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課程教學計算機工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傳統教學是先由教師把非常系統的知識講完,讓學生進行知識儲備,然后再應用某些知識點進行練習訓練。“計算機工程制圖”授課一般是先課堂授課,黑板板書加上一些PPT課件和教學模型展示,布置作業,而后是AutoCAD授課與上機練習,最后是零部件測繪實訓。并且未能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這樣教學的弊端是學生在毫無目的地被動接收,學習沒有積極性,學習效果往往不夠理想。
1.2課程實踐性不夠強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是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復合人才。但當前多數學校制圖課程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而且理論與實踐教學不能有效結合,使在校學習的內容與生產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脫軌嚴重,沒有很好地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因此很難培養出學生真正的職業技能。
2.課程建設思路
通過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企業實際生產調研,結合國家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課題組明確了建設《計算機工程制圖》精品課程的思路。按照“實用為主、必須和夠用為度”的原則重組與企業人才需求相適合的課程體系和內容;根據課程內容體系,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教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強化教師培訓與再教育,建設一支教學觀念新、教學水平高、教學手段先進、職稱結構合理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堅持走工學結合的道路,開展校企交流與合作,建設一流的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而完善教學設施;完善學生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綜合技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崗位需要。
3.課程建設內容與成果
3.1教學內容
課題組認真研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遵循國家制圖員職業資格考試的標準要求,進行了崗位需求調查,并且經過大量的企業調研,發現機械設計與制造、化工等工科類專業學生就業主要從事制圖、產品檢驗與研發、機床操作、技術改造、設備管理與維修等職業崗位。2000年以前,我校的《機械制圖》和計算機繪圖《AutoCAD軟件》課程分別單獨設置,計算機繪圖課程安排在學習完工程制圖課后開設,總學時144學時,其中實踐學時16學時,占總學時11%,課程內容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與嚴謹性。2000年后合并為《機械制圖及AutoCAD》,對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更改,適當降低了畫法幾何、機械制圖部分內容的難度要求,開始注重生產實際需求,高度重視讀、畫工程圖樣能力的培養,總學時調整為124個學時,實踐學時24,占總學時19%。2003年,我們將“機械制圖”和AutoCAD軟件課程整合,編寫完成了面向21世紀規劃教材《計算機工程制圖》、《計算機工程制圖實訓教程》,獲我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我們以我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示范專業為契機,對課程進行了重新設計,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將《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零部件測繪》有機整合,并注重“實用為主、必須和夠用為度”,教學內容強化了實踐教學,制定了新的教學大綱,總學時變為128學時,實踐學時62,占總學時49%。2009年,我們編寫出版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工程制圖與測繪》和《計算機工程制圖與測繪實訓教程》,內容選取力求與工作崗位的需求緊密相連,比如實訓項目———減速器全套圖紙測繪的主要學習任務就包括螺紋畫法、軸類零件畫法、箱體類零件畫法、裝配圖畫法、計算機繪圖、公差知識及測繪方面知識的使用等,該教學內容的工作對象包括機械零部件、設計方案、要繪制的工程圖樣和三維造型等,運用CAD/CAM軟件、繪圖工具及儀器、測繪用工量具等各類工具。教材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2教學方法和手段
3.2.1教學模式設計把課程學習內容聯系企業生產實際,提出各種任務,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將學生置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比如利用常用的減速器模型,提出減速器的某個零件屬于哪一類零件,如何表達繪制該類零件圖,零件圖上哪些尺寸是重要尺寸,哪些表面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零件圖有何用處等任務。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而提高了課程質量和效率。課程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邀請工廠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由企業教師有針對性地安排與課程相關的任務并指導學生,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讓學生在生產實境中體驗圖紙表達的內容,深切體驗到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讀識圖能力和繪圖能力,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工學結合應該是課內結合與頂崗實習等相結合,課內結合應為最終的頂崗實習做好準備。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鍛煉,在企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真實工作環境下的測繪、計算機繪圖及其它任務,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同時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進程,開展了創新設計大賽、計算機繪圖競賽,參加《計算機工程制圖》課程網站開發的建設等實踐性環節,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3.2.2根據不同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1)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等)講授制圖基本知識部分(體上的點線面、基本體與組合體),大量運用模型演示與動畫模擬,對學生進行空間想象思維訓練。同時講解計算機繪圖(CAD)的基本操作和繪圖命令,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形象,容易理解。(2)按工作過程導向講授機件表達、零件圖和裝配圖,對學生進行機械制圖基礎訓練。打破章節界限,采用幻燈片、模型、零部件實物展示臺和臺虎鉗等真實零部件進行教學,并利用多媒體課件加以操作演示,同時講解計算機繪圖(CAD)的零件圖、裝配圖、標注等內容。模擬了生產工作過程,也提高了直觀性與趣味性。(3)測繪實訓教學。針對具有工程意義的減速器、臺虎鉗、齒輪泵等做零部件測繪、手工繪制草圖能力訓練,再利用計算機軟件把全套工程圖樣繪制出來,而后總結撰寫測繪實訓報告。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和構圖的能力,同時也強化了計算機繪制工程圖樣的能力。3.2.3采用多種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可增加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量。在理論和實訓教學中,課程組教師制作了集圖片、動畫、flash和聲音為一體的《計算機工程制圖》教學課件,建立三維模型、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全部教學過程采用多媒體授課方式,并結合其它方式。多樣的信息承載形式,豐富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高了教學效果。依托校園網,建設精品課程網站,將《計算機工程制圖》課程的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課程教學視頻、三維模型、實訓項目、練習題庫等相關資料全部上網,實現開放式教學。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滿足本課程學生自主學習和上網學習的需要。
3.3教師隊伍
我校極為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采用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素質。制訂師資培養計劃,鼓勵青年教師參加理論進修和企業頂崗學習,每年完成不少于一個月到企業單位頂崗,以提高生產實踐經驗,增強職業能力。同時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師德培訓,支持其參加高等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學習,以增強其執教能力。經過幾年的培養,教師隊伍中全部具有多種職業資格證書,專任教師全部是“雙師型”教師,在企業中擔任技術服務。部分教師為河南省成人制圖學會成員,教師教學理論及實踐水平大幅提高,教學觀念新穎、教學水平較高、教學手段先進。已經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較為理想的教學隊伍,且各自所學專業形成交叉,知識結構很合理。組成了不同知識層次和年齡的教學梯隊;教學隊伍中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6人(其中3人兼帶實驗),專職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4人;校外兼職教師4名,均系工學結合單位的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參與了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制定,負責本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實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3.4教學條件
《計算機工程制圖》是我校機電、化工、建筑等工科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程,學校對該門課程的建設、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為保證該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已建設了良好的校內教學與實踐環境。為保證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強化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學校加強了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河南中軸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三島輸送機械有限公司、廈工機械(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焦作市邁克冶金機械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可以滿足學生企業認知實訓、課程實訓和生產性實習等實踐教學的需要。
4.課程建設成效
《計算機工程制圖》精品課程建設符合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很好地實現了工學結合與一體化教學。課程組全體教師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清華大學著名教授王先逵在聽取了《計算機工程制圖》的教學匯報后,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門課程的改革力度較大,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走在了工程制圖課程改革的前列,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嘗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程的教學質量。近5年,在《計算機工程制圖》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每學期期中教學檢查中,學生的評價結果均為優秀、良好水平,平均得分97.75分,并多人次獲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稱號,均評為優秀,同行專家及我校督導組聽課評價較高。根據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近5屆畢業生回訪調查,畢業生認為《計算機工程制圖》課程對自己的讀畫工程圖、計算機繪圖、協作能力等多項能力幫助很大,課程教學體系使自己學習了生產技能、團隊意識,為盡快適應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5年,通過對近20余家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制圖水平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畢業生的制圖功底較為扎實,識圖能力很強,進入角色較快,適應能力強,基本達到了畢業能直接上崗的要求。目前有約60%的畢業生從事與設計、維修和測繪等相關工作,滿意率達到95%以上。
5.課程建設完善思路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是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教學資源。為使該課程達到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要求,以下4個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提高。①實現課程與后續課程如模具設計基礎、PRO/E、數控加工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測、繪及制圖軟件使用的職業能力、協作能力及創新意識。②進一步加強電子課件建設,并將教學視頻全部上網,完善試題庫建設,豐富課程資源,加強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教、學兼備,互動交流。③根據企業崗位設置和崗位能力需求,與合作企業共同探索更加適應的教學內容與載體,進一步開發學習情景和項目,并實施完善。④結合教育部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示范專業建設項目、河南省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的深度開發,進一步完善具有鮮明工學特色并有較強示范性的充分開放共享課程。
作者:范俊玲曹軍盧杉單位:焦作大學河南理工大學