生討論結束后選代表發言,并由教師做出一定點評和總結。
3.實踐教學改革:通過“軟件工程”課程項目庫建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等分成不同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合適的項目進行實驗。實驗中需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角色分配,為了更好的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在實驗過程中還需將學生的角色進行適當輪換,讓每個學生能體驗不同角色在不同階段的職責與任務。
4.考核機制改革:通過隨堂考查、實驗考核、項目分組評分、試卷考試等多種方式,全面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準確的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此外還需完善課程的試題庫、試卷庫及項目庫的建設。
總結
通過對“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并在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中進行實踐,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學生在全國軟件工程師考試和各項軟件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軟考”通過率遠遠高于省內其他高校,有多位同學獲得省級以上競賽大獎。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改革,完成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完善課程的項目庫、試卷庫和試題庫,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軟件工程理論知識,能更靈活合理的進行軟件分析與設計。
作者:黃云蔡國民單位: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